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腐乳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tta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有记忆开始,外婆每年过年前都会腌制几坛腐乳,自留一坛,儿女每人分得一坛。多年来,已经成为我家的一种习俗。
  我每年过年在家,餐餐都要吃点外婆腌制的腐乳。今年刚参加工作,回家过年更渴望吃上几块。外婆腌制的腐乳,不止我觉得好吃,亲朋好友在过年的时候来我家串门或我去他们家的时候,都会向我讨上几块腐乳来吃。可能有人会说,能有多好吃?超市里卖的腐乳罐头多了去了,哪个不比你外婆做得好吃?说实话我今年还特意研究了一下外婆的腐乳为什么这么好吃,这么特别。下面我就分析分析。
  说味道之前,首先要说说它的色泽和香气,外表简单裹着一层辣椒粉和十三香的腐乳,样貌实属平常,甚至有的地方因蘸料不均匀,而露出豆腐发酵过后的灰白色“皮肤”。正因为这样,才显示出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没有机器帮助情况下,面对品种繁多的佐料,不去过分追求光鲜的外表,完全靠双手、靠自然的力量,来制作腐乳的非凡能力。外表朴实无华,它的样貌以及制作过程,是对这个平凡家庭最好的示范和教导。想要闻到它的香气,必须把鼻子贴近,才能闻出它发酵过程中分解的一些风味物质和辣椒佐料相互作用、交织的香味;它含蓄,不张扬,像极了制作它的人。每每吃饭前闻到腐乳香气,都会令人垂涎三尺,食欲大增。
  在我的家乡,每家每户过年都有制作腐乳的习惯,而且每家腐乳的味道都大不相同,腌制的时间、温度,制作的流程,拌入的佐料,存放的器具等不同,最终导致各有各味。就连同一家,每年制作出来的腐乳味道也会不尽相同,甚至同一时间腌制出来的腐乳,由于佐料撒得不够均匀,也会造成细微的味觉差别。外婆腌制的腐乳就是这样,每年吃第一块时,都会期待这一次的味道和去年有什么不同,而结果总能给人带来惊喜,每餐开饭前也会期待与上一餐的味道区别在哪里。它的味道好吃,好就好在它的千变万化,但主线的味道不会变化。它入口的那一刻,仿佛时间静止了,从舌尖传到心底里的一种满足感,沁人心脾。有点像巧克力入口即化,只不过它是辣味,但是却能口留余香,久久回味。
  吃腐乳的时间也很讲究,外婆制作腐乳的时间大致在每年的腊月初几开始,这时的白天温度也就十度左右,晚上温度在零度左右。每年这个时候,外婆都会买上一百多块的新鲜白豆腐(早些年都是自家种的黄豆磨成的豆腐),趁着阳光充足,但温度不是很高的五个小时左右,撒上少许盐晾晒,析出多余的水分。然后摆放在铺有一层干稻草杆的木盒之中,稻草杆必须事先洗净、消毒,再将木盒放置在阴凉处,直至豆腐表面长出一层细小的白色霉菌,再在表面裹上一层辣椒粉和十三香,入坛密封完毕。
  那具体什么时候开坛吃腐乳呢?這一点很重要,据我多年的经验,每年腊月最后五天到正月初五是腐乳味道最佳的时候。开坛早了腐乳未发酵好,一方面一些风味物质还未酝酿出来,另一方面还没有入口即化的口感;开坛迟了腐乳变味变质,毕竟外婆做的腐乳不是在标准化工厂,不能严格控制其他杂菌生长,又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所以,这次春节过后去上班,本想着给同事带上一小罐腐乳尝尝,结果没想到在路途中就已经坏掉。总结下来,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才能吃出这腐乳最好的味道。
