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时间 两样姿态 两般情怀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_yin1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隐喻为技法依托,以“朦胧”为风格追求,加上“漫长”的复合创作,让《峨日朵雪峰之侧》抒情主体二元对应、抒情内核螺旋进化。由诗歌的两个创作时间,看清昌耀跨越21年的两种处境,屹立峨峰的两样抒情姿态,进而感知昌耀指向现实、过往和未来的两般情怀,能走出一条“千岩万转”的文本解读之路。内容开掘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教学落实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创作时间;创造姿态;作者情怀
  《峨日朵雪峰之侧》(下称《峨》)是昌耀诗歌的经典作品,被选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以隐喻为技法依托,以“朦胧”为风格追求,加上“漫长”的复合创作,让《峨》抒情主体二元对应、抒情内核螺旋进化,这使得它既不易读懂,更不好教透。
   好在昌耀“有心”,在《峨》密不透风的言语外壳之下,留下了“创作时间”这一后门。由诗歌的两个创作时间,看清昌耀跨越21年的两种处境,屹立峨峰的两样抒情姿态,进而感知昌耀指向现实、过往和未来的两般情怀,能走出一条“千岩万转”的文本解读之路。“是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其相反”[1]。《峨》文本解读的深入,为合宜深刻的教学内容开掘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教学落实指明了方向。
   一、两个时间:被时代穿透的昌耀
   昌耀是极少数因诗罹祸后,仍持续隐秘写作的作家。据燎原记述,1980年时,昌耀曾在家中向他出示一本陈旧的笔记本,其中密密麻麻地写着一首首短诗,或一些吉光片羽的感受、意象。[2]299“(昌耀)个人的命运浮沉,起码是到此为止的个人命运浮沉,是那样密切地与时代和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2]328。这一方面,使得昌耀的诗歌内容有着强烈的呼应现实的公共性,得以使我们有昌耀返视那个时代、那时民族;另一方面,个人与时代、民族关系的失序,又使昌耀的诗歌语言阴错阳差地获得某种“现代性”——隐喻的表达,变形的形式,奇崛的风格。正因如此,回归昌耀世界,知人论世地阅读昌耀,成为理解《峨》的必然。
   昌耀1936年出生于湖南常德,家里是当地有名的地主富绅,家资殷厚。但这个家族却有别样的“革命传统”——大伯王其梅早年参加革命,并于1955年授少将军衔;其父王其桂曾在山西抗日部队任指导员一类职务,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回乡建立中共桃源特别支部,任书记;四叔王其楝曾任人民解放军18军文化教员——这或许正是1950年4月14岁的昌耀投笔从戎的家族原因。1951年春,昌耀随军入朝作战;1953年,昌耀因空袭中头部受伤,提前回国,伤愈后入河北保定荣军学校学习。17岁,还是个孩子的昌耀,已经在战争生死线兜了一圈。1955年6月,19岁的昌耀作为国家干部,投身火热的大西北建设,来到青海,并于1956年6月进入青海省文联。至此,昌耀的路顺遂而激昂,此后则风云突变。1957年7月“反右运动”后,因诗作《林中试笛》(二首)被批判为“毒草”,次年3月定为右派,10月4日判处管制三年,送劳动改造。其后在祁连山腹地流徙21年,1979年2月24日被平反昭雪。这段非常时期对昌耀家族的打击也是巨大的,1967年8月,时任西藏自治区委书记的大伯王其梅,因“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蒙冤离世;同年,其父在黑龙江劳改农场的兴凯湖作业时投湖身亡。[2]
   《峨》后有“1962年8月2日初稿
其他文献
从小到大,我和父亲很少发生争执,与母亲一。的关系更是亲密。我喜欢称呼我母亲为“老妈”,因为她就像我的老朋友一样。我喜欢依赖着母亲的感觉。但人总是要成长,在我到上小学的年龄后,也迫不得已离开妈妈的庇护,进入到陌生的环境里生活。  在进入到新校园后,我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和恐惧。那时的我就像是独自在大海中游泳,找不到歇息的彼岸,遇不到知心的朋友。这时,是母亲的信,给予我勇往直前的信心与希望……  珂珂: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往往存在着一种思想,认为语文知识的教学是必须要抓好抓牢的,这是学生学习的根本,也是学生学习最终获得收获的一个量化标准。因而,在实际课堂上,教师大多对语文知识强调要过关,要死记硬背,还要条分缕析,分列出来各种重难点。那么到底该如何把握语文知识教学呢?是弃而不教吗?显然,对语文知识视而不见是不可行的,那会走上另一个极端。毕竟,语文知识的掌握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毋庸置疑的。针对
