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2014年移动医疗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到30.1亿元,比2013年增长26.8%。2017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的收入。另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发布报告称,预计到2017年,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将带来230亿美元。移动互联时代的健康,是当下非常热门的话题,在这个领域内,国家的政策相对业内的发展是滞后的,因此有更多探讨的空间。
互联网思维与技术带来新改变
《2014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移动医疗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国内移动医疗APP已达2000多款。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云存储、大数据技术也正在非常迅猛地发展。“终端+云平台”为智能健康终端产品提供支持,苹果、google、三星等都已经发布了各自的移动医疗平台。在国内,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移动互联网领军企业也都有大动作进入移动医疗领域,他们的介入明显令人感受到移动医疗的热度。
毫无疑问,大家关注移动医疗和移动健康,是因为新技术使医疗更智慧。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传感技术(物联网)以及数据分析等手段,使得医疗健康服务能够及时、便捷、准确地惠及公众。偏远地区患者可以享受到顶级专家的医疗服务,在过去都不能想象。人们能通过移动技术及时自诊、自查了解自身健康情况;可以提高治疗效率,使专家资源高效利用;可以随时随地24小时接受问诊、进行医患沟通。移动医疗也给医生带来了福利:可以提供便捷的学习、进修渠道;可以促进专家和基层医生的交流和学习;借助平台可以打造医生个人优质的医疗品牌,提高收入;医生可以使用远程技术手段对病人病情进行监控。
新技术带来了医疗服务理念的转变。首先是前瞻化,“有病看病”向“预防疾病”的健康管理服务转变;其次是个性化,从“同质化”向“个性化”的互动健康服务转变;再次是集群化,从针对“特定病种”的单一服务,向“以人为中心”的各方面医疗健康集群化服务转变。数字医疗已经带来一场健康信息市场的变革。美国Wiser Together公司通过对病人和医生的调查生成基底的数据库,基于数据库,根据病种为用户提供治疗建议,用户可以看到一种疾病的各种不同治疗方法和相关的结果,再根据所获取的信息来作出治疗决策。目前,这个公司提供260个病种和超过4000种治疗方法,已经为350万病人提供服务。其数据库一直在更新,不仅通过传统的调查方法,也通过医患自愿提供的数据和病历卡数据。
《健康报》联合尼尔森在全国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选取2400位30岁以上的患者进行抽样调研,该项基于移动健康应用现状的国内最大规模调研结果显示:患者对移动医疗的认知度和使用水平相当低;挂号、看病、解决健康问题的刚性需求较高;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健康需求最多,但对新技术使用能力比较低;三线四线边缘城市需求比较大,虽然大城市对于移动互联网服务使用较多,但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敏感度反而不高;通过行业规范、业界自律,提高移动健康安全性可以促进消费者使用。
曾经有人提问,移动医疗有没有可能像大众点评餐饮那样来点评医疗卫生服务?国外已经有这样的实践,纽约市政府医疗和精神卫生部门与哥伦比亚大学以及美国最大点评网站Yelp公司合作,希望能够通过消费者对餐馆的评价,预测发现通过食物传播的疾病。研究者查找诸如“生病”“呕吐”“拉肚子”等关键词,并且分析是否有至少两个人在餐后10小时内有类似反应。截至目前,通过上述分析,共发现了3次食物安全事故,每个出现问题的餐馆都曾经有过多次违反卫生监督要求的历史。今后,广大的患者和老百姓或许都可以通过一个软件,对医疗服务和卫生服务提供评价,医生考评也可能会应用到这样的工具。
政府引导互联网发展
服务百姓健康
这些年来,国家释放出很多积极信号。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也可以看作是健康服务业推进的一把钥匙。
2000年9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并实施,其中第十八条明确提出:新闻、出版、教育、卫生、药品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和公安、国家安全等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对互联网信息内容实施监督管理。为响应国家要求,原卫生部于2009年发布了《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卫生部66号令),一直沿用至今,是指导移动健康、移动医疗的管理法规。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鼓励社会办医,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了《促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
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委托,《健康报》于2014年4月启动了《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办法》管理从事互联网涉医信息服务的所有主体,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或者其它社会组织,提供互联网涉医信息服务的主体必须办理《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