  可能对我来说,腐乳的味道已经超越了味道本身,它带来更多的是我对家的一种依恋。欣慰的是,家人、亲人间,因为这一块小小的腐乳,彼此联系得更紧密、更亲切了。(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本研究通过对广西全区和武鸣县早稻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结合对武鸣县双桥镇双桥社区的问卷调查,总结分析广西早稻秸秆快速腐熟还田的应用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及对策。同时开展五种秸秆腐熟剂的田间对比试验,对比分析施用不同秸秆腐熟剂的稻田土壤有机质以及氮、磷、钾等养分的动态变化及晚稻生长和产量的差异,为选择适合广西区秸秆腐熟剂品种提供依据与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广西早稻秸
大千世界,多姿多彩。我与朋友、同事、亲人闲聊时,经常能听到他们说:为什么陌生男女之间既没有遗传基因,也没有亲情之缘,而一旦确立相恋关系之后,就往往听不进父母、亲友的良言,也有的人甚至违背亲情强行步入婚姻……这是一种什么动力呢?这种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使很多父母很无奈,又都很忍耐。我想,男女之间恋爱的事情,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认识。从逻辑学的角度看,爱的外延是很宽的,仅就陌生男女相爱
期刊
“女娲娘娘补了天,剩块石头就成了华山。太上老君犁了地,豁出条犁沟就成了黄河……”清晨,慷慨激昂的调子惊醒了古老的村庄,一个个寂静的院落开始活动筋骨、舒展四肢,年久生锈的院门“吱呀”一声被推开,有白发老媪佝偻着背端着食盆出来给鸡鸭喂食,干燥的柴火在火光中噼啪作响,早起的农妇忙着拾掇早饭,大灶上升起的大团蒸汽溢满房间,锅碗瓢盆碰撞声、鸡鸣狗吠声、赖床娃娃的哭声混作一团。在中国辽阔的土地上,有六十多万个
期刊
在工业量产白酒的今天,乡村的柴火蒸酒传统手艺已经越来越少。而在我们老家的乡下,这门传统手艺依然在延续。据百科记载:谷酒其香闻之清雅,饮后浓郁,回香独特,其味入口醇甜綿柔,味感绵长,酒体香味物质协调,饮之不口干,不上头,且香气溢满于室,回味恰到好处,有心旷神怡之快感。  二〇一八年春节前,有一次打电话听堂弟说,我父亲在家里又准备蒸酒了。父亲每年都会蒸上几十斤到上百斤的谷酒,都是留着自家过年的时候喝的
期刊
时间一晃而过,我都已经工作七年了。  前几天台湾的一位知名学者逝世,让我忆起初中时代。那个时候,是我学业成绩的巅峰,也是不可一世的巅峰,什么事都要去批判,似乎思想只有自己独有,其他人都是书呆子。然而开始并不顺利。一个农村子弟,考入县里的重点初中,一年的学费都得几千。第一次来到学校,校园里停满了各种小车,人来人往。家里为了我住校,还特地定制了一个木箱。这个小木箱在宿舍是那么地显眼,一放到架子上,其他
期刊
入夜的小城,灯影闪烁,春风柔和。结束了“4·23”世界读书日“书香抚松 阅读在身边”“全民阅读我先行”主题活动,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身心疲惫而又兴奋。这项活动从策划到舉办,不过短短四十几天,而这一次的探索和尝试,让我们不仅重新认识了这座建县只有百余年的小城的文化底蕴,更加认识了生活在这座小城中普通百姓的文化情怀。  活动确定之初,县文广新局和图书馆等活动主办和承办单位的工作人员既认真完成常规工作
期刊
那些“一夜成白头”的芦花,又站在晚霞里,妆扮着童年的记忆!  手折一枝开放的芦花,轻轻地吹动它的花絮,仿佛秋天一下轻了许多。想起那些从指尖流走的时光,心中就会有一种对故乡芦花的思恋。  童年时的故乡,芦苇随处可见,每到晚秋,生产队队长就会召开群众会议讨论如何收割苇子。生产队长先量好苇田面积,再按户按人进行分割。那些芦苇是家乡的一道风景,大人們割倒芦苇后,就让各家小孩开始折芦花,这成了孩子一份课间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