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解读的这一种可能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紅楼梦》与经济学有啥关系?在认识张麒先生之前,我虽然也在大学中文系混过几年光景,但以自己少有的红学阅历,确实没想过它会有啥关系。
  以一部文学作品而成就一门散发持久魅力并让许多人痴迷其中的研究学科,四大古典名著中,当首推《红楼梦》不可;以一种独特的经济学角度来钻研解读《红楼梦》,并让其在文学魅力上更添经济学光彩,从而拓展红学研究门类,以我本人有限的视野来看,当首推张麒先生不可。
  还记得三年前在深圳市社科院召开的一个学术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张麒先生的《红楼梦》经济学研究,作为特区报社的编辑忝陪末座。当时我非常惊奇的是,在深圳这个商业氛围浓厚的滚滚大潮中,竟然还有人安坐书桌前,青灯黄卷伴更长,花落银釭午夜香,研究红楼尤可,而且是从经济的角度研究红楼且颇有崭获,于是惊为奇人,从此就赖上他,我约他继续写红楼梦经济是副业,他常常约我小酌长谈是主业。张麒先生是安徽文人,安徽文人了得,不说永远的“新青年”陈独秀等,就是我素来景仰的胡适先生一人,就顶中国现代文化史的半壁江山,每每与张麒先生斟饮相对,便觉得自己又多沾了一点徽文化的光,也多了一份对红楼梦和经济学的了解。
  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物质财富生产的学问,研究人们的行为与稀缺性资源之间的关系,研究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资源,例如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如何分配等,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用。200多年前的亚当·斯密开创了经济学研究先河,1900年严复完成了亚当·斯密的经济学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第一个中译本,取名《原富》,也即《国富论》,其“看不见的手”的经济学观点洞彻了国民财富生产的秘诀,也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圣经。100多年前,严复希望借此转变国人的观念,培育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构建自由经济竞争的制度。可是要等到100年后的今天,我们才摒弃了计划经济体制,真正认识到市场经济的魅力。一个国家,只有真正将亚当·斯密所倡导的自由、民主等价值观作为实现国家富强的工具,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个国家才会融入世界文明大潮而走向富强。
  我们错过了《国富论》200年,但是我们没有错过《红楼梦》。作为一部成书于清朝中期的文学作品,《红楼梦》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自成书以来,备受关注,因其思想的丰富性而吸引无数学者对其深入研究,以致“红学”成为一门显学。
  按照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1967年提出的接受美学,一个作品,即使印成书,读者没有阅读之前,也只是半成品。接受是读者的审美经验创造作品的过程,它发掘出作品中的种种意蕴,经典作品也只有当其被接受时才存在。《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作为一部清代百科全书般的文学文本,一直以来被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读者不断接受解读所形成。不同时代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普通读者如此,更何况文人大家。如鲁迅将其定义为“人情小说”,脂砚斋《凡例》评论道,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认为,《红楼梦》一书与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胡适《红楼梦考证》则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蔡元培《红楼梦索隐》更是认为,《红楼梦》乃揭清之失,悼明之亡。
  《红楼梦》是曹雪芹穷困潦倒感时伤怀而写就,本来只是写写家族发展史,没想到一不小心就成就了伟大著作,在于其写尽人间世态炎凉,写尽世上悲欢离合,写尽凡间兴衰变化,苦雨凄风,悲音大盛,变幻莫测,前所未有。但是,正如张麒先生所言,《红楼梦》尽管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写实成分很重,尤其是对清初豪门大户衣食住行方面的刻画描写,揉进了作者曹雪芹的家事和当朝及史上一些有名有姓人物的家庭生活事迹、掌故,有不少故事情节简直就是明搬实录。所以,《红楼梦》是“假拟府邸,真有故事”,其记载的经济生活情节,值得我们审视和借鉴。
