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长

来源 :考试·高考数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4710859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数学课程内容重结果轻过程,形成结果的生动过程往往被单调机械的条文所取代,所以数学教学中有太多的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乐趣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于是学习可无需智慧只需认真听讲和单纯记忆,读书可不必深入的思考,解题可不必诘问创新,排斥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个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标准》的这一理念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今年3月份,笔者所在学校开展高效课堂研究活动,活动的主题为:“打造高效课堂,构建智慧教学”,活动侧重于抓好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即“情意导入、提出问题、组织学习、当堂训练、归纳拓展”,数学组杨老师开设的公开课《正弦定理》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一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尤其在课题引入、问题探究、多角度证明、知识应用和拓展应用等方面很现功力,下面我对这一节课的几个亮点作一点评.
  1. 情景导入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数学的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数学又是为生活生产服务的,数学概念的形成往往有其实际背景.《正弦定理》这一节是《解三角形》第一课时,其章头图是几座金字塔,它与生活中的测量问题联系紧密,在引入新课时,杨老师首先组织同学们阅读这一章的引言:“从金字塔的建造到尼罗河两岸的土地丈量,从大禹治水到都江堰的修建,从天文观测到精密仪器的制造……,人们都离不开对几何图形的测量、设计和计算”.老师还特别指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水利工程师李冰设计建造的,工程解决了水患,为当地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仅如此,其工程质量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即使前年汶川大地震对堤坝也未有大的影响,可见中国古人在测量和计算方面的成就.
  老师继续指出:为了发展经济和交通,国家发改委计划在上海和南通之间建造“沪通铁路”,过江通道的选址有两个条件,即从上海到南通总路程尽量短且江面较窄.测量人员在北岸定了个目标点A,在南岸量得BC之间距离为5km,测得∠ABC=75°,∠ACB=60°,问能否根据所测结果计算江面宽度?老师组织讨论后请学生回答.
  学生1:由条件可知:∠A=180°-75°-60°=45°,又BC=5km,这个三角形应该是确定的,只要计算出AB,则江面宽即为A到BC的距离,即ABsin75°.
  老师和同学都对甲的回答给予了肯定,接着老师又指出:那么如何求出AB长呢?△ABC中的边角又有何关系呢?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要研究的课题:正弦定理.
  点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抽象的定理公式,不仅仅是枯燥的做题训练,知识有其发生的背景,要让学生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新教材每一章都有章头语,作为教师不能视若无睹,也不能一带而过,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杨老师的这一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正弦定理”的引入设计也十分精巧,沪通铁路的过江通道体现了现实意义,用三角形知识测量江面宽度也是测量工程人员常用的手法,而求AB的关键是掌握正弦定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中引出课题十分自然贴切.
  2. 从特殊到一般,体现数学的研究方法
  学校教育的首要职能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新的数学课程的构建必须跳出只关注数学学科内容体系和结构的束缚,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必须以促进学生自主、全面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重视第一手材料,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具体形象的认识支柱.在初中,学生对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已经作了研究.基于此,杨老师指出: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如图,在Rt△ABC中,我们有sinA=ac,sinB=bc,sinC=1=cc,所以asinA=bsinB=csinC.上述结论,对任意三角形也成立吗?
  点评: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是学生已十分熟悉的知识,从直角三角形中引导学生得出asinA=bsinB=csinC并不困难,由此引导学生联想和猜测,对于一般三角形结论是否仍成立?这里杨老师处理得非常好,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又体现了数学推理的常用方法:从特殊到一般,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不仅引出了新知识,更是教会了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这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3. 充分让学生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老师不是表演者,更不是灌输者,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不应是填压,而应该是引导.让学生有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陈述思想的机会,让学生有表演的舞台,让学生体会探索知识的乐趣.本节课,老师通过多媒体几何画板演示引导大家发现:对于任意三角形ABC,都有asinA=bsinB=csinC,即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之比相等.这时,老师请同学们自己证明这一结论,然后请同学们回答证明过程.
  学生2的证明和必修5P5证法1一样,不过仅考虑了C为锐角情形,这里不作详述.杨老师又将C为直角,C为钝角情形作了补充,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
其他文献
新形势下,各行各业普遍都在强调创业理念和创业精神、创造能力.作为学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素质较高劳动者的重任,努力培养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其现实性和深远性不言而喻,特别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其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下面就数学生态课堂教学与学生创造力之培养略谈个人肤浅之见.    一、 数学生态课堂与创造力的内涵及特征  1.数学生态课堂的内涵  数学生态课堂是师生以实践生命发展为价
期刊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多数技术手段的互动性都不太理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必须要有他们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从自己亲历亲为的探索思考中获得体验,从自己不断深入的概括活动中,获得对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的领悟.图形计算器的使用改变了以往教师给结论、学生模仿
期刊
心理学表明,“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的一种,它是从不同角度和方法去解决某一问题的前提”.函数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高考中的重点与热点问题,不但考查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思维还对学生的探索能力,推理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常常在考卷中有一定的区分度,而方法的选择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1(盐城市2011届摸底考试)已知f(x)是定义在(-∞,0)∪(0,+∞)上的奇函数,当x>0
期刊
探索性问题与传统题型不同.传统题型给出已知条件,要求解出预定结果或证明既定的结论.探索性问题可能条件不够完备,结论也不唯一固定,具有开放性,解题过程具有探索性.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参与科学发现、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这类问题的知识覆盖面大,综合性强,灵活选择方法的要求较高,再加上题意新颖,要求解答者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数学能力,从而使它成为高考试题中的
期刊
“活动”,作为“活动单导学”方式[1]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在导学过程中以建构具有教育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创造、主动合作、主动交流等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主体实践.从外在表现看,它是一种师生、生生的互动;从内在本质看,它是一种思维的对话.它不仅是学习者实现对
期刊
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而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主要指突出学生能根据问题类型构造一些数学模型,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创造性解决问题.而“构造法”就是指找出满足题设条件的具体模型,从而肯定或否定题目的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形式是:以已知条件为原料,以所求结论为方向,构造出一种新的数学形式,使得问题在这种形式下得到快速的解决.因此
期刊
问题情景是指学生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或问题和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冲突)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亦即完成创造性活动.  创设问题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数学现象的矛盾,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以达到掌握知
期刊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课程的实施提出:“改变课程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把“教学过程”改为“学习过程”,这也就要求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而传统教学中往往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
期刊
文[1]中的例2,解法存在严重的逻辑错误.而且,这种错误比较隐蔽,往往不被老师们所察觉,反而会被看做是一种“巧妙的构思”,致使它经常在各种场合出现(包括一些权威的资料).所以,很有必要把它指出来.我们将深入剖析其中的逻辑基础,彻底理清错误的原理和机制.以期杜绝这种错误的继续流布,也借以加深对此类问题的理解.  为行文的方便,先把原题(即下文例1)和原文的分析抄录如下: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
期刊
研究教材是高三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应该是高三教师备课的必由之路,但在笔者的教学视导中发现,这一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亟待加强.本文拟从现状与分析、选题与反思阐述个人体会,期待与同仁们共同探讨.    1. 现状与分析    1.1现状一:一些老师认为高三复习时间紧张,教学内容多,习题量大,再回归教材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因此无法落实研究教材甚至抛开教材完全照着征订的资料过一遍.  现状二:部分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