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中的精神贵族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p52110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认为,经典的诗歌是作者最强烈情感的最自然流露。经典诗歌有时虽然表面风平浪静,没有半点矫饰的情感,但透过文字表面,深入到文字骨髓,我们会发现,作者在一首小小的诗歌中,抒发了一生的感慨,融入了一生的思考与睿智。柳宗元的《江雪》就是一首这样的经典之作。
  《江雪》整首诗只有短短的20个字,但用词的极端吝啬,并没有制约诗歌内涵的充盈与丰满。诗歌在一幅独钓寒江图中勾画出了四重境界之美。
  
  视角的对比之美
  
  在这幅独钓寒江图中,画面意象群的中心是“蓑笠翁”,他独坐在一方孤单的小舟中,而小舟又轻盈地漂浮在寒冷的江面上,寒冷的江面又镶嵌在千山万径的背景中。最后,整个画面又笼罩在一片白雪皑皑的苍茫之中。这里,我们发现,诗歌中的老翁、小舟、寒江、千山万径、江雪,这些意象群的组合关系非常有意思。首先,在空间关系上,这些意象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又不断延展的关系。画面的意境以垂钓者“老翁”为同心圆,由一方孤单的小舟扩展到寒冷的江面,再扩展至千山万径,再由千山万径扩展至无边无际的“雪天”世界。这里,以老翁为观察点,看向整个雪天世界,这是观察的外视角。
  人用两只眼睛看世界。向外,我们可以看到世界的无限广阔。向内,我们可以发现心灵世界的无限丰富。透过意象的外在视角,我们反向观察可以发现,位于中心的老翁随着外在空间的不断扩展而不断被缩小化。并且随着外在空间和视野的不断拓展,老翁的活动范围也显得越来越狭小。外在空间越大,我们越感到“老翁”存在的微不足道与生命被弱化的可怜。
  从中,我们体会到“人”在无限时空中竟如此的渺小,生命的抗争力量竟如此的虚无。回视诗人内在的心理情感空间,我们不得不感叹:浩渺长空,竟容不下诗人一个小小的理想,容不下诗人心灵世界的那一份孤寂,无限的时空给诗人的生存空间却是如此的有限。
  在这里,通过内外两个视角对比,空间的无穷广阔与生命的渺小衬托出了一种孤独与沧桑感。广阔无边的苍穹雪景与诗人狭窄的人生空间也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
  
  孤独的多义之美
  
  在这幅独钓寒江图中,一个“独”字,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首先,诗歌中,一方孤单的小舟漂在凄寒的江面上,给人以孤单之感。起首二句又通过“千山”、“万径”虚指的方法描绘了孤单的范围之广。孤单是相对不带生命色彩的词语,孤单在这里表现为空间上的一种无限开放的封闭。无限开放在于它的面积和给人观察的视野非常广大,封闭在于诗歌前两句没有任何生命的存在。但第三句写到,在鸟迹绝、人踪灭的世界里,竟然还有老翁“锁定”在小船上。而正是由于老翁的出现,孤单就走向了孤独,孤独并不是说没有什么相伴,而是身边有许多东西相伴,却不能彼此理解。老翁一个人并不孤独,但当他在一个无限广阔的世界里,却想着生活在另一个更理想的世界里时,才显出让人心痛的孤独。其次,这里的孤独还表现在生命力量的对比上。在一个毫无生命气息的空间中,却赫然出现了一个老翁,他的出现不仅没有打破画面的孤独感,反而把孤单的画面渲染得无限孤独。
  画面中,披蓑戴笠的老翁在江边独钓寒雪。“钓”本身就隐喻着心里有所乞求,有所期盼,有所希冀。但在寒雪中垂钓的行为举动又充满了无奈,沉淀着郁闷,孤独中又透露出一种苦涩,这是一种孤苦。但透过他心理与行为的矛盾冲突,透过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行为举动,折射出的是他在孤苦的个人世界里,有着冷眼看世界的视角和深入骨髓的傲气。这种傲气使得诗人既渴望知音的理解,又不轻易让他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诗中的老翁偏偏在没人烟的地方荡舟;偏偏在没人垂钓的时候来垂钓;偏偏在没人欣赏的环境里欣赏自己的一举一动。
  其实,在诗人的人生理想中,他也正生活在壮志难酬的苦闷环境中,老翁的独钓正是作者在仕途的失意与寂寞中,既不想与腐朽的政治同流合污,又找不到出路的真实写照。
  在令人绝望的雪天世界里,诗人的心情物化成了无望之望的垂钓,这就有了一种孤傲。孤单、孤独、孤苦中有一种傲气、傲骨。即使外面世界远离了自己,即使没有任何人理解自己,他也要学会自我欣赏。即使在现实社会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也要在孤单中坚持自己的信仰,决不向现实低头。客观世界的寒冷与精神世界的孤傲相衬托,老翁的表现越显“孤绝”,性格越显“洁傲”。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垂钓。无限广阔的背景,微弱的生命气息,白茫茫的雪的世界。纤尘不染的世界里有一种孤芳自赏的垂钓,这就走进了古人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垂钓的意境之美
  
