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育的许多领域都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以迎接新世纪的考验。同时,新课改所提倡的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在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语文课堂评价的教学实践中利用评价激起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激励学生产生高质量的思维,取得较好的效果。
1 因材评价,激励与指点并举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做到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各自的优势智能领域,适时进行评价,努力“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从看起来一无是处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在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如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反馈中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合理的内容,也给予充分肯定。偶尔,笔者也能从后进生的回答中发现一些难得的东西,这时笔者不会把欣慰藏在心里,而是充分地表现在评价中,哪怕夸张一些也觉得无妨。
当然,也不能把溢美之词当做廉价施舍,否则将适得其反。教师要不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笔者的课堂评价尽量避免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比如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读得声音洪亮但速度快,笔者会把一些教师经常为了体现尊重学生而含糊地说的“读得还行”换成“读得响亮流利,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就更好了”。这种评价,一分为二,具有辩证性,针对性强,有的放矢地进行指点。不仅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知道努力的目标,也会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尊重。
2 讲究策略,即时与延迟并重
即时评价有着“低起点、小目标、快反馈”的特性,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的重要方式。即时评价,可以利用刚刚留下的鲜明记忆表象,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改进学习的愿望。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然而,一堂课中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非一律都得及时评价,有时过早的评价,反而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也经常运用“延时评价”的方式,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课堂成了展示个性的舞台和情愫飞扬的人文天地。
如在教《穷人》一文时,有的学生提出“温暖”和“舒适”用得不够准确。笔者没做出即时的评价,而是让有相同观点的学生说说理由,学生纷纷发表见解。笔者先肯定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并没有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评价,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是不是用词不当?于是学生有了深入的思考,认为文章表面上写渔家“温暖而舒适”,实际上是通过对比反映了渔家生活的艰难和贫穷,更突出桑拿的勤劳。这时笔者才对学生进行点评。学生的理解超出笔者的意料,如果没有延迟评价,就没有这么鲜活的思维和独到的见解产生。
3 多主体参与,多种评价方式并用
语文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新的课堂评价方式日趋丰富起来,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应重视学生自评和生生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1 学生的自我评价自评就是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他们的行为做出自我评价。如一个学生读完《长江之歌》这首诗歌后,笔者引导说:“你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他难为情地笑了一下,说:“读得比较流利,但是声音不够响亮。”“能不能再试一次?”他又试读一遍。笔者又问:“你觉得这次读得好吗?”“比前一次要好,只是没有感情。老师,我能再试一次吗?”这次,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在课堂上,学生在朗读、讲故事、做小老师和合作学习等过程中,笔者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客观的评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多做自我反思,找出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3.2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由于年龄的关系,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从而使自己无法完整、全面、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因此,在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在教学中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如在学生初读课文时,笔者让学生同桌互读互评。这样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倾听对方的朗读,及时指出别人的缺点与不足,自己读书时又会加倍小心,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在互听互评中学生的朗读得到很好的反馈。
总之,笔者努力践行“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新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彰显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在评价中得到进步,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县第二小学)
1 因材评价,激励与指点并举
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做到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各自的优势智能领域,适时进行评价,努力“从鸡蛋里挑出骨头来”——从看起来一无是处的反馈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在引导激励下看到自己的能力和进步。如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了,反馈中哪怕只是那么一丁点儿合理的内容,也给予充分肯定。偶尔,笔者也能从后进生的回答中发现一些难得的东西,这时笔者不会把欣慰藏在心里,而是充分地表现在评价中,哪怕夸张一些也觉得无妨。
当然,也不能把溢美之词当做廉价施舍,否则将适得其反。教师要不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而明确不足,找出努力的方向。笔者的课堂评价尽量避免过于笼统模糊的倾向,比如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读得声音洪亮但速度快,笔者会把一些教师经常为了体现尊重学生而含糊地说的“读得还行”换成“读得响亮流利,如能在速度上放慢一些,注意停顿,就更好了”。这种评价,一分为二,具有辩证性,针对性强,有的放矢地进行指点。不仅使学生准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知道努力的目标,也会感受到教师的真诚和尊重。
2 讲究策略,即时与延迟并重
即时评价有着“低起点、小目标、快反馈”的特性,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语文课堂学习评价的重要方式。即时评价,可以利用刚刚留下的鲜明记忆表象,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改进学习的愿望。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
然而,一堂课中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非一律都得及时评价,有时过早的评价,反而会扼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也经常运用“延时评价”的方式,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开展积极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课堂成了展示个性的舞台和情愫飞扬的人文天地。
如在教《穷人》一文时,有的学生提出“温暖”和“舒适”用得不够准确。笔者没做出即时的评价,而是让有相同观点的学生说说理由,学生纷纷发表见解。笔者先肯定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勇气,并没有对学生的理解进行评价,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思考是不是用词不当?于是学生有了深入的思考,认为文章表面上写渔家“温暖而舒适”,实际上是通过对比反映了渔家生活的艰难和贫穷,更突出桑拿的勤劳。这时笔者才对学生进行点评。学生的理解超出笔者的意料,如果没有延迟评价,就没有这么鲜活的思维和独到的见解产生。
3 多主体参与,多种评价方式并用
语文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新的课堂评价方式日趋丰富起来,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应重视学生自评和生生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1 学生的自我评价自评就是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他们的行为做出自我评价。如一个学生读完《长江之歌》这首诗歌后,笔者引导说:“你自己觉得读得怎么样?”他难为情地笑了一下,说:“读得比较流利,但是声音不够响亮。”“能不能再试一次?”他又试读一遍。笔者又问:“你觉得这次读得好吗?”“比前一次要好,只是没有感情。老师,我能再试一次吗?”这次,他读得声情并茂,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在课堂上,学生在朗读、讲故事、做小老师和合作学习等过程中,笔者引导他们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逐步由概括性评价向具体、客观的评价发展,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多做自我反思,找出自己的进步和不足。
3.2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由于年龄的关系,小学生对自己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从而使自己无法完整、全面、公正地进行自我评价。因此,在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在教学中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如在学生初读课文时,笔者让学生同桌互读互评。这样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倾听对方的朗读,及时指出别人的缺点与不足,自己读书时又会加倍小心,避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在互听互评中学生的朗读得到很好的反馈。
总之,笔者努力践行“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新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彰显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在评价中得到进步,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县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