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模拟法”在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nzh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品德课一直处于教学冷槽,因为课堂存在局限性,致使教学活动开展流于说教形式,实效性不高。作为一名品德课教师,要想让一群孩子向善发展,要想品德教育更趋完善,“情境模拟”是不可或缺的。它会在你教育最困惑之时,让你感到峰回路转,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好景象。本人以学生当前学习现状为教育教学资源,根据需要,抓住教育方向,说教与情境模拟活动相结合,开发课堂。取得一定实效,供同行借鉴。
  一、“情境模拟”——激起求知的欲望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适合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设计一个有趣的情境模拟活动,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学生的全部思绪牵引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在其间迸发出来的参与欲望正是儿童对新奇事物的率真表现,由此形成的“磁场”将使孩子对之后的课堂学习充满着无尽的期待。
  【案例】《你真棒》(浙教版二上)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放礼物的盒子里藏着一面镜子),这里面可藏着东西呢,(很神秘的表情)谁愿意上来看一看?
  下面的学生一听都跃跃欲试,连声问:“是什么呀?是什么呀?”
  生:(高兴得合不拢嘴)是一个我。
  哈哈哈哈……
  师:是一个怎样的你呀?
  ……
  情境模拟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点燃学生的真情。因此,教学设计时要通过巧妙的方式在第一时间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找准课堂的切入点,激发道德情感,给学生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快乐地进入一个富有魅力的德育世界。
  二、“情境模拟”——营造参与的氛围
  品德课程是一门生活化的课程,它强调通过儿童主体参与的活动进行教学,让儿童在自我活动中获得发展。我们品德课程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的情境模拟活动氛围,组织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情境模拟活动,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发展、探究,依托自身生活经验理解、聚情、起意。从而获得认知(认识)、情感和行为各方面的发展。
  【案例】《我们是集体的一员》(浙教版二上)
  二年级的学生对学校集体生活已经比较熟悉,但是由于年龄尚小,“集体”的概念还没有在头脑中完全确立,考虑问题往往从自我出发,以自我为中心,因此教师设计了连续的丰富多彩的交互性游戏活动,如:填字游戏、击鼓传球游戏、摘苹果游戏等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师生互相关爱,平等对待,建立起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关系。在填字游戏中,教师运用联想定律为学生设计了:树林是( )的家,大海是( )的家,班级是( )的家,让学生展开想象,找到问题的答案。当学生明确了班级是我们的家时,教师又主动出击,采用击鼓传球、摘苹果等互动性的游戏活动让学生自觉、自愿地说出心里话。这些问题是:你觉得咱们班的哪个同学最爱这个集体?你有哪些伤心的事,是谁和你一起解决的?
  教师为学生设计了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师生共同沐浴在生动、和谐的交流中。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鼓励学生迈出自己的小天地,与同学、朋友、师长进行广泛的交谈,多听听别人的见解,从中获得新的启迪,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三、“情境模拟”——体验学习的情趣
  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任何有趣的事物,对儿童来说都存在着极大的吸引力,这是由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在品德教学中,教师通过构建一个个丰富的情境模拟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使孩子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品德课的学习。在情境模拟活动中品味到活动带来的情趣,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逻辑上要突出情境与情趣之间的联系)
  【案例】《我帮你,你帮我》(浙教版一下)
  活动一:猜一猜
  师:出示“一个小女孩在哭”的图片(盲人),同学们,请猜一猜,这个小女孩她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她可能需要什么帮助?
  (学生回答略)
  活动二:做一做
  同学们,如果你来安慰她,你会怎么说?怎么做?
  活动三:演一演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一分钟的盲人”,请大家闭上眼睛,从书包里找出《品德与生活》。
  (一分钟后)
  师:你们找到了?
  生:没有,看不到怎么找呀!
  师:那睁开眼睛找一找。
  生:(学生激动地喊)老师,我找到了!找到了!