  正是其写实的细节,让后来读者能从中发现许多真实的历史,甚至能复原当时的生活状况,而这些所有的生活细节构成了当时经济史的基本元素,也成了学者们研究清代经济的历史样本。看看曹雪芹记录第五十三回列出了当时贾府过年所需的物品一份清单——“乌进孝进账清单”,其不厌其详地记录了大鹿、獐子、袍、熊掌、海参、蛏干、大对虾多少,猪的品种就有暹猪、汤猪、龙猪、野猪、家腊猪等,各各多少只,羊又分为青羊、家汤羊、家风羊,各各多少只,等等,其山珍海味无奇不有,而从这种清单中就可看到当时的富豪人家的富裕程度与清代的经济状况和等级生活。
  正是这些无意中的详细写实,让《红楼梦》的经济意义和经济学价值更加凸显,正如张麒先生所言:
  摭谈红楼经济,是因为《红楼梦》一书披露了清代初叶众多经济事件,演绎了当时许多的经济情节,描写了清代初叶国家经济生态和朝廷、府邸、下层平民的生存状态,一幕一幕,堪称清初的一部经济百科全书。细细研读,可窥探清初朝廷的政治演变,贾府及其他三大家族的兴衰轨迹,也可为“红楼”中众多人物的情感档案增加一些经济注脚,看清他们“爱”的花朵之下的土壤结构变化。他们因虚妄的美丽而绽放,因苦涩的挣扎而无奈。
  只要看看书中的一些题目,就可以看出张麒先生对红楼梦经济学的研究之独到与细致:王熙凤资本运作的“黑匣子”、贾母化解经济危机的供给侧思维、探春承包经营“新政”的基石、红楼梦里面的“众筹”、《红楼梦》“饥饿疗法”的当下意义、红楼梦中的“三农”问题、从贾府的洋货看清初经济贸易、从贾府用“香” 谈香料时代的经济应对、红楼梦中的行为经济学分析等等,不一而足,无不从一个细节或者一个现象来分析当时的经济情况,从而总结一些经济学意义的规律。
  比方,《红楼梦》第十六回里,写王熙凤与丈夫贾琏的奶妈赵嬷嬷闲拉呱,扯到贾府的始祖为康熙南巡接驾和王熙凤的祖上掌管海关事务和主管对外贸易的事,切中了前清海关关防和对外贸易的基本史实。
  张麒认为,《红楼梦》里“王熙凤和赵嬷嬷的对话”情节,是有充足的史实根据的:康熙统治时期,对外贸易有声有色。康熙帝曾多次颁布圣谕,令各关口减免外国商船的关税,以刺激进口贸易。当时的中国沿海对外贸易分东洋、南洋、西洋三个区域。如南洋贸易,就是与南洋各国交易大米及土特产。其中,清朝为满足特权阶层的需要,从南洋进口香料占了很大比重。
  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从1644年清朝人关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一百多年间,清初的对外贸易先后经历了“顺其自然”“政策锁国”和“被迫开放”三个阶段。王熙凤所说的事当发生在第三阶段。
  当然,这里所说的开放,是清廷为保政权而被迫采用的救急措施,并非实施国家富强的基本政策,那时的贸易也是被列强枪炮打开的。清廷当时还是以天朝上国自居,夜郎自大,闭关锁国仍是主策,统治者根本没有世界眼光,无法认识到国贵自主、民贵自由的现代政治理念,更不用说有现代经济常识,无法认识到贸易是国民财富增长的基本手段,更无法认识到市场经济是国家富强的基本国策。一个老子天下第一的昏聩朝廷,一群成天溜须拍马的无知奴才官僚,如何带领一个封建国家进行现代化转型,清朝的灭亡是自然而然的。
  确定合理的关税,与各国进行正常的贸易往来,实现与贸易国互利共赢,这是非常重要的国策,关涉经济和国际政治。《红楼梦》里的这些文字记载,尽管语焉不详,但对我们梳理清初的国家开放和对外贸易历史,从而积极应对当下的诸多世贸问题,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我有幸作为第一读者,除了经常向张麒先生催稿外,更多地是与他小酌闲谈,从他的文章中我看到了红楼梦的经济学解读,也看到了一个作者对国家富强之路上下求索的忧心忡忡与一个知识分子的坚守与良知。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理论研究专家、深圳特区报《理论周刊》主编。)
其他文献
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了解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婚姻家庭观的最佳小说之一。在这部小说中,我们既可以看到男女之间自然而又真诚的爱情,又可以看到家庭财产、社会地位、人伦风俗等外部因素对婚姻的种种制约。现实告诉我们,有情人未必终成眷属,关键要看双方家属;有钱人往往终成眷属,因为钱才是人生的最终归属。但《傲慢与偏见》却告诉我们,在一个结婚靠“拼爹”的时代,真挚的爱情在婚姻中是不可或缺的。简·奥斯丁借由四对
