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史实,初中历史教学,历史味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0)07—0054—05
笔者观摩了一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屈辱的岁月”展示课,其中教师的情态、教学语言、课堂气氛、多媒体的应用等自不必说,尤其是教学中能始终突出“屈辱”为情感主线,牢牢把握三个条约的内容、影响、意义来展开教学,让听者觉得获益匪浅。然而这堂课在洗尽铅华之后却越发彰显“史实缺失”的痛处;而史实的缺失又使历史课堂缺少了历史味。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课多听几节后,发现“史实缺失”“历史味不够”已成为眼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一种“屈辱”。
一、细节缺失的表现
“历史仿佛给人们提供着关于‘故乡’的回忆,所以过去历史里的性质和原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乡让人留恋回忆的东西”。诚然,越是史实,越让人“留恋回忆”。那么,一堂不能足够使人们留恋回忆的历史课,如果从史实呈现角度存在着两大缺陷:
1 叙述内容欠具体
历史教学应该通过让学生阅读各种资料才能生动地再现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关注过去发生的事情。而眼下初中历史课堂中不光让学生“阅读各种第一手资料”成为一种奢求,即使有资料、有史实呈现也往往过于笼统。例如笔者所观摩的课堂中执教老师选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视频,其解说词笔者整理如下:
禁烟运动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侵略者狂妄地叫嚣动用武力。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力主对华宣战,叫嚷着“对待中国,就是先揍他一顿,然后再作解释”。1840年6月(清道光二十年),英国派出远征军舰队到达中国南海海面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视频显示:川鼻海战图,广州炮台遗址)战争持续了两年,侵略者虽然遭到中国人民的英勇抗击,但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妥协退让,将林则徐撤职查办(视频显示:道光皇帝查办林则徐旨),1841年,英国侵略军占领香港岛,再次进攻虎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抵抗,在无援军的情况下壮烈牺牲(视频显示:关天培浴血图),虎门炮台失陷。英军登陆后,一路烧杀抢掠(视频显示:声讨英军罪行的檄文),广州三元里人民用大刀、铁锨奋勇抵抗。此后,中国人民始终不屈不挠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视频显示:三元里抗英图、三元里人民杀敌时使用的武器、三元里人民抗敌纪念牌)。
且不说视频解说词中关天培浴血、三元里抗英是下个课时“悲壮的斗争”的主要内容,就是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经过的叙述也显得过于笼统了。清政府的腐败没落仅体现在将林则徐查办吗?本课核心情感元素“屈辱”体现在哪里呢?不将林则徐查办,第一次鸦片战争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么?凡此种种,皆由“史实缺失”而起,并且,这不仅仅折射出执教者有叙述内容的问题,更有历史理解的问题。
2 得出结论缺证据
历史教学应注重证据意识。但是如果没有史实的支撑,证据也会成为空中楼阁,结论也缺乏可信度。在观摩中笔者发现执教老师对“屈辱”的理解主要定位在几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上,比如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下环节,希望通过比照、探究达成预设目标,使学生对“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清晰起来:
(1)《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影响、意义)
(2)《北京条约》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既得利益扩大?
(3)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综合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马关条约》或者《辛丑条约》中的一个条约,比较前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相关条款,谈谈对中国会产生什么更大影响?
(5)各条约一览表
在笔者看来,“屈辱”不仅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上得到体现,更体现在不平等条约的制订过程中。在《望厦条约》的签订中,美方提出,美船进口停泊,“应请中国统辖护理,倘遇别国凌害,仍请中国代为报复”……耆英(清政府商谈代表)恐由此卷入国际争端,要求修改,结果条约第二十六款明确规定:“合众国贸易船只进中国五港口湾泊,仍归各领事等官督同船主人等经营,中国无从统辖。倘遇有外洋别国凌害合众国贸易民人,中国不能代为报复。”者曾在教学中尝试呈现该则材料,学生很是诧异:居然不平等条约还有自己主动要求来的!
