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难舍是别情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l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间最难舍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极重离别。离别,这个伤感的词,总是令人感觉辛酸与无助。从古至今,时代更迭,人物更换,却始终改变不了那令人落泪的离别画面。特定的季节,熟悉的时间,相似的地点,都在诗歌中以特殊的离别意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些意象可以使作者的难抒之情、难言之理,由意象婉转地代抒代言。正所谓“言不尽意,立象尽之”,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古诗中有许多是送别诗,这些诗都用到一些意象表达离愁别绪、送别怀人的情感。对这些意象总结如下。
  一、送别之地
  如“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是陆上的送别之地。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可见,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陆上的送别之地。
  既然有陆上的送别之地,就有水边的送别之所,如“南浦”指专有的地名,一是指某一地区中位于这个地区南侧的水浦,二是指河流的分口处。江淹在《别赋》中说:“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此后人们便用“南浦”作为送别诗的意象。
  除此,还有谢亭、西楼等,都是著名的送别之地。
  二、送别之时
  送别的时间多半是秋季、黄昏;气候往往有雨、烟雾,景物常常烘染一种浩渺、苍茫、迷茫、迷蒙、黯淡、凄冷、萧索的气氛,用来衬托送别时孤独、寂寞、凄凉、感伤、惆怅的心境,情感是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深沉真挚。
  1.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做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2.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离情别绪。
  3.月。月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明月照孤影,萧萧古道行,这是一种怎样的凄清?沈如筠《闺怨》中的“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又是怎样的一种悲凉?王昌龄《卢溪别人》中的“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又是怎样的一种无奈?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又是怎样的一种心酸?
  月,离愁别绪的化身,寄托相思的依托。
  三、送别之俗
  士大夫们送别,不只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
  1.杨柳。古人折柳送别,用杨柳、杨花或柳絮表达离愁别绪,寄托依依惜别之情。《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最早的以杨柳表惜别之情的诗句。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杨柳掩映,这里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后人就把“灞陵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雨霖铃》中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他以“杨柳”表达与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郑谷《柳》:“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若春风。”以柳絮表达离别之情。
  2.酒。“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酒,自古以来便被人们用来浇灭愁绪的,只可惜“借酒消愁愁更愁”,入了愁肠,却化作相思的泪水。
  古人喜欢饮酒送别,寄希望自己的离愁,淹没在酒水之中。谈到离别免不了伤心落泪。泪水,诉说着对友人的不舍与依恋。
  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处在逢君。(韦庄,《江上送别李秀才其二》)
  红树欲醉,暗云遮山。夕阳西下,举杯把酒,却不知从何说起。唯有一曲离歌,诉说着自己的离愁。不争气的泪水,模糊了双眼,朦朦胧胧,看不清友人的身影。下次相逢,又将会在何处?饮酒泣别,倍感伤落。
  离别,需当饮酒;饮酒,需当沉醉。把自己的惆怅,随着酒水入肠,缓缓的湮没。唐代诗歌中这样的情景数不胜数,酒意象更为诗人们乐此不疲的传唱着。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韦庄《江上送别李秀才二首(其一)》:“没向尊前惜沉醉,于君俱是异乡人。”贾至《送李侍御赴常州》:“今日送君需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许浑《谢亭送别》:“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都把离别之情寄托在饮酒之上。
  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杨载,《诗法家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李白,《江夏别宋之悌》),故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酽酽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故园之情、感时之情。
  四、送别之喻。
  用春色、春草、水等喻送别之情,离别之恨。
  1.春色。王维在《送沈子福归江东》中对朋友相思的比喻更有意思。“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作者把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比作遮挡不住的江南江北的春色,想象非常新鲜,化抽象的感情为具体的意象。
  2.春草。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如《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诗前半写草,暗寓送别;后半写别,不离春草,使“春草”和“别情”相联系。开头实写,结尾转为虚拟。本诗以古原上离离的春草形象,寄托了送别友人的深情厚谊。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碧草连天,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3.水。古诗中以水为意象比喻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深千尺的“桃花潭水”抒写别情,但仍“不及”汪伦送我时的情义。如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盡,唯见长江天际流。”那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流去,连绵不断。再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水,寒鸦飞尽水悠悠。”寒鸦消失在茫茫江际,唯余江水承载着悠悠愁思,在碧波上荡漾开来,跟随着你到远方。无一字提到离别难舍之意,但却字字饱含依依不舍之情。水悠悠,愁悠悠,念悠悠。与此首离别诗中水意象异曲同工之妙的有朱放的《送温台》:“渺渺天涯君去时,浮云流水自相随。”刘长卿的《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饯别王十一南游》的“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以及皇甫曾的《乌程水楼留别》:“悠悠千里去,惜此一尊同。客散高楼上,帆飞细雨中。山程随远水,楚思在青枫。共说前期易,沧波处处通。”等等。
