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生一个原汁原味的写作平台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er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系统,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学生内心和谐、健康思想的义务。学生有什么样的思想,在进行创作时,就会有什么样的立意主题,只有饱含真情、有朴实心灵的学生,才有可能创作出原汁原味、平实感人的文章。语文教师也要有这样的意识,朴实的文章未必就不好,关键是教给学生如何把真情朴实的思想传达给读者。作文教学不仅是表达能力和思维素质的培养,还要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做人基础,将来更好地、更积极地面对生活,将内心和谐思想与个性化创作有机融合,真正做到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实现做人素质与作文水平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然而现实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对学生训练的要求是格式的新颖、题材的新颖、用词的浮华,教师在教学中仅关注表面的东西,只偏重技巧技法的训练,而忽略了文学作品的功能,是让学生在读文时感受作者美好的心灵,如何思考生活。那么,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也应注重引导学生把自己最好的情感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达到熏陶读者的目的。学生习作中没有思想、没有灵魂,只有千人一面、急功近利的文字游戏,学生内心的和谐被打破,创作的文章缺乏对人生、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其文章中就不可能出现真情朴实的主题思想,这严重背离了教育的本质意义。深究起来,学生是无辜的,更是不幸的,是应试教育扭曲了他们的思想。我们在冷静地审视当前作文课堂教学时会倍感焦虑:许多学生的作文,我们从中几乎感受不到灵性与活力,体会不到少年特有的稚气与眼光,看不到敏感的情思和丰富的想象力,读不到鲜活灵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语文教师,更应该去反思,而不是抱怨和责备。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思考学生的文章里应该具备什么,什么样的文章才是我们最想看的文章,才最能体现学生的水平。我想应该起码要有“原汁原味、朴实真情”。
  教学应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观察生活小事,从中学会思考,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认识,并将这种收获写进自己的创作中。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让学生写作文的根本宗旨是为了促进学生内心更和谐、更健康地发展。那么,教师在平时就要引导学生多“看”让学生“看”什么?我想应该去看人、看事,然后思考其中哪些对自己有启发作用,把它们记下来;比如:班歌比赛、拔河比赛、劳动日、一节课、一个社会现象……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指导人事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如果能坚持下去,学生一定会有更深入的思考。现实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切为了升学,这种思想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左右着人们的教育观念。语文教育、作文教学更是首当其冲,深受其害。语文教老师又何尝没有这样的想法?有的教师仅在语文教学中把表面的技巧与技法作为衡量文章好坏的最主要标准,有的老师规定学生写作时只准写五段,或一定要有题记等,更有甚者让学生编造感人的假事,凡此种种,都在扼杀学生的创作自由和真实情感。
  为了追求短暂的效益,教师很少在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积累感情上下工夫,而是舍本求末,进行作文纯技术训练。学生的这种创造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古以来反对人文造情,任何形式技巧的生成和选择,都应是出于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特定需要。也只有在这样的生活和学习体验中,学生才能真正灵活地运用写作技巧。脱离内容、脱离生活的技巧训练只能导致作文模式的僵化。学生淹没于铺天盖地的范文中,满足于七零八碎的技巧,远离生活和阅读,作文的功利化给学生带来了无尽的危害,影响了他们一生的发展。
  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失去了亲近自然、融入社会生活的机会,作文失去了源泉。他们远离社会生活,不能走近自然、亲近自然,对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越来越迟钝,表现在写作上便是“无趣”、无话可说、“挤牙膏”式,他们没有时间也不善于对常见的人和事留心观察、细心体验、认真思考。不留心观察,对外界事物视而不见,头脑里留不下痕迹,写作就没有材料;不细心体验,就缺少感动与感受;不认真思考,就不会有所顿悟和发现;没有感动、感受和发现,就不会生成文章的灵魂,也不会产生表达的欲望。学生失去了与生活的联系,不只是阻截了原汁原味的作文之源,而且也失去了生活对学生作文的现实观照,导致脱离实际、无病呻吟的作文泛滥。
