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之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和成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和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当前高校亟待加强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 高校 就业 整体素质 就业指导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毕业生规模日渐扩大,高校的规模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种难以解决挑战和问题。因此,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扩招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队伍迅速增大,用人单位有了充分选择余地,这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扩招同就业难之间确实存在关系,中国大学生表面上看起来过剩了,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其实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与其他国家相比,有13亿人口基数的我国高教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像美国就在70%以上。所以把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算在“扩招”身上,是不合理的。
(二)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全体教师有针对性、分阶段的指导和培养,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学习过程,仅凭几场就业指导讲座是很难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
(三)大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
进入大学后,没有了父母和老师的监督,加之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有些学生容易沉迷于各种消遣娱乐方式而玩物丧志。还有一些大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动手及创新能力较差。此外,现在有很多高校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一直备受父母的呵护,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弱,一旦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容易意志消沉,悲观失望。
(四)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五)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据调查,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缺陷
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对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理解有偏差。
目前我们大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开展。过多强调解燃眉之急,狭隘地把就业指导理解为给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追求高就业率,而忽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二)就业指导只关注“结果”,轻视“过程教育”,高校的就业指导为“技能速成班”、“政策形势宣讲班”。
事实上,就业指导应该是一个全程的教育过程,高校在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时,开设一些就业指导课,帮助其了解社会职业状况、了解自身的职业倾向、再进行一些技巧指导,只能使毕业生面临职业选择时不再盲从。但这样的指导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三)专业化、专职化就业指导教师缺乏。
就业指导课要求教师掌握就业政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知识。
(四)就业指导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基本上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怎么讲都由教师自己来决定,范围窄、手段旧、途径少、方法简单,缺乏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
三、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在教学活动中,大学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应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使学生能通过实际的操作对本专业涉及领域的知识,加深理解,并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就提前做好准备。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
首先,要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就业指导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本身就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其次,要明确就业指导的工作目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不能只满足于提供信息、指导择业,而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让他们正确定位,帮助他们树立基层意识,主动到生产第一线去,到艰苦的地方去。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
由于当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组成十分复杂,专业化程度不高,加强对就业指导老师的培训迫在眉睫。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通过有计划地选派就业指导人员外出进修和进行内部就业政策理论的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使其能真正胜任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进而真正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队伍。要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激励考核机制引入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中,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明确目标责任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只有这样,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满足大学生的服务需求,取得更大的成效。另外,聘请校外专家与兄弟院校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充实到本校就业指导队伍中,也是解决人员数量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
如今的在校大学生,是在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挑战且心理承受能力差,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磨练,鲜有遭受挫折和战胜挫折的机会。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院系共青团组织应积极创造条件,有目的地创设某些困难的条件,开展一些诸如挑战极限之类的体育运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外面的大世界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一些体力劳动,“劳其筋骨”,磨炼意志。
(五)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大学生的“工作经验”。
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从大一、大二的假期开始就大量实习;有些高校还对因实践水平低而失去工作机会的学生,实施“召回制”,重新安排实践培训,这些做法在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值得各高校借鉴。另外,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反思,是否该早为自己的找工作打算?是否应该多去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单位实践?当然,用人单位从长远的角度看,接纳大学生前来实践,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应该热心而为之。■
参 考 文 献
[1]陈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中国电力教育,2008,(1).
[2]傅新华.浅谈高校基础学科毕业生就业难点及对策。上海大学学报(高教科学管理版),2008,(1).
[3]钱宁,刘剑霞,苏向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增刊1):176—178.
[4]刘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9(17):103.
