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6月22日,我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成为举世瞩目的一件大事。为庆祝运河申遗成功,大运河沿线18个城市组成旅游联盟,发表了《杭州共识》,其中第七条提出:举办中国大运河庙会。
庙会,特别是大运河庙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它是以世代传承、并且口耳相传的一种民间信仰为核心而凝聚成的集敬神(纪念先圣、先祖、先功等神人)、巡游、演艺、交流等于一身的大型社会活动。自古以来,在庙会期间,往往以崇拜与弘扬忠臣良将、志士仁人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为主,以商贸集市、物资交流等物质层面上的东西为辅。因此,庙会被誉为群众性的精神洗礼,促进社情民意的交流融合,其社会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传统庙会一般包括敬神、巡游、演艺、交流等文化元素。历史上的大运河庙会可以说这几种元素皆均有之。今天,我们延续与传承大运河庙会历史文脉也就从这几方面元素来着手,使之有条不紊、杂而不乱,正如群众所言:不能搞成“一团乌浆”。
就敬神而言。无论称京杭大运河或南北大运河,它起始于北京,转折于杭州,延伸于浙东,全长1794公里,沿线各地都有歌颂与敬仰历史上“治运功臣”的庙宇,运河庙会不限于某朝某代、某村某地。就大运河的杭州段来说,就有年代悠久、声势浩大的拱宸桥张大仙庙会、余杭区临平镇的元帅庙会、上塘河半山娘娘庙会,而传播范围较广,管辖水域较长的大运河之神又究竟是谁?据考,就是宋末元初的“金龙四大王”。
根据史料记载:“金龙四大王,河神,宋末会稽人,姓谢名绪。愤国事蜩螗,无力救助。建白云亭于金龙山顶,读书其中,慨然有澄清中原之志。度宗甲戌秋霖雨不止,天目山崩,水溢临安城,溺死者无数。绪乃散家资溥济众人。及帝昺亡,誓曰:‘吾生不能报效朝廷,死当奋勇灭贼以逞吾志。’于是作诗明志,赴苕溪而死。水势汹涌,浪高丈许,若龙虎相斗,尸为不流,颜色如生。乡人异之,立庙金龙山上。朱元璋与蛮子海牙战于吕梁洪,敌在上游,明师居下,极为不利。忽见风浪大作,卷河水北流,淹没敌军,海牙大败。太祖夜梦一儒生素服前谒曰:‘臣谢绪也,上帝命为河伯,会助真人破敌。’太祖谅寤,遂封谢为黄河之神,立庙黄河之上。成祖修复漕运,神亦相助。凡河道淤塞,神来开之;舟船将覆,神来拯之。维护漕运,屡显灵异。天启四年(1624年),苏茂相督漕运,水涸,船不能行。神降言:‘为我请封,当以水报。’苏立具奏疏,向神祝告毕,洪波浩荡,万樯齐发。于是被封为护国济运金龙四大王。实际上又成了主漕运之神。清代重漕运,更封金龙四大王以黄河神兼运河神,沿河官民奉祀虔诚。
从这段记载可知,一是谢绪是一名宋末元初的读书人,但他志向不凡,有意效忠朝廷,立下报国之志;二是谢绪仗义救民,为人称道,是位志士仁人;三是宋亡后,谢绪作诗明志,赴水而死,大运河两岸百姓为之感动,立庙于金龙山(余杭区)上;四是谢绪死后助明太祖朱元璋在吕梁洪战胜蛮子海牙;五是谢绪由人变神,先是上帝命为河伯,后是太祖封谢为黄河之神,又封为护国济运金龙四大王,实际上又成了主漕运之神,清代更封金龙四大王以黄河神兼运河神。
有神便有庙,有庙便有庙会,敬神、礼神本是庙会的题中之义,所以,庙会活动绝对不是迷信活动,而是对忠臣良将、志士仁人和治运功臣的缅怀与纪念,这是古今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它,任何庙会也就失去了灵魂。延续大运河庙会的历史文脉,就是要发掘出这些历史上的治运功臣,宣扬他们的生平业绩和高风亮节,宣扬他们创造历史、造福于民的精神品质。
就巡游而言,任何一项庙会活动都是基层群众自觉自愿参与的群体活动,并且通过巡游让更广大的群众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自创自编、自导自演,万众参与,体验全民与神共舞、与神共乐、向神献艺,个个亮相,人人出彩,从而凝聚一城一地民众的意志、理想和愿望。
