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思慎取与摒弃主观臆断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两篇文章出自北宋时期的两大文豪之手。王安石和苏东坡都是文章魁首,他们二人同时并列在“唐宋八大家”之内,他们在当时留下的这两篇不朽杰作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两颗闪亮的明珠。
  两文都是游记,但却与一般的游记不同。《游褒禅山记》虽写了游褒禅山前后两洞(主要是后洞)的经过,却引发了作者大段的议论,本文记游和议论几乎各占一半的篇幅。《石钟山记》也写了游石钟山的经历,但却又像一篇考察记,作者是在送长子苏迈赴任途中游览并且考察石钟山的,他在考察中探究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
  两篇文章写的地点不同,景物有别,但在两位大家的议论中都说到了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的问题。
  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强调的主要观点是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的力量,并辅以一定的物质条件。除此之外,作者还以第四段的议论来回应第一段中关于褒禅山的另一个名字“华山”的“华”字的读音问题。作者认为褒禅山的本名应为“花山”,这从那块仆碑上残留的文字可以识别出来。但又为什么叫做“花山”呢?作者说这是“古书之不存”,和“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之也”,且字音又弄错了的缘故,
  因“华”是最早的字,“花”是后起的字,古代的“华”既可读成阳平声,又可读成阴平声。其义项也有“华丽”的“华”和“花朵”的“花”二义。如“春华秋实”中的“华”就应读作“花”,因古无“花”字。“春华秋实”就是春天开花,秋天结果的意思。只是在流传的过程中,人们把读音和流传的文字弄错了,就读成了“华山”,其实应该读成“花山”才对。由此作者提出了“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论断。这可以看出作者在对待学问、文字上的探究要“深思而慎取”的实事求是的严谨的治学态度。
  而苏东坡在《石钟山记》里则强调的是不轻信古人的说法,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这和王安石的“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以及严谨的治学精神则如出一辙,都是一种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探究精神。在《石钟山记》中,苏东坡对古人的两则旧说表示怀疑,一定要亲自考察,以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这两则旧说:其一是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关于石钟山得名原因的说法,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可是这种说法却“人常疑之”。即人们大多不相信这种说法,理由是“把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其二是唐代李渤的关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说法,“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李渤的这种说法,“余尤疑之”,因为“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可见苏轼对李渤的靠敲击石头发声而得名的这种说法表示怀疑。
  对以上两种说法,作者并不盲从,而是要亲自实地考察一番。
  考察的结果是“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这段话是说石钟山的得名是因为江边石头多裂缝,多孔穴,江风鼓动着波浪,冲击着这些裂缝和孔穴因而发出一种拍打物体的似钟鼓一样的声音。作者经实地考察后“笑李渤之陋也”,完全否定了李渤的说法。对郦道元的说法则表示赞同,可是郦道元却“言之不详”,说得太简单了。至于那些士大夫们,则不肯像我一样在夜晚乘坐小船亲自到绝壁下来考察一番,当然就不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了。而那些“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因而“此世之不传也”,那种“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的人却是太浅薄了。
  这里苏轼是从石钟山发声的方面来说的,也显得片面。实际上,石钟山的得名,除了声音方面的原因外,还有“形”的方面的原因。如《春在堂随笔》第7卷第17条中说:“盖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以钟名。上钟山亦中空,此两山皆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这说明石钟山的得名还全在于“形“的因素。遗憾的是苏东坡是在六月江水上涨之时去考察的,没有进入洞内,体会不到“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以钟名”的实际情形,因而未能看出山形来。
  尽管如此,也不能苛责苏东坡。我们只能去体会作者的“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精辟论断,即实事求是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探究精神,领略其精髓就可以了。
  综上所述,《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还不在于欣赏到文中描写的美好景物,文章中优美的精词妙语、名言警句,罕见的典故,还在于两位散文大家、思想家留给我们的“深思而慎取”和反对凭主观“臆断其有无”的实事求是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精神。
  [作者通联:四川筠连中学]
其他文献
