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仓切-仓-切-仓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867200W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到吴钢大哥从法国打来的电话,让我着实兴奋了许久。
  “梅强我准备出一本个人戏曲摄影画册,你给我写篇文章吧?”
  “我?写什么呢?”
  “写写我们儿时的记忆,写写我们父一辈子一辈的交往??”
  “??”
  “这样吧,我给你发些书中的照片过来,一看你就会有灵感了??”
  随着电脑的打开,一幅幅精美的图片真的让我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因为这些照片中的人物我都太熟悉不过了。
  说到和吴钢大哥的交往,那要追述到1976年“文革”结束后,他陪着他的爸爸妈妈来看我的姥姥(梅兰芳夫人福芝芳)。那时候马奶奶(马连良夫人),也寄居在我家,久违的重逢和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长辈们有说不完的话,我们小字辈也有小字辈的交流。他长我七、八岁,那时候他就喜欢摆弄照相机,可那时候最棒的要数我小舅舅(梅葆玖),在我们眼里他是个玩机器的“全能冠军”,他不光会照相,还懂音响,还会放电影。夏日里他偷偷从新影厂借来《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艺术片在四合院里支起银幕,大家坐在两棵大海棠树下一边纳凉一边看电影。姥姥总喜欢把北京的徒弟们都叫来,陪着她看师傅的电影。吴祖光、新凤霞、张君秋、杨荣环、杜近芳、朱家缙还有侯宝林大爷,他们都是常客,那时候吴钢大哥总是帮着葆玖舅舅打下手,轮不到我,令我羡慕不已。
  1978年我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而吴钢大哥已经是《人民戏剧》(现为《中国戏剧》)杂志社的一名摄影记者了。那时刚刚恢复传统戏,我妈妈和我舅舅每天都在四合院里吊嗓、练功、排戏,姥姥总坐在廊子下看着。那时的吴钢大哥就很有头脑和眼光,他骑着一辆三轮跨斗军用摩托车(我的葆玖舅舅也骑了一辆日本大摩托车),隔三差五,就来我家西旧帘子胡同29号,给他们拍照,还经常和梅兰芳的秘书许姬传先生攀谈,一边聊过去的掌故,一边给他拍照片。那时国内没有摄影背心,他从香港带来,穿在身上很帅,无论走到哪儿他总是提一只铝皮箱,每次他来拍照片我都喜欢在一旁看,摸摸这儿、碰碰那儿,给他打下手。
  “吴钢大哥,这是什么牌子的相机?怎么这么大呀?”
  “是哈苏6×6的。”
  “哪国货呀?一定很贵吧?”
  “瑞典的,一辆汽车的价钱吧。”
  送走了吴钢大哥我会羡慕许久,我也会问妈妈要她那台135的照相机,拿在手里摆弄一番??
  1982年我从戏曲学院毕业,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做了一名电视导演,我也有了记者证,和吴钢大哥成了同行。我们在剧场录像、戏曲汇演、戏剧研讨会上经常碰面,可我还是很羡慕他,一名自由摄影记者。那时是吴钢摄影的全盛时期,人民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戏剧电影报、大众电影,可以说只要是和戏曲、戏剧沾边的剧照,十有八九都是他拍的。虽然他没有学过专业戏曲表演,但骨子里面却有妈妈新凤霞的遗传基因,每一次捕捉演员的表演,快门的按动都是那样的准确无误。每张台前幕后的照片,人物性格都是那样的生动鲜活。看了他的摄影集,使我回想起了“文革”结束后,我们的父辈表演艺术家们,发自内心的喜悦心情和对待艺术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
  
  在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掀起的出国潮中我俩都先后出国留学,他去法国深造,我赴日本进修,虽然天各一方,彼此却相知相印。我从小受吴钢大哥的感染喜欢上摄影,在日留学这些年把积蓄全部投入徕卡的研究,在《大众摄影》杂志上我俩经常文字相会。现而今数码时代到来了,吴钢大哥又先我们一步搞起摄影历史和摄影理论的研究,把国外的摄影历史介绍给国人,利用摄影艺术的平台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国际。
  时代、时间在往前发展,儿时的四合院、海棠树、老北京的长安剧场、吉祥戏院,已经不复存在。老一辈的艺术大师、艺术家们也一位一位的步入了天国,可《美丽的京剧》里,却把这一个个特定的时代、特殊的时刻,永远地定格了下来。这就是摄影的魅力所在,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感谢吴钢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精彩瞬间。
  
  儿时小友梅强
  写于西旧帘子胡同新宅
  丁亥年秋
  
  我从小看过不少杨小楼、谭鑫培等的剧照,几乎全是演员的全身照片。据说老演员认为他们“浑身是戏”,不允许摄影家在他们身上任意剪裁切割。吴钢运用“打散构成,重新组合”的现代手法,通过长焦距望远镜头,把演员表演中最富有表现力的“手、眼、身、法、步”的各个局部抓拍下来,加以重新整理,拼接成一幅作品,观众从中可以欣赏到演员表演的最精彩的各个部分。
  
