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地理课堂生活化?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bo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充分挖掘教材,课堂导入生活化
  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生活中找教育,这在教学导入过程中非常关键,如同一出戏的“序幕”,要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帮助学生建立课本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其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人教版必修1“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时,刚好在九月份左右,九月的大余艳阳高照,教室几乎不用遮阳窗帘,但在夏季教室里为何经常使用遮阳窗帘?夏季和冬季,同学们都在7:30左右到校,同样的时间,天空的明亮程度有很大的差别,这又是为什么?进而问到学校的作息时间表是否有变化?从而把学生引入“探究的欲望”状态,为学习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创设了情景。又如,讲到人教版必修3“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运用”时,要求大家用Google Earth找到自己所处的学校、学校的操场、教室、图书馆,同学们找到之后非常激动,被神奇的Google Earth吸引,有的甚至问能不能找到他的家,教师问大家知道这是怎么得到的吗?由此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地理知识的探索空间,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创设问题情景,自主学习生活化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学习模式的显著特征,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多向交流,营造出在生活中学习的气氛,使学生置身于和谐、平等、民主、宽松、热烈的学习情景中,在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讲授选修《旅游地理》中“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内容时,可让学生模拟当一次导游,带领同学进行本地的一日游,然后让“游客”对整个游程提出意见和建议;接着又让学生模拟旅游局长,针对本地目前的旅游资源及旅游设施等,思考应该怎样才能吸引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如何把本地打造成沿海发达地区的“后花园”?如何实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然后通过配乐——“江西是个好地方”,展示江西著名旅游景点如井冈山、庐山、红都瑞金等,使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积极讨论、自主学习,将书本知识真正变为自己的知识,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3.剖析热点时事,思考问题生活化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很难适应当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而且时事热点也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载体和试题的切入口,2010年部分省的高考地理试题就涉及了许多时事热点,如冰岛火山喷发,四川汶川、海地及智利地震,上海世博,墨西哥湾漏油等,所以把时事新闻转换成问题形式,有选择地纳入地理教学中,对于激发学习地理兴趣、启迪学生地理思维、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积极意义。如可利用冰岛火山喷发的时事新闻设计如下题目:为什么冰岛多火山?冰岛喷发的大量火山灰为什么会使欧洲的空中运输受到很大影响?火山喷发有何利弊?又如,从关于美伊战争报道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美国侵略是为石油而来,从而想到中东地区石油丰富,而伊拉克停止石油出口后,当地人们的基本生活必须品都难以保证,只能依靠椰枣充饥,大多数伊拉克人身穿长袍,戴着面纱。思考后讨论得知:伊拉克是世界上主要的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且出油多、埋藏浅、油质好,伊拉克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高温炎热,伊拉克盛产椰枣,属于阿拉伯国家,信仰伊斯兰教。从而让学生关注国际时事,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4.注重学以致用,练习设计生活化
  学习地理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理解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生活化的练习,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地理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地理”。为此,教师应学习地理课程资源的相关知识,加深对地理作业资源的认识,确立敏感的地理作业资源意识,在面对各种地理作业资源时能“灵光闪现”,明白它们对生活化地理作业设计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应面向自然,关注社会与生活,正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拓宽思路,提高观察能力,从生活中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使之成为生活化地理作业的内容。▲
其他文献
2010年民生话题(地理篇)  西南大旱的拷问  玉树大地震、舟曲泥石流、长江等流域水患……我们在慨叹天灾无情的同时,也备感救灾中的人性温暖。而自去年秋季持续至今年春季的西南地区特大干旱,造成5000多万人受灾、近500万公顷农作物受损,暴露出我国水资源调蓄能力较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会抗灾减灾意识薄弱、旱情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足等问题。  多地农民“被上楼”  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运
连接中国与中亚中东  “丝绸铁路”呼之欲出  伊朗外长穆塔基2010年11月15日高调宣布,将修建一条连接中国与中亚、中东地区的铁路,目前伊朗、阿富汗和土耳其等过境国已经达成协议。这条横穿亚洲的铁路大动脉,连接欧亚经济中心,然后再依托这条钢轨上的“丝绸之路”,通过源源不断的货物过境运输来繁荣中亚各国经济。  据悉,这条铁路过境的国家包括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阿富汗,最
题记:1851年首届世博会伦敦万国博览会上,上海商人徐荣村以“荣记湖丝”参展并一举获得金奖;清末维新派先驱思想家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首次提出在上海举办世博会的主张。    那时一缕缕飘逸的精灵——  从遥远的东方飘啊飘,  飘过了辽阔的欧亚大陆,  飘过了长长的英吉利海峡,  飘到了伦敦街边。  “丝来咯,丝来咯”,  一句句九个声调的叫卖声,  那样的高亢,  那樣的动听。  从此,  英格兰
1.各阶段教学重点与时间安排  “问题研究”的教学结构应为课前、课中和课后。  课前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如在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的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时,有位教师设计了如下课前活动准备:请每位同学收集各自所在市、镇的若干个楼盘的房价房源信息并进行整理,以便分析。(1~2周的课外活动时间)  课中教学重点在于探究方法的引导,如资料的分析方法、形成问题探究基本
“变化中的自然:奇色米河一瞥”是美国9~12年级地理“环境与社会”一章中的一节,依据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14“人类活动怎样改变自然环境”而编写。明尼苏达州罗契斯特城的亚伦多林·世纪高中对此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以下简称“设计”),从多个方面表达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其中蕴含的课程理念尤其是课程资源的选择、组织与课程的实施等对当前地理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变化中的自然:奇色米河一瞥
浙江省苍南县灵溪第二高级中学肖云好教师回答:  有效的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践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要做到教学效益最大化,笔者认为就地理课堂而言必须实施关键性环节的优化策略。  1.情境境域化  知识本是有生命力的,知识产生与知识发现和人的生活、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副总设计师张曙光在科协年会主会场作报告时透露,到2012年,我国将建成“四纵四横”高速铁路专线网,其中,已投入运营的武汉—合肥—南京高速铁路,将从武汉向西延伸到重庆,形成东西走向的沿江大通道。  张曙光介绍,按照我国近期高速铁路规划,到2012年,我国将建成客运专线42条,总里程1.3万千米,其中时速250千米的线路有5 000千米,时速350千米的线路有8
中国地理学会 《地理教育》杂志社  举办第十届“创新杯”全国地理教研论文大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知识经济,实施国家创新战略,包括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教育创新等。推进创新教育是实现教育创新的重要环节。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造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为交流地理教育教
一、两本教材作业系统概况    本文进行比较的两本教材,一本为中国人教版地理实验教科书《必修1》,另一本为美国目前的主流教材之一,由美国最大的教育出版商McGraw-Hill公司出版的高中科学发现者系列之《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本文内容为叙述方便,直接将两本教材简称为“中国教材”、“美国教材”。    1、美国《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教科书作业系统  美国《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中的
炎炎夏日,人们经常感觉到阴雨天时或者下雨前的一段时间非常闷热难受。这就是常说的“桑拿天”,即那种又闷又热,令人浑身汗水外浸的天气。气象学中的规定是温度在32℃以上,最小相对湿度达到80%的天气。不管怎样,天气闷热已经成为了“桑拿天”的标志。  为什么桑拿天会令人闷热难受?首先,“桑拿天”的气温非常高,近地面空气受热之后膨胀上升,造成地表空气稀薄,令人呼吸起来感觉不舒服,人体呼吸次数增加,就产生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