一、新大纲对现代文阅读的新要求    较之于以前的高考语文大纲,2007年的大纲变化最大。一是纲名定为“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新课程理念在高考中得到确认;二是将试卷的结构形式改为必做内容和选做内容,呈现出多样件、选择性和探究件的特点。而试卷结构变化的最主要方面则是在现代文阅读上,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两大类。“必考内容”为一般论述类文体的阅读,“选考内容”包括“文学类文本阅读”、“实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主张语文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正是对阅读教学的解放,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主题、形象、艺术手法的多样性的认识,发挥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独特的、个性的、有价值的理解,提高阅读的效果,甚至将作品的价值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本质和生命体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处高低各不同”,读者在解读同一文本时,不同的切入点会得到不同的意义。  切入点一,侧看:“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心声》这篇小说入选人教版九年级第三单元,许多教案都把它解读为《心声》是主人公李京京希望得到同学老师的理解肯定和尊重,认为李京京这么喜欢读《万卡》这篇文章,是因为李京京想在课堂上得到锻炼,表达他自己希望像万卡一样渴望父母的爱,渴望家庭的温暖,而把李京京渴望读课文与程老师不让读课文的矛盾归结到程老师缺乏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上。  这样来解读《心声》的主题,有它的道理,但比较肤浅。这样的解读把主人公李京
高三进入到紧张备考阶段,随着大密度高强度训练的开展,一周两次作文大练成为写作常态,这是提升考场文的关键时期,但若缺少了必要的引导和梳理,学生只是疲于应付,易产生厌倦情绪,写出来的文章缺少新意。因此,作文备考后期,教师要给学生心理疏导的同时,重点予以方法指引,拟通过营造具体或拟真的写作任务场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案例】   为调整学生的写作状态,提取学生学习的真实状况,拟写作文题目,要
2007年度语文教育研究者对课堂生态问题关注颇多,所涉及的论文可分两类,一类是对语文课堂的不良生态予以揭露,另一类是从学理的角度对语文课堂生态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我们发现其中有“逻辑”、“自主”、“错误资源”三个关键词最引人注目,触及到了课堂生态问题的深处。本文拟从这三个关键词出发,选取有代表性的三篇论文加以评析。    一、逻辑:语文课堂生态的理性立场    【评析文章】 黄厚江《语文课堂教学应
语文学习离不开一个“读”字,语文教学的历次改革,从上世纪50年代的“红领巾教学法”,到60 年代的“精讲多练”教学法,到70年代的上海育才中学的“读读讲讲议议练练”法,再到80年代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和魏书生“六步教学法”,可谓万变不离其宗,从来没有忽视“读”的环节[1]。2011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朗读和默读的方法技巧有了更明确的要求:“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
有人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成功的女人,而我想说,一个悲剧女人的背后常常是因为有一个造成她悲剧的男人。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很多:刘兰芝、杜十娘、祥林嫂、窦娥……其悲剧均催人泪下,其悲剧原因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她们背后都有一个造成她们悲剧的男人。笔者仅以焦仲卿为例,探究一下刘兰芝悲剧的根源。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美丽、勤劳能干、温顺贤慧的女子,甚至可以说,她集中国女性的优点于一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它从1912年起经历了结胎、发育、形成、完善四个阶段。1977年给《中学语文》的题词,正好是完善阶段中第一次对这一学术观点所作的完整而科学的阐释。这以后的两次谈话中否定了诸如“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等的不严密、不科学的提法,明确指出“达到”“需要”两个词不能少。对于到底如何落实“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目标,叶圣陶先生毕生以此
李泽厚在《美学四讲》的审美形式中提到,美有三个层次,最低层为“悦耳悦目”,接着为“悦心悦意”,最高层为“悦志悦神”。以下结合《桃花源诗并记序》谈三步解读。  初读:最初(第一次)阅读(当然是专心致志、原汁原味地阅读)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某种感觉(它也许是阅读期待的顺向共鸣;也许是期待遇挫,出乎意料的同时又豁然开朗的兴奋;也许是疑窦丛生的困惑,当然都必须是基于阅读整体上的感觉),往往是极其重要的乃至是最
元曲作为一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无论在内容、文体、格律上与诗词赋相比都更为复杂精巧,戏曲又以多层次的艺术形式,集合音乐、服装、诗词、表演等,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说,戏曲不仅是中华民族心理、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民俗的重要载体。   一、渗透式教学法——传统文化渗透教学始终   渗透式教学法在高中戏曲教学中应用,可以将传统文化渗透于戏曲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之中,引发学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