参与巡游的社区、村落、单位都有自己的会班,每一个会班都有主打的文艺节目,如锣鼓、抬阁、高跷、马灯、飞叉、肩顶等。前有神轿队,后有香炉队,而且伴有十番、唢呐、大小号子等。有的庙会还有扮演囚徒的队伍,身戴手铐脚镣,多达二三十人,一跪二拜三回头,向神忏悔,表示自新。路边观者对他们的丑恶形象表示唾弃和厌恶。旧时拱宸桥东与登云桥之间还有一座庙,叫做“魔窟庙”,犯有这样那样错误(入了魔窟)的人或者没有被人发现,愿意改过自新,或者害怕暴露忧虑后果,偷偷向神许愿,表示改正不再重犯。这是京杭大运河沿岸唯一的一座有独特膜拜功能的庙,也是极为可贵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与此相反,还有的庙会扮演“三百六十行”的队伍,个个都是某一行业的代表者和传承人,他们在乐曲的伴奏下一步步行进,向人昭示: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个个都会成为“状元”。彼此绝无高低、贵贱、贤愚之分,从中透出民众固有的道德伦理。这种寓教于乐的巡游,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大运河庙会的巡游队伍,从起始地到达终点地有一条传统的巡游路线,路经某村、某地或者今天的某街道某社区,它们往往在路边设立一个彩棚,既有香案,又有供品,也是给巡游者提供点心和茶水的休息点。
就演艺而言。旧时拱宸桥有多家戏院和茶楼,无论京剧、昆剧、绍剧、越剧,抑或杭州本土的评话、小热昏等,常常由名角挂牌登台,连演三天三夜。号称“江南活武松”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就曾在拱宸桥戏院演出他的拿手好戏,他的“把兄弟”上海张啸林和拱宸桥名道张胜贵(就是后来的张大仙),必然带一帮子人前来捧场,更平添拱宸桥的热闹劲儿。
就交流而言,既有物资交流,又有乡情交流。大运河两岸,拱宸桥周围,家家户户高朋满座,宾客盈门。
大运河庙会的这些文化元素曾经为旧时的杭州带来过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和谐、文化的昌盛和城市的发展。今天,“盛世办庙会,欢乐又祥和”,其中参与庙会巡游的又增添了沿线18座城市彩船,游弋于运河水面,其美丽壮观的景象,前所未有。新时代的庙会体现出它的多种价值,带来新的繁荣和发展,造就新的品牌和亮点。
庙会,特别是大运河庙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它是以世代传承、并且口耳相传的一种民间信仰为核心而凝聚成的集敬神(纪念先圣、先祖、先功等神人)、巡游、演艺、交流等于一身的大型社会活动。自古以来,在庙会期间,往往以崇拜与弘扬忠臣良将、志士仁人等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为主,以商贸集市、物资交流等物质层面上的东西为辅。因此,庙会被誉为群众性的精神洗礼,促进社情民意的交流融合,其社会价值是无可估量的。
传统庙会一般包括敬神、巡游、演艺、交流等文化元素。历史上的大运河庙会可以说这几种元素皆均有之。今天,我们延续与传承大运河庙会历史文脉也就从这几方面元素来着手,使之有条不紊、杂而不乱,正如群众所言:不能搞成“一团乌浆”。
就敬神而言。无论称京杭大运河或南北大运河,它起始于北京,转折于杭州,延伸于浙东,全长1794公里,沿线各地都有歌颂与敬仰历史上“治运功臣”的庙宇,运河庙会不限于某朝某代、某村某地。就大运河的杭州段来说,就有年代悠久、声势浩大的拱宸桥张大仙庙会、余杭区临平镇的元帅庙会、上塘河半山娘娘庙会,而传播范围较广,管辖水域较长的大运河之神又究竟是谁?据考,就是宋末元初的“金龙四大王”。
根据史料记载:“金龙四大王,河神,宋末会稽人,姓谢名绪。愤国事蜩螗,无力救助。建白云亭于金龙山顶,读书其中,慨然有澄清中原之志。度宗甲戌秋霖雨不止,天目山崩,水溢临安城,溺死者无数。绪乃散家资溥济众人。及帝昺亡,誓曰:‘吾生不能报效朝廷,死当奋勇灭贼以逞吾志。’于是作诗明志,赴苕溪而死。水势汹涌,浪高丈许,若龙虎相斗,尸为不流,颜色如生。乡人异之,立庙金龙山上。朱元璋与蛮子海牙战于吕梁洪,敌在上游,明师居下,极为不利。忽见风浪大作,卷河水北流,淹没敌军,海牙大败。太祖夜梦一儒生素服前谒曰:‘臣谢绪也,上帝命为河伯,会助真人破敌。’太祖谅寤,遂封谢为黄河之神,立庙黄河之上。成祖修复漕运,神亦相助。凡河道淤塞,神来开之;舟船将覆,神来拯之。维护漕运,屡显灵异。天启四年(1624年),苏茂相督漕运,水涸,船不能行。神降言:‘为我请封,当以水报。’苏立具奏疏,向神祝告毕,洪波浩荡,万樯齐发。于是被封为护国济运金龙四大王。实际上又成了主漕运之神。清代重漕运,更封金龙四大王以黄河神兼运河神,沿河官民奉祀虔诚。
