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在英语教学中,阅读课一直是最受重视的课型。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目标却相对比较单一,课堂训练形式多以学习语言知识为主,教师重点讲授语言点和词汇及句式结构,阅读的目的似乎仅仅是借助所读课文的语言材料来学习语音、语法、词汇,而忽略了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这种将词汇和语言点从上下文中分离的阅读教学只能使得学生“见木不见林”,无法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不利于拓展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而阅读教学目的单一,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于文本解读的狭隘和片面,因此,要提高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成效就需要教师较好地解读文本、利用文本,从而借助文本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学家Scrivener曾提出,教师需要俯视教材、平视课标、仰视学生[2],才能更好地解读文本,从而满足有效教学的需求。
笔者最近参加了宁波市2013年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本次评比课例均采用了人教社2012年修订的《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上册Section B的阅读课例,在参评12位教师的课堂展示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能巧用“三视”策略,有效解读文本,进而提升教学成效。下面结合文本解读的“三视”策略对于部分精彩课例进行评述,以帮助教师反思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二、探究初中英语文本解读的“三视”策略
1. 俯视教材,用活教材
《英语(新目标)》 教材的编写原则涉及发展性、拓展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针对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3]有效的文本解读恰恰也要求教师能改变教教材的理念,努力做到俯视教材,即教师能解读到教材内容所体现的语言信息之外的,包括跨文化意识、阅读策略、情感态度和英语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变基于阅读的词汇教学为基于词汇的阅读教学,并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具有真实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教学目的。
【课例回放】A教师执教的内容为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的阅读部分,教材通过让学生对图表信息和语言信息进行阅读来了解第五高中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从而提醒学生要注意劳逸结合,关注身心健康的均衡发展。A教师用一幅宁波外国语学校的校舍照片吸引学生进行观察——live in the city or in the countryside,接着鼓励学生以向老师提问的方式,自主探究老师平日有哪些休闲活动。生师问答互动,显得非常自然清新,不仅为文本阅读做好了话题的铺垫,同时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了情感基础。教师采用师生交际互动的形式为文本阅读奠定了“意念驱动”,同时大胆地将教材中读后环节的调查放到读前环节,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动机,增加了阅读的意义。其次,教师从学生对自己日常休闲活动的探知出发,鼓励学生进行班内同伴之间的调查,然后借助文本内容让学生对初高中学生日常休闲活动进行对比感知,最后以自编调查问卷完成更高要求的调查报告为输出,不仅让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而且能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试图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了新课标英语课程设置的要求,及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合作探究,最终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评析】A教师打破了传统的“以本就本”的教学理念,大胆跳出文本,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知识和阅读策略等,而试图借助文本帮助学生熟悉英文调查报告,并通过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让学生感知如何进行问卷调查以及用英语撰写调查报告,即将语言知识和语言功能的学习合二为一,因此教师的“俯视”教材策略不仅提升了阅读教学成效,也提升了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符合新课程提出的语言学习之工具性原则。
2. 平视课标,立足课标
新课标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并鼓励教师尽量采用 “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而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要关注“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活动要能够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教师设计的任务活动必须能符合课标的要求,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尽量真实,平视课标的策略能较好地帮助教师设计有效的课堂互动活动以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课例回放】本次评比课例中绝大多数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能基于课标的要求,努力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来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如B教师在设计Unit 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的阅读任务时能较好地使用平视课标的策略,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而有助于思维提升的英语学习空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读前,教师首先通过播放一组学生熟悉的动画短片开门见山引出本课的话题 “Cartoon Character—Mickey Mouse”, 然后教师借助Free Talk和Small Quiz来激活学生对话题的原有知识并积极鼓励学生讨论文本可能会涉及该话题的内容,并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在此环节中教师巧妙地处理了一部分四会单词,自然地帮助学生扫除了阅读障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的兴趣,即奠定了阅读的“意念驱动”,为有效阅读作好了铺垫。
