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主要课题。本文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分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初中科学的教学中实现教育模式的转换,从而实现科学教学与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科学 教学 模式转变 自主 实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今天,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激发学生潜能,减轻学生负担,找出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改以来每个老师所积极探索的。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认为,科学教学,应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能力人手,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自主学习。
相对其他学科来说,科学具有实用性大,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这也使得科学的教学更容易实现加入师生间的互动,现有良好的设备条件也为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体验和操作中掌握和理解知识提供了很多便利。科学教学的模式转变可分为以下三方面来进行: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转变学生单一的、他主的和被地的学习方式,就要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地突出和强调学生要接受和掌握课本知识,忽视了学生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令学习成了单调的记忆和浅层的理解。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教师就要注重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出发,倡导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进度,总结归纳学习策略,在学习上实现自我调适监控,不断反思不断提高。大力鼓励学生自行学习、预先学习,倡导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合作来解决遇到问题,将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肯定和尊重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和教师提出质疑,宽容并鼓励学生独特、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引导并协助学生自己去寻找和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还可结合现有的实验设备,设计生动有趣的实验内容,让现象和事实说话。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找出现象后面的科学原理。推动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问题,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的运用。
积极推动学生之间学习经验的交流,将单一地向老师学知识逐渐转变成向同伴学、向网络学、向实践学等多途径的学习,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拓展知识的能力。
二、转变教师的教育方式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模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从而使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占着主导地位,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一方。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令学习变成了一个纯粹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的过程,会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现代教学倡导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总结和归纳规律,尽量精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指导学生利用推理归纳得到结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口诀”记忆法的教学成果显著,可以更多地运用“口诀”,歌谣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忆关键知识,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来总结规律、创造新方法,通过共同讨论来选择易接受的学习方式。
同时,教师应丰富教学方式,增加影视教学,实验教学等新形式教学在整体教学中的比重,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如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区分“白气”和“白烟”,令学生自己动手归纳出哪些现象会出现“白气”,哪些现象会出现“白烟”,引导其探究现象背后的原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开展电影、文学中寻找科学原理等趣味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开拓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承认并宽容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因材施教,因地施教,更多地采取开放性的任务,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注重与其他科目的联结,积极组织实践活动,让知识具体化,实用化。
教师还要为学生独立思考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协助者,教师可以与学生共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协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一起寻找科学真理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师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更多地引入实际问题,加入日常案例,也可以增加更多的课堂互动,让学生来举出相应科学原理对应的生活常识,让教材更加生活化、更加亲切,从而使得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也伴随着课程的创新与开发、知识的联结与思考,让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三、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
初中《科学》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核心的理念,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入门课程,科学教育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基本的科研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发展研究奠定基础。
教师应为学生创建开放的实验平台,协助学生理解实验步骤。在做好安全教育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小发明、小制作,鼓励学生就地取材,或者废物利用,发挥创造力,自行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总而言之,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观和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观,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养合格的新世纪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2]乔依斯·韦尔,《当代西方教学模式》.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4]孙宏安《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
[关键词]科学 教学 模式转变 自主 实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今天,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激发学生潜能,减轻学生负担,找出一套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是新课改以来每个老师所积极探索的。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认为,科学教学,应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即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培养学生的能力人手,鼓励学生通过实践自主学习。
相对其他学科来说,科学具有实用性大,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这也使得科学的教学更容易实现加入师生间的互动,现有良好的设备条件也为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体验和操作中掌握和理解知识提供了很多便利。科学教学的模式转变可分为以下三方面来进行: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要转变学生单一的、他主的和被地的学习方式,就要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地突出和强调学生要接受和掌握课本知识,忽视了学生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令学习成了单调的记忆和浅层的理解。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教师就要注重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出发,倡导学生自主制定学习进度,总结归纳学习策略,在学习上实现自我调适监控,不断反思不断提高。大力鼓励学生自行学习、预先学习,倡导学生通过互相讨论、互相合作来解决遇到问题,将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肯定和尊重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学生对书本和教师提出质疑,宽容并鼓励学生独特、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引导并协助学生自己去寻找和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还可结合现有的实验设备,设计生动有趣的实验内容,让现象和事实说话。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找出现象后面的科学原理。推动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来验证问题,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的运用。
积极推动学生之间学习经验的交流,将单一地向老师学知识逐渐转变成向同伴学、向网络学、向实践学等多途径的学习,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拓展知识的能力。
二、转变教师的教育方式
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模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从而使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占着主导地位,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一方。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令学习变成了一个纯粹被动地接受和记忆的过程,会窒息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摧残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现代教学倡导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总结和归纳规律,尽量精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指导学生利用推理归纳得到结论,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口诀”记忆法的教学成果显著,可以更多地运用“口诀”,歌谣等多种形式来帮助学生记忆关键知识,甚至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来总结规律、创造新方法,通过共同讨论来选择易接受的学习方式。
同时,教师应丰富教学方式,增加影视教学,实验教学等新形式教学在整体教学中的比重,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如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区分“白气”和“白烟”,令学生自己动手归纳出哪些现象会出现“白气”,哪些现象会出现“白烟”,引导其探究现象背后的原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开展电影、文学中寻找科学原理等趣味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开拓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承认并宽容学生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因材施教,因地施教,更多地采取开放性的任务,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注重与其他科目的联结,积极组织实践活动,让知识具体化,实用化。
教师还要为学生独立思考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协助者,教师可以与学生共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协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一起寻找科学真理在教材的处理上,教师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更多地引入实际问题,加入日常案例,也可以增加更多的课堂互动,让学生来举出相应科学原理对应的生活常识,让教材更加生活化、更加亲切,从而使得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也伴随着课程的创新与开发、知识的联结与思考,让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三、注重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
初中《科学》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核心的理念,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社会实践。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入门课程,科学教育应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基本的科研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发展研究奠定基础。
教师应为学生创建开放的实验平台,协助学生理解实验步骤。在做好安全教育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小发明、小制作,鼓励学生就地取材,或者废物利用,发挥创造力,自行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总而言之,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观和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观,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养合格的新世纪创新型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2]乔依斯·韦尔,《当代西方教学模式》.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4]孙宏安《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修订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