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对话”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新方法,它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强调课堂“对话”的创新价值,正是改革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只要教者引导“对话”有方,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学生在与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一、巧妙对话体现创新思维的新颖性
语文课堂上的巧妙对话,能使学生茅塞顿开,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方法。如我在教学《可贵的沉默》时,最后,与学生进行了这样一段对话:
师:读完这篇课文后,你们现在最想做什么?
生:我也想回报父母对我的爱。
师:说得真好,那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回报父母对你的爱呢?
生:(思考了一会儿)等到爸爸妈妈过生日那天,我偷偷寄给他们生日卡。
生:帮助妈妈做一天的家务活。
生:我唱首歌绐爸爸妈妈听。
生:准备一张小卡片,上面写上我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师: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可以和我们一起分享吗?
生:(思考了一会儿)我想对爸爸妈妈说,我知道你们很辛苦,我一定会好好读书,将来报答你们。
生:我想对爸爸妈妈说,虽然我经常惹你们生气,但我知道你们很爱我,我也爱你们。
生:(插嘴补充道)就像老鼠爱大米。(全班哄笑)
同学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思维异常活跃。当我问到他们准备如何把自己的心意传递给父母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告诉大家自己的秘密行动。这样的对话教学,既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平等对话刺激创新思维的多元性
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应是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对于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多层次进行思考、分析、探究,这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且也可以为某些创新提供契机,刺激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元性。如我在教学“口语交际·习作六——父母的爱”时,同学们读完文本中的三个小故事后,纷纷谈起自己对故事中父母不同做法的一些看法,我班的陈科帆同学说道:“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他们心甘情愿把最好的一切给予我们,想方设法为我们创造最优越、最舒适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但我觉得,其实父母不用把自己弄得那么辛苦、那么节省,过过苦日子也没什么不好,就像文中说的,‘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当我正要对陈科帆的这一发言大加称赞时,一位平时爱插嘴的男生胡壹兵随口叫了起来:“穷人家的孩子也未必能早当家。”我有些意外,但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停了下来,请他说说自己的看法。随即他站起来说:“父母辛苦工作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吃好、住好,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专心学习,可有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就是因为穷而耽误了学业,即使他们是早当家了,却很难出人头地,使得他们一代穷、代代穷。更有些穷人家的孩子钻父母忙着打工赚钱而没时间管教他们的空子,整天荒废时间,长大后一事无成。”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整个课堂上炸开了锅,我感觉自己来到了一个小小即兴辩论赛的现场,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能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一个活跃的、自由的、富有创造力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创新潜能也自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我想:只有当对话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时,我们的课堂才会产生最为壮美的和声,才能超越课堂、超越学习,变学习为一种真正鲜活的课堂生活。
三、想象对话促进创新思维的开放性
对话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能够大量而广泛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并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事物,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再造想象又是最活躍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一切的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课上的提问设计,还是课后的作业设计,任何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应当使其具有培养再想象的功能,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往广处想、新处想、妙处想、趣处想,充分显示创新思维开放性之优势。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小组合作,任意选择文中某个片段,以不改变故事大意为前提,充分展开想象,将这篇课文用表演的方式演给大家看,各角色的动作及角色之间的对话,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自己发挥、创造。表演时,学生喜出望外,妙语连珠。如此一来,既创设了一个情趣横生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又培养了创新思维。
课堂“对话”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中的精彩对话,并不是简单的“舌头行为”,它不但能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且能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性和创造力得到自然展示和释放,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得到迅速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广南学校)
□责任编辑:徐纯军
一、巧妙对话体现创新思维的新颖性
语文课堂上的巧妙对话,能使学生茅塞顿开,产生新颖独特的思维方法。如我在教学《可贵的沉默》时,最后,与学生进行了这样一段对话:
师:读完这篇课文后,你们现在最想做什么?
生:我也想回报父母对我的爱。
师:说得真好,那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回报父母对你的爱呢?
生:(思考了一会儿)等到爸爸妈妈过生日那天,我偷偷寄给他们生日卡。
生:帮助妈妈做一天的家务活。
生:我唱首歌绐爸爸妈妈听。
生:准备一张小卡片,上面写上我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
师: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可以和我们一起分享吗?
生:(思考了一会儿)我想对爸爸妈妈说,我知道你们很辛苦,我一定会好好读书,将来报答你们。
生:我想对爸爸妈妈说,虽然我经常惹你们生气,但我知道你们很爱我,我也爱你们。
生:(插嘴补充道)就像老鼠爱大米。(全班哄笑)
同学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思维异常活跃。当我问到他们准备如何把自己的心意传递给父母时,学生又纷纷举手发言,告诉大家自己的秘密行动。这样的对话教学,既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平等对话刺激创新思维的多元性
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应是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的对话过程。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对于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因素、多层次进行思考、分析、探究,这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而且也可以为某些创新提供契机,刺激学生创新思维的多元性。如我在教学“口语交际·习作六——父母的爱”时,同学们读完文本中的三个小故事后,纷纷谈起自己对故事中父母不同做法的一些看法,我班的陈科帆同学说道:“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他们心甘情愿把最好的一切给予我们,想方设法为我们创造最优越、最舒适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但我觉得,其实父母不用把自己弄得那么辛苦、那么节省,过过苦日子也没什么不好,就像文中说的,‘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当我正要对陈科帆的这一发言大加称赞时,一位平时爱插嘴的男生胡壹兵随口叫了起来:“穷人家的孩子也未必能早当家。”我有些意外,但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停了下来,请他说说自己的看法。随即他站起来说:“父母辛苦工作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吃好、住好,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专心学习,可有很多穷人家的孩子就是因为穷而耽误了学业,即使他们是早当家了,却很难出人头地,使得他们一代穷、代代穷。更有些穷人家的孩子钻父母忙着打工赚钱而没时间管教他们的空子,整天荒废时间,长大后一事无成。”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整个课堂上炸开了锅,我感觉自己来到了一个小小即兴辩论赛的现场,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能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一个活跃的、自由的、富有创造力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创新潜能也自然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我想:只有当对话真正拨动学生的心弦时,我们的课堂才会产生最为壮美的和声,才能超越课堂、超越学习,变学习为一种真正鲜活的课堂生活。
三、想象对话促进创新思维的开放性
对话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能够大量而广泛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并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事物,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再造想象又是最活躍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一切的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课上的提问设计,还是课后的作业设计,任何一个教学环节,教师都应当使其具有培养再想象的功能,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往广处想、新处想、妙处想、趣处想,充分显示创新思维开放性之优势。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学生小组合作,任意选择文中某个片段,以不改变故事大意为前提,充分展开想象,将这篇课文用表演的方式演给大家看,各角色的动作及角色之间的对话,学生根据故事内容,自己发挥、创造。表演时,学生喜出望外,妙语连珠。如此一来,既创设了一个情趣横生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又培养了创新思维。
课堂“对话”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中的精彩对话,并不是简单的“舌头行为”,它不但能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且能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灵性和创造力得到自然展示和释放,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得到迅速发展。◆(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广南学校)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