春秋时代乃礼乐之世,风雅君子,灿若星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那个时代向我们翩翩走来。要了解孔子,了解那个时代何以盛产君子,就必须走近《左传》、细读《左传》。左丘明的文字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流风余韵,体悟传统的博大精深。《左传》是春秋二百五十多年的信史,一代实录,包罗万象,恢宏富丽,“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史传》),是解读《春秋》的关键,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书,兼具极高的经学
一  我以为这个奖也不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奖,这是我原来的感受。可是在博洛尼亚颁奖的那一刻,我逐步逐步地感受到,这个奖确实可能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国际奖。当时在场的氛围,我至今还记得。当评价委员会的主席亚当娜女士最后宣布安徒生奖得住是我的时候,在场的我的所有同胞都欢呼、跳跃、尖叫,那个场面我印象非常非常地深刻。紧接着我就得到了来自纽约、伦敦、东京等国外的短信,国内的短信就别提多少了。我就看我的手机上在不
为刘彦卿先生的这本大著写序,让我颇感惶然。一来,我和刘先生只见过一面,蒙他错爱,嘱为撰序,于情于理,都似乎“火候未到”。二来,洛阳——不管是历史上的还是现如今的——于我虽不算陌生,且往返多次而日久生情,然,说到深入的研究,毕竟也还谈不上。再者,刘彦卿先生年长我七岁,学有专攻,属于“先进”,要我在人家的新著前写序,虽不算佛头着粪般不成体统,但只要还有点自知之明,总要扪心自问一句:“凭什么?”  为此
申跃中、张小鑫联合创作的《中和人家》题材独特、内涵丰厚、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郁,是一部富有冀中风情的文化反思小说。  说它题材独特,是因为虽然批判封建落后习俗的作品并不少见,但对于“一门两不绝”这种家庭模式的描写还不曾有过。说它内涵丰厚,是把“一门两不绝”的揭示和描写,放在了抗日战争宏阔的大背景下来展现,由此涉及民族矛盾、家族内部的矛盾、个体之间的矛盾,让读者看到了那个特定时代的时代特征和“一门两
1976年的秋季,天朗气清,奶奶带着我从上海回到了北京,因为我到了进学堂读书的年龄。自此,我回到了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身边,住进了外公家—位于中央民族学院家属院的和平楼,开始了与外公一起30年的共同生活。时光飞逝,30年间的生活场景依旧萦绕脑海、清晰在目。祖孙相伴的美好时光  第一次见到外公印象还是很深的:一个胖胖的白发老头,在稿纸上不停地写作。看到我来了,就放下手头的工作,微笑着拉起我的手在屋里转
短评:悼亡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缠绵动人又源远流长的一种题材。虽然千人同悲,情致深远,但抒写哀思的方式却是言人人殊。在悲悼妻子的同时,每个遭受此创的锐感心灵也在自我哀悼,长歌当哭。因此对此类文本的研究是进入作家心灵世界的有效方式。本文选取北宋三位文坛巨擘梅尧臣、欧阳修、苏轼的代表性悼亡作品,以抒情的共同场域——梦境为着力点,细读文本,体察玩味,努力去发掘悲悼文字背后所呈现的抒情方式的不同面向、思维方式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国家之间的交流、竞争、结盟、冲突、解体、变革等状况层出不穷,近几十年来,“国家认同”(national identity)始终是各国都较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各国在这个过程中反思现代国家之所以形成的凝聚力,社会心理基础以及历史认同内涵,在此基础上思考变革人类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及其走向。  对于中国而言,现代中国的形成以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为标志。此前数十年的历史,
在民国出版的所有中英文双语词典中,如果要论哪一部水平最高,恐怕很难轻易评说。但要论影响力大小,则《英汉(求解/作文/文法/辨义)四用辞典》一定名列前茅!这部英汉辞典用了5年时间编纂,由世界书局于1936年首次出版,到1949年6月时共有25个新版次。新中国成立后,这部辞典也曾受到“批判”。然而,到了1979年,在改革开放初期又以“内部发行”形式重印了1949年的最后一个版本。  我对这部辞典的最初
李商隐一生辗转幕府,据说他在桂幕期间,曾短期代理昭州郡守。因此,李商隐在昭州的意义,不同寻常。  元好问诗云:“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意思是说,李商隐的诗优美动人,缠绵悱恻,喜欢的人不少,然而,由于其诗隐晦迷离,难以索解,或谓无人真正能够读懂。我们组织的这四篇文章,或精于文论解读,或长于文献索隐,或专于史料钩沉,希望能够为大家读懂李商隐而提供不无裨益的启迪。  ——王志清(文学教授、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