摘 要 为了促进大陆地区的高考语文试题的发展,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从考试内容、考试目标、考试模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发现我国台湾地区高考语文试题内容上少于大陆,且考查模式要优于大陆,更加人性化,但大陆地区有更加详实的考核目标及要求。   关键词 高考语文;海峡两岸;高考语文试题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一项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基本教育考试制度。1977年大陆
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材“底层的光芒”这一专题中,高尔斯华绥笔下的格斯拉兄弟和杨绛笔下的老王等人物的特殊命运都让同学们唏嘘不已。在《巴黎圣母院》节选部分中,卡西莫多这样一个形貌丑陋却内心高尚的畸人形象也引发了学生的关注与思考。这些卑微的生命都寄居于社会的底层,但却在作者人性关怀的视野里闪烁出圆足的生命光辉。借此机会,笔者又向学生推荐了东方文学里《庄子》一书中的几个单篇:《养生主》《人间世》《大宗
很荣幸,在《好作文是这样生成的》面世之前,我已经领略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感谢李仁甫老师的信任和邀请,让我有机会先睹为快,还能借他的“领地”谈谈自己的感受——我一直认为,一本书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领地,闯入者必须尊重主人的权利。  我跟李老师未曾谋面,却神交已久。这也是当下的一种普遍的人际交往状态吧。这得感谢网络,感谢各种各样的社交媒体。必须承认,网络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太多的改变;而这些改变,就在几年前都
一、从语文课标(大纲)百年发展历程中探寻内容目标的基本元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始阶段在现状调查和国际比较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课改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参照系;可是对“癸卯学制”100年来,对新中国60年来课程发展的历史和语文课程内容目标建设缺乏总结和研究,所以2001年和201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受到了一定的质疑。内容目标是各学科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促进学生智慧发展、建
基于理解的作文逆向教学设计源自于美国课程学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Grant Wiggins and Jay McTighe)的“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nderstanding by Design UbD)模式。UbD是一种计划课程的架构,强调帮助学生理解重要的概念,并将学习结果迁移到新的情境中。UbD从一个新的视角,引导教师跳出一般的教学设计思维,依据成果导向教育理论,对教学程序进行重
我的祖国  您用睿智的灵魂  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使山川鲜花般娇艳  绽放东方的璀璨    我的祖国  从你的精神里  从你的蓝图中  我们读懂了燃烧的灵魂  开拓辉煌明天的艰辛  黄河、长江、长城  铸就了亘古的河山  改革、开放、发展  点亮世界的眼光  我自豪于祖国的辉煌    伟大的祖国  犹如奔驰的列车  迎着世纪的曙光  擎起燃烧的信念  奔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摘 要 2021年举行的八省市新高考适应性测试将会是2021年夏季高考命题思路和风格的体现,比对八省市新高考适应性测试题与2020年新高考试题的变化,在变与不变中寻求规律,洞察无机,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备考效率。  关键词 新高考;八省联考;变化;规律   探究2021年八省市新高考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以下简称“八省联考”),比对2020年新高考试题,洞悉命题规律,管窥试题变化,能提升学生的复习
2019年4月17日晚,《中学语文》读者群组织了一场主题为“用文字码出生命的高度——教育写作漫谈”的研讨活动,活动主持人为周友喜、黄传福、邓维策,两位特邀嘉宾分别为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长三角”教育科研优秀个人、“三度语文”首倡者和践行者——刘祥老师;湖南省“优质空间课堂”首席教师、永州市名师——周志恩老师。现将专题研讨的内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刘祥老师主讲内容概述  1.教育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