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事变之后国共两党的政治较量

来源 :历史教学·高校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chuny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皖南事变发生之后,国民党内随即产生四派意见:何应钦主张为叶挺另编一新四军;白崇禧主张取消新四军番号;徐永昌主张政治上与中共全面破裂;王世杰、张治中、贺耀祖等则力主缓和。蒋介石采纳了白崇禧的意见。国共在尖锐对立的同时,又都为避免全面破裂设置了各自的限制,这一设限集中表现为避免新四军牵扯八路军。在势态得到控制之后,最后一个问题即皖南事变政治了结的条件。国共围绕条件的较量集中在二届一次参政会。第三方面以调解国共纠纷为契机,提出了自己独立的条件。蒋介石运用现实利益的杠杆作用,满足了第三方面的条件从而将其吸引过来。结果,中共通过拒绝出席参政会,将皖南事变的政治性质暴露出来,而蒋则通过吸引第三方面使参政会全票否决中共条件,双方互有胜负。两党关系转入“拖”的局面。
  
  (摘自《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5期作者 邓野)
其他文献
经过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的创巨痛深,清政府由被动走向主动,开始从整体上调整条约关系下畸形的法律状态,试图建立统一的法律体系,以收回司法主权。因条约关系产生的种种经济、社会问题,缺乏相应的国内法规可以“依循”,更导致中国各种权益的丧失。为适应中外关系和中国社会的新格局,中止30余年的修律程序在更广范围重新启动,清政府全面革新以治内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旧律,建立“中外通行”的法律体系。例如,区分实体法和程序
高中历史的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对“夏商制度和西周封建”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很简单,这也促使我们思考,教学过程与方法上能不能有新突破呢?每次第一节课我都会介绍“历史”甲骨文二字导入新课,所以能不能根据围绕《甲骨文小字典》做个全新的教学设计呢?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   1.通过甲骨文“历史”导入新课。   2.通过甲骨文“夏、商、周”了解先秦王朝的更迭概况;通过甲骨文“燕、鲁、齐、卫
[关键词]乡土历史,课堂教学,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5—0036—03  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它诉说着本地的历史,折射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轨迹。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新高考考查内容的推动,乡土资源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同时学生对乡土史有亲切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枯燥的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
摘 要 抗日战争时期,在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历史背景下,中共基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现实考虑,开始强调少数民族自治权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党的民族政策得到丰富和发展。但这一时期,中共没有完全放弃民族自决政治话语,继续倡导民族自决的联邦制,并没有完全实现由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转变。在实践探索中,中共民族政策形成了两种发展趋向。一种发展趋向是统一国家范围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另一种发展趋向
人教版必修三中第一单元的第三课和第四课分别是“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从教材的角度来看,其叙述逻辑是君权专制的加强以及政府吏治的败坏,致使宋明理学日趋僵化,再加上明清之际民族矛盾的激化,民间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和市民工商业者的推动,时人对理学展开了多层次的批判。在这种批判之中,儒家思想重新整合了时代的因素,对纷繁的社会问题开出了新的药方,从而衍生出一系列活跃的新儒家思想。从史学理论的
关键词 1787年宪法,多数暴政,直接民主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6)23-0057-06  《历史教学》2016年第7期发表了汪瀛老师的文章《美国1787年宪法评析是与非》(以下简称汪文),文章旁征博引,思考深入,对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作了理性、冷静的分析,发人之所未发,打破了为追捧而追捧的价值迷信,为历史教学增添了独立思考的魅力。然而
关键词 史学素养,主观题命制,维度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3)21-0058-04  史学素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教育价值。其主要内容为时空意识、分层意识、现实意识、问题意识、证据意识、融合意识等,它们体现在史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由提出问题到收集史料、再到利用史料解决问题、最后到评估解决效益,也蕴含于历史学习的过程,即由客观史实,到经典史料的研
[关键词]多角度,历史见识,经济危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21-0049-04     我在《高中历史教学调研听课有感》一文[1]中,针对授课教师分析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原因,仍然单纯沿用旧的思路——强调“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导火线”的做法,提出了不同看法。我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提出:“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主
与历史课程改革倡导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相比,目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理念与实践未能取得同步发展。在具体课程实施中表现为,教学过程缺少主题与立意的统领;教学内容过于拘泥于历史教材,缺少丰富的历史细节;照本宣科而缺乏对历史教材的有效加工处理;承袭教科书上的传统观点与结论,没有将前沿历史学术成果引进课堂;历史教学缺乏现实感和时代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难以落实等。这就导致教师无思想、学生无情感、过程无思维、学习
关键词历史学,阅读材料,微课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5)03-0050-06  当下,历史教学已与史学研究日益形成深度融合的发展态势。为此,以提升学生史学素养为重要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充分、高质量的史学阅读基础上。有“学者型教师”之称的李晓风老师认为,“学术是教学之本”,许多历史教师狭窄的知识面和陈旧的观点,已经严重影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