  作文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积累生活,对身边的人、对所经历的事的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刻,应是美好思想形成的过程。那么,我们课堂作文教学应走出狭隘的功利主义套圈,力避假大空,切实关怀人性,让学生接受真善美、认识假恶丑,发现自己身边的小人物、小事件都是宝贵的写作素材,进而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这些人事之中。但是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是有差距的。我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课堂上故意把一元硬币丢在地上,让学生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有学生说一元钱丢在地上了,捡不捡都无所谓;但有学生说钱是国家尊严的象征,应把它快速地捡起来。我后来想,一元钱就可以让学生的认识如此不同,有的认识停留在表面,而有的学生却能认识到“尊严”。那么,生活中有太多的“一元钱”,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挖掘小事背后更值得思考的问题。通过引导观察、启迪思维、激发情绪、磨炼意志等方法来影响学生,激励学生主动探索创新,使作文教学回归原汁原味的生活,使学生的文章抒发朴实的真情。具体而言,语文教师可以进行以下尝试。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其在阅读体验中感受朴实真情。关于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崇拜、对人的崇拜、对书的崇拜、对祖国语言的崇拜。多年的阅读教学为应试服务,将一篇篇情感丰富的文章按照考点肢解成一道道破碎的训练题,阅读课成了习题演练场,教师学生是所谓标准答案的奴隶。真正的阅读教学应是这样的:充满生命与激情而又乏理性思考的教师,带领思维活跃而且拥有话语自由的学生,在极具语言价值、审美价值、思想价值等美好因素的文本间畅游。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都能平等自由地对话,在对话的不断碰撞中,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引发学生对真善美的强烈向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优化阅读教学,要增强学生的语言与情感积累,真正实现读写结合的良性循环。
  提高学生的内心和谐与文化修养,发现朴实真情。我们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用高尚的审美观来陶冶学生的思想和品质,提高他们做人的品位,使其注重对自我品质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学生拥有了较高的修养,就会用一颗纯净的心灵体验外物的美。这样,学生心无杂念,自然会在习作中流露出朴实的真情,对生活具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在写作时也就会把最真最美的情感抒写在文章中。只要真正提高了品质和文化修养,那么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生活等也会有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和思考,学生就不会在作文中编思想,而是用心灵在文章中编织理想和未来。作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求真、向善、审美。假使学生拥有高尚的人格、坚不可摧的思想免疫系统和清晰理智的是非辨别能力,他们就能最真实最深刻地发现、感悟生活的意义、生活的美,他们将欣然到生活之中采撷、提炼,将体悟付诸笔端,化作优美的文字。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以冷静而积极的态度审视人生、认识环境和对待生活,使其具有正确的立身处世的准则,形成优良的品格。
  让学生敞亮心扉,抒写真情。提倡写个性作文,克服和清除阻碍学生作文的心理因素,激发其写作的情趣。努力使学生变腐弱为刚健,让学生有对社会、自然、人生的介入和思考。注重写作的生活化、社会化、生命化、始终注意引导学生,让学生站在充满同情、富有责任感与使命感等高尚思想的层面上去审视社会、生活、人生等各种现象,描绘美好的生活、塑造感人的形象,发表独到的见解,从而获得审美创新的快感与成功的乐趣。确立真诚为作文的主要标准。鼓励学生创新,要在选材、立意、语言上打破旧有模式,充分显露自身的独特之处。对学生在某方面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及时予以肯定。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层次思想的形成、关注学生文章的价值度。学生高质量的作文来源于其内心思想的和谐。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不说诚信之言,何立真人思想?不可想象,谎话连篇的人,会有高尚的思想。告之学生,人可以不伟大,但不可以不高尚。语文教师应以原汁原味的素材引导学生,使其在习作中表达出朴实的真情。
其他文献
长妈妈和祥林嫂,都是鲁迅笔下的人物。长妈妈出自纪实散文《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幼时的保姆,是生活中真实的人;而祥林嫂则是小说《祝福》的主人公,是鲁迅虚构出来的人物。这两个人物,一实一虚,无论身份经历、思想觉悟还是行事举止,都有着很多的相似性。此外,若联系《祝福》中鲁镇民众的生活状态,长妈妈似乎走进了小说中的世界,她和鲁镇的居民在精神上也有着共通性。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看,长妈妈属于生活真实,祥林嫂则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数据日益成为数据收集、分析、运用的关键技术。大数据的运用确实方便了日常生活,但是大数据的发展进步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大数据对于个人数据、个人信息收集的隐蔽性和频繁性,导致个人数据暴露的风险增加。特别是个人信息、个人数据的过度收集和运用问题。因此,本文在大数据的语境下,分析个人数据的概念以及个人数据的基本内涵,并基于现行法律提出合理的个人数据信息的
