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到吴钢大哥从法国打来的电话,让我着实兴奋了许久。
“梅强我准备出一本个人戏曲摄影画册,你给我写篇文章吧?”
“我?写什么呢?”
“写写我们儿时的记忆,写写我们父一辈子一辈的交往??”
“??”
“这样吧,我给你发些书中的照片过来,一看你就会有灵感了??”
随着电脑的打开,一幅幅精美的图片真的让我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因为这些照片中的人物我都太熟悉不过了。
说到和吴钢大哥的交往,那要追述到1976年“文革”结束后,他陪着他的爸爸妈妈来看我的姥姥(梅兰芳夫人福芝芳)。那时候马奶奶(马连良夫人),也寄居在我家,久违的重逢和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长辈们有说不完的话,我们小字辈也有小字辈的交流。他长我七、八岁,那时候他就喜欢摆弄照相机,可那时候最棒的要数我小舅舅(梅葆玖),在我们眼里他是个玩机器的“全能冠军”,他不光会照相,还懂音响,还会放电影。夏日里他偷偷从新影厂借来《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艺术片在四合院里支起银幕,大家坐在两棵大海棠树下一边纳凉一边看电影。姥姥总喜欢把北京的徒弟们都叫来,陪着她看师傅的电影。吴祖光、新凤霞、张君秋、杨荣环、杜近芳、朱家缙还有侯宝林大爷,他们都是常客,那时候吴钢大哥总是帮着葆玖舅舅打下手,轮不到我,令我羡慕不已。
1978年我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而吴钢大哥已经是《人民戏剧》(现为《中国戏剧》)杂志社的一名摄影记者了。那时刚刚恢复传统戏,我妈妈和我舅舅每天都在四合院里吊嗓、练功、排戏,姥姥总坐在廊子下看着。那时的吴钢大哥就很有头脑和眼光,他骑着一辆三轮跨斗军用摩托车(我的葆玖舅舅也骑了一辆日本大摩托车),隔三差五,就来我家西旧帘子胡同29号,给他们拍照,还经常和梅兰芳的秘书许姬传先生攀谈,一边聊过去的掌故,一边给他拍照片。那时国内没有摄影背心,他从香港带来,穿在身上很帅,无论走到哪儿他总是提一只铝皮箱,每次他来拍照片我都喜欢在一旁看,摸摸这儿、碰碰那儿,给他打下手。
“吴钢大哥,这是什么牌子的相机?怎么这么大呀?”
“是哈苏6×6的。”
“哪国货呀?一定很贵吧?”
“瑞典的,一辆汽车的价钱吧。”
送走了吴钢大哥我会羡慕许久,我也会问妈妈要她那台135的照相机,拿在手里摆弄一番??
1982年我从戏曲学院毕业,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做了一名电视导演,我也有了记者证,和吴钢大哥成了同行。我们在剧场录像、戏曲汇演、戏剧研讨会上经常碰面,可我还是很羡慕他,一名自由摄影记者。那时是吴钢摄影的全盛时期,人民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戏剧电影报、大众电影,可以说只要是和戏曲、戏剧沾边的剧照,十有八九都是他拍的。虽然他没有学过专业戏曲表演,但骨子里面却有妈妈新凤霞的遗传基因,每一次捕捉演员的表演,快门的按动都是那样的准确无误。每张台前幕后的照片,人物性格都是那样的生动鲜活。看了他的摄影集,使我回想起了“文革”结束后,我们的父辈表演艺术家们,发自内心的喜悦心情和对待艺术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
在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掀起的出国潮中我俩都先后出国留学,他去法国深造,我赴日本进修,虽然天各一方,彼此却相知相印。我从小受吴钢大哥的感染喜欢上摄影,在日留学这些年把积蓄全部投入徕卡的研究,在《大众摄影》杂志上我俩经常文字相会。现而今数码时代到来了,吴钢大哥又先我们一步搞起摄影历史和摄影理论的研究,把国外的摄影历史介绍给国人,利用摄影艺术的平台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国际。
时代、时间在往前发展,儿时的四合院、海棠树、老北京的长安剧场、吉祥戏院,已经不复存在。老一辈的艺术大师、艺术家们也一位一位的步入了天国,可《美丽的京剧》里,却把这一个个特定的时代、特殊的时刻,永远地定格了下来。这就是摄影的魅力所在,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感谢吴钢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精彩瞬间。
儿时小友梅强
写于西旧帘子胡同新宅
丁亥年秋
我从小看过不少杨小楼、谭鑫培等的剧照,几乎全是演员的全身照片。据说老演员认为他们“浑身是戏”,不允许摄影家在他们身上任意剪裁切割。吴钢运用“打散构成,重新组合”的现代手法,通过长焦距望远镜头,把演员表演中最富有表现力的“手、眼、身、法、步”的各个局部抓拍下来,加以重新整理,拼接成一幅作品,观众从中可以欣赏到演员表演的最精彩的各个部分。
吴钢,剧作家吴祖光、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之子。旅法摄影师,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潜心研究摄影发展历史,在《大众摄影》等刊物发表过许多介绍摄影发明家和古典摄影器材的文章。出版有《摄影史话》等。
2007年9月,吴钢所著《美丽的京剧》(电子工业出版社)在京发布,发布会上名角儿捧场,大家喝彩,让人回味了一把京剧艺术的魅力。书中展示了吴钢多年来拍摄的京剧名角名段,由我国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师吕敬人设计,更有吴祖光、黄宗江、魏明伦等大家的文字添彩。
本文设计模板由敬人设计工作室提供。
“梅强我准备出一本个人戏曲摄影画册,你给我写篇文章吧?”