  吴钢,剧作家吴祖光、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之子。旅法摄影师,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潜心研究摄影发展历史,在《大众摄影》等刊物发表过许多介绍摄影发明家和古典摄影器材的文章。出版有《摄影史话》等。
  2007年9月,吴钢所著《美丽的京剧》(电子工业出版社)在京发布,发布会上名角儿捧场,大家喝彩,让人回味了一把京剧艺术的魅力。书中展示了吴钢多年来拍摄的京剧名角名段,由我国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师吕敬人设计,更有吴祖光、黄宗江、魏明伦等大家的文字添彩。
  本文设计模板由敬人设计工作室提供。
其他文献
“韵”给人带来的第一印象是音的韵律,然而在“影像”的领域里依然是以音的韵律来表述的。  “凝固的旋律”作者拍摄的是建筑,但他在建筑的线条、轮廓中悟出心灵的颤动……  “海滩神韵”为爱海、拍海的作者带来无穷的乐趣,韵也在其中了。  “韵”在人世间处处可见,有心的作者哪怕是湖边柳丝伴着泥土的清馨,还是夕阳古堡晚秋的收获,都倾注着他们内心深处的一种情绪,一种思念……    佳能EOS20D 10-22m
肖永,双鸭山市公安局尖山分局永红派出所民警。自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阻击战打响以来,他始终奋战在公安疫情防控工作第一线,用担当奉献诠释着人民警察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公安事业的无比热爱。  迎难而上,危机不惧,他是忠诚逆风而行者。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分局党委统一指挥下,他立刻开展辖区群众电话调查和返双人员入户核查工作,连续7天加班到后半夜。虽然仍有部分群众对疫情认识不足,对电话调
#主持人 徐静    “又到摄影月”,拿到这个题目,还真有点不知道该说点啥好的感觉。关于摄影节,自打国内有了这个事物,前前后后,香的臭的,好的坏的,里里外外,不知多少人说过。今又提起难免有老生长谈之嫌,但前一段时间在MSN上看到一位圈内人士赫然用“应该又是骡马大会吧”为名形容奔赴某摄影节前的心情,不觉让人有如鲠在喉,要说点什么之感了。    做此文前,记者百度了一下“摄影节”,找到相关网页约105
“溪童相对采椿芽,指似阳坡说种瓜”“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抱孙探雀留客剪椿芽。无限村居乐,逢人敢自夸”……这些赞美香椿的诗词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除诗人的才气外,更与香椿“香”春的美妙是分不开的。  我和弟弟从小便认识香椿,只不过,香椿树较少,便物以稀为贵了。记得有两棵香椿树长在故乡的土边,冬天只有光秃秃的枝干,无生机。可是到了春天,那些紫红的芽苞似乎一夜
主持:徐晓刚 特邀嘉宾:阿山  《大众摄影》网络图片聊吧上有很多影友交流的图片,看到后让人很受启发。人们通过网络进行坦诚的切磋,促进了拍摄水平和图片处理技术的提高。本期栏目中,我们邀请阿山(网名)作为主评嘉宾,对部分图片进行点评。
进入冬季,天气会变得寒冷,特别是我国的北方地区,常常银装素裹,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大量的拍摄素材。在严寒的气候中,如何合理地着装是保证顺利出行的关键。  经常从事户外运动的人总结出一条冬季出行的口号:安全第一、保温第零。虽然是句玩笑的话,但反映出进入高寒地区保暖的重要性。摄影爱好者除了自身以外,还有更多的摄影器材需要保暖,大多数的电子设备、电池等如果长时间处在零度以下的环境中,可能会损坏,使拍摄无法
花瓣上的露珠,昆虫身上的纹理,小饰物反射的光泽。自然之美不仅在壮丽景观,也蕴含在细节中。正因为对微小美丽的关注,越来越多的镜头开始瞄准“微距摄影”。因为在微距摄影中需要较小的光圈获得较大的景深,如果只依靠自然光,往往会因为一点风吹草动而功亏一篑。所以,对于喜欢微距摄影的人来说,配备一只微距闪光相当重要。    闪光灯的分类    除了最常见的内置闪光灯外,还有外接闪光灯,其中外接闪光灯又分为普通闪
捷信GT1550T  捷信旅行者GT1550T是世界上最细小的碳纤维三脚架,当然也价值不菲。它的特点是扭转刚度高和轻巧,展开高度为标准级,适用于便携数码相机、普及型135单反相机以及轻便型摄像机。虽然最大承重2kg略有不足,但在携带方便和重量是主要考虑的关键因素时,GT1550T也是摄影师的上佳选择。    GT1550T三脚架具有捷信专利的独特180度折叠设计,可将云台收入折叠的三脚架脚管中间。
前不久,乘坐青藏铁路的火车从西宁至拉萨,由于车厢全封闭供氧,车窗被设计成密闭式,沿途只能透过车窗玻璃拍摄。另外,在西藏乘坐汽车游览时,透过前窗挡风玻璃也进行了拍摄,火车和汽车的时速约为90公里/小时。      1.贴近将镜头贴近玻璃,与车窗之间的距离越近越好(不超过10mm),避开玻璃表面的污渍和划痕,保证窗外目标正确合焦。但注意不要让镜头与玻璃刚性接触,可以用手靠住玻璃作为柔性依托,以免将车身
前不久,在整理书柜时翻出一本多年前的文件夹。过去的办公用品比较简陋,直到改革开放后,一些大方、漂亮、有特色的办公用品才逐渐被人们采用。那时人们常常到深圳沙头角买办公用品,我的这个文件夹就是当年从那里买来的,质量非常好,里面夹着一些个人认为比较有意义的、但在当时比较少见的资料,比如:国内第一次作的化妆品广告图片;国外摄影师拍摄的人体作品??改革开放初期,这些在当时国内都是很少见到的东西。在这些被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