未来,互联网医疗信息服务管理将考虑建立负面机构及个人信息公示制度,将被查实违规的相关信息定期发布,作为社会信用体系评价的重要内容。考虑运用积分制等手段建立关于互联网医疗信息的信息体系库,提供查询功能,提高群众识别能力和维权意识。同时,新兴媒介对于医疗健康相关服务的传播及其影响也要纳入管理。
此外,患者在医疗机构,通过在线咨询等方式得到了自身的疾病数据,这些数据所有权到底属于谁?怎么用?社会各界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论,这些数据究竟是政府资源,还是属于技术开发商,还是属于医院呢?数据怎么使用,法律授权的范围界限在哪里?这些问题还需要今后好好讨论。
医院借助互联网思维
以患者为中心
国外有研究证实:善用社交媒体提供良好医患互动渠道,有助于改善医疗质量;医院今后的互联网服务以及Yelp(类似于大众点评)评级与降低患者死亡率高度相关;Facebook点赞则与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相关,过去传统的办法都是填表、画勾,这在互联网时代将变得非常落伍。可以得出结论:高水平的医患互动可以改善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降低再入院率,提高患者忠诚度,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并提升医院品牌影响力。
在国外医院官方网站的界面,可以看到里面有在线咨询、健康信息、找大夫、预约等大量服务内容。而目前国内多数医院的官网首页设置,多以院内新闻为主,尚未将网站作为服务患者的工具,从患者角度而言,上述两者显然有很大的差别,这是中外医院网站的差别,同时也是医患友好度的差别。目前,国内医院之间通常比拼的是硬实力,比如床位数量、住院人次、手术例数、文章发表情况、学术水平等。那么,更加考验内功的软实力如何体现呢?医患友好度理念则是用软实力重塑医患互信、构建医患和谐,比如减少不必要的候诊时间、减少大量人流无序往返、将增值服务延伸到院外、向八小时之外拓展空间,引导科学就医,重塑就诊流程,体现人文关怀。
国内医患友好度构建方面领先的医院,如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通过信息化重塑传统就诊流程;在2013年,门诊量就达到348万人次,有72%的患者为提前预约,其中50%的患者通过电话和网络院外预约,患者每完成一个就诊环节会收到院方发送的手机短信,提示下一步该怎么做。医院引入在线支付,并通过身份证挂号的方式使患者的医疗信息得以永久保留。浙一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上海儿童医院、湘雅医院等,其在应用信息化技术增进医患友好方面各有各的创意。
可以预见,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学术组织的科学权威性、区域社区健康档案的挖掘、政府的推动力、高水平医疗资源的参与,再加上IT资源的开发,方能促使公众健康管理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同时,糖尿病、高血压、肝炎等疾病或许是移动互联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的突破口。未来,我们将在信息化背景下,构建社交媒体时代的便捷就诊流程评价体系,搭建医患友好度高峰论坛、院长沙龙等交流平台,共同研究指标取舍、赋值等数据,以及通过医院实地调研(涉及门办、宣传、信息等多部门)等手段,梳理内驱力、阻碍因素,挖掘并报道典型经验。
(作者系健康报社副总编、移动医疗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本文根据作者在第五届长城国际健康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互联网思维与技术带来新改变
《2014中国医药互联网发展报告》显示,移动医疗应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国内移动医疗APP已达2000多款。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云存储、大数据技术也正在非常迅猛地发展。“终端+云平台”为智能健康终端产品提供支持,苹果、google、三星等都已经发布了各自的移动医疗平台。在国内,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移动互联网领军企业也都有大动作进入移动医疗领域,他们的介入明显令人感受到移动医疗的热度。
毫无疑问,大家关注移动医疗和移动健康,是因为新技术使医疗更智慧。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传感技术(物联网)以及数据分析等手段,使得医疗健康服务能够及时、便捷、准确地惠及公众。偏远地区患者可以享受到顶级专家的医疗服务,在过去都不能想象。人们能通过移动技术及时自诊、自查了解自身健康情况;可以提高治疗效率,使专家资源高效利用;可以随时随地24小时接受问诊、进行医患沟通。移动医疗也给医生带来了福利:可以提供便捷的学习、进修渠道;可以促进专家和基层医生的交流和学习;借助平台可以打造医生个人优质的医疗品牌,提高收入;医生可以使用远程技术手段对病人病情进行监控。
新技术带来了医疗服务理念的转变。首先是前瞻化,“有病看病”向“预防疾病”的健康管理服务转变;其次是个性化,从“同质化”向“个性化”的互动健康服务转变;再次是集群化,从针对“特定病种”的单一服务,向“以人为中心”的各方面医疗健康集群化服务转变。数字医疗已经带来一场健康信息市场的变革。美国Wiser Together公司通过对病人和医生的调查生成基底的数据库,基于数据库,根据病种为用户提供治疗建议,用户可以看到一种疾病的各种不同治疗方法和相关的结果,再根据所获取的信息来作出治疗决策。目前,这个公司提供260个病种和超过4000种治疗方法,已经为350万病人提供服务。其数据库一直在更新,不仅通过传统的调查方法,也通过医患自愿提供的数据和病历卡数据。
《健康报》联合尼尔森在全国一线、二线、三线、四线城市选取2400位30岁以上的患者进行抽样调研,该项基于移动健康应用现状的国内最大规模调研结果显示:患者对移动医疗的认知度和使用水平相当低;挂号、看病、解决健康问题的刚性需求较高;老年人对医疗服务的健康需求最多,但对新技术使用能力比较低;三线四线边缘城市需求比较大,虽然大城市对于移动互联网服务使用较多,但是它对医疗服务的敏感度反而不高;通过行业规范、业界自律,提高移动健康安全性可以促进消费者使用。
