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ongq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的课堂问题是提高学生主动性,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催化剂”,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进行发散思维,探究知识规律和问题本质,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来启迪学生,开启学生的智慧,促进有效学习。本文主要探究了教师在物理课堂上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问题来点燃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关键词:高中物理;问题设计;兴趣;思考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来思考和分析,掌握知识规律,形成理性认识。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恰当的问题会为学生打开一扇探索的大门,为学生指引探究的方向,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和对知识规律的掌握。教师提供不同凡响的教学问题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逻辑思考和推理判断中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进而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完善认识。
  一、利用趣味故事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故事、趣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会给学生带来探究的思路,排除学生课堂上的紧张情绪,缓解心理压力,感受到思考问题的快乐和乐趣。例如在学习《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述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时的故事情境: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思考,突然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了……故事情景让学生注意力集中,他们会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当学生兴致勃勃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苹果受到重力是怎么产生的呢?地球对苹果的引力和太阳对行星的引力是否是同一种力?如果把苹果延伸到月球那么远,苹果还受到重力吗?教师的问题会启迪学生思考,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思维活动。探究相关知识。良好的问题情境起到了纽带作用,承旧启新,引导着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对故事情境越是感兴趣,越能够融入到课堂学习环境中,进而从知识规律上进行分析和探究,分析知识本质和规律,形成自己的深刻认识。
  二、利用生活情境创设课堂问题,促进学生活学活用
  抽象的物理知识会给学生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经常接触或者是看到的知识出发,从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可以看到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借助生活更好地理解知识。生活情境会减少学生对知识的恐惧感,乐于探究和分析知识,融入到课堂探究过程中。
  例如在学习《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小船过河的生活现象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教师提出问题:小船在220m宽的河中横渡,水流速度为v1=2m/s,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v2=4m/s,求如果要求船划到对岸航程最短,则船头应该指向什么方向?最短航程是多少?所用时间是多少?学生通过生活常识会认识到船划到对岸垂直距离最短,所以为了使船的运动可以垂直进行,就需要船头和河岸有一个夹角。对问题的思考中,学生会认识到当船头指向斜上游,与岸夹角为θ时,合运动垂直河岸,航程最短,航程就是河宽。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结合生活实际,会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价值,进而积极分析,主动探究,借助生活常识和生活现象来理解物理知识规律。
  三、利用合作创设环环相扣问题,指导学生循序渐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堂活动,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会实现学生在环环相扣的问题中步步深入,明确课堂的学习的要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合作活动会促进学生动起来,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例如在学习《动能动能定律》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通过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来共同探究物理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合作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动能与什么有关?等质量的两物体能以相同的速度相向而行,试比较两物体的动能,如果甲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乙物体做曲线运动呢?动能定理推导时,将推导动能公式的例子改动一下:如果在实际水平面上运动,摩擦力为f,原来就有初速度v。外力做功与动能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做正功与负功表现的现象是什么?本质上是什么?教师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引导课堂探究问题,会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探究中,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探究中总结规律。教师设计的合作活动中的问题要由简到繁、逐级深入,使学生可以通过思考了解知识本质,通過“跳一跳”就能够理解知识的方式来感受成功的喜悦,更加主动地思考。
  四、利用教材重点难点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突破要点
  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要对教材进行认真钻研,理解本课学习的重难点和关键点,将问题设置在这些要点上,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的放矢。教师把握了教材中的要点,针对性地设置问题有利于学生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这些要点上,进而更快地突破重难点。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要把握重难点的脉络和思路,围绕着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出发,以重难点为突破口,设计出恰当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功》的时候,本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探究功的成效,能够对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这个学习重难点,教师就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小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在整修寺庙过程中,如图所示,甲和尚用400N的力,提砖2m;乙和尚用100N的力,提砖6m,谁的贡献大?教师把课堂重点通过问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会促进学生思维的运转和主动思考,在探究中实现课堂生成,总结知识规律,形成自己的科学认识。
  总之,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课堂问题应该具有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使学生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对课堂的探究中。学生通过思维的运转会逐步地了解知识,把握知识本质,实现在对知识的建构中理解知识规律,提高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小羽.新课改背景下用合作打造高效课堂[J].新课程学习(中),2016(05).
  [2]周勇,杨切吾,熊平.高效课堂评价标准探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08).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于物理知识的相对抽象与复杂性,常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头疼不已。而电路知识作为物理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本文主要从当前学生学习电路知识困难的主要原因入手,寻找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以期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掌握知识的同时爱上学习物理,从而推动我国中学物理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路分析;基本方法  物理作为一门知识点冗杂且较为抽象的学科,十分考验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与思维发散能力
◆摘 要:“高中古诗文阅读与国学国乐的融合共建初探”是河北省省级立项课题研究论文成果之一,它立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和新形势下的高考研究,力图寓教于乐,推出新的高中语文校本课程,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关键词:高中;古诗文阅读;国学国乐  “高中古诗文阅读融合国学国乐共同构建特色化校本课程研究”课题于2017年5月经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审批,获准立项,并被列为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
◆摘 要: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真正走向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教育”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向转变。虽然新课程改革越来越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的终极评价者。然而,任何一个学习活动又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适当的提问点拨能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学习。如何将有效课堂提问教学运用在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目前对教育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他要求教育者在对学生们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根据学生们的日常生活来进行教学,要让教学更好的融入到生活当中,地理本身就是一门在生活当中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所以他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与生活实际是密不可分的,而作为高中阶段的地理教育者应该有更好的去顺应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更新
◆摘 要:人类主观性能的高级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创新能力,民族保持进步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都需要创新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创新对于人类生活学习和工作也是如此。高中学科中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多样化的化学因素更是提升学生创新能以及创新思维的有效保障。本文就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并提出浅析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育;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一、前言  相较于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