二、史实缺失的后果
史实往往会成就历史课堂的精彩,同样史实缺失也会造成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1 教学不鲜活
史实缺失的历史课堂让人索然无味,不鲜活。许纪霖说:“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做历史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怎么讲故事,把被教科书阉割掉的故事重新发掘出来,活生生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戏剧冲突中真正理会到历史的魅力。”
观摩课中的“多媒体视频”掩饰不了细节的缺失。任世江老师认为:鸦片战争是一场战争,背景、影响等是后人的认识。如果不了解战争过程,就无法产生历史的想象力,感知鸦片战争就无从谈起,理解鸦片战争的结局就变成了死记硬背……传统课程内容的模式抽掉了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部分……历史思维的对象是史实,思维的过程不是建立在别人的解释和既定结论基础上的。任老师选择了一个典型战例(虎门大战)来还原历史过程,提供足够的历史信息,让学生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思考分析。任老师还建议“只有近现代史似乎可以多采用这样的形式,充分展现历史的细节,既减轻课业负担,又能使学生乐于学习”。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都能讲足故事,但是教师应尽可能地把史实呈现给学生,尤其是客观的、富有说服力的史料。譬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不光是中英军事力量的直接较量,在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心理等方面腐朽的清政府无一不是大大落后。
材料一:从伦敦到澳门,璞鼎查(英国侵华全权代表)在途中仅用了67天。林则徐由北京到广州花费61天,琦善56天,奕山57天。璞鼎查还在孟买停留了10天。
材料二:林则徐在广州时,一方面,他从美国人手中购买了“剑桥”号战舰,并仿造西洋式样,建造了一批火炮;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彼之所恃,只在炮利船坚。若赴大洋与之交锋,总应相度机宜,须得确有把握,方无虚发。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襄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
通过上述材料的使用,抽象的介绍变得有了生命,初步接触历史的学生也有了直观的感受,教学效果也能得以彰显。
2 历史失厚重
上海市特级历史教师李惠军老师说:“中学历史教学似乎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语境和令人眩晕的教学场景——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论辩、滑稽可笑的表演、眼花缭乱的活动等 等。鲜活的历史知识以及史学的厚重、深刻、哲理,在层出不穷的教育术语、政治天条和视听环境的‘引领’和‘辅助’下,显得如此苍白和浅薄。”
在观摩课中,师生对清政府的“腐败”可谓众口一词,我猜测由于教师没能提供足够的史实从而导致学生在认识上的先验与盲从!这种先验与盲从只是历史教学浮滑肤浅的体现罢了,如能提供以下几则材料就便于理解清政府的腐败了。
材料三:水师本有查禁鸦片走私之责,可是广东水师总兵窦振彪本人便有20年吸毒史。家丁员弁,相率效尤,官署中大小人等,无不吸毒。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视察部队时发现弓箭手、鸟枪手在射击时一枪不中、五箭全空或仅中一鹄的,竟占大多数。
甲午战前,有人控告广东籍高级将领——“致远”管带邓世昌鞭挞水兵致死。据说邓世昌平时“不饮博,不观剧,非时未尝登岸,众以其立异,益嫉视之”。刘步蟾力主追查,因找不到死者的尸体才被丁汝昌压了下去。
材料四:琅威理(清政府聘请的英籍水师总教官)走后(被丁汝昌等排挤走),中国人自己把海军搞得一团糟。琅威理在中国的时候,中国人也没有能好好利用他。琅威理走后,北洋海军的训练和军纪日益松懈,操练尽弛。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每当北洋封冻,海军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
作为对比,日本海军也是英国人英格斯一手训练起来的。英格斯本人回忆说,他在日本服役时,日本政府封赠他以贵族,使他能有足够的权力和地位,以与日本的高级将领接触。当他们认为有理由独立行走时,欧洲军官便体面地告退。而日本人“坚持走着他们在英国的指导下踏上的道路。他们不仅使舰队保持着英格斯离开时的面貌,而且更趋完善了”。对于几乎同时起步的中日两国海军,没有理由简单地认为,列强对中国就是要控制,对日本人就是要扶持。
材料五:袁保龄在给军机章京钱应溥的私信中一针见血地说:“昆明(湖)习水战,赋绝好题目,借款所得所藉手,挥洒较易。”……所有数字相加,海军衙门经费用于颐和园工程的总额,应在661~750万两之间。
以上述材料去分析问题,不难让人重温马克思在谈到第二次鸦战争时的精辟论断:(清政府)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的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3 对话缺载体
对话互动已成为新课改历史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尺度,可是如果没有合适的史料作为载体就会使对话徒具形式。在以史料为中介的对话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史料,在鉴别中得出对历史的科学解释,这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李镇西博士提出“共享式”对话情境教学值得借鉴,即“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快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地分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提供的各种史料就像“美味食物”,通过分享这些“美味食物”,师生都能感受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这正是基于史料的对话教学的最高境界。
甲午战争中日双方有两个代表性的人物李鸿章和伊藤博文,这两个人在甲午战前就给对手下了极好的评判,如果把这个评判结合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就可设计非常有价值的对话问题:洋务运动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什么会失败?伊藤博文的预言在不久的甲午战争中得到了应验,联系中日关系史(包括现状)我们会怎样去分析?
