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破心境是李煜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di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候看过一本书,叫《宋词三万首》,是本超级大全集,大概有两块砖头那么厚,哗啦哗啦翻了一个下午,怎么都看不完。现在想想,一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哀伤至极,压倒所有的人。
  别人的词,是文人的词。李煜的词,是皇帝的词,而且李煜还是丧国皇帝。寻常人叹息个人的命运。他李煜叹息的,直接就是国家的命运。因为皇帝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在古时,基本上是一回事。
  他的孤独绝望,他的以泪洗面,他的高处不胜寒,低处只徘徊,登峰造极。
  读李煜,得換一种窥探心门的法子。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读这些的时候,你得努力想像一下,李煜写这些词句的时候,已经是亡国之君,他在观看自己的前半生,看自己的昔日。他看见了自己仓皇辞庙,看见了自己垂泪对宫娥。
  而这一切的源头,是他投降了。成王败寇,历来多少帝王将相都是如此,而且基本上没什么好下场。
  他并没有估算到,在最后的一段生命里,自己会如此难以承受这份痛苦。兵临城下,他还苦苦求饶,希望宋太祖缓兵。结果宋太祖答复:“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这是一个多么天真的人。他爱好文学音乐,他擅长艺术,他懂鉴赏,他笃信佛学,但他不懂得权力与政治。
  但他很快就懂了,前半生的所有精彩繁华,透支的人生,最后三年一次性偿还。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他是一个曾经无比信佛的人,用国库钱财大建寺院道场。最后,写的词不再关注六根、因果。又回到了最本质的人生感受。
  他曾经是一个声色犬马,挥霍奢华,黄金如铁珍珠如土的人。他经历了天上人间。对人生的深刻领悟,超过了常人万倍。
  他像谁?他像千年以后,写《红楼梦》的那个人,少年时富贵繁华,享用贵族生活,纨绔子弟,败家儿男,后来举家食粥。长大以后,万般后悔惭愧,字字泣血,写就一部小说。
  活了42岁的李煜,39岁前,都是个贪玩的年轻男孩子。一朝变了天,不得不长大,他的江山,他的大周后小周后,他自身,统统无法保全,活在宋太祖毒死他的恐惧里。这时候他终于长大了,但也来不及了,唯有万般后悔惭愧。
  你把他当一个天才词人倒霉皇帝来看待,就错过了诗词的本来面目。
  读着李煜,你会跟着他的一字一词,回到了人生的本来面目。
  人生的本来面目是,春花秋月一直常在循环不息,而我们自身会湮灭消亡。大到一个国家,繁荣衰败交替。小到一个家,聚散总有时,都会有结束的那一天。
  人生的本来面目是,我们总会在历经世事后,觉得恍然如梦,我们总会走到最后的境地。
  一个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态度,最能说明他是什么样的人。
  有人淡淡然释怀了,任凭此身散如轻烟,任凭被忘掉,全然不在乎。
  有人终不能释怀,化为流不尽的愁,化为千世百世都传颂的词句。
  天鹅在断气前,唱出最后的悲歌,文化靠边站,政治也靠边站,历史靠边站。李煜在为生命本身作总结陈词。
  只要你生而懂中文,只要你知晓悲欢离合,你就势必会被李煜道破心境。
  选自《人生是一场雅集》
其他文献
早以前过了正常饭点儿,在街上是不容易找到吃饭的地儿的。但那时的我,却可以肆无忌惮地延误,因为有个“24小时食堂”对我从不打烊。半上午、半下午、半夜,不管进门儿的时间点儿有多随意,她都会像冷清了半天的饭店终于等来了第一拨儿客人那样惊喜。亲手张罗一顿饭是必须的,倘若我吃了饭,来这儿只是想歇一歇、且流露出随时要走的迹象,她十有八九会用一碗救场的定魂神面把我留住。她招呼我,“赶紧上炕睡会儿吧。”我径直上了
江南的丰饶与温润,最能显见于舌尖上。春天来了,芳菲盈陌,到处都是浓绿而多汁的鲜碧野蔬。荤的不论,单说素的,菜园里除了鲜嫩的春韭和宽衣大裳的莴笋外,野蔬多的是,草头、紫云英,野蔷薇的嫩茎、白茅草的鞘穗、水泽里茭白的嫩心皆可炒食。至于野豌豆苗,《诗经》里称作“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回来,焯过水,投加了蒜蓉油锅中爆炒,有股动人的清香。如果说枸杞头的味道太过温和而不够显扬,那么清明时节做成粑粑的