“我?写什么呢?”
“写写我们儿时的记忆,写写我们父一辈子一辈的交往??”
“??”
“这样吧,我给你发些书中的照片过来,一看你就会有灵感了??”
随着电脑的打开,一幅幅精美的图片真的让我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因为这些照片中的人物我都太熟悉不过了。
说到和吴钢大哥的交往,那要追述到1976年“文革”结束后,他陪着他的爸爸妈妈来看我的姥姥(梅兰芳夫人福芝芳)。那时候马奶奶(马连良夫人),也寄居在我家,久违的重逢和喜悦的心情难以言表,长辈们有说不完的话,我们小字辈也有小字辈的交流。他长我七、八岁,那时候他就喜欢摆弄照相机,可那时候最棒的要数我小舅舅(梅葆玖),在我们眼里他是个玩机器的“全能冠军”,他不光会照相,还懂音响,还会放电影。夏日里他偷偷从新影厂借来《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艺术片在四合院里支起银幕,大家坐在两棵大海棠树下一边纳凉一边看电影。姥姥总喜欢把北京的徒弟们都叫来,陪着她看师傅的电影。吴祖光、新凤霞、张君秋、杨荣环、杜近芳、朱家缙还有侯宝林大爷,他们都是常客,那时候吴钢大哥总是帮着葆玖舅舅打下手,轮不到我,令我羡慕不已。
1978年我考入了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而吴钢大哥已经是《人民戏剧》(现为《中国戏剧》)杂志社的一名摄影记者了。那时刚刚恢复传统戏,我妈妈和我舅舅每天都在四合院里吊嗓、练功、排戏,姥姥总坐在廊子下看着。那时的吴钢大哥就很有头脑和眼光,他骑着一辆三轮跨斗军用摩托车(我的葆玖舅舅也骑了一辆日本大摩托车),隔三差五,就来我家西旧帘子胡同29号,给他们拍照,还经常和梅兰芳的秘书许姬传先生攀谈,一边聊过去的掌故,一边给他拍照片。那时国内没有摄影背心,他从香港带来,穿在身上很帅,无论走到哪儿他总是提一只铝皮箱,每次他来拍照片我都喜欢在一旁看,摸摸这儿、碰碰那儿,给他打下手。
“吴钢大哥,这是什么牌子的相机?怎么这么大呀?”
“是哈苏6×6的。”
“哪国货呀?一定很贵吧?”
“瑞典的,一辆汽车的价钱吧。”
送走了吴钢大哥我会羡慕许久,我也会问妈妈要她那台135的照相机,拿在手里摆弄一番??
1982年我从戏曲学院毕业,做梦也没有想到会分配到中央电视台工作,做了一名电视导演,我也有了记者证,和吴钢大哥成了同行。我们在剧场录像、戏曲汇演、戏剧研讨会上经常碰面,可我还是很羡慕他,一名自由摄影记者。那时是吴钢摄影的全盛时期,人民日报、文汇报、解放日报、戏剧电影报、大众电影,可以说只要是和戏曲、戏剧沾边的剧照,十有八九都是他拍的。虽然他没有学过专业戏曲表演,但骨子里面却有妈妈新凤霞的遗传基因,每一次捕捉演员的表演,快门的按动都是那样的准确无误。每张台前幕后的照片,人物性格都是那样的生动鲜活。看了他的摄影集,使我回想起了“文革”结束后,我们的父辈表演艺术家们,发自内心的喜悦心情和对待艺术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

在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掀起的出国潮中我俩都先后出国留学,他去法国深造,我赴日本进修,虽然天各一方,彼此却相知相印。我从小受吴钢大哥的感染喜欢上摄影,在日留学这些年把积蓄全部投入徕卡的研究,在《大众摄影》杂志上我俩经常文字相会。现而今数码时代到来了,吴钢大哥又先我们一步搞起摄影历史和摄影理论的研究,把国外的摄影历史介绍给国人,利用摄影艺术的平台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国际。
时代、时间在往前发展,儿时的四合院、海棠树、老北京的长安剧场、吉祥戏院,已经不复存在。老一辈的艺术大师、艺术家们也一位一位的步入了天国,可《美丽的京剧》里,却把这一个个特定的时代、特殊的时刻,永远地定格了下来。这就是摄影的魅力所在,也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感谢吴钢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精彩瞬间。
儿时小友梅强
写于西旧帘子胡同新宅
丁亥年秋
我从小看过不少杨小楼、谭鑫培等的剧照,几乎全是演员的全身照片。据说老演员认为他们“浑身是戏”,不允许摄影家在他们身上任意剪裁切割。吴钢运用“打散构成,重新组合”的现代手法,通过长焦距望远镜头,把演员表演中最富有表现力的“手、眼、身、法、步”的各个局部抓拍下来,加以重新整理,拼接成一幅作品,观众从中可以欣赏到演员表演的最精彩的各个部分。

吴钢,剧作家吴祖光、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之子。旅法摄影师,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潜心研究摄影发展历史,在《大众摄影》等刊物发表过许多介绍摄影发明家和古典摄影器材的文章。出版有《摄影史话》等。
2007年9月,吴钢所著《美丽的京剧》(电子工业出版社)在京发布,发布会上名角儿捧场,大家喝彩,让人回味了一把京剧艺术的魅力。书中展示了吴钢多年来拍摄的京剧名角名段,由我国著名书籍装帧设计师吕敬人设计,更有吴祖光、黄宗江、魏明伦等大家的文字添彩。
本文设计模板由敬人设计工作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