[关键词] 高校 就业 整体素质 就业指导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学毕业生规模日渐扩大,高校的规模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种难以解决挑战和问题。因此,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扩招
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队伍迅速增大,用人单位有了充分选择余地,这是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扩招同就业难之间确实存在关系,中国大学生表面上看起来过剩了,但这种过剩并不是大学生总量过剩,而只是一种结构性过剩,其实社会对高技能、高层次的人才需求量还相当大。与其他国家相比,有13亿人口基数的我国高教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像美国就在70%以上。所以把就业难的根本原因算在“扩招”身上,是不合理的。
(二)高校的就业指导力度不够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全体教师有针对性、分阶段的指导和培养,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大学生在校学习的整个学习过程,仅凭几场就业指导讲座是很难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个性特点、职业倾向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而是在人才市场上盲目找工作,这样自然容易遭到用人单位的拒绝。
(三)大学生的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
进入大学后,没有了父母和老师的监督,加之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有些学生容易沉迷于各种消遣娱乐方式而玩物丧志。还有一些大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动手及创新能力较差。此外,现在有很多高校毕业生都是独生子女,一直备受父母的呵护,社会适应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弱,一旦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挫折,容易意志消沉,悲观失望。
(四)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五)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据调查,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缺陷
由于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的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与社会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对就业指导的功能与内容上理解有偏差。
目前我们大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围绕当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开展。过多强调解燃眉之急,狭隘地把就业指导理解为给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毕业生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追求高就业率,而忽视大学生就业指导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以及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
(二)就业指导只关注“结果”,轻视“过程教育”,高校的就业指导为“技能速成班”、“政策形势宣讲班”。
事实上,就业指导应该是一个全程的教育过程,高校在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时,开设一些就业指导课,帮助其了解社会职业状况、了解自身的职业倾向、再进行一些技巧指导,只能使毕业生面临职业选择时不再盲从。但这样的指导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三)专业化、专职化就业指导教师缺乏。
就业指导课要求教师掌握就业政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知识。
(四)就业指导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
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基本上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怎么讲都由教师自己来决定,范围窄、手段旧、途径少、方法简单,缺乏对学生个性特点的专门咨询和有效指导。
三、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大学毕业生是高校生产出的“教育产品”,在教学活动中,大学应该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我们应当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应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使学生能通过实际的操作对本专业涉及领域的知识,加深理解,并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就提前做好准备。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
首先,要明确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就业指导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就业指导就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本身就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其次,要明确就业指导的工作目标,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不能只满足于提供信息、指导择业,而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来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让他们正确定位,帮助他们树立基层意识,主动到生产第一线去,到艰苦的地方去。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就业指导队伍。
由于当前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组成十分复杂,专业化程度不高,加强对就业指导老师的培训迫在眉睫。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通过有计划地选派就业指导人员外出进修和进行内部就业政策理论的培训等方式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使其能真正胜任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进而真正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队伍。要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激励考核机制引入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中,制定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施办法和考核细则,明确目标责任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促进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只有这样,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才能满足大学生的服务需求,取得更大的成效。另外,聘请校外专家与兄弟院校专职就业指导人员充实到本校就业指导队伍中,也是解决人员数量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活动。
如今的在校大学生,是在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挑战且心理承受能力差,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磨练,鲜有遭受挫折和战胜挫折的机会。在大学生挫折教育中,院系共青团组织应积极创造条件,有目的地创设某些困难的条件,开展一些诸如挑战极限之类的体育运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外面的大世界中增长见识、开阔视野,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一些体力劳动,“劳其筋骨”,磨炼意志。
(五)加强校企合作,增加大学生的“工作经验”。
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高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从大一、大二的假期开始就大量实习;有些高校还对因实践水平低而失去工作机会的学生,实施“召回制”,重新安排实践培训,这些做法在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今天值得各高校借鉴。另外,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反思,是否该早为自己的找工作打算?是否应该多去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单位实践?当然,用人单位从长远的角度看,接纳大学生前来实践,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应该热心而为之。■
参 考 文 献
[1]陈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对策浅析。中国电力教育,2008,(1).
[2]傅新华.浅谈高校基础学科毕业生就业难点及对策。上海大学学报(高教科学管理版),2008,(1).
[3]钱宁,刘剑霞,苏向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增刊1):176—178.
[4]刘源.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09(1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