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潭河水污染状况调查分析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ement_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潭河是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的第三大河流,集水面积1 222千米2,河长139千米,上杭县境内长98千米。黄潭河作为沿岸人民的母亲河,是两岸10多万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水源。由于各种原因,黄潭河的水污染现象比较突出,为此,明强中学黄潭河调查组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对学校附近村镇的水环境污染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造成黄潭河水污染的各种原因,并探索治理农村水污染的有关对策。
  
  一、调查目的
  
  通过对黄潭河水污染的现状、原因、防治的研究,来唤醒人们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对水资源的保护尽一份绵力。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乡镇及村委的领导干部、黄潭水电站工作人员、沿河居住的村民。
  2.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法:了解水污染的现状及有关原因。
  个别访谈法:向镇、村委有关干部,水电站工作人员及部分农民了解治理水污染的前期工作情况。
  实地观察法:调查组成员分头观察溪口段、太拔段、蓝溪段等河道、沟渠,并拍摄污染严重河流的照片,作为资料保存。同时,将污染严重的河水取样回校,在实验室进行相关的观测、分析。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水污染现状及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和区域开发力度的加大,尤其是近年来生猪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黄潭河水体普遍受到污染,局部河段污染十分严重。据调查,黄潭河水污染的原因有境外和境内污染两个方面。
  境外的污染主要为新罗区。新罗区大池镇位于黄潭河上游,经溪口乡流入我县,大池镇境内有10余家小型造纸厂、塑料米厂和1家选矿厂,其生产废水直接排入黄潭河。同时,大池境内规模300头以上的养猪场有65家,其养殖废水直接排入黄潭河。大量高浓度废水的排放导致大池与上杭溪口交接处水质急剧恶化。2010年以来,大池镇在养猪污染处理方面加大了投入,新增了不少养猪污染处理措施。从2010年初至今共关闭猪场20多户,生猪清栏6 000多头。但黄潭河大池段的水质仍为劣五类,严重超标。其中养猪污水排放是主要污染源之一。因此,新罗区大池镇排放的废水是造成黄潭河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境内黄潭河污染严重,尤其是大池与溪口交接处水质严重恶化。我县境内黄潭河流域有10家小型造纸厂和28家塑料米厂,上述企业所排放的污水都对河水造成污染。据调查,我县境内黄潭河流域生猪存栏数18.5万头,其中规模化养殖场生猪存栏数23 400多头,除少数养殖场采用果—牧—沼生态养殖模式或有生化塘外,其余养殖场有的因条件限制未建沼气池,有的虽建有沼气池但其容量未达有关技术标准,均超标排污,也对河水造成污染。除工业污染、畜禽养殖业污染之外,还有生活污染和农业污染等。
  2.水污染防治措施与建议
  针对黄潭河水污染的现状和原因,小组调研后讨论得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加快工业废水处理。针对工业污染,加强管理及后期水处理至关重要。首先,应加强对黄潭河流域内工业污水排放的法律监督,对不严格处理污水的企业严肃处理。第二,加强在水处理方面的研究,建立足够的污水处理厂,并尽量降低污水处理的成本,争取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第三,对于在黄潭河流域内新设或扩建的类似污染性工业,采取事先审查与预防措施。
  (2)推广生态农业。在我县农业生产中,存在巨大水资源浪费。这是因为我县对于农作物的灌溉大多采取浇灌的方式,利用率极低。同时我国化肥使用量很大,同样存在很大的浪费,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导致大量污染物排放入黄潭河,造成了水的富营养化,危害水体生态平衡、妨碍经济发展。应对农业污染,主要是改进农业生产方式,采取喷灌、滴灌的方式节约用水,派遣技术人员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强化对黄潭河流域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综合治理,推广畜禽养殖业粪便综合处理,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农业。
  (3)改进生活方式。目前,随着流域内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废水越来越多。生活污水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改变生活方式对于减少生活污水的排放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节约用水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如在刷牙时,可关闭水龙头;洗完衣服的水可以继续冲马桶;淘米的水可以继续浇花做到一水多用;选择环保的清洗剂如无磷洗衣粉。
  (4)改善河道环境。为了改善河道环境,应尽快开展河水、河岸等全方面的治理工作。杜绝工厂、食堂废水和生活垃圾直接排入水中,应集中处理,避免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对水道进行整改,进一步清除河内的垃圾、淤泥,可动员沿岸居民及利用大型机器清除,加大对木材加工厂非法收购、盗伐滥伐木材的打击力度,保护水源涵养林,避免水土流失,增强黄潭河的自净能力。
  (5)加强公民环保意识。改善环境不仅要对其进行治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宣传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普法周、植树节等纪念活动,开展集中宣传,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环保意识,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使黄潭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成为广大流域人居的自觉行动。