材料六:1885年2月伊藤博文来华,与李鸿章进行外交谈判,以解决双方的争端。事后,李鸿章告诉总理衙门:伊藤博文“久历欧美各洲,极力模仿,实有治国之才。专注意通商睦邻、富民强兵诸政,不欲轻言战事,并吞小邦。大约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土远患而非目前之近忧,尚忻当轴诸公及早留意是幸”。
伊藤博文说:有人担心“三年后中国必强,此事直可不必虑,中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虽此时外面于水陆军俱似整顿,以我看来,皆是空言。缘现当法事甫定之后,似乎发奋有为,殊不知一二年后,则又循苟安,诚如西洋人形容中国所说又‘睡觉’矣。倘此时我与之战,是催其速强也。诸君不看中国自俄之役,始设电线,自法之役,始设海军;若平静一二年,言官必多参更变之事,谋国者又不敢举行矣。即中国执权大官,腹中经济,只有前数千年之书,据为治国要典。此时只宜与之和好,我国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迕添海军。今年我国钞票已与银钱一样通行,三五年后,我国官商皆可充裕,彼时看中国情形,再行办理。……惟现时则不可妄动”。
三、史实缺失的对策
1 阅读研修为史实丰富之源
初中历史课堂史实缺失一般应归咎于教师平时阅读累积之不足。阅读累积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前,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如何加快历史知识的更新、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了解更多的最新史学研究成果,深化对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以增强对历史新课程的适应能力,已成为每一位历史教师的当务之急!
在德国历史课里,历史教科书并非作为核心材料使用,而只是教学中的“参考材料”,老师会让学生看很多图片,读很多一手资料,比如,读俾斯麦首相所做的发言,和他对手的发言,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的课程对教师阅读与史实占有的要求更高了,而这也是我国的课程改革方向。
阅读累积之余,进行专题研修也是史实丰富的重要通道。在“屈辱的岁月”这一内容的教学和观摩中,笔者觉得还存在很多困惑与疑难,在市教研员的悉心指导下进行自主专题研修,期间认真阅读了《李鸿章传》《走近甲午》《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等专著以及订阅如《历史教学》等专业期刊、研读其中的相关内容,这样史料得到了丰富,思维得以开阔,意识得以加强,思想得以进步。
在自主研修中,笔者逐渐认识到,课堂中史实缺失固然不对,但也不能为丰富而“丰富”,史实的呈现应围绕课程与教学两个目标,也就是说史实的呈现还要“丰而得法,富而有道”。
聂幼犁教授说:“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屈辱的岁月”这一课的终极目标应定位于让学生认识生存现状、提高生存智慧、开拓未来!其史料的选用也应为达成这一目标服务,情景、问题的设置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成长。
材料七:1874年,郭嵩焘便提出了他的疑惑:“诚使竭中国之力,造一铁甲船及各兵船布置海口,遂可以操中国之胜算而海外之觊觎。亦何惮而不为之?而……果足恃否,此所不敢知也!”他尖锐地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一节也……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责于海上,将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透过材料可以发现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在祖国遭受前所未有的屈辱后对前途问题开始了认真、清醒而积极的思索。
2 “长说、细说”是史实丰富之途
“长说”即“短话长说”,要把重要历史事件的过程拉长具体化;“细说”则把被教材压缩的内容结合课题目标重新挖掘史料以细化。这或许是解决课堂史实缺失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能恰当择取史料适度“长说”“细说”何愁课堂“史实缺失”呢?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对“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这样表述的:“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打败了中国。这一年是中国旧历甲午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战争。”这一笼统的表述该通过怎样的具体化史料突出该课时核心元素“屈辱”呢?梁启超认为中方主持战事的李鸿章“失机”有十二,如:
材料八:日本既已调兵,势固有进无退,而不察先机,辄欲倚赖他国调停,致误时日,咎三;聂士诚请乘日军未集之时,以兵直捣韩城以制敌而不能用,咎四;高升事未起之前,丁汝昌请以北洋海军先鏖敌舰,而不能用,遂令反客为主。敌坐大而我愈危。综其原因,皆由不欲衅自我开。以为外交之道应尔,而不知当甲午五六月间,中日早成敌国,而非友邦矣,误以交邻之道施诸兵机,咎五。平壤之役,军无统帅,此兵家所忌,李乃蹈之,咎九。