曾经有人提问,移动医疗有没有可能像大众点评餐饮那样来点评医疗卫生服务?国外已经有这样的实践,纽约市政府医疗和精神卫生部门与哥伦比亚大学以及美国最大点评网站Yelp公司合作,希望能够通过消费者对餐馆的评价,预测发现通过食物传播的疾病。研究者查找诸如“生病”“呕吐”“拉肚子”等关键词,并且分析是否有至少两个人在餐后10小时内有类似反应。截至目前,通过上述分析,共发现了3次食物安全事故,每个出现问题的餐馆都曾经有过多次违反卫生监督要求的历史。今后,广大的患者和老百姓或许都可以通过一个软件,对医疗服务和卫生服务提供评价,医生考评也可能会应用到这样的工具。
政府引导互联网发展
服务百姓健康
这些年来,国家释放出很多积极信号。一方面,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也可以看作是健康服务业推进的一把钥匙。
2000年9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并实施,其中第十八条明确提出:新闻、出版、教育、卫生、药品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和公安、国家安全等有关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对互联网信息内容实施监督管理。为响应国家要求,原卫生部于2009年发布了《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卫生部66号令),一直沿用至今,是指导移动健康、移动医疗的管理法规。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鼓励社会办医,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出台了《促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
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委托,《健康报》于2014年4月启动了《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修订工作。《办法》管理从事互联网涉医信息服务的所有主体,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预防保健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或者其它社会组织,提供互联网涉医信息服务的主体必须办理《互联网医疗保健信息服务审核同意书》。
未来,互联网医疗信息服务管理将考虑建立负面机构及个人信息公示制度,将被查实违规的相关信息定期发布,作为社会信用体系评价的重要内容。考虑运用积分制等手段建立关于互联网医疗信息的信息体系库,提供查询功能,提高群众识别能力和维权意识。同时,新兴媒介对于医疗健康相关服务的传播及其影响也要纳入管理。
此外,患者在医疗机构,通过在线咨询等方式得到了自身的疾病数据,这些数据所有权到底属于谁?怎么用?社会各界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论,这些数据究竟是政府资源,还是属于技术开发商,还是属于医院呢?数据怎么使用,法律授权的范围界限在哪里?这些问题还需要今后好好讨论。
医院借助互联网思维
以患者为中心
国外有研究证实:善用社交媒体提供良好医患互动渠道,有助于改善医疗质量;医院今后的互联网服务以及Yelp(类似于大众点评)评级与降低患者死亡率高度相关;Facebook点赞则与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相关,过去传统的办法都是填表、画勾,这在互联网时代将变得非常落伍。可以得出结论:高水平的医患互动可以改善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降低再入院率,提高患者忠诚度,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水平,并提升医院品牌影响力。
在国外医院官方网站的界面,可以看到里面有在线咨询、健康信息、找大夫、预约等大量服务内容。而目前国内多数医院的官网首页设置,多以院内新闻为主,尚未将网站作为服务患者的工具,从患者角度而言,上述两者显然有很大的差别,这是中外医院网站的差别,同时也是医患友好度的差别。目前,国内医院之间通常比拼的是硬实力,比如床位数量、住院人次、手术例数、文章发表情况、学术水平等。那么,更加考验内功的软实力如何体现呢?医患友好度理念则是用软实力重塑医患互信、构建医患和谐,比如减少不必要的候诊时间、减少大量人流无序往返、将增值服务延伸到院外、向八小时之外拓展空间,引导科学就医,重塑就诊流程,体现人文关怀。
国内医患友好度构建方面领先的医院,如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通过信息化重塑传统就诊流程;在2013年,门诊量就达到348万人次,有72%的患者为提前预约,其中50%的患者通过电话和网络院外预约,患者每完成一个就诊环节会收到院方发送的手机短信,提示下一步该怎么做。医院引入在线支付,并通过身份证挂号的方式使患者的医疗信息得以永久保留。浙一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上海儿童医院、湘雅医院等,其在应用信息化技术增进医患友好方面各有各的创意。
可以预见,媒体的社会公信力、学术组织的科学权威性、区域社区健康档案的挖掘、政府的推动力、高水平医疗资源的参与,再加上IT资源的开发,方能促使公众健康管理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同时,糖尿病、高血压、肝炎等疾病或许是移动互联技术与医疗健康服务融合的突破口。未来,我们将在信息化背景下,构建社交媒体时代的便捷就诊流程评价体系,搭建医患友好度高峰论坛、院长沙龙等交流平台,共同研究指标取舍、赋值等数据,以及通过医院实地调研(涉及门办、宣传、信息等多部门)等手段,梳理内驱力、阻碍因素,挖掘并报道典型经验。
(作者系健康报社副总编、移动医疗健康研究院执行院长,本文根据作者在第五届长城国际健康论坛上的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