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灵动之词句 品文章之精妙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zesw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阅读的目标要求为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文章中一些灵动之词句,通过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与学生一起通过咬文嚼字、品词析句,感受文章的精妙。
  换句辨析,体会文章之精妙
  有些词句,初看不是很重要,学生往往也不会注意。这时,教师就必须有一双慧眼来关注学生,引导学生用换词辨析的方法揭开这些字词神秘的面纱。同时,通过这种方法也能培养学生认真研读课文的好习惯。
  《李时珍夜宿山寺》一文中,李时珍师徒因察访药材错过客店,后来看到一座破败的古寺。这时李时珍对徒弟庞宪说:“我们就在这里住一夜吧!”文中这句话很容易被学生忽略,但细细品读就能从这句话中读出很多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我引导学生试着把这句话改成“我们只好在这里住上一夜了”,然后通过多次品读看看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联系上下文,深深体会到一个“就……吧!”反映出李时珍师徒夜宿野外已是家常便饭,内心没有半点对恶劣生活条件的埋怨。我们仿佛也听到李时珍的潜台词:别再浪费时间找其他住宿的地方了,只要能住就行了。
  所以文章中这句看似简单的话语实际上反映出了李时珍始终把修订《本草纲目》放在第一位,一心扑在医药事业上,而对自己的生活条件好劣并不讲究的崇高精神。
  巧用追問,体会文章精妙之处
  对于有些重点词句的理解,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但也普遍存在着浅尝辄止的问题。这时,如果采用追问的教学方法,就能引发学生更多不一般的见解。
  如讲解《李时珍夜宿山寺》一文中 “李时珍和徒弟一边喝水,一遍啃着干粮”这一句时,学生都能抓住“啃”这个关键词,也都知道“啃”是一点一点咬下来的意思。但仅仅停留在这个要求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这个字中去探究“啃”的原因是什么,从“啃”字中体会到主人公什么样的高尚品质。于是,我首先引导学生质疑:“文章作者用‘啃’字说明了干粮怎么样?”在学生了解到干粮硬之后,我趁热打铁,又问:“那干粮为什么会这么硬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联系上文,是因为李时珍经常在野外,食物被风干了;也有的说是因为李时珍察访药材时专心致志,有时甚至忘记了吃饭,干粮放的时间久了就自然变硬了。我再次追问:“从食物风干、干粮放的时间久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经过讨论,终于体会到李时珍修订《本草纲目》条件的艰苦以及他对医药事业的执着和忘我的工作态度。一个小小的“啃”字,通过教师的追问,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深刻性、精妙性,更让人感受到了李时珍的光辉形象。
  拓展想象,体会文章精妙之处
  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会让学生进行拓展想象,合理恰当的想象不仅可以让文章的内涵更加丰富生动,还能帮助学生更加深刻透彻地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情感。
  《李时珍夜宿山寺》一文中,当学到徒弟庞宪回答李时珍的话,即“先生是快50岁的人了,都挺得住,我20多岁的人还能叫苦吗?”这一句时,我就紧紧抓住“挺”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同学们,你们觉得李时珍在察访药材、修订《本草纲目》的过程中可能要‘挺过’哪些苦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展开想象。有的说,冬天的野外格外寒冷,北风呼啸,李时珍冷得直打哆嗦,但他还是挺过来了;有的说,夏天李时珍察访药材时,由于天热,带的水喝光了,他只好忍受着口干舌燥的煎熬,挺到客店休息时才喝上水……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展开想象,描述的一幅幅感人情景既合情又合理。在想象的过程中无不浸透着学生对李时珍的同情和敬佩之情。一个“挺”字大大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更让人体会到了文章的精妙。
  运用表演,体会文章之精妙
  课堂教学中运用表演可以设身处地地体会主人公当时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同时,通过对表演是否准确到位的评析,又能让学生品味到作者用词用句的准确与精妙。
  在《李时珍夜宿山寺》一文中,当教到“它们的叶子十分相似,但是药性不同。怎样区分它们呢?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一点放在嘴里嚼嚼,若有所悟”这一部分时,我就让学生根据这部分内容进行上台表演,然后要求台下学生睁大眼睛,看看表演得怎么样。当一个学生表演完后,台下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他看‘叶子’的时间太短,体现不出‘一阵’这个词。”有的说:“他看‘叶子’的眼神好像不认真,体现不出‘端详’这个词。”还有的说:“他嚼的速度太快了,体现不出李时珍一边嚼一边思考的状态,自然让人感觉句末的‘若有所悟’依据也不强。”通过这样的表演和评价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李时珍谨慎负责、敢于尝试的精神,从而对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妙佩服不已。
  结语
  一个字的理解可以是各不相同,一句话的情感体会可以是丰富多彩。只有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智慧的课堂。
其他文献
【摘 要】物理教学中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从物理观念和应用、科学探究和交流、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态度和责任这些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并且使其今后能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物理教材中以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建立及获得为载体,很多都渗透了顺着认知的脉络去探究的科学思维及探究方法,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物理教材中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重视。本文