梁启超虽然论及李鸿章的“失机”,但对甲午一战的过程中关键之处如“战前(中)清政府过分依赖他国调停、战中坐失歼敌良机、战术失策”等已颇为清晰,李鸿章之“迂腐”实已昭然。
在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中还有一个“细节”颇令人深思,“各国闻者,莫不笑之”,可见上至统帅下至将领无不招辱贻笑!
材料九: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
虽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是可以这么说,“屈辱的岁月”这一课如果肯下苦功,对史料勤加累积细致选用,这一课是可以做到常教常新的,并且可以让告别历史课堂远离史实的痛苦。让历史课堂充满历史味,这该成为我们广大历史教师教学的追求,也是历史新课标的追求。
责任编辑:吴 丹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0)07—0054—05
笔者观摩了一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屈辱的岁月”展示课,其中教师的情态、教学语言、课堂气氛、多媒体的应用等自不必说,尤其是教学中能始终突出“屈辱”为情感主线,牢牢把握三个条约的内容、影响、意义来展开教学,让听者觉得获益匪浅。然而这堂课在洗尽铅华之后却越发彰显“史实缺失”的痛处;而史实的缺失又使历史课堂缺少了历史味。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课多听几节后,发现“史实缺失”“历史味不够”已成为眼下初中历史教学的一种“屈辱”。
一、细节缺失的表现
“历史仿佛给人们提供着关于‘故乡’的回忆,所以过去历史里的性质和原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乡让人留恋回忆的东西”。诚然,越是史实,越让人“留恋回忆”。那么,一堂不能足够使人们留恋回忆的历史课,如果从史实呈现角度存在着两大缺陷:
1 叙述内容欠具体
历史教学应该通过让学生阅读各种资料才能生动地再现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关注过去发生的事情。而眼下初中历史课堂中不光让学生“阅读各种第一手资料”成为一种奢求,即使有资料、有史实呈现也往往过于笼统。例如笔者所观摩的课堂中执教老师选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视频,其解说词笔者整理如下:
禁烟运动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侵略者狂妄地叫嚣动用武力。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力主对华宣战,叫嚷着“对待中国,就是先揍他一顿,然后再作解释”。1840年6月(清道光二十年),英国派出远征军舰队到达中国南海海面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爆发。(视频显示:川鼻海战图,广州炮台遗址)战争持续了两年,侵略者虽然遭到中国人民的英勇抗击,但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妥协退让,将林则徐撤职查办(视频显示:道光皇帝查办林则徐旨),1841年,英国侵略军占领香港岛,再次进攻虎门,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军抵抗,在无援军的情况下壮烈牺牲(视频显示:关天培浴血图),虎门炮台失陷。英军登陆后,一路烧杀抢掠(视频显示:声讨英军罪行的檄文),广州三元里人民用大刀、铁锨奋勇抵抗。此后,中国人民始终不屈不挠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视频显示:三元里抗英图、三元里人民杀敌时使用的武器、三元里人民抗敌纪念牌)。
且不说视频解说词中关天培浴血、三元里抗英是下个课时“悲壮的斗争”的主要内容,就是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经过的叙述也显得过于笼统了。清政府的腐败没落仅体现在将林则徐查办吗?本课核心情感元素“屈辱”体现在哪里呢?不将林则徐查办,第一次鸦片战争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么?凡此种种,皆由“史实缺失”而起,并且,这不仅仅折射出执教者有叙述内容的问题,更有历史理解的问题。
2 得出结论缺证据
历史教学应注重证据意识。但是如果没有史实的支撑,证据也会成为空中楼阁,结论也缺乏可信度。在观摩中笔者发现执教老师对“屈辱”的理解主要定位在几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上,比如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下环节,希望通过比照、探究达成预设目标,使学生对“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清晰起来:
(1)《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影响、意义)
(2)《北京条约》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既得利益扩大?