读中,教师结合读前活动中学生的预测内容有机地进行了略读和扫读,分别将文本后的相关阅读练习改编后融入其中。任务驱动的阅读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和动机,并且小组合作能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效度,教师改变其在传统课堂中PPT的播放者或问题的抛掷者角色,在活动中担任了帮助者和语言把关者,提高了活动的成效。从关注教为重心到关注学为重心的改变让教师的话语权下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读后的拓展环节更是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并博得了全场观摩教师的掌声。首先,“华人之光”李安导演的经历紧密契合本堂课“little man’s big success”的立意,而以记者采访名人这种现场情景还原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感甚至是浓烈的表演欲。考虑到学生的程度差异,教师采用语言栏的形式为学生的采访活动提供了支架,使得学生的展示效果极佳,在原先设定的问答基础上,甚至出乎意料地爆出诸多闪光点,如问最想感谢的人是谁,一个扮演李安的男孩说 “I want to thank CCTV,CNTV, and so on.”引得在场观摩教师阵阵笑声和掌声。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之间完美的结合也体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评析】从B教师的课例中不难发现,在阅读课堂的拓展环节,教师只有将学生已学到的新知识和生活实际交织在一起,并适时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出的支架,培养学生的英语思辨意识,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平视课标的教学任务设计须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语言、情景真实性原则。授课教师设计任务时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形式和语言情景,因此学生能在自然、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其次授课教师注意了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完成任务来理解目标语言的功能,并在交际活动中加以合理运用。再者教师设计的任务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学生构建合理有效的任务链,学生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目标语言,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提高了语言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4]
3. 仰视学生,以生为本
笔者对于仰视学生的理解是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言基础,巧妙科学地帮助学生建构语言学习支架,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从调研中笔者发现,较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任务设计中过多关注了形式方面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而往往忽略了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情况,即教师的文本解读常常忽略了解读被教学对象的思维能力和学习需求,不符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加不考虑“以学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教学过程。
【课例回放】在本次评比课例中,C教师对所执教课例 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导入部分的设计令人印象深刻。该教师摒弃了用阅读材料包裹着课程活动开展这种更为大众所熟识的方法,大胆地为“What Do No. 5 High School Students Do in Their Free Time?”这篇材料定制了一件合身、得体的新衣裳:有100只青蛙新同学要去No. 5 High School上学,30只坐车头,20只坐车尾,49只坐车身,还有一只叫Tina的青蛙去了哪儿?(见图1)用简单的方式处理了本课重点——百分比与饼状图,将单词percent的教学任务做到自然连贯有效,不仅为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扫除了障碍,同时也增加了学生阅读的“信息驱动”,为有效阅读奠定了基础。C教师的此项设计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原则,与传统的教师直截了当的词汇教学相比更具有人文性和趣味性,将英语教学与趣味游戏结合起来,也符合义务段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其次,本课例中教师能让课堂教学评价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首先导入部分的趣味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英文百分比的表达,接着借助文本中的图表和文字信息给予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学习,在拓展环节教师又能设计基于学生认知特点的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后教师对于各组评价得分的比例点题,起到了前呼后应、画龙点睛的作用,将话题和主题采用主线串联的形式帮助学生较好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欣赏文本和运用文本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评析】本次评比课例中笔者观察到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较多考虑到学为中心的因素,即能做到仰视学生,以生为本,改变了传统教师一言堂和教师权威的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在:能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能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能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能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能结合英语教学和情感态度教育等,让英语课堂成为学生接触英语、了解英语、运用英语和欣赏英语的过程,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成效。
三、教学启示
英语课堂教学的成效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处理,即对文本的有效解读,优秀教师往往能做到基于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际合理重组和建构文本,并适度超越文本以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成效,即教师只有时刻将“三视”策略较好地贯彻到文本解读中,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倡导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GRELLET F.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F4.
[2] SCRIVENER J. Learning Teaching[M]. Oxford: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1994: 18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9.
[4] 李秀文. 第八届山东省初中英语优质课比赛的评价与反思 [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4):33.