统编本教材按照“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基本思路,以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为内容,遵循语文教育基本规律,突出语文素养的理念,合理有序地安排了学习内容。我在两年的统编本语文教学实践中,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我体会最深的是:要教好语文,就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特征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以课本为支点撬动学生能力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以课本为突破口,打好学生的基础  七年级学生刚入学时的知
【摘要】“造型表现”是小学美术中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现其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的动手能力,并在手工造型课中得到磨炼,逐步提升。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我多次尝试超轻黏土的使用,得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熟能生巧妙趣横生”。  【关键词】超轻黏土;手工课;小学美术教学  一、迷糊中去认识  1.新型材料。超轻黏土是一种新型手工造型材料,学生对它的了解还是比较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写作素养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所见所闻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要想提升其写作素养和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以实际生活为基础,为其亲身经历的事情或者由此想象到的事物涂上笔墨,使其变成文字艺术,散发出文学魅力。在本文的研究中,作者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活,挖掘生活中的作文素材;在课堂上创造生活情境,不断积累作文素材;在积累的基础上再次描绘生活
【摘要】语文课堂应该是“真实有效”的,我们应该以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为终结点,“秀”于外而绝无浮华,“意”于中而内蕴悠远:形似灵秀,却真实有效;意在纯粹,却耐人寻味。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平等对话的课堂”,一个“情感交流的课堂”,一个“灵活开放的课堂”,一个“反刍感悟的课堂”,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  【关键词】语文课堂;真实有效;教育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文
南开中学于2017年,召开《纪念周恩来南开中学一百周年纪念系列活动》。  百年之前,严范孙、张伯苓等爱国教育家携手创办了包括南开中学在内的一系列南开院校。而发展至今,南开中学在过去的百年风风雨雨中历久弥新,在德育方面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建校之初,张伯苓校长就反复强调,办学应“以德育为万事之本”。而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南开中学有也同样始终高度重视德育,所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颇具代表性,并随着时
为了能够更好地建设和谐社会,首先需要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和谐的班级便需要由一群活泼可爱的学生、可敬的家长和充满默契的教师共同组合而成。教育能够让人与人的心灵达到细微的接触。理想的教育境界就是以人格教育人格,以性情培养性情,以心灵来感动心灵。在新课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从学生出发,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因此,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通过融入和谐德育的内容,积极
2009年9月~2012年12月间,在教学课题《初中美术学科综合运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实效的研究》过程中,越来越感到基础教育研究的主阵地是课堂,课堂的得失成败关键在于教学内容,因为,内容是实现目标的基石,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内容决定了教育目标是否能够达成,以及达成的层次与深度,没有有效而准确的内容,任何高明的教学方法也无能为力。  对于美术课程而言,教学内容包括理论和技法两个方面,几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事业,始终挂念一线基层教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总书记对加快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为全面开启基础教育新篇章提供了根本指引,对当前优化学生培养机制,更好、更快地开展基础教育工作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是兴国之基,教师是立教之本。在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推进基础教育向公平、优质的发展进程中,优化教师选聘、培养制度,已成为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正确地理解课程标准,深度解读教材,整体把握本质,结合学生的学习难点,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应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本文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真分数与假分数”为例,谈谈教材解读与教法实施的思考。  深度解读教材,领会教学深意  北师大版“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编排顺序是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以对分数、分数单位的熟悉为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创设“分饼”的活动情境和问题串。  第一,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