(3)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综合探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马关条约》或者《辛丑条约》中的一个条约,比较前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相关条款,谈谈对中国会产生什么更大影响?
(5)各条约一览表
在笔者看来,“屈辱”不仅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上得到体现,更体现在不平等条约的制订过程中。在《望厦条约》的签订中,美方提出,美船进口停泊,“应请中国统辖护理,倘遇别国凌害,仍请中国代为报复”……耆英(清政府商谈代表)恐由此卷入国际争端,要求修改,结果条约第二十六款明确规定:“合众国贸易船只进中国五港口湾泊,仍归各领事等官督同船主人等经营,中国无从统辖。倘遇有外洋别国凌害合众国贸易民人,中国不能代为报复。”者曾在教学中尝试呈现该则材料,学生很是诧异:居然不平等条约还有自己主动要求来的!
二、史实缺失的后果
史实往往会成就历史课堂的精彩,同样史实缺失也会造成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1 教学不鲜活
史实缺失的历史课堂让人索然无味,不鲜活。许纪霖说:“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个没有躯体的灵魂,是孤魂野鬼。做历史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怎么讲故事,把被教科书阉割掉的故事重新发掘出来,活生生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戏剧冲突中真正理会到历史的魅力。”
观摩课中的“多媒体视频”掩饰不了细节的缺失。任世江老师认为:鸦片战争是一场战争,背景、影响等是后人的认识。如果不了解战争过程,就无法产生历史的想象力,感知鸦片战争就无从谈起,理解鸦片战争的结局就变成了死记硬背……传统课程内容的模式抽掉了最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部分……历史思维的对象是史实,思维的过程不是建立在别人的解释和既定结论基础上的。任老师选择了一个典型战例(虎门大战)来还原历史过程,提供足够的历史信息,让学生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思考分析。任老师还建议“只有近现代史似乎可以多采用这样的形式,充分展现历史的细节,既减轻课业负担,又能使学生乐于学习”。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课都能讲足故事,但是教师应尽可能地把史实呈现给学生,尤其是客观的、富有说服力的史料。譬如:第一次鸦片战争不光是中英军事力量的直接较量,在政治、经济、外交、科技、心理等方面腐朽的清政府无一不是大大落后。
材料一:从伦敦到澳门,璞鼎查(英国侵华全权代表)在途中仅用了67天。林则徐由北京到广州花费61天,琦善56天,奕山57天。璞鼎查还在孟买停留了10天。
材料二:林则徐在广州时,一方面,他从美国人手中购买了“剑桥”号战舰,并仿造西洋式样,建造了一批火炮;另一方面,他又认为“彼之所恃,只在炮利船坚。若赴大洋与之交锋,总应相度机宜,须得确有把握,方无虚发。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襄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手刃数夷,即乡井平民亦尽足以制其死命”。
通过上述材料的使用,抽象的介绍变得有了生命,初步接触历史的学生也有了直观的感受,教学效果也能得以彰显。
2 历史失厚重
上海市特级历史教师李惠军老师说:“中学历史教学似乎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语境和令人眩晕的教学场景——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论辩、滑稽可笑的表演、眼花缭乱的活动等 等。鲜活的历史知识以及史学的厚重、深刻、哲理,在层出不穷的教育术语、政治天条和视听环境的‘引领’和‘辅助’下,显得如此苍白和浅薄。”
在观摩课中,师生对清政府的“腐败”可谓众口一词,我猜测由于教师没能提供足够的史实从而导致学生在认识上的先验与盲从!这种先验与盲从只是历史教学浮滑肤浅的体现罢了,如能提供以下几则材料就便于理解清政府的腐败了。
材料三:水师本有查禁鸦片走私之责,可是广东水师总兵窦振彪本人便有20年吸毒史。家丁员弁,相率效尤,官署中大小人等,无不吸毒。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视察部队时发现弓箭手、鸟枪手在射击时一枪不中、五箭全空或仅中一鹄的,竟占大多数。
