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江花山岩画造型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sa5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左江花山岩画是我国首个岩画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艺术领域中具有极高的文化、旅游与艺术价值。本文以花山岩画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背景,分析如何提取创新花山岩画的造型元素,探究花山岩画造型元素在包装设计、招贴设计、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以期为花山岩画造型元素与现代视觉传达设计领域融合创新发展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花山岩画;造型元素;视觉传达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5-0069-02
  基金项目: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壮族花山岩画造型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左江花山岩画作为壮族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当代设计者关注的焦点,很多设计者从花山岩画中寻找灵感,通过对花山岩画的不同元素的提取,创作出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视觉传达作品。因此,文章在对左江花山岩画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花山岩画造型元素的审美特征表现,通过对花山岩画造型元素的提取以及应用研究,探索花山巖画造型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增强花山岩画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一、左江花山岩画概述
  左江花山岩画(以下简称“花山岩画”)主要存在于广西左江流域内的山体崖壁上。据考证,花山岩画创作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是壮族先民古骆越人的艺术杰作,展现出了较强的民族性和艺术性,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在2016年的时候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二、花山岩画造型元素审美特征分析
  (一)图像元素分析。花山岩画图像种类众多,根据其特点的不同,可以将花山岩画分为人物、动物、器物三种主要类型。人物图像在花山岩画中数量最多,人物形象在造型结构中表现出一种双臂弯曲、向上微举的形态,而下肢形态则是向下微蹲,整体造型类似于蛙人;在动物图像中出现最为频繁的是犬类;器物图像中出现最为频繁的是铜鼓。以上三种类型的图像各具特点,但整体风格表现出了严谨规范的特点,不同种类的图像内容或是单独存在或是通过自由组合的形式,完成特定叙事内容的表述。
  (二)色彩元素分析。花山岩画的图像创作色彩通体以红色为主,从远处望去花山岩画中红色的图像,仿佛是山体表面的剪影,与周围崖壁、天空、植物之间的相互辉映,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生命力,体现了骆越先民们对于艺术创作的独特理解。花山岩画所具有的统一的色彩表达模式,体现了花山岩画自身的形式美,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视觉体验。
  三、花山岩画造型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
  花山岩画拥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其造型古朴且富于想象力,将其应用于现代设计之中能够拓展花山岩画的传播范围,赋予花山岩画以新的生命力。应当根据设计的要求,对花山岩画中的图像、色彩等元素进行提取,与现代设计艺术相结合,可以加深人们对花山岩画的理解与认识,也为当代的视觉传达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一)花山岩画造型元素的创意提取。1.图像元素的提取:从本质上来看,花山岩画是一种造型艺术,图像是花山岩画的核心内容,在对花山岩画图像内容进行提取的过程中,应当保留花山岩画所具有的象征性、单纯性的特点,重视花山岩画中点、线、面、体的独特性,保留花山岩画基本元素的审美表现。对于图像元素的提取,应当重视原有图像元素所具有的符号性表现,通过相关内容的提取或重构应用于不同的艺术设计之中。在进行图像提取的过程中,应当避免“拿来主义”,在提取图像过程中要遵循多样性和创新性的原则,对于不同类型图案进行提炼,在提炼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分解、重组等创新思维方式,同时结合重叠、正负形的处理手法,进行图像表现的创新表达。而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应针对花山岩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图案内容进行提取,或者是针对某个图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提取应用,要尽量保持花山岩画古朴粗犷的图像特点,根据现代消费者审美观念进行合理的创新,实现其审美效果与实用效果的同步提升。2.色彩元素的提取:花山岩画的图像中主要运用了赭红色,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与古人的审美意识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红色作为鲜艳明亮的色彩,带给人以精神上的温暖,具有抚慰情绪的作用。在进行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应在保持以红色为主色调的基础上,融入山体灰黄色、灰黑色等色彩元素。并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对色彩进行合理的调整,达到画面效果的和谐统一。其次,在进行色彩应用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入当地居民比较喜爱的色彩,充分展现出其所拥有的地域性特点。在保持色彩和谐应用的基础上,根据产品的特性形成主次分明的色彩应用原则,以增强花山岩画色彩应用的适应性。