最近心血来潮画了几幅秋意小品。所谓秋意,从古到今大概表达的无非两个意思。一个是成熟、收获、喜悦与满足。这应该是天高气爽的初秋或中秋光景吧,满目的五谷丰登、丰硕的瓜果桃梨谁不高兴呢。但只要留心古人画册就能发现,古代画家其实极少画这种只满足于感官之乐的国画。最多如明清《清供图》那样,简约弄几样供品,或梅兰竹莲,或清淡时蔬,或佛系瓜果,心香袅袅,古逸馨凝,聊以自慰或赠友。就如俄国作家列夫.托暂的明媚总隐
“魂”在何处?或问:决定一等散文成败优劣的灵魂是什么?散文的成败优劣,因素很多,很难用一两句话说得清楚,更没有普遍适用的标准答案。所谓“散文的灵魂”,就是指决定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也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比如有人认为是时代精神(或时代意识、时代气息、时代感,含义都相近),这自然是有道理的。时代精神对散文来说,不是可有可无,可浓可淡,更不是味精、胡椒粉似的调味品。任何文学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时代,
一抬頭,看见大雁在空中飞翔。小时,听见大雁的叫声,祖父便对我说:别抬头。可是,我往往难以抵挡大雁的诱惑。祖父不在身边时,我就止不住地仰天拉长脖颈。北方的领空,被大雁视为理想的征途。据说,对自然之美极为敏感的但丁常登高近距离地仰视大雁或欣赏大雁留在蓝天白云上的影子。他发现大雁的组织纪律性比任何一类鸟都要严明。他在想象那排列成“人”字形的雁子是飞行在悲壮的还乡路上,还是赶赴一个庄严的葬礼?悲壮和庄严,
越来越多地想念儿时的池塘,也越来越多地渴望能有一个院子,里面有个小小的池塘,每天对着它,看风飞云舞,静守流年。我总是觉得,池塘应该是很小的,只要能容纳几声蛙鸣,融进天光云影,就足够了。从前的村庄,南面是个大大的草甸,里面大大小小的水泡子像珍珠散落。那时,我们不叫它们池塘,水泡子,是我们带着泥土气息的称谓。经常在大草甸里玩耍,也经常邂逅充满神秘的池塘。近岸的水边,生长着高高的香蒲,金黄的蒲棒夹杂其间
外婆一定是在澎湖湾的,这样的错觉像真理一样,让我无由不信。无论我身处何方,对外婆的怀念恍如“坐在门前的矮墙上”,而且“一遍遍怀想”,眼前也不是老家天水的黄土高坡,而是“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年少时刚刚学唱《外婆的澎湖湾》,我的外婆却离开了人间,那时的我虚头巴脑地酷爱艺术,可找遍所有关于外婆题材的表达,发现唯有《外婆的澎湖湾》才能抵达我的内心:“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踩着薄暮走向余晖
(一)大学最后一个学期,我们换了宿舍。我睡下铺,睡觉时习惯不挂蚊帐。这样就常常有些灰尘从床顶木板上掉到眼里。我便弄来几张山水画挂历,将床顶封了个严严实实。一天午休,突然发现一只前身呈浅黄色、尾部透明、小巧玲珑的泥蜂“嗡嗡嗡嗡”的围着我床顶枕头上方的那张山水画直转。我便暗暗地觉得好笑:这只小泥蜂好天真———可能它是想从这幅画上的‘花丛’中采出一些蜜来吧?我这么想着,内心里便笑这只小泥蜂的“傻样儿”。
根扎在山头,也扎在心头。走着走着,就会碰见一条根,不知道打哪儿出来,不知道是哪棵树的。拱起来,钻下去,沿着地下的、石缝里细细的水道蜿蜒,卷曲,长出须,探出脚,根有根路,根走的路你不懂。盘根错节,你一定眼花繚乱,假如你会透视,根像网一样把整座山罩起来。有了根,山就有了柔软的肌肤和汗毛,变得有弹性、有活力,不会被风侵蚀得不成样子。根保护了山,根让山郁郁葱葱。山也保护了根,山阻挡水汽,冷凝,掉落,渗入,
上周,一位长者毫无预警地骤然离开,瞬间击倒了我,一个三天前还和自己同桌吃饭的人,一个转身,就永远后会无期了,那一刻,我想到的是,从前,是父母辈替我们挡在了死神的前面,随着前面的人,一个一个的倒下后,就轮到自己和死神赤膊相见了,即使你再勇敢,即使你再不怕死,但是看到周围的人“咣当”中了死神的暗箭倒下后,难免心生戚然,说不定,哪天,自己就成了死神的靶子了。我们没法选择生,就像正常情况下,我们也无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