甲午战前,有人控告广东籍高级将领——“致远”管带邓世昌鞭挞水兵致死。据说邓世昌平时“不饮博,不观剧,非时未尝登岸,众以其立异,益嫉视之”。刘步蟾力主追查,因找不到死者的尸体才被丁汝昌压了下去。
材料四:琅威理(清政府聘请的英籍水师总教官)走后(被丁汝昌等排挤走),中国人自己把海军搞得一团糟。琅威理在中国的时候,中国人也没有能好好利用他。琅威理走后,北洋海军的训练和军纪日益松懈,操练尽弛。自左右翼总兵以下,争挈眷陆居,军士去船以嬉。每当北洋封冻,海军例巡南洋,率淫赌于香港、上海。
作为对比,日本海军也是英国人英格斯一手训练起来的。英格斯本人回忆说,他在日本服役时,日本政府封赠他以贵族,使他能有足够的权力和地位,以与日本的高级将领接触。当他们认为有理由独立行走时,欧洲军官便体面地告退。而日本人“坚持走着他们在英国的指导下踏上的道路。他们不仅使舰队保持着英格斯离开时的面貌,而且更趋完善了”。对于几乎同时起步的中日两国海军,没有理由简单地认为,列强对中国就是要控制,对日本人就是要扶持。
材料五:袁保龄在给军机章京钱应溥的私信中一针见血地说:“昆明(湖)习水战,赋绝好题目,借款所得所藉手,挥洒较易。”……所有数字相加,海军衙门经费用于颐和园工程的总额,应在661~750万两之间。
以上述材料去分析问题,不难让人重温马克思在谈到第二次鸦战争时的精辟论断:(清政府)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的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
3 对话缺载体
对话互动已成为新课改历史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尺度,可是如果没有合适的史料作为载体就会使对话徒具形式。在以史料为中介的对话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史料,在鉴别中得出对历史的科学解释,这是需要关注的问题。
李镇西博士提出“共享式”对话情境教学值得借鉴,即“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快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地分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提供的各种史料就像“美味食物”,通过分享这些“美味食物”,师生都能感受到历史学科的无穷魅力。这正是基于史料的对话教学的最高境界。
甲午战争中日双方有两个代表性的人物李鸿章和伊藤博文,这两个人在甲午战前就给对手下了极好的评判,如果把这个评判结合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就可设计非常有价值的对话问题:洋务运动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什么会失败?伊藤博文的预言在不久的甲午战争中得到了应验,联系中日关系史(包括现状)我们会怎样去分析?
材料六:1885年2月伊藤博文来华,与李鸿章进行外交谈判,以解决双方的争端。事后,李鸿章告诉总理衙门:伊藤博文“久历欧美各洲,极力模仿,实有治国之才。专注意通商睦邻、富民强兵诸政,不欲轻言战事,并吞小邦。大约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土远患而非目前之近忧,尚忻当轴诸公及早留意是幸”。
伊藤博文说:有人担心“三年后中国必强,此事直可不必虑,中国以时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为更变,则言官肆口参之。虽此时外面于水陆军俱似整顿,以我看来,皆是空言。缘现当法事甫定之后,似乎发奋有为,殊不知一二年后,则又循苟安,诚如西洋人形容中国所说又‘睡觉’矣。倘此时我与之战,是催其速强也。诸君不看中国自俄之役,始设电线,自法之役,始设海军;若平静一二年,言官必多参更变之事,谋国者又不敢举行矣。即中国执权大官,腹中经济,只有前数千年之书,据为治国要典。此时只宜与之和好,我国速节冗费,多建铁路,迕添海军。今年我国钞票已与银钱一样通行,三五年后,我国官商皆可充裕,彼时看中国情形,再行办理。……惟现时则不可妄动”。
三、史实缺失的对策
1 阅读研修为史实丰富之源
初中历史课堂史实缺失一般应归咎于教师平时阅读累积之不足。阅读累积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当前,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如何加快历史知识的更新、新课程理念的学习,了解更多的最新史学研究成果,深化对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理解,以增强对历史新课程的适应能力,已成为每一位历史教师的当务之急!
