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教师作为活动的主体之一,扮演着诸多重要的角色。一个合格的教育者,不仅仅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适应自己的角色,更应该担当起角色的任务,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师多重角色 承担责任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传授知识,还要利用一切资源和教学软硬件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参加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活动的主体之一,扮演着诸多重要的角色。
一、参与活动的引领者
“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深入,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学生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只有真正积极地参与学习者自身内部所发生的过程,他才有学习的动力。正如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的:“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学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
二、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将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学习称之为:“游历活的思想的发源地。”实施课改之后,自然和社会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为多样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语文活动课程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把学生的成长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充当学生活动空间的拓展者,引领学生从教室走出室外、从校内走出校外,根据本校实际,班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场所、人士,努力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为丰富学生的语文活动服务。让学生从生活中参与语文活动课程,然后将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
三、创新思维的点拨者
《语文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小学语文活动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上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四、合作探究的引导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目标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坚持“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教师应成为组织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通过合作促使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
在语文活动过程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活动评价的组织者
新课标要求,综合活动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小学语文活动课程的性质是综合性的,这也决定了活动的评价机制必须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必然是多样化、综合化的。教师单纯地讲评或点评,对学生的综合评定缺乏全面的认识,也欠缺公平性和指导性。而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互评,则是对教师评定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新的评价机制不仅仅是形式的多样性,评定内容和标准也要相应的调整。新的评价机制看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的体验。教师应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获得的体验和学习成果综合考量,也组织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开展互评,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还有很多,这些角色不是简单的,孤立的,而是统一的,彼此协调甚至在一定得情境下要互相转换的。一个合格的教育者,不仅仅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适应自己的角色,更应该担当起角色任务,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师多重角色 承担责任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传授知识,还要利用一切资源和教学软硬件为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参加语文实践活动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指导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活动的主体之一,扮演着诸多重要的角色。
一、参与活动的引领者
“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深入,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学生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只有真正积极地参与学习者自身内部所发生的过程,他才有学习的动力。正如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的:“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学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
二、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将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学习称之为:“游历活的思想的发源地。”实施课改之后,自然和社会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为多样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语文活动课程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把学生的成长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充当学生活动空间的拓展者,引领学生从教室走出室外、从校内走出校外,根据本校实际,班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场所、人士,努力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为丰富学生的语文活动服务。让学生从生活中参与语文活动课程,然后将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
三、创新思维的点拨者
《语文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小学语文活动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上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四、合作探究的引导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目标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坚持“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教师应成为组织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通过合作促使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
在语文活动过程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发布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活动评价的组织者
新课标要求,综合活动课程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小学语文活动课程的性质是综合性的,这也决定了活动的评价机制必须有较高的灵活性和适用性。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必然是多样化、综合化的。教师单纯地讲评或点评,对学生的综合评定缺乏全面的认识,也欠缺公平性和指导性。而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互评,则是对教师评定的一个很好的补充。新的评价机制不仅仅是形式的多样性,评定内容和标准也要相应的调整。新的评价机制看重结果,更注重过程,强调学生在活动过程的体验。教师应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获得的体验和学习成果综合考量,也组织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开展互评,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担当的角色还有很多,这些角色不是简单的,孤立的,而是统一的,彼此协调甚至在一定得情境下要互相转换的。一个合格的教育者,不仅仅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适应自己的角色,更应该担当起角色任务,出色地完成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