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改简单的说就是改变教学模式,让课堂变得更高效。我觉得课改改变教师教学的同时,也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把“灌输式教学”变成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关键词:小学教学;教师;高效课堂;方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以往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以往的课堂教学总是以老师为主,老师按着自己的教案按部就班的给学生讲解,最后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老师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觉得乏味,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另一方面是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中心,讲解课堂内容,同学们只是用耳朵接收信息,很少用脑进行思考,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反思以往的低效课堂,我们应积极改变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低效的学习变成主动的高效学习。
课改下的高效课堂,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师角色。
1.教师要转变角色,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做到放手,给学生提供自学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对于简单易懂的知识,教师应少讲,尽量不讲,让学生自己们探索。我记得四年级下册学生学习“确定位置”的时候,由于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然后请学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解决问题,最后教师给予补充讲解。
2.教师要终身学习,提升能力,自我完善。
提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总是以课本素材为中心,而信息技术则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使数学教学内容得以跳出封闭的教材,扩展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创设了广阔的智力背景,使得构建立体化、多样化、信息化的数学大教材成为可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突破时空的限制,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客观揭示知识的本质特征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及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
3.教师要常反思教学,成为反思型教师。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工作中更需要不断地反思,细心地审视和分析自己所实施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理念?是否适合绝大多数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们的个性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每一个教学过程,我们都应该全面而深刻地思考和总结。通过反思,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改变策略,使教育教学趋于最优化。只有在反思中,教师的思维才可能变得更具逻辑性。因此,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是教师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的过程。
4.教师要提高创新意识,不断创新教学。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习的材料。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教学的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使教师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教师关注的只是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了关注人的全面的发展。这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所使用的数学教材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新课程体系下,数学教师只有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创新知识内容和形式,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获得最大限度的知识。
二、转变学生。
学生应从被动汲取变成主动获取。学生主动获取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有着很深的关系,因此,我们要着力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集体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悦纳他人,完善自己,只有合作探究才能把小河流汇成大江。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而一旦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因此,将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
三、建构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讲之所想。
轻松和谐的师关生系是学生敢于讲真话的前提,也是敢于讨论的前提,由此可见,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何等的重要。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主动陈述自己的意见、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人人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经过锻炼,逐步做到正确流利地说,愉快动情地说。师生各抒已见,形成民主、自由、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要让学生主动发言,淡化学生回答内容正确与否的评价。关注学生回答行为的评价。要及时给予鼓励,尽量不批评或少批评学生。要用放大镜去寻找学生的优点、长处、闪光点。用这一亮点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让学生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
四、结合实际,设计学生喜欢的的课堂教学和练习作业。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的过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是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布置作业也是一门有讲究的艺术,布置作业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布置作业的多少和作业的层次。首先设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适当的作业;其次要精选练习题,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第三还可以根据数学学科广泛性特点,把作业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实践去探索.
在课改的春风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仔细分析我们的实际现状,做出长远的打算。面对变化的时代和学生,我们只有更好的转变提升自己,只有更好的转变提升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高效。
关键词:小学教学;教师;高效课堂;方法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以往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以往的课堂教学总是以老师为主,老师按着自己的教案按部就班的给学生讲解,最后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老师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觉得乏味,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另一方面是课堂教学以老师为中心,讲解课堂内容,同学们只是用耳朵接收信息,很少用脑进行思考,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反思以往的低效课堂,我们应积极改变教学模式,学生由被动低效的学习变成主动的高效学习。
课改下的高效课堂,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师角色。
1.教师要转变角色,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做到放手,给学生提供自学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机会。
对于简单易懂的知识,教师应少讲,尽量不讲,让学生自己们探索。我记得四年级下册学生学习“确定位置”的时候,由于内容比较简单,首先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然后请学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解决问题,最后教师给予补充讲解。
2.教师要终身学习,提升能力,自我完善。
提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总是以课本素材为中心,而信息技术则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使数学教学内容得以跳出封闭的教材,扩展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创设了广阔的智力背景,使得构建立体化、多样化、信息化的数学大教材成为可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突破时空的限制,直观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客观揭示知识的本质特征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及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
3.教师要常反思教学,成为反思型教师。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工作中更需要不断地反思,细心地审视和分析自己所实施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新理念?是否适合绝大多数学生?是否有利于学生们的个性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每一个教学过程,我们都应该全面而深刻地思考和总结。通过反思,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得与失,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改变策略,使教育教学趋于最优化。只有在反思中,教师的思维才可能变得更具逻辑性。因此,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是教师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的过程。
4.教师要提高创新意识,不断创新教学。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资源,是精选出来供学习的材料。教师是否善于运用教材是有效地进行教学的因素之一。长期以来,主、客观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使教师成了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教师关注的只是知识点的教学,而忽视了关注人的全面的发展。这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所使用的数学教材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原则,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为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新课程体系下,数学教师只有根据本班学生实际,创新知识内容和形式,才能让每一个孩子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获得最大限度的知识。
二、转变学生。
学生应从被动汲取变成主动获取。学生主动获取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有着很深的关系,因此,我们要着力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通过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2.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集体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悦纳他人,完善自己,只有合作探究才能把小河流汇成大江。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而一旦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因此,将问题贯穿于教学过程,让问题成为知识的纽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
三、建构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讲之所想。
轻松和谐的师关生系是学生敢于讲真话的前提,也是敢于讨论的前提,由此可见,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何等的重要。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主动陈述自己的意见、见解。让学生大胆地说,人人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经过锻炼,逐步做到正确流利地说,愉快动情地说。师生各抒已见,形成民主、自由、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要让学生主动发言,淡化学生回答内容正确与否的评价。关注学生回答行为的评价。要及时给予鼓励,尽量不批评或少批评学生。要用放大镜去寻找学生的优点、长处、闪光点。用这一亮点照亮学生前进的道路。让学生做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
四、结合实际,设计学生喜欢的的课堂教学和练习作业。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的过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是教学设计的重要部分。布置作业也是一门有讲究的艺术,布置作业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布置作业的多少和作业的层次。首先设计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适当的作业;其次要精选练习题,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智力;第三还可以根据数学学科广泛性特点,把作业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实践去探索.
在课改的春风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仔细分析我们的实际现状,做出长远的打算。面对变化的时代和学生,我们只有更好的转变提升自己,只有更好的转变提升学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