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一档电视访谈节目里,经济学家张维迎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泰国清迈有一条河,因为曾经淹死过一位皇后而闻名。那位皇后乘船游河时身边侍从如云,可是她落水后没有人敢救他,因为触摸了皇后就是死罪……
谈及这位倒霉的皇后,张维迎认为确实不该救,一旦她被救起,以后肯定有人会想心思偷偷把皇后推到水里去,借机触摸皇后……最终,以后的皇后们就没法保持纯洁了。
目光始终注视终极目标,忽略过程中的不完美,这似乎一直是张维迎的风格,因此他也成为了中国最受争议的经济学家。早在1983年,还只是西北大学经济系研究生的他就出名了,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为钱正名》一文遭到社会各界批评。“在一个正常有序的社会里,钱是社会的一个奖章,你能多赚钱,说明你对社会多做贡献,不应该回避钱……”这是张维迎文章的观点。放在今天看,一点没错,也算不上什么经济学新发现。当时有能力写出这样一篇文章的人肯定不少,只不过张维迎用他的敢于直言“惊动”了过于平静的社会。
8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开始实行“双轨制”——计划与市场并存。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双轨制”让手中有审批权的官员往往忍不住腐败,他们用权力去赚取两轨之间的差价。张维迎是“双轨制”的积极支持者,可想而知受到了铺天盖地的指责。偏偏他非常固执,2006年又大放厥词,说“官员是改革中利益受损最大的群体”,一时间骂他的人数以千万计。
“制度变革不得不付出代价,改革要想成功,必须减轻权力官僚部门的抵制……”谈及“双轨制”遭受的非议,张维迎这样辩解。以一定程度的“腐败”去换取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行,言外之意大抵如此。而他认为“官员是改革中利益受损最大群体”,显然是指官员们放弃了改革前的一部分“绝对权力”,然而他们因此也得到了经济上的补偿,即便只论合法收入,比改革前不知道翻了几番。相比之下,那些下岗职工,失去铁饭碗又得到什么补偿?按张维迎的逻辑,之所以官员比下岗职工受损更大,可能因为下岗职工是弱势群体,没有能力阻碍改革,而官员有这个能力,所以官员损失的部分权力才应该被算作损失。
为了皇后的纯洁,牺牲其“性命”只是小节;为了改革的顺利推行,一定程度的“腐败”也只是不可避免的“小节”。在追求“可行性”的过程中,排除理想主义和某些人文观念,行大事不拘小节。张维迎的这种务实经济学其实并不是新生事物,其思路酷似中国古代“帝王术”。为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母后干政,汉武帝杀了原本无罪的钩弋夫人;为了国家长治久安,朱元璋对功臣大开杀戒……可是,这种帝王术延续到近代,不拘小节之后却并没有成大事,终究敌不过受人文思想熏陶的西方文明。
要不要救皇后?固然可以看得远一些,看到有可能出现的“礼崩乐坏”。更应该看到,假如皇后的生命都如此不受尊重,普通国民又如何能有安全感?这样的社会纵然有序,终究不会让民众有归属感。
要不要救皇后?这个问题绝不能片面地去看待。
谈及这位倒霉的皇后,张维迎认为确实不该救,一旦她被救起,以后肯定有人会想心思偷偷把皇后推到水里去,借机触摸皇后……最终,以后的皇后们就没法保持纯洁了。
目光始终注视终极目标,忽略过程中的不完美,这似乎一直是张维迎的风格,因此他也成为了中国最受争议的经济学家。早在1983年,还只是西北大学经济系研究生的他就出名了,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的《为钱正名》一文遭到社会各界批评。“在一个正常有序的社会里,钱是社会的一个奖章,你能多赚钱,说明你对社会多做贡献,不应该回避钱……”这是张维迎文章的观点。放在今天看,一点没错,也算不上什么经济学新发现。当时有能力写出这样一篇文章的人肯定不少,只不过张维迎用他的敢于直言“惊动”了过于平静的社会。
80年代中后期,中国经济开始实行“双轨制”——计划与市场并存。作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双轨制”让手中有审批权的官员往往忍不住腐败,他们用权力去赚取两轨之间的差价。张维迎是“双轨制”的积极支持者,可想而知受到了铺天盖地的指责。偏偏他非常固执,2006年又大放厥词,说“官员是改革中利益受损最大的群体”,一时间骂他的人数以千万计。
“制度变革不得不付出代价,改革要想成功,必须减轻权力官僚部门的抵制……”谈及“双轨制”遭受的非议,张维迎这样辩解。以一定程度的“腐败”去换取改革措施的顺利推行,言外之意大抵如此。而他认为“官员是改革中利益受损最大群体”,显然是指官员们放弃了改革前的一部分“绝对权力”,然而他们因此也得到了经济上的补偿,即便只论合法收入,比改革前不知道翻了几番。相比之下,那些下岗职工,失去铁饭碗又得到什么补偿?按张维迎的逻辑,之所以官员比下岗职工受损更大,可能因为下岗职工是弱势群体,没有能力阻碍改革,而官员有这个能力,所以官员损失的部分权力才应该被算作损失。
为了皇后的纯洁,牺牲其“性命”只是小节;为了改革的顺利推行,一定程度的“腐败”也只是不可避免的“小节”。在追求“可行性”的过程中,排除理想主义和某些人文观念,行大事不拘小节。张维迎的这种务实经济学其实并不是新生事物,其思路酷似中国古代“帝王术”。为避免以后可能出现的母后干政,汉武帝杀了原本无罪的钩弋夫人;为了国家长治久安,朱元璋对功臣大开杀戒……可是,这种帝王术延续到近代,不拘小节之后却并没有成大事,终究敌不过受人文思想熏陶的西方文明。
要不要救皇后?固然可以看得远一些,看到有可能出现的“礼崩乐坏”。更应该看到,假如皇后的生命都如此不受尊重,普通国民又如何能有安全感?这样的社会纵然有序,终究不会让民众有归属感。
要不要救皇后?这个问题绝不能片面地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