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实施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把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依据或参考。指导意见自2018年4月29日起实施,试行期到2020年6月。
一、目的意义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初中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整体反映学生初中阶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客观记录初中学生成长过程的突出表现,为落实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并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依据或参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方向性和指导性。
(二)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坚持真实客观和公正有效。
三、评价内容
(一)思想品德
主要考察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热爱集体、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重点记录学生的思想素质与品德发展方面的表现。
(二)学业水平
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等。重点考察初中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含实验操作成绩)、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习内容与成绩、研究性学习的经历与成果,以及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重要表现。
(三)身心健康
主要考察学生的基本身体机能与运动技能、体育锻炼习惯与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安全素养等。重点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情况,体育运动技能掌握情况、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表现及课余体育训练情况、安全知识、安全意识等。
(四)艺术素养
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重点是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美术、书法、播音和主持等方面的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经历与成果等。
(五)社会实践
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探究和调查研究,形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等情况。重点是生活技能、劳动实践、职业体验、参观学习、研学旅行和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的经历、培养的能力和形成的成果等。
四、评价方式
(一)写实记录
主要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成长过程中客观记录的、能集中反映自身综合素质发展过程与结果的关键事件,以及相关证据材料等。写实记录要描述要点、客观真实、有据可查。
(二)评语评价
指学生自我陈述和教师评语。评价包括学期评价和毕业评价两类,学期评价在每学期结束时进行,反映学生一学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毕业评价在第五或第六学期末进行,反映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综合素质发展情况。
(三)重要观测点计分评价
根据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在综合素质评价五方面内容中,分别选取同样数量的能基本适用于全体学生、较好反映学生成长变化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并具有较强代表性与典型性、可测量可评价的关键事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观测点。重要观测点按学期进行计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之一,反映学生特长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五、评价程序
写实记录——审阅遴选——公示确认——提交评语——形成档案
六、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使用
(一)作为指导学生成长的依据。
(二)作为学生毕业升学依据或参考。
(三)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七、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要加强指导,协调各方面专业力量,为学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持和帮助。要加强宣传引导,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培训和实施等方面的经费保障力度,为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供相应支撑。加强督导工作,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纳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组织责任督学开展定期专项督导和日常检查指导。
(二)坚持常态化实施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负责组织实施。学校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指导和记录规章制度,明确本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以及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要求和办法,建立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责任制。学校在考核管理中要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内容,激发全体教师参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积极性。每个班级要建立由年级长、班主任、相关教师等组成的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所在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要注重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及时记录和收集整理有关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避免集中突击。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团、学生组织和家委会的作用。
(三)开展全员培训
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内容,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评价能力、指导学生做好综合素质评价相关工作的能力。要引导所有任课教师参与到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来,形成教育合力。要加强对信息平台使用的培训,使学校管理人员、教師、学生等能够有效使用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成长情况,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要着力提升教师科学应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因材施教,指引学生健康成长的能力。
(四)加强信息化管理
省教育厅将依托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研发和建立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依托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并加强与现有相关信息系统对接。各市可应用省信息平台开展相关工作,也可在确保系统对接和数据一致性的基础上自行开发信息平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学校积极应用信息平台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由外省(区、市)转学进入我省初中就读的学生,其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经市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后导入信息平台。
(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1.建立公示制度;
2.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公示办法;
3.建立申诉与复议制度;
4.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公开举报电话和网站;
5.建立诚信责任追究制度。
(六)系统推进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将覆盖从小学到高中学段。各地要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序衔接起来,在制定标准和实施要求时要统筹设计、保持系统性和连贯性。鼓励有条件的市依托信息平台积极探索开展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本报综合整理)
一、目的意义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初中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整体反映学生初中阶段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客观记录初中学生成长过程的突出表现,为落实因材施教、促进学生成长提供依据,并作为学生毕业升学的依据或参考。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方向性和指导性。
(二)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
(三)坚持真实客观和公正有效。
三、评价内容
(一)思想品德
主要考察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责任担当、热爱集体、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重点记录学生的思想素质与品德发展方面的表现。
(二)学业水平
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等。重点考察初中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含实验操作成绩)、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学习内容与成绩、研究性学习的经历与成果,以及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的重要表现。
(三)身心健康
主要考察学生的基本身体机能与运动技能、体育锻炼习惯与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心理健康状况、安全素养等。重点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情况,体育运动技能掌握情况、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表现及课余体育训练情况、安全知识、安全意识等。
(四)艺术素养
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重点是音乐、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美术、书法、播音和主持等方面的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经历与成果等。
(五)社会实践
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探究和调查研究,形成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等情况。重点是生活技能、劳动实践、职业体验、参观学习、研学旅行和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的经历、培养的能力和形成的成果等。
四、评价方式
(一)写实记录
主要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成长过程中客观记录的、能集中反映自身综合素质发展过程与结果的关键事件,以及相关证据材料等。写实记录要描述要点、客观真实、有据可查。
(二)评语评价
指学生自我陈述和教师评语。评价包括学期评价和毕业评价两类,学期评价在每学期结束时进行,反映学生一学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毕业评价在第五或第六学期末进行,反映学生整个初中阶段综合素质发展情况。
(三)重要观测点计分评价
根据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在综合素质评价五方面内容中,分别选取同样数量的能基本适用于全体学生、较好反映学生成长变化和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并具有较强代表性与典型性、可测量可评价的关键事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观测点。重要观测点按学期进行计分,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之一,反映学生特长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五、评价程序
写实记录——审阅遴选——公示确认——提交评语——形成档案
六、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的使用
(一)作为指导学生成长的依据。
(二)作为学生毕业升学依据或参考。
(三)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依据。
七、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统筹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要加强指导,协调各方面专业力量,为学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持和帮助。要加强宣传引导,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与支持。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培训和实施等方面的经费保障力度,为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供相应支撑。加强督导工作,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纳入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组织责任督学开展定期专项督导和日常检查指导。
(二)坚持常态化实施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负责组织实施。学校要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学生成长指导和记录规章制度,明确本校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以及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要求和办法,建立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责任制。学校在考核管理中要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内容,激发全体教师参与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积极性。每个班级要建立由年级长、班主任、相关教师等组成的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所在班级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要注重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及时记录和收集整理有关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主发展,避免集中突击。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团、学生组织和家委会的作用。
(三)开展全员培训
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内容,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评价能力、指导学生做好综合素质评价相关工作的能力。要引导所有任课教师参与到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来,形成教育合力。要加强对信息平台使用的培训,使学校管理人员、教師、学生等能够有效使用平台及时了解学生成长情况,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要着力提升教师科学应用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因材施教,指引学生健康成长的能力。
(四)加强信息化管理
省教育厅将依托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研发和建立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依托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并加强与现有相关信息系统对接。各市可应用省信息平台开展相关工作,也可在确保系统对接和数据一致性的基础上自行开发信息平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学校积极应用信息平台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由外省(区、市)转学进入我省初中就读的学生,其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经市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后导入信息平台。
(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1.建立公示制度;
2.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材料的公示办法;
3.建立申诉与复议制度;
4.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公开举报电话和网站;
5.建立诚信责任追究制度。
(六)系统推进基础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将覆盖从小学到高中学段。各地要将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序衔接起来,在制定标准和实施要求时要统筹设计、保持系统性和连贯性。鼓励有条件的市依托信息平台积极探索开展小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本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