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中比照手法的剖析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shinoYu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次教鲁迅先生的《祝福》这篇小说,总觉得比照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小说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特色。
  这里所说的比照手法,是包含对比在内的比较和相互对照呼应。关于对照呼应,虽说许多文体的一般文章或明或暗、或隐或现、或直接或间接都讲究,但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比照手法的运用有其独特之处。
  《祝福》中的比照手法铺透全篇,恰到好处地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出深刻主题。下面从三个方面作简要剖析。
  
  一、把比照手法灵活运用于环境描写中
  
  《祝福》写于一九二四年二月,是鲁迅继《呐喊》之后的又一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之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农村的现实。小说中的鲁镇,正是当时腐朽社会的缩影。鲁迅选取“祝福”这一事件,并以“祝福”为题,把富人过年“祝福”的场景与穷人的苦难形成对照、比较,昭示出那个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文中有三处极有特色的景物描写,是通过比较、对照来交待故事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如小说首段的开始:“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是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氛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是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这是写年底送灶的场景气氛,对鲁镇过年“祝福”前的环境状况进行描写。小说第二段中“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这是鲁镇准备“祝福”时的景况。小说最后一段中又写:“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这是鲁镇“祝福”时的情境。从以上三处环境气氛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鲁镇旧历年底的送灶——准备祝福——祝福的气氛是步步升浓,而祥林嫂的生活苦痛也是步步加重,最后在“祝福”的爆竹声中死去,这恰恰形成对比。三处环境描写,一面是火光及爆竹的亮和响,一面是天气的坏,雪花的大,越来越大,竟是团团飞舞,两种环境气氛绝然不同,一热一冷,互相呼应,对比鲜明地交待出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具体背景。最后的一段景物描写,鲁迅告诉人们:富人在举行盛大的“祝福”仪式,鱼肉人民的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地在空中蹒跚的时候,而孤苦绝望的祥林嫂却无立身之地,只能在冻饿中死去,在那个时代,这就是中国劳苦大众的命运。两相比较,贫富不均,死生不同,社会是多么的不公平!鲁迅正是用比照手法,对当时残酷的封建制度进行猛烈抨击,深刻揭露,真是入木三分。
  
  二、把比照手法巧妙运用于刻画人物肖像中
  
  《祝福》中,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的肖像刻画,较集中的主要有三处,这里按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列表如下:
  