  人间难舍是别情。“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对天性敏感的诗人来说,别离则更易伤情。他们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其空录的诗心和独特的人生体验,加以意象的传达,总能道出常人所不能言的种种离情别绪,更能撼人心魄。
其他文献
摘 要: 背诵输入在二语口语习得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强化语言输入,减少二语口语习得中情感负焦虑,有利于监控二语口语交际负迁移,等等。本文主要探讨背诵输入在第二语言口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英语口语教学 背诵输入 二语口语习得    一、引言  口语一直是英语教学中有待加强的环节,也是很难提高的环节。在口语教学中问题突出表现为词汇贫乏、措辞不当及中国式英语,这些
摘要: 解构主义翻译强调文化的差异,提倡展示目的语和源语的差别,鼓励译者走出原作者的原宥并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能动性。本文主要从解构主义翻译视角解读《天净沙·秋思》的几种英译,以此来讨论中诗英译的标准和策略及文化意境的传递。  关键词: 解构主义翻译《天净沙·秋思》英译    一、解构主义翻译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是起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一股后现代主义思潮。它以颠覆为主
摘 要: 综合评分是从德、智、体、能几个方面来对一个学生在上大学期间每一学期综合能力的评价,也是评定奖学金的依据,容不得有丝毫的马虎与错误。本文主要谈谈如何利用Excel自带函数AVERAGE、MAX、SUM、IF、RANK来简化学生综合评分的评定。  关键词: Excel 学生综合评分 妙用    综合评分是一个学生一学期的综合表现,也是评判一个学生综合素质的依据,特别是评定奖学金的先决条件,哪
摘 要: 数学抽象,难以理解,枯燥乏味,学习起来提不起精神,这是学生对数学的一种普遍认识。但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却有这样一个现象:一些孩子上课听讲不认真,注意力不能集中,感觉数学枯燥乏味。但是,即使是平时学习成绩再不好的学生,只要一提到“玩游戏、做活动”,也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且会玩得十分高兴,并且表现得非常出色。这就说明,当学生喜欢某种活动时,他们便会全身心地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
摘 要: 本文从新课引入、教学语言、板书板画、教态变化、教学演示、课堂讲解、课堂提问、反馈强化、课的结束、组织教学十个方面阐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  关键词: 高校教师 课堂教学技能 最优化    教师的教学基本内容包括教学前的准备工作、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外教学三大部分。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因此,探讨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是搞好教学的前提、基础和保证。课堂教
摘 要: 面对“世纪神棍”节的到来,淘宝商城就这一事件,利用网络传播平台进行精心策划和实施营销活动,增强商家和客户的活动参与度,吸引或转移公众注意力,提高商城入驻商的信心,改善、增进与公众的关系,塑造淘宝商城的良好形象,以谋求长久、持续性发展。本文从确定活动的目标、造势宣传、维持活动热度,以及提供完善售后等角度,对此次营销活动的策划与运作作简要探析。  关键词: 网络事件营销 策划与运作 淘宝商城
摘要: 20世纪初的清末中国正面临普遍的边疆危机。帝国主义的入侵和介入使边疆的离心力大增。原来清政府对于边疆地区的消极的管理已不能应对日益加剧的边疆危机。有识之士纷纷建言呼吁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统治,陈赞鹏的《治藏条陈》就应对西藏危机提出了切实的建议。在论及西藏的教育问题时,陈赞鹏明确提出教育对于国家认同的作用应优于教育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 民族教育国家认同陈赞鹏    一、二十世纪初的西藏
摘 要: 当前的高中语文教改特别注重教法的创新问题,换言之,把提升教学质量的注意力几乎全面投放在教改创新上,而忽视非智力情感因素在教学活动的重要促进作用,或者说重视程度不到位,这是一种错误的意识行为。可以说,情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软性推动力”,对情感教学处理得好,必将达到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情感因素 促进作用    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和激励,
摘 要: 教学资料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教学信息的集中与反应,而且对于科室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都有着重大的促进与推动作用,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发展,对传统的教学资料管理带来了冲击,对进一步开展教学资料的整理与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为满足教学资料存储与使用的双效功能,以及信息化教学所带来的变化,教学资料的管理应当从制度、设备,以及人员方面进行建设。  关键词: 教研室教学资料 信息化教学 整理与管理 
摘 要: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色彩承载不同的文化内涵,由此折射该文化背景下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等诸多文化现象。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能开阔我们的文化视野,培养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对与本民族文化相碰撞的目的语文化抱有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交流的阳光心态,从而提高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较、参照、摄取、舍弃、合作、传播的能力。  关键词: 色彩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