  师:拿书,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可对盲人来说却是很难。你们只扮演了一回就受不了,盲人可是整天这样生活的呀!他们多不容易呀!我们应该多帮帮他们,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课本所给的信息是静止的、简单的、抽象的,“猜一猜、做一做”创设了文本知识和学生生活沟通的平台。在这里,情境模拟活动无疑是一位引路者,带学生进入一个个预期的目的地。从“猜一猜”“做一做”“演一演”等一系列活动中,孩子体会到盲人生活的不易,情感之弦被深深触动。孩子亲历盲人角色,感同身受,进入了黑暗世界,品尝到盲人生活的困难,活动滋味深入“生”心。
  四、“情境模拟”——感悟生活的哲理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解释到: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品德课堂是孕育学生美好心灵的花园,是道德发展的生命历程,是美化行为的成长驿站。因此,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设计穿插情境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和体验,获得的收获才是真实、有效的。
  【案例】《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浙教版六下)
  师:(出示地球上海水与淡水的分配图)看大屏幕,地球上水资源的百分之九十六点五是不能为生活直接利用的海水,而淡水仅占水资源的百分之三点五,而这仅有的百分之三点五的大部分还分布在南北极的冰川和地下。到底我们人类可以利用的淡水是多少呢?请每组同学拿起桌上的矿泉水瓶,假如说这个瓶子的水代表着地球上所有的水,那么你觉得可利用的淡水有多少呢,拿起你的瓶子把无法利用的水倒在脸盆里。
  学生开始倒时,非常利索,大多数人留下2——3厘米的水。
  师:你们觉得有这么多吗?
  学生议论纷纷,拿着瓶子怎么也舍不得再往下倒。师走上前,拿起一个个瓶子竖直往下,学生惊呼着,甚至站了起来,水一滴不剩。
  师:世界上可利用的淡水最多只有瓶壁上的一滴水珠,甚至还没有那么多。
  全场学生静静地望着手上的瓶子,不再言语。
  ……
  此时无声胜有声。全体学生随着情景境模拟活动——倒水,一步步走进了水资源匮乏的境况,一次次的倒,让他们大惊失色,一次次的倒,让他们目瞪口呆,当他们知道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最多只有瓶壁上的一滴时,全场鸦雀无声,他们显然被震撼了,这用心灵体验到的感觉将永远停留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时刻提醒自己节约水资源。
  情境模拟活动,是品德课程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恰到好处的模拟设计,能让我们的品德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的期待,激起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走进活动,参与活动,享受活动。让学生从情境模拟活动中品出品德课的滋味,体验品德课的情趣,感悟品德课的意蕴,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发挥其育人功能。
其他文献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教育改革的目标以及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现代教育强调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而非千篇一律,毫无创新。当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和措施正是将传统的教学思维破除,改变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应试教育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强制性地灌输知识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和谐过程,和谐产生美,和谐诞生课堂的活力。初中数学教师更应清楚地认识到,数学课堂需要如此美妙的和谐。和谐高效的课堂,对于师生来说是一种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层面上的享受,是激扬生命力的地方。为了真正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目的,实现在较短的教学时间里最大化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学生自我教育与管理的终极目标,我们有必要创设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  一、数学课堂,活力的起点  数学
期刊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数学知识的丰富性使得数学课堂教学具有生成的多种可能性。精彩的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动机,能开启学生智慧的大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增进师生情感的交流,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来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否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并达到预期目的,是评价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
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所以,初中数学课堂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单纯地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们在一种学习合作的模式下,积极思考,共同攻克难题,最后得出完整的结论。下面笔者介绍互助式学习模式的具体应用方法、优势和不足,以及解决措施,以便将此学习模式更好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一、互助式学习模式的具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创意和富有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它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英语思维,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应用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合理分组,明确学生的任务分工  教师根据班级学情进行合理分组,教师明确分工是成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前提。一般情况下,根据学生
探究性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科学的精神,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性教学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广泛地运用到教学之中。笔者结合教学中的实际,就如何进行问题设计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铺垫型问题情景,进行有效探究  创设铺垫型问题情景可为学生的联想思维提供有效的启发,学生往往从原问题出发,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等不同方式、不同层次
传统初中英语教学以考试为风向标,教学中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技能培养,课堂教学中教师多讲授而少互动,新课改要求初中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注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参与、体验、合作中學习英语知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以问题来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用全面评价来树立学生信心,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摘要:作为西方美学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美学家,苏珊·朗格立足于新符号论,从科学层面对艺术哲学重新进行审视。她科学地回答了“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创造,是一种表现性形式,与人类的内在情感具有一致性的逻辑形式,而一件成功艺术作品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另外,她还对情感性符号与推论性符号进行了划分。  关键词:苏珊·朗格;新符号论;艺术;表现性形式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