  就上表对祥林嫂的穿着、面色、眼光、头发等方面的变化稍作比较,不难看出,经过几次大的生活波折,祥林嫂被赶出鲁家后的“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同第一次和第二次到鲁家的“脸色青黄”相比明显不同。同时,鲁迅还特别注重人物的眼睛对比描写,如第一次“只是顺着眼”;第二次,“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第三次“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已沦为乞丐,“无限辛酸”与“顺着眼”已经是两种精神状态,生存的依托没有,精神支柱没有,求生不能,所以,她的死是必然的。鲁迅先生笔下已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祥林嫂与靠剥削而盈富的鲁四老爷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紧扣矛盾冲突,多次通过肖像的比照描写来巧妙地突现人物性格的变化、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主要人物悲剧命运、进而表现主题的写法,是本文写作艺术的又一特点。
  三、把比照手法恰当好处地运用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
  《祝福》中鲁迅先生对主要人物祥林嫂个性化语言描写较多,但有三处看似重复的语言描写能给读者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印痕,如“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她手里还紧紧地捏着那只小篮呢,……”这一番凄切的诉说阿毛被狼吃时惨不忍睹的经过,正是祥林嫂几次求生却又遭掏心裂肺的生活不幸的内心情感的表露。外表语言叙述看来平常而平静,而人物内心却在呻吟流血,内外心表形成比照。虽然失去儿子的打击在祥林嫂心灵上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但她还残留生存的希望,抱着再活下去的信念,痛苦地挣扎。经人介绍又来到鲁四老爷家做工,当遭到冷遇,终于没有事做时,只是顺着眼,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这一次讲述,只有少数字的变换,看似重复,实际是内心痛苦不断加剧的诉说,是悲剧的主人已感到承受不起重大生活和精神压力的呼喊。这里,鲁迅先生也是用比照手法,引导读者将人物前后同样的语言去比较体味,从中窥测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这样写,巧妙地推动故事情节逐步向高潮发展,使悲剧的主角——祥林嫂的性格逐步明朗起来,悲剧命运更真实地显现出来。
  第三次“我真傻,真的……”是写祥林嫂在街头巷尾,反复地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尽管人们“一听到烦厌得头痛”,“似乎自己也觉得没趣,但她还妄想,希图从别的事,如小篮,豆,别人的孩子上,引出她的阿毛的故事来”,这是鲁迅先生在《祝福》中第三次重笔写祥林嫂对阿毛被狼吃经过的陈述。同前两次比较,这正是祥林嫂在绝望无援的境况下的再一次大声呼唤。鲁迅这样写,是将事件所深蕴的内涵进行比照,揭示出当时一般人们对她痛苦遭遇的无可奈何,甚至认为是司空见惯的社会现实。可见,生活在暗夜的人们,精神是多么
  的麻木,这正是黑暗统治的罪恶。
  综上所述,比照手法巧妙、恰到好处的运用,使《祝福》这篇小说,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人物和事件对比鲜明,主题揭示深刻,文章结构井然有序。所以说,比照手法是本文中运用灵活的一大艺术特色。
  单位:湖北省机械工业学校
其他文献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现在的年轻人和小孩子对一些传统节日没有什么概念。其实,在我们的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传统节日的优美诗词、名篇名句,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托,进行更多关于节日与民俗的教育。”笔者就古代节日诗词的特点,作以下简要的分析。  一.描写节日习俗、风土人情  古代节日是古代民族风尚习俗的历史积淀,而诗歌又是现实的反映,因此,优美的古代节日诗词就是古代社会生活和民族风情的艺术写真。“爆竹声中一岁除,春
大学应该生而自由,却无时不在枷锁中。我想现在很多大学中人士会这么感觉。  北大一位前任书记曾在书中说,军队和大学是社会的两极,  一方最重纪律,一方最重宽容,社会上其他机构则沿着纪律和宽容的光谱在中间分布。  对中国大学的问题,  6位顶尖的科学家和顶尖大学的校长们在2014年底的中国高等教育与研究创新论坛上聚在一起,论了一次剑。  从创新切入  几位大牛一开始把话题的中心聚焦于创新,并没有马上抱
挖掘语文学科中“人文因素”,旨在以课内学习基础知识为主渠道,以课外阅读和课外写作为主战场,让课内知识向课外的社会知识延伸,有利于冲破樊篱,提高学生人文素质,进而促进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从实质上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下是本人在语文教育中对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几点思考与认识,粗陋之处,敬请指正。   语文人文性思考之一:语文教育以语言文字为凭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蕴涵丰富的人文世界 。   伴
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笔者认为要实施以下策略:   一、针对学生充分预设教学细节   联系学生实际是实现语文课堂高效的必要途径,这里的联系实际,是指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懂会用,必须始终立足于学生,对学生有准确的了解与把握,了解学生的知识层面、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以求得最佳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有个老师在教授朱自清的《背影》时,以浓浓的父子情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以生活为本的活动,以生活为核心才能展现最终教育目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渗透生活教育,建设学习与生活的桥梁,让语文回归生活,充满希望与活力。本文以中学语文教学为例,浅析如何让语文回归质朴,充满生活味道。   一、让语文充满人文味   如何让语文拥有人文味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核心,而语文教育的首要目标也是人文教育。只有学生接触到人类优秀的思
在《正确理解 积极履职——实践档案行政执法的体会之一》一文中,笔者就怎样正确理解档案行政执法,怎样积极履行档案行政执法职责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在具体的档案行政执法实践中,还会遇到法律法规的合理运用和许多执法程序之外的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档案行政执法实践经验,就档案行政执法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有关问题和案例谈点体会,供感兴趣的同仁们指正。  一、档案行政执法中遇到问题的处理  1.档案行政监督检查
教学中的导情是把作者蕴涵在课文中的情感传导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想象把文字化成画面,并将把情感导入到画镜中,从而沟通与作者的情感,受到情感的陶冶。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名篇佳作,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教师如果要真正做到既“传道”又“导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境生情   可利用挂图入境激情。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教学“冬天到了,西北风呼呼地刮起来。蚂蚁躺在装满粮食的
明月高悬,一副洞穿世事的样子  曾经的青山绿水、酒肆旗风、万户捣衣声  被黄沙一层层裹挟  加深时光的幽暗  没有了拴马桩,汗血马已出走  穿裙裾的花草,干渴成针刺的模样  一代代变异,阻拦流沙  这让我担心起南方的村落  改道的溪流,裸露肩胛骨的山坡  田野上肆无忌禅的稗草  渐渐失落的蹄印与鸟鸣  某一天,我们是否退化  像大漠里针刺状的植物  匍匐在人间  瓦罐  遗落在荒野,只剩归途  时
课堂中的教与学是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方式来完成的,而呆板沉寂的课堂氛围是无法完成这一任务的,那么如何才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教师教学素质 营造宽松和谐课堂  高质量的课堂氛围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来营造。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有驾驭教材的娴熟的能力,还要用出色的艺术审美能力与艺术创新能力,去激活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朝气与生
陶渊明作为我国“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一代田园诗风。他所创作的大量田园诗,以其素淡自然而情真意远的艺术风格,以及同此紧密相连的守志不阿的耿介品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此,李度在《学诗浅说》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陶潜以超卓不凡的胸襟,扫除俗套,自成一格,情真语淡……后世诗家得到的一点馀味已经卓然可传。”因为自己对陶诗的钟爱,也很喜欢古诗词的授课。现结合《归园田居(其三)》的教学实践浅谈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