在英语教学中,阅读课一直是最受重视的课型。但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初中英语的阅读教学目标却相对比较单一,课堂训练形式多以学习语言知识为主,教师重点讲授语言点和词汇及句式结构,阅读的目的似乎仅仅是借助所读课文的语言材料来学习语音、语法、词汇,而忽略了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这种将词汇和语言点从上下文中分离的阅读教学只能使得学生“见木不见林”,无法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不利于拓展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而阅读教学目的单一,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于文本解读的狭隘和片面,因此,要提高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成效就需要教师较好地解读文本、利用文本,从而借助文本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语言学家Scrivener曾提出,教师需要俯视教材、平视课标、仰视学生[2],才能更好地解读文本,从而满足有效教学的需求。
笔者最近参加了宁波市2013年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本次评比课例均采用了人教社2012年修订的《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上册Section B的阅读课例,在参评12位教师的课堂展示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能巧用“三视”策略,有效解读文本,进而提升教学成效。下面结合文本解读的“三视”策略对于部分精彩课例进行评述,以帮助教师反思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二、探究初中英语文本解读的“三视”策略
1. 俯视教材,用活教材
《英语(新目标)》 教材的编写原则涉及发展性、拓展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因此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针对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3]有效的文本解读恰恰也要求教师能改变教教材的理念,努力做到俯视教材,即教师能解读到教材内容所体现的语言信息之外的,包括跨文化意识、阅读策略、情感态度和英语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内容,变基于阅读的词汇教学为基于词汇的阅读教学,并能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提供具有真实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的教学目的。
【课例回放】A教师执教的内容为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的阅读部分,教材通过让学生对图表信息和语言信息进行阅读来了解第五高中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从而提醒学生要注意劳逸结合,关注身心健康的均衡发展。A教师用一幅宁波外国语学校的校舍照片吸引学生进行观察——live in the city or in the countryside,接着鼓励学生以向老师提问的方式,自主探究老师平日有哪些休闲活动。生师问答互动,显得非常自然清新,不仅为文本阅读做好了话题的铺垫,同时也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为有效课堂教学奠定了情感基础。教师采用师生交际互动的形式为文本阅读奠定了“意念驱动”,同时大胆地将教材中读后环节的调查放到读前环节,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动机,增加了阅读的意义。其次,教师从学生对自己日常休闲活动的探知出发,鼓励学生进行班内同伴之间的调查,然后借助文本内容让学生对初高中学生日常休闲活动进行对比感知,最后以自编调查问卷完成更高要求的调查报告为输出,不仅让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有了较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而且能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试图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了新课标英语课程设置的要求,及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合作探究,最终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评析】A教师打破了传统的“以本就本”的教学理念,大胆跳出文本,阅读教学目标的设定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知识和阅读策略等,而试图借助文本帮助学生熟悉英文调查报告,并通过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让学生感知如何进行问卷调查以及用英语撰写调查报告,即将语言知识和语言功能的学习合二为一,因此教师的“俯视”教材策略不仅提升了阅读教学成效,也提升了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符合新课程提出的语言学习之工具性原则。
2. 平视课标,立足课标
新课标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并鼓励教师尽量采用 “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而教师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要关注“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活动要能够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教学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教师设计的任务活动必须能符合课标的要求,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尽量真实,平视课标的策略能较好地帮助教师设计有效的课堂互动活动以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课例回放】本次评比课例中绝大多数教师在文本解读时能基于课标的要求,努力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来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如B教师在设计Unit 5 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的阅读任务时能较好地使用平视课标的策略,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而有助于思维提升的英语学习空间,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读前,教师首先通过播放一组学生熟悉的动画短片开门见山引出本课的话题 “Cartoon Character—Mickey Mouse”, 然后教师借助Free Talk和Small Quiz来激活学生对话题的原有知识并积极鼓励学生讨论文本可能会涉及该话题的内容,并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在此环节中教师巧妙地处理了一部分四会单词,自然地帮助学生扫除了阅读障碍,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文本阅读的兴趣,即奠定了阅读的“意念驱动”,为有效阅读作好了铺垫。
