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指教师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学内容来源, 合理构建课程资源的结构, 创设语文学习环境, 引导学生观察、 感悟和积累,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满足时代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广大的农村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远远不够。现结合我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开发好现行教材本身的资源
首先须转变“课本即教材”的陈旧教学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内涵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包括教师手头的指导用书、挂图、生字卡片、图书、报刊等“图书教材”,也包括电影、电视、广播、VCD、录音机等“视听教材”,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等“电子教材”与“网络教材”,还包括图书馆、报告会戏剧表演、街头广告、自然风光、社会风俗等“活教材”。因此,教室应成为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学生可以随时分享这些资源。试想一下,当教学《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手里能有一段编辑好的介绍威尼斯及小艇的录像或投影;当学生学到安徒生童话《丑小鸭》时,有关安徒生及其童话,以及他同时代的童话作家、作品的声像简介能够多样化的展现在师生面前供师生欣赏与选择,那将大大激发学生对童话世界的憧憬和热爱,满足学生对世界童话的了解、探究的欲望。
二、以活动为载体,开发好课外课程资源。
活动要以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用语能力、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旨,链接并拓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要多样灵活、新颖开放、活动的内容要有层次性、充满趣味性,富有生活气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要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好胜心切的心理特点,适时组织竞赛活动。活动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让学生有足够的准备时间,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的内驱力正体现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上。
另外,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学生最关心的事都可以是口语交际活动的最好内容。在进行话题交际活动时,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作息时间、学校生活、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作为课程背景和内容,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利用儿歌朗诵、故事演讲、课本剧表演、语文能力竞赛、创办“语文手抄报”和设计“语文角”等形式提供学生应用语文、展示语文、接受熏陶的舞台。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活动领域中,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拓宽语文学习的环境,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
三、以课外作业为延伸,开发利用并转化资源
创新课外作业的形式,利用调查活动或“小老师教学生”的任务形式,赋予家庭作业新的意义。如练习关于个人的介绍就可以安排一个合适的时间,布置学生到其他班级的同学交流。也可让学生将今天学会的课文编成课本剧演给家人看,以激发学生在课上认真学,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和提高技能,其成就感也会促使他们的积极情感得到发展。
四、以其他学科为辅助,整合好学科资源
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 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 处处留心皆语文, 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 强调学科的整合。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 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 成了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在教学中, 音乐、 美术、 科学、 数学等等, 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五、以地域文化为拓展,开发特色课程资源
在农村,孩子们除了学校之外,还可看到房屋墙壁上的广告,可以看到《村规民约》、《村务公开栏》,还可以看到春节过后各农户的对联,这些都是课程资源,都可以增加语文知识。可以让学生收集社会热点在我们农村问题上的反映。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农村“破坏耕地、滥采矿石资源”现象;“构建和谐社会”在农村还存在的哪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等。还可利用各种节日、参加社会活动,让学生收集自己家乡的历史传统、人情风貌、文化习俗等,感受农村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农村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广大教师善于引导孩子们去开发和利用,并积极实现各学科甚至是各学校间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如此学语文、用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肯定会全面提高,农村的教育事业才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开发好现行教材本身的资源
首先须转变“课本即教材”的陈旧教学观。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内涵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包括教师手头的指导用书、挂图、生字卡片、图书、报刊等“图书教材”,也包括电影、电视、广播、VCD、录音机等“视听教材”,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等“电子教材”与“网络教材”,还包括图书馆、报告会戏剧表演、街头广告、自然风光、社会风俗等“活教材”。因此,教室应成为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学生可以随时分享这些资源。试想一下,当教学《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手里能有一段编辑好的介绍威尼斯及小艇的录像或投影;当学生学到安徒生童话《丑小鸭》时,有关安徒生及其童话,以及他同时代的童话作家、作品的声像简介能够多样化的展现在师生面前供师生欣赏与选择,那将大大激发学生对童话世界的憧憬和热爱,满足学生对世界童话的了解、探究的欲望。
二、以活动为载体,开发好课外课程资源。
活动要以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用语能力、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旨,链接并拓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要多样灵活、新颖开放、活动的内容要有层次性、充满趣味性,富有生活气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要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好胜心切的心理特点,适时组织竞赛活动。活动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让学生有足够的准备时间,在准备的过程中,学生的内驱力正体现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上。
另外,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学生最关心的事都可以是口语交际活动的最好内容。在进行话题交际活动时,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作息时间、学校生活、兴趣爱好、家庭环境等作为课程背景和内容,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利用儿歌朗诵、故事演讲、课本剧表演、语文能力竞赛、创办“语文手抄报”和设计“语文角”等形式提供学生应用语文、展示语文、接受熏陶的舞台。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活动领域中,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拓宽语文学习的环境,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
三、以课外作业为延伸,开发利用并转化资源
创新课外作业的形式,利用调查活动或“小老师教学生”的任务形式,赋予家庭作业新的意义。如练习关于个人的介绍就可以安排一个合适的时间,布置学生到其他班级的同学交流。也可让学生将今天学会的课文编成课本剧演给家人看,以激发学生在课上认真学,在做“小老师”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知识和提高技能,其成就感也会促使他们的积极情感得到发展。
四、以其他学科为辅助,整合好学科资源
新课程淡化了学科的界限, 强调语文学习应开放, 处处留心皆语文, 强调学科的交叉渗透, 强调学科的整合。如何把学生的课本世界融会贯通, 建立广泛的知识联系, 成了我们课程资源开发的又一个切入点。在教学中, 音乐、 美术、 科学、 数学等等, 都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五、以地域文化为拓展,开发特色课程资源
在农村,孩子们除了学校之外,还可看到房屋墙壁上的广告,可以看到《村规民约》、《村务公开栏》,还可以看到春节过后各农户的对联,这些都是课程资源,都可以增加语文知识。可以让学生收集社会热点在我们农村问题上的反映。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反映农村“破坏耕地、滥采矿石资源”现象;“构建和谐社会”在农村还存在的哪些不和谐的社会现象等。还可利用各种节日、参加社会活动,让学生收集自己家乡的历史传统、人情风貌、文化习俗等,感受农村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农村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要广大教师善于引导孩子们去开发和利用,并积极实现各学科甚至是各学校间的资源整合和共享。如此学语文、用语文,学生的语文素养肯定会全面提高,农村的教育事业才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