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海盐衬衫厂是个只有三百多职工的小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当步鑫生接任这家衬衫厂的厂长时,企业已濒临破产。几十万件衬衣堆在仓库里,没有销路。为了挽救企业,步鑫生狠抓质量,严格劳动纪律,首先在车间实行了联产计酬制。规定车间工人做多少衬衫,就拿多少工钱,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谁做坏一件衬衫要赔两件;谁要是请假就扣工资,有效根治了当时国营企业“泡病假”的“流行病”。由此打破了做好做坏都一样拿工资的“大锅饭”。
与此同时,企业每年要开订货会。邀请全国各地百货商店的负责人到海盐来,吃住行由他们全包。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出差上海要包出租车,出差新疆、广州、厦门还要坐飞机……
步鑫生的做法在当时颇具革命性,是对当时国营企业固有管理制度的反叛。由此,责难声随之而起,说他“破坏了社会主义优越性”,“比资本家还资本家”。也就是在一片责难声中,步鑫生的做法获得了成功。1982年,海盐衬衫厂以年生产130万件衬衫的能力步入著名衬衫厂行列。固定资产从步鑫生接手的那年3万元,增加到1982年的113万元,从1980年至1982年间,实现税利164万元,这在当时的中小企业中已是相当高的。
步鑫生大刀阔斧的做法吸引了新华社浙江分社记者童宝根,他写了一篇《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客观报道了这位衬衫厂厂长利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机会,大胆地改革尝试,使企业得到迅速发展的事实。看到这篇报道后,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对他的稿子做了批示:“对于那些对工作松松垮垮,长期安于当外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企业领导干部来讲,步鑫生的经验应当是一剂治病的良药,使他们从中受到教益。”此后数十天内,步鑫生迅速成为“全国最为知名的工厂厂长”。
“步鑫生神话”轰动全国,各路参观团、考察团涌进小小的海盐县城,中央各机关、各省市纷纷邀请步鑫生去做报告。他用过的裁布剪刀被收入中国历史博物馆,他的经营观念也启迪了后来的民营企业。直到现在,很多在那个时期创业的企业家都还回忆说,步鑫生的经营理念在当时很具有示范意义。
被“神话”了的步鑫生思想开始发生变化,他认为:有了“改革厂”的金字招牌和中央的支持,海盐衬衫厂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了扩大企业规模,他投资600万元兴建起西装厂,并声言要建造中国服装托拉斯。谁知,等西装流水线建好,全国的西装热已经过去,生产的西装根本卖不出去,衬衫厂的效益也一路下滑。1988年初,海盐衬衫总厂资不抵债,实际上已经破产。
步鑫生被免去厂长职务。《人民日报》头版发出了这样一条消息:“粗暴专横讳疾忌医步鑫生被免职,债台高筑的海盐衬衫总厂正招聘经营者”。文中写到:“步鑫生在成绩、荣誉面前不能自持,骄傲自满、粗暴专横,特别是不重视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现代化管理知识贫乏, 导致企业管理紊乱, 亏损严重, 资不抵债……步鑫生讳疾忌医、至今仍不觉悟, 辜负了党和人民的期望。”
自1988年离开海盐衬衫厂后,步鑫生曾先后在北京、辽宁盘锦创业工作过,还到秦皇岛担任过“步鑫生公司”的董事长。退休后,他定居上海,没有叶落归根回到海盐。不过,他的家乡人民还经常邀请他回海盐走走。据说,县档案馆正在搜集有关步鑫生改革事迹的材料,打算在南北湖风景区建一个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