  作者单位:福建省上杭县明强中学高二(6)班(364217)
其他文献
一、两本教材作业系统概况    本文进行比较的两本教材,一本为中国人教版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1》,另一本为美国目前的主流教材之一,由美国最大的教育出版商McGraw-Hill公司出版的高中科学发现者系列之《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本文内容为叙述方便,直接将两本教材简称为“中国教材”、“美国教材”。    1、美国《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教科书作业系统  美国《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中的
炎炎夏日,人们经常感觉到阴雨天时或者下雨前的一段时间非常闷热难受。这就是常说的“桑拿天”,即那种又闷又热,令人浑身汗水外浸的天气。气象学中的规定是温度在32℃以上,最小相对湿度达到80%的天气。不管怎样,天气闷热已经成为了“桑拿天”的标志。  为什么桑拿天会令人闷热难受?首先,“桑拿天”的气温非常高,近地面空气受热之后膨胀上升,造成地表空气稀薄,令人呼吸起来感觉不舒服,人体呼吸次数增加,就产生了心
1.充分挖掘教材,课堂导入生活化  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生活中找教育,这在教学导入过程中非常关键,如同一出戏的“序幕”,要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帮助学生建立课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人教版必修1“地
一、教学设计是有效课堂的基础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课程标准,依据学习者具体的学习要求与学习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案例:《地理 (湘教版)》4.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具体的学习要求与学习特点,确定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人类面临的几种主要环境问题及成因;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提高学生收集、分
江苏省盐城市初级中学郑新薇教师问答:  教学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能否处理好以下方面,关系到整个教学系统的成效。    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知识,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但也不能只重视知识,忽视能力的培养,问题的解决最终靠的是能力,掌握一大堆知识,而不会运用,终究只能纸上谈兵,对实际问
2009年11月13~14日,重庆市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又称地理教学研究会)在重庆市秀山县召开了以“总结和推广新课程学科教学经验”为主题的学术年会。重庆教科院地理教研室、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专家,重庆市各区县地理教研员、一线地理教师以及湖南教育出版社、《地理教育》杂志社代表等共计100余人出席了本次大会。  重庆市秀山县教委高度重视本次大会,年会由重庆市教育学会地理教学
浙江省临海市大田中学杨静雯教师回答:    1.搭建桥梁,新课导入“生活化”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上课前的3至5分钟内,教师如能利用身边地理知识导入新课,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定能将学生很快引入教学情境中。  案例:讲述地震与地表形态,可将以下资料及相关图片作为新课导入:2010年1月12日海地发生里氏7.3级地震,共造成31.6万人死亡,35万
一、投入热情,抱以关心  没有中考束缚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师所关心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而是学生是否在地理课上学会认识自己的潜力、学会承担责任和义务、发现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奇妙作用。  充满关心的地理课堂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创造和维系一种充满信任的师生关系,从自己的角度与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为了完善学生的世界观,教师需要经常以学生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不否定学生表现出来的任何需要和进步。教师应认真倾听和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联系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桥梁,历年来都是高考命题关注的焦点之一。新课标版的地理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对该部分的要求主要有: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特点、分布,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预防,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
绿色农业指以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绿色农业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  生态农业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