读中,教师结合读前活动中学生的预测内容有机地进行了略读和扫读,分别将文本后的相关阅读练习改编后融入其中。任务驱动的阅读大大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和动机,并且小组合作能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和效度,教师改变其在传统课堂中PPT的播放者或问题的抛掷者角色,在活动中担任了帮助者和语言把关者,提高了活动的成效。从关注教为重心到关注学为重心的改变让教师的话语权下放,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读后的拓展环节更是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并博得了全场观摩教师的掌声。首先,“华人之光”李安导演的经历紧密契合本堂课“little man’s big success”的立意,而以记者采访名人这种现场情景还原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感甚至是浓烈的表演欲。考虑到学生的程度差异,教师采用语言栏的形式为学生的采访活动提供了支架,使得学生的展示效果极佳,在原先设定的问答基础上,甚至出乎意料地爆出诸多闪光点,如问最想感谢的人是谁,一个扮演李安的男孩说 “I want to thank CCTV,CNTV, and so on.”引得在场观摩教师阵阵笑声和掌声。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之间完美的结合也体现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评析】从B教师的课例中不难发现,在阅读课堂的拓展环节,教师只有将学生已学到的新知识和生活实际交织在一起,并适时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出的支架,培养学生的英语思辨意识,才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通过课堂观察,笔者发现平视课标的教学任务设计须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语言、情景真实性原则。授课教师设计任务时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语言形式和语言情景,因此学生能在自然、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和学习语言。其次授课教师注意了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语言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完成任务来理解目标语言的功能,并在交际活动中加以合理运用。再者教师设计的任务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帮助学生构建合理有效的任务链,学生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的任务来学习目标语言,获得和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提高了语言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4]
3. 仰视学生,以生为本
笔者对于仰视学生的理解是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语言基础,巧妙科学地帮助学生建构语言学习支架,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从调研中笔者发现,较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任务设计中过多关注了形式方面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而往往忽略了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情况,即教师的文本解读常常忽略了解读被教学对象的思维能力和学习需求,不符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更加不考虑“以学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教学过程。
【课例回放】在本次评比课例中,C教师对所执教课例 Unit 2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导入部分的设计令人印象深刻。该教师摒弃了用阅读材料包裹着课程活动开展这种更为大众所熟识的方法,大胆地为“What Do No. 5 High School Students Do in Their Free Time?”这篇材料定制了一件合身、得体的新衣裳:有100只青蛙新同学要去No. 5 High School上学,30只坐车头,20只坐车尾,49只坐车身,还有一只叫Tina的青蛙去了哪儿?(见图1)用简单的方式处理了本课重点——百分比与饼状图,将单词percent的教学任务做到自然连贯有效,不仅为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扫除了障碍,同时也增加了学生阅读的“信息驱动”,为有效阅读奠定了基础。C教师的此项设计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原则,与传统的教师直截了当的词汇教学相比更具有人文性和趣味性,将英语教学与趣味游戏结合起来,也符合义务段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其次,本课例中教师能让课堂教学评价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首先导入部分的趣味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英文百分比的表达,接着借助文本中的图表和文字信息给予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学习,在拓展环节教师又能设计基于学生认知特点的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后教师对于各组评价得分的比例点题,起到了前呼后应、画龙点睛的作用,将话题和主题采用主线串联的形式帮助学生较好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欣赏文本和运用文本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评析】本次评比课例中笔者观察到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较多考虑到学为中心的因素,即能做到仰视学生,以生为本,改变了传统教师一言堂和教师权威的教学方式,具体表现在:能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能营造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能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能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能结合英语教学和情感态度教育等,让英语课堂成为学生接触英语、了解英语、运用英语和欣赏英语的过程,提高了英语教学的成效。
三、教学启示
英语课堂教学的成效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于教材内容的处理,即对文本的有效解读,优秀教师往往能做到基于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实际合理重组和建构文本,并适度超越文本以收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成效,即教师只有时刻将“三视”策略较好地贯彻到文本解读中,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成效,倡导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GRELLET F. Developing Reading Skill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F4.
[2] SCRIVENER J. Learning Teaching[M]. Oxford: Macmillan Publishers Limited, 1994: 18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9.
[4] 李秀文. 第八届山东省初中英语优质课比赛的评价与反思 [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