[摘 要:要教育好一个孩子,除了教师要履行教书育人的责任,作为家长也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生心发展的影响,而除此之外,教师与家长也应该紧密联系起来,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问题。而当今很多孩子的现状是教师不敢管,家长舍不得管,别人管不了,笔者结合近二十年的家校联动经验,从共建教师与家长新型关系的必要性和当今农村家长和教师关系现状进行分析,就如何构建良好的教师家长新型关系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为广大家长和教
[摘 要:在高中,生物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之一,并且也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实验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对我国的教育教学方式有了新的要求。高中的生物教学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方式、教学资源等受到了一定的挑战。所以高中的生物教师就需要与时俱进,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从而能够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的发展,这样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生物学思维能力和研究创新的能力。生物教师需要找出在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这种“冤”情能“感天动地”,突出了冤情的大。第三折[端正好]唱词也说“叫声屈动地惊天”。从全剧来看,所写的也确实是窦娥冤大仇深,让天地为之动容;“三桩誓愿”的应验更充分说明冤情“感天动地”。  然而,窦娥在[端正好]唱词中同时也唱道“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滚绣球]更是把冤气直指天地:“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
赵之谦自幼读书写字,博闻强识,是晚清时期著名书画篆刻家。其书法风格与众不同,真行隶篆都自成面目,为碑学书法家中极富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的一位大师。他的篆书取法主要也是来源于北碑书法,是赵之谦书法很突出的一大特色之处。《许氏说文叙》此册书法结构谨严,篆书笔法精丽,起讫处未用藏锋,其意是为使其弟子易见用笔之踪痕,从而却因此收获了出乎意外之效果,使其篆书不同于其他篆书般自具特色,圆润流美。从赵之谦识语中后
教育专家尹建莉曾说:“被古诗滋养的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和文才,实际上也会成为被生活和命运多一份垂青的人。”而古诗鉴赏恰恰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一个薄弱点,又是高考无法回避的考点。有鉴于此,从高一开始,我安排了“课前五分钟”,以学号顺序由一名学生介绍一首古诗,按照“示范性背诵——齐读——抄诗——赏析——背诵——考查”几个步骤进行,并简要说出推荐的理由。对于这一教学环节,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小L
中国文学有着悠久的抒情传统,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意思是说,作者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触发内在情感并通过文章表达出来,读者通过阅读文章体悟作者的感情。可见,情感的抒发是文章表达主旨的重要手段,那么,初中生在平常的写作中如何抒情才能使读者“披文入情”,深为感动呢?笔者以为,情感的触发应来源于生活,情感的升华应有理趣相伴,情感的表达应注重些技巧。  一、源
朱自清先生的这三篇散文,可以称得上是中学语文课本里的经典教材。因此,对其文字本身的分析,已经十分精细,很难再多说什么。只能变换一个角度,由朱先生的散文成为语文经典,而联想到朱先生的散文写作和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以及对语文教学的启示,或许还有些话可说。  “我是个国文教师”  朱自清先生有一篇《写作杂谈》,对他自己的散文写作做了一个总结性的回顾,一开头就说:“我是个国文教师,我的国文教师的生活的开始
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也就是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初衷是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运用的方法,从而迁移到学习的各个层面,更好地学习。这句话深刻阐释了初中语文教材中自读课文的教法。  编写教材时,编者把课文分为讲读与自读两个部分。自读即自学,具体来说,是在教师进行讲读,授之以渔以后,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学习形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讲读课学到的知识和初步培养起来的能力加以运用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