从这段记载可知,一是谢绪是一名宋末元初的读书人,但他志向不凡,有意效忠朝廷,立下报国之志;二是谢绪仗义救民,为人称道,是位志士仁人;三是宋亡后,谢绪作诗明志,赴水而死,大运河两岸百姓为之感动,立庙于金龙山(余杭区)上;四是谢绪死后助明太祖朱元璋在吕梁洪战胜蛮子海牙;五是谢绪由人变神,先是上帝命为河伯,后是太祖封谢为黄河之神,又封为护国济运金龙四大王,实际上又成了主漕运之神,清代更封金龙四大王以黄河神兼运河神。
有神便有庙,有庙便有庙会,敬神、礼神本是庙会的题中之义,所以,庙会活动绝对不是迷信活动,而是对忠臣良将、志士仁人和治运功臣的缅怀与纪念,这是古今社会道德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它,任何庙会也就失去了灵魂。延续大运河庙会的历史文脉,就是要发掘出这些历史上的治运功臣,宣扬他们的生平业绩和高风亮节,宣扬他们创造历史、造福于民的精神品质。
就巡游而言,任何一项庙会活动都是基层群众自觉自愿参与的群体活动,并且通过巡游让更广大的群众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自创自编、自导自演,万众参与,体验全民与神共舞、与神共乐、向神献艺,个个亮相,人人出彩,从而凝聚一城一地民众的意志、理想和愿望。
参与巡游的社区、村落、单位都有自己的会班,每一个会班都有主打的文艺节目,如锣鼓、抬阁、高跷、马灯、飞叉、肩顶等。前有神轿队,后有香炉队,而且伴有十番、唢呐、大小号子等。有的庙会还有扮演囚徒的队伍,身戴手铐脚镣,多达二三十人,一跪二拜三回头,向神忏悔,表示自新。路边观者对他们的丑恶形象表示唾弃和厌恶。旧时拱宸桥东与登云桥之间还有一座庙,叫做“魔窟庙”,犯有这样那样错误(入了魔窟)的人或者没有被人发现,愿意改过自新,或者害怕暴露忧虑后果,偷偷向神许愿,表示改正不再重犯。这是京杭大运河沿岸唯一的一座有独特膜拜功能的庙,也是极为可贵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与此相反,还有的庙会扮演“三百六十行”的队伍,个个都是某一行业的代表者和传承人,他们在乐曲的伴奏下一步步行进,向人昭示: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个个都会成为“状元”。彼此绝无高低、贵贱、贤愚之分,从中透出民众固有的道德伦理。这种寓教于乐的巡游,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大运河庙会的巡游队伍,从起始地到达终点地有一条传统的巡游路线,路经某村、某地或者今天的某街道某社区,它们往往在路边设立一个彩棚,既有香案,又有供品,也是给巡游者提供点心和茶水的休息点。
就演艺而言。旧时拱宸桥有多家戏院和茶楼,无论京剧、昆剧、绍剧、越剧,抑或杭州本土的评话、小热昏等,常常由名角挂牌登台,连演三天三夜。号称“江南活武松”的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就曾在拱宸桥戏院演出他的拿手好戏,他的“把兄弟”上海张啸林和拱宸桥名道张胜贵(就是后来的张大仙),必然带一帮子人前来捧场,更平添拱宸桥的热闹劲儿。
就交流而言,既有物资交流,又有乡情交流。大运河两岸,拱宸桥周围,家家户户高朋满座,宾客盈门。
大运河庙会的这些文化元素曾经为旧时的杭州带来过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和谐、文化的昌盛和城市的发展。今天,“盛世办庙会,欢乐又祥和”,其中参与庙会巡游的又增添了沿线18座城市彩船,游弋于运河水面,其美丽壮观的景象,前所未有。新时代的庙会体现出它的多种价值,带来新的繁荣和发展,造就新的品牌和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