  (二)花山岩画造型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1.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花山岩画的整体造型表现出了简而不凡的视觉表现特点,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表现出了排比手法和重复的图像排列特征。在对花山岩画造型元素应用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花山岩画的特色,结合商品的特点,对其中的造型元素进行合理的应用。茶是平民百姓生活中常见到的饮品材料,也是文人墨客提升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花山岩画中人、动物、器物的构图特点,通过平涂剪影的手法,让茶叶包装的形象表现出简练概括的特点,这种艺术化的处理手法能够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也符合花山岩画造型元素应用的基本准则,既能保持花山岩画造型特征,又能拓展花山岩画图像的应用范围,有利于增强茶叶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2.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现代招贴艺术与社会文化以及大众审美要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了较强的时代感,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花山岩画图像内容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应当立足于时代审美。花山岩画的创作是以线条为基础,在设计时应对花山岩画线条进行创意提取,通过重新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视觉图案,既要保留花山岩画线条的审美感,也要在二维形态中赋予花山岩画三维视觉效果。在设计过程中也可以直接套用花山岩画原有图案,通过创意变形处理之后,符合招贴艺术宣传的需求,同时也展现出花山岩画自身所拥有的象征意义。   好的招贴作品的创作并非是对一些简单文字的排列,也不是运用一些晦涩难懂的图案内容来抓住公众的眼球。而是应该运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让招贴艺术能够较为直白的传递出特定的信息,同時也能给受众以回味的空间。招贴设计要想有新的创新和突破,就必须融入创新元素。而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体现了花山岩画与现代招贴设计艺术之间的契合关系,提升了招贴艺术的宣传能力,也让花山岩画表现出了“以形寓意”的文化特征。通过对花山岩画图像内容的二次提取,让花山岩画在招贴设计中的特征表现更为突出,整体的构图表达更符合人们的视觉审美要求,起到寄托情感、彰显文化底蕴的作用。3.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不仅仅是服务和产品质量的竞争,同时产品和服务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成了市场竞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创产品的设计必须体现出特定的文化属性,要通过换位的方式考虑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达到消费者预期的文创产品。花山岩画的传说故事,具有特定的人文主义属性,将其文化内蕴融文创产品设计,能够增加文创产品的文化价值构成。在设计时可以根据文创产品属性,选择不同类型的花山岩画图案进行再设计。设计出的花山岩画文创产品应当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一些文创产品的应用场景以及最终的视觉表现,是否能够吸引消费者的好奇心和关注度是设计者所应该考虑的问题。
  四、花山岩画造型元素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新
  应用趋势
  花山岩画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反映了特定时期骆越先民们的生活状态,并且与骆越先民们的情感、信仰等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特定的图像文化内涵。应当立足于现代设计,对花山岩画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挖掘并进行设计转化,赋予花山岩画新的生命力,并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最终实现对花山岩画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
  近年来,花山岩画文化价值备受社会各界重视,设计师对于花山岩画造型元素的应用,也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让它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新的光芒。在设计的过程中围绕文化价值打造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品,进而有效增强花山岩画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传播度。
  花山岩画作为先民文化遗存,是人们认识先民生活、思想、文化的重要途径,蕴含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将花山岩画造型元素应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中,应当顺应时代审美,对花山岩画图案元素进行合理有效的创新提取,激活花山岩画艺术遗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通过视觉传达设计高效和高质量转化展现其时代性和民族性,并通过现代包装、招贴以及文创产品应用将花山岩画文化遗产推向世界,推向未来,促进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如何深入研究广西传统民族文化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各种应用,让广西传统花山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共同发展,更好的传承花山文化,正是我们所要面对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范建华,李林江.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几点思考——以广西花山岩画为例[J].理论月刊,2020,(10):80-88.
  [2]刘军,刘美荣.花山岩画图形元素的应用设计研究[J].装饰,2020,(12):136-137.
  [3]杨丽云,杨清平.左江花山岩画元素开发利用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20,(05):51-55.
  [4]张晓翠.后申遗时代左江花山岩画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4(06):175-180.
  [5]赵嘉.后申遗时代花山岩画艺术遗产的设计学转化及其策略研究[J].艺术百家,2019,35(03):191-195+210.
  [6]林泉杏,范雪梅,苏润,杨媛露,黄勤艳.浅析左江花山岩画视觉元素在旅游文化中的推广应用[J].新西部,2019,(26):39-40+26.