在德国历史课里,历史教科书并非作为核心材料使用,而只是教学中的“参考材料”,老师会让学生看很多图片,读很多一手资料,比如,读俾斯麦首相所做的发言,和他对手的发言,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的课程对教师阅读与史实占有的要求更高了,而这也是我国的课程改革方向。
阅读累积之余,进行专题研修也是史实丰富的重要通道。在“屈辱的岁月”这一内容的教学和观摩中,笔者觉得还存在很多困惑与疑难,在市教研员的悉心指导下进行自主专题研修,期间认真阅读了《李鸿章传》《走近甲午》《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历史课程与教学论》等专著以及订阅如《历史教学》等专业期刊、研读其中的相关内容,这样史料得到了丰富,思维得以开阔,意识得以加强,思想得以进步。
在自主研修中,笔者逐渐认识到,课堂中史实缺失固然不对,但也不能为丰富而“丰富”,史实的呈现应围绕课程与教学两个目标,也就是说史实的呈现还要“丰而得法,富而有道”。
聂幼犁教授说:“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屈辱的岁月”这一课的终极目标应定位于让学生认识生存现状、提高生存智慧、开拓未来!其史料的选用也应为达成这一目标服务,情景、问题的设置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成长。
材料七:1874年,郭嵩焘便提出了他的疑惑:“诚使竭中国之力,造一铁甲船及各兵船布置海口,遂可以操中国之胜算而海外之觊觎。亦何惮而不为之?而……果足恃否,此所不敢知也!”他尖锐地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一节也……舍富强之本图,而怀欲速之心以责于海上,将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
透过材料可以发现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在祖国遭受前所未有的屈辱后对前途问题开始了认真、清醒而积极的思索。
2 “长说、细说”是史实丰富之途
“长说”即“短话长说”,要把重要历史事件的过程拉长具体化;“细说”则把被教材压缩的内容结合课题目标重新挖掘史料以细化。这或许是解决课堂史实缺失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如果能恰当择取史料适度“长说”“细说”何愁课堂“史实缺失”呢?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下)对“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这样表述的:“1894年,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打败了中国。这一年是中国旧历甲午年,因此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甲午战争。”这一笼统的表述该通过怎样的具体化史料突出该课时核心元素“屈辱”呢?梁启超认为中方主持战事的李鸿章“失机”有十二,如:
材料八:日本既已调兵,势固有进无退,而不察先机,辄欲倚赖他国调停,致误时日,咎三;聂士诚请乘日军未集之时,以兵直捣韩城以制敌而不能用,咎四;高升事未起之前,丁汝昌请以北洋海军先鏖敌舰,而不能用,遂令反客为主。敌坐大而我愈危。综其原因,皆由不欲衅自我开。以为外交之道应尔,而不知当甲午五六月间,中日早成敌国,而非友邦矣,误以交邻之道施诸兵机,咎五。平壤之役,军无统帅,此兵家所忌,李乃蹈之,咎九。
梁启超虽然论及李鸿章的“失机”,但对甲午一战的过程中关键之处如“战前(中)清政府过分依赖他国调停、战中坐失歼敌良机、战术失策”等已颇为清晰,李鸿章之“迂腐”实已昭然。
在梁启超的《李鸿章传》中还有一个“细节”颇令人深思,“各国闻者,莫不笑之”,可见上至统帅下至将领无不招辱贻笑!
材料九: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舰,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
虽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但是可以这么说,“屈辱的岁月”这一课如果肯下苦功,对史料勤加累积细致选用,这一课是可以做到常教常新的,并且可以让告别历史课堂远离史实的痛苦。让历史课堂充满历史味,这该成为我们广大历史教师教学的追求,也是历史新课标的追求。
责任编辑:吴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