  老翁在那里垂钓什么?有人说是钓鱼,因为那“鱼”代表了作者渴望得到的东西。正如诗人的希望是已经失败的革新变法有朝一日能成功。有人说是钓雪,因为“钓雪”意味着他在那里钓一种清高孤傲的性情与心情。但无论是“钓鱼”还是“钓雪”,在绝望的环境中垂钓希望,他的垂钓真的有“希望”吗?正如《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在无止境的希望中等待着轮回的绝望。
  与其说诗人是带着某种目的去垂钓,不如说他是在无目的地垂钓一种“意境”。而正是这种意境使得它能穿越千年时间的沧桑,经历岁月尘埃的洗礼。诗歌的经典往往在于大千世界中的我们,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时刻,我们的一种类似的心情被诗人一语道破……
  而这种心情正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一种生命感叹与宇宙观。信佛的人从诗歌中读出了生命物我两忘的佛学禅意,学武的人读出了禅坐入静的最高境界。而我们这些普通的凡人呢?透过诗人营造的无限时空,透过垂钓稍纵即逝的雪花,我们不得不感慨生命流逝的悄无声息。正如这一片一片的雪花,在我们还来不及垂钓时已经消失。诗中,老翁微小的生命正温暖着这冰冷的世界,正如这雪花融进了宽广的江雪。到底是无限广阔的宇宙让人更觉得生命值得敬畏,还是时空的无限让我们感到了生命存在意义的极其有限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可以肯定,当作者在垂钓自己的一种心情时,肯定也在垂钓每一个生命中共同存在的一种生命意境。
  
  寒冷的深沉之美
  
  除了“孤”与“独”,老翁在那里垂钓时,诗中还有另一种心情——“寒”。“寒”不仅仅指自然环境之冷。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可知(当时政治斗争黑暗),它更是作者在政治改革失败后的心灰意冷。结合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这或许还是他人生之路命运多舛的身世凄零之冷,也许是他自己的人生抱负与志向不被人理解的生存困境之寒冷。同时作者不同流合污,但他又无法进行有力的抗争,这种复杂心态更有“高处不胜寒”的生存意境之冷。
  这种寒冷,让我们看到诗人在一个无人理解的世界里,仍然拥有一种高雅的人生姿态。我们从诗人的《江雪》中,读出了他在高处不胜寒的江面上壮志难酬的苦闷,读出了他大江东去浪淘尽、万般人生的幻灭之感,读出了有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无奈。我们还读出了他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与孤傲,读出了他屈原般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天问。他在不被人理解中独钓,在绝望中垂钓希望。但穿越历史的苍茫,有谁还记得他曾经寂寥的一生呢?人们只记得那不朽的失意与孤独的境界,而他只是在千年历史的天空中对我们默默微笑。
  有位学者说,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永远不会老,一种是哲学家,因为他永远生活在永恒中;另一种是诗人,因为他永远生活在瞬间中。可以说,经典的诗歌是诗人生活智慧的高度浓缩,是其瞬间感悟的信手拈来,也许我们永远不能完全读懂,但这也许就是经典诗歌永恒生命力的所在。
  [作者通联:陈秉,浙江台州路桥峰江中学;章国华,浙江台州路桥第四中学]
  