  作者简介:
  李亚楠,女,汉族,山东聊城人,在读硕士研究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民族艺术设计。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Labbé静脉的损伤机制、对创伤性脑梗死和预后的影响以及Labbé静脉损伤的有效处理措施。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09年2月的16例术中证实合并有Labbé静脉损伤的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比较术中所见Labbé静脉受损情况、血管处理方式对创伤性脑梗死的影响以及创伤性脑梗死面积大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伴有Labbé静脉损伤的颅脑创伤16例患者中均合并急性硬膜下和
颅内肿瘤术前相关手术方案的制定是肿瘤切除手术成功的关键,术前除了必须掌握肿瘤相关供血动脉的情况,对肿瘤相关回流静脉的判断同样十分重要[1-2]。相比较现在已有的术前各种动脉血管造影来判断肿瘤供血动脉的检查手段,针对手术涉及的静脉进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的研究并不多见。我们通过术前应用三维CT静脉造影(3D-CTV)判断肿瘤相关静脉来制定手术方案辅助手术切除肿瘤的研究,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STS)是来源于中胚层的恶性肿瘤,在欧洲的年发病率为5/10万[1],STS在美国的发病率约为3/10万,约占恶性肿瘤发病率的1%,2009年美国STS的新发病例约10 660例[2],国内王坚和朱雄增[3]统计STS年发病率约为2.4/10万。放疗是STS的危险因素之一[4]。目前已经明确的STS亚型有50多种。最常见的原发部位是四肢,约占60
2000年Fong等[1]运用酵母双杂交技术首次发现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因子相关因子1 (X-linked inhibitor of apoptosis protein associated factor-1,XAF1) 蛋白。研究显示,XAF1 蛋白共有 301 个氨基酸,7个锌指结构,其在许多肿瘤中表达下调,是一个潜在的抑癌基因[1-2]。而关于XAF1基因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目的讨论广泛切除联合后装放疗在治疗毗邻血管神经主干肉瘤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调查2000-2009年毗邻血管神经软组织肉瘤患者,入组条件:术前活检病理证实为软组织肉瘤,术前常规磁共振成像评估原发灶范围,显示肿瘤反应区涉及四肢主要血管神经,并且肿瘤反应区距离血管神经最近范围在1 cm以内;排除条件:磁共振成像显示肿瘤反应区未涉及四肢主要血管神经,并且肿瘤反应区距离血管神经最近范围在1 cm以上。入组8
在临床工作中,治疗肢体软组织肉瘤的医生来自骨肿瘤科、普通骨科、普通外科、放疗科及肿瘤内科。因为具有极高的挑战性,"肉瘤"的诊治往往可以激励医生的工作热情;同时又可让治疗者沮丧,因为系列手术后的系列复发以及最终的远隔转移,使患者无法得到最终治愈的结果。
以往认为骨代谢的调节仅涉及骨局部的自分泌、旁分泌以及内分泌等因素。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除了上述三者之外,交感神经系统(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SNS)在骨形成和骨吸收过程中也发挥关键的作用[1-2]。本文就有关SNS对骨代谢调节的作用做一综述。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在新生儿期主要表现为胎粪排出延迟、腹胀、呕吐等低位肠梗阻症状,如不早期诊断及治疗可影响患儿生长发育,甚至合并小肠结肠炎而导致患儿死亡[1]。经脐腹腔镜手术(E-NOTES)是经脐孔穿刺引入气腹后,置入带有操作孔道的穿刺管,通过操作孔道引入手术器械和照明设备完成手术操作,因手术瘢痕会被脐孔的皱襞所掩盖,所以患者体表无明显手术瘢痕。自2
目的探讨异体韧带双束重建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手术方法,并经随访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以2007年6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53例慢性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应力位X线片检查示膝关节内侧间隙较对侧增宽,且增宽间隙>5 mm,MRI检查示内侧副韧带连续性中断,外翻应力试验阳性,对所有患者行内侧副韧带重建手术。手术方法为股骨内侧髁至关节线下方5 cm行纵行切口,于胫骨前内侧关节线下方4.5
肝切除术作为目前治疗肝脏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技术不断完善和成熟,许多肝脏中心把围手术期病死率也控制在1%~5%,但术中或术后出血仍然是影响肝切除术成败和预后的关键[1-2]。2002年Habib教授在射频技术治疗肝脏肿瘤的基础上发明了射频凝固器(Habib 4x,美国瑞达公司),将射频技术应用于肝切除实质离断,从而真正向无血肝切除迈出了重要一步。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我们应用Habib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