  教师的口头语言务求清晰,精练,准确,生动;文字语言即板书务须简洁扼要,突出重点,难点,反映知识内在联系,不写错别字;课堂教学语言必须生动且要注意逻辑性。最重要的是课堂语言还要多样化,即为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话,为孤独的学生说句温暖话,为胆怯的学生说句壮胆话,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信话,为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话,为沮丧的学生说句鼓励话,为受困的学生说句热心话,为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话,为懒惰的学生说句鞭策话,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这也是积极营造良好语文课堂氛围采取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技巧。
  ——节选自张志军《浅谈如何营造良好的语
  文课堂氛围》
其他文献
高三进入到紧张备考阶段,随着大密度高强度训练的开展,一周两次作文大练成为写作常态,这是提升考场文的关键时期,但若缺少了必要的引导和梳理,学生只是疲于应付,易产生厌倦情绪,写出来的文章缺少新意。因此,作文备考后期,教师要给学生心理疏导的同时,重点予以方法指引,拟通过营造具体或拟真的写作任务场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案例】   为调整学生的写作状态,提取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拟写作文题目,要
2007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者对课堂生态问题关注颇多,所涉及的论文可分两类,一类是对语文课堂的不良生态予以揭露,另一类是从学理的角度对语文课堂生态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我们发现其中有“逻辑”、“自主”、“错误资源”三个关键词最引人注目,触及到了课堂生态问题的深处。本文拟从这三个关键词出发,选取有代表性的三篇论文加以评析。    一、逻辑:语文课堂生态的理性立场    【评析文章】 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应
语文学习离不开一个“读”字,语文教学的历次改革,从上世纪50年代的“红领巾教学法”,到60 年代的“精讲多练”教学法,到70年代的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法,再到80年代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和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可谓万变不离其宗,从来没有忽视“读”的环节[1]。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朗读和默读的方法技巧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
有人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成功的女人,而我想说,一个悲剧女人的背后常常是因为有一个造成她悲剧的男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很多:刘兰芝、杜十娘、祥林嫂、窦娥……其悲剧均催人泪下,其悲剧原因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她们背后都有一个造成她们悲剧的男人。笔者仅以焦仲卿为例,探究一下刘兰芝悲剧的根源。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美丽、勤劳能干、温顺贤慧的女子,甚至可以说,她集中国女性的优点于一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它从1912年起经历了结胎、发育、形成、完善四个阶段。1977年给《中学语文》的题词,正好是完善阶段中第一次对这一学术观点所作的完整而科学的阐释。这以后的两次谈话中否定了诸如“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等的不严密、不科学的提法,明确指出“达到”“需要”两个词不能少。对于到底如何落实“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目标,叶圣陶先生毕生以此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的审美形式中提到,美有三个层次,最低层为“悦耳悦目”,接着为“悦心悦意”,最高层为“悦志悦神”。以下结合《桃花源诗并记序》谈三步解读。  初读:最初(第一次)阅读(当然是专心致志、原汁原味地阅读)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某种感觉(它也许是阅读期待的顺向共鸣;也许是期待遇挫,出乎意料的同时又豁然开朗的兴奋;也许是疑窦丛生的困惑,当然都必须是基于阅读整体上的感觉),往往是极其重要的乃至是最
元曲作为一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无论在内容、文体、格律上与诗词赋相比都更为复杂精巧,戏曲又以多层次的艺术形式,集合音乐、服装、诗词、表演等,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说,戏曲不仅是中华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民俗的重要载体。   一、渗透式教学法——传统文化渗透教学始终   渗透式教学法在高中戏曲教学中应用,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于戏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引发学生对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两篇文章出自北宋时期的两大文豪之手。王安石和苏东坡都是文章魁首,他们二人同时并列在“唐宋八大家”之内,他们在当时留下的这两篇不朽杰作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两颗闪亮的明珠。  两文都是游记,但却与一般的游记不同。《游褒禅山记》虽写了游褒禅山前后两洞(主要是后洞)的经过,却引发了作者大段的议论,本文记游和议论几乎各占一半的篇幅。《石钟山记》也写了游石钟山的经历,但却又像一篇考
诗歌鉴赏是每年必考的内容。一项网上调查显示,有80%的网友一致认为诗歌鉴赏题是所有语文试题得分难度最大的题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诗歌鉴赏素材浩如烟海,似有不可捉摸之特点。另一方面,古代诗歌是文言的最集中表现形式,语言的跳跃感及古今语序的不同决定了其解读的难度。再者便是写作背景知识把握方面的障碍。这些都是考生读不懂诗歌的“硬伤”。但不管怎样,诗歌鉴赏都是高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洞悉今年高考的诗
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是教材分析这一宏观视角下的、面向课文的分析过程。对于文本解读,有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就是文本解读的多元化。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文本解读的多元化象征着社会的进步,是对社会个体尊重的表现。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允许不同的学生面向同一个文本的时候,提出不同的观点,这既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也丰富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内涵。   近20年来的课程改革中,语文学科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