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底需要多少钢?

来源 :中国工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6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到底需要多少钢?可以研究,可以探讨,这样可以启发思路。但从世界经验来看,这里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对稍长时期的需求绝难取得一个共识的。甚至可以说,对长期需求的预测,从来就没有一个为多数人认同的数据。往往是经济形势好时,预测的需求量就高些;形势差时,需求量的预测就低些。像上世纪70年代末期,国际上多个权威机构预测1990年世界钢的需求量超过10亿吨,2000年将达到12亿吨以上。事实证明是高估了。
  2000年时,英国剑桥大学彼得·诺兰教授曾在第二年出版的一本书中,引用了两个钢材预测数据:一是21世纪头10年,全球钢的最高年产量将达到8.00亿~8.50亿吨;另一处则说“在1997年经济危机之后,1998~1999年的世界钢消费量下降到6.9亿吨,预计到2005年应恢复到7.6亿~7.7亿吨”。这又低估得太多了,事实上2003年世界钢产量达到了破天荒的9.6亿吨。从美国、日本历年钢铁产量的统计,也可以看出这种预测的不可靠性。
  再拿我国来说,从1989年到2001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9.3%,但是前几年钢材需求不仅没有大幅增长,而且还出现了所谓“理智性限产”的情况。当时引经据典的说法都是钢的增幅要小于GDP的增幅,但现在GDP的增长速度变化不大,但人们普遍的观点却是钢材需求增长幅度要大大高于GDP的增长。
  
  严防爆发产业性危机
  
  几年前,有谁能预测到去年钢产量就要突破2亿吨呢?即使有人预测到了,又有谁能将这一预测数作为指导发展的依据呢?因此,在当前经济形势大好、钢材供需又出现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对钢材的需求肯定还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能否持续以3000万吨的幅度增长,需要审慎对待。千万不可把这几年钢产量的急剧增长看做是经济发展的新规律,以为可以长期地、持续地保持这样的势头。这几年,拉动钢铁工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投资的高速增长,而这种以30%以上增幅递增的情况不可能长久保持下去。特别是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去年竟然增长80%以上,这绝非正常情况。“月有阴晴圆缺”,自然界的规律在经济领域也早被证明其正确性。
  现在,人们所说的钢铁工业过热现象,并不是指当前钢产量多了,而是担心由于这几年钢的需求量剧增而引发的对钢铁工业的投资热,担心钢的产能扩张过快了,带来的一系列的新问题。国际钢铁协会(IISI)前些日子就指出:中国钢铁投资过热,有极大的潜在风险。虽然在目前市场需求旺盛前提下,还没有出现严重的供给过剩问题,但如在建产能持续扩充,一旦市场发生较大变化,供过于求势必出现,甚至引发骨牌效应,爆发产业性危机。
  中国钢协去年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的《钢材市场需求预测及钢铁工业发展战略的若干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也已经以大量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提出了这一问题。他们通过多种途径,得出的结论是:到2005年,中国粗钢的生产能力是3.3亿吨,要比预测的市场需求高出6700万吨。这已經是留有余地的结论。就我所接触到的企业情况看,还有相当一些企业规划中的规模要比《建议》里列举的大,还有一批已经在具体运作中的新建民营企业根本就没有列入《建议》的调查数据中。
  但是,前一阵,有的文章以当前钢产量的供需大体平衡来否定规模扩张的事实,不恰当地强调市场需求还有很大的空间,甚至有意无意压低目前实际已经增长的产能,对人们善意提醒要注意钢铁工业“盲目发展”、要防止发生“大办钢铁”的趋势的言论则很不以为然;有人甚至认为,如果中央采纳了这些意见(指要防止钢铁工业盲目追求数量增长),其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不怀疑这些同志要求快速增长的愿望是好的,但我们更要深刻理解中央强调指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实予以贯彻;否则,如果片面追求“快速”,其结果必然是欲速不达。现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等六个部门《关于制止钢铁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要求近期内对已建、在建、拟建钢铁项目进行一次认真的清理,这对当前钢铁行业的盲目扩张的无序状态必将起到有力的抑制作用。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不是这次中央决定清理,继续听任其自行发展,到2005年,建成的能力一定会远远大于3.3亿吨。一旦这些产能都释放出来,就必然会形成严重的供需失衡。而且,可以肯定,由于铁矿石资源、水资源以及其他能源和运输条件的严重制约,要么一部分在建能力通过清理急速刹车(这必然也会形成相当一部分的损失),要么到时成为无米之炊,有相当一部分能力放空,大量的投入却得不到应有的产出。对这种情况,也有同志认为,市场经济情况下,某些产品供大于求是正常现象,有利于市场竞争。但凡事都有一定的“度”,超过了这个“度”,事情就会走向反面。
  
  不能再付学费
  
  这些年,不少钢铁企业对需求数量的增长,反应相当敏感,规模扩张的步子很快。但要看到,对一个产业来讲,数量的增长总是有极限的。我接触到的很多国企老总们,对此也都心明如镜。但往往是迫于形势,人家在大规模扩张,自己还是守在原位,怕对竞争不利。这里还存在对规模经济的片面理解。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有小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其合理的经济规模也在变化。因此,现在不少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规模都在翻番,几十万吨的增长到100万吨,100万吨的扩大到200万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重视规模经济,绝不意味着规模越大越好;而且对一个企业来说,规模的扩大也是有尽头的,而结构的优化和提升则是无穷期的。何况,当前我国名副其实的钢铁大国之所以还没能成为钢铁强国,问题也恰恰出在品种结构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上。
  应该说,近几年以宝钢为代表的我国一批特大型钢铁企业并没有追逐于规模的扩张上,而是把功夫下在结构的调整、品质的改善、能耗的下降、环境的治理等方面。但更多的企业,特别是相当一批民营企业,却还是简单地追求规模的扩张,这就导致了近期内某些品种产能的增长将大大超过实际需求,导致市场的无序竞争。这种历史教训对大部分钢铁企业来说,还是记忆犹新的。我们总不能老是在同样的问题上不断“付学费”吧。还要看到,规模的扩大,并不一定依靠新建或扩建,像钢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达到4000多万吨的阿赛洛这样的巨型钢铁企业,其规模的扩大主要是靠对现有企业的整合重组。这应该也是我们的方向。而且,即使是一些规模不大的企业,同样可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德国巴登钢厂的钢产量也就是200万吨左右,但却是世界著名的“高效率工厂”,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许多企业前去学习。国内的石钢、新兴铸管、邢钢也是规模不大,但很有特色,效益也好,他们的经验也值得借鉴。
其他文献
本文在论述导线的高次谐波电阻的同时,提出了一个查表的计算公式,并计算出当存在高次谐波时线路的损耗。文中还举了一个实例,说明高次谐波所引起的附加损耗的可观,应该引起人
随着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又称“9号文件”)的发布,国内电力市场改革掀起了新一波浪潮,国内电力市场体制改革在一步步深入推进,由于电力的特殊性
天然物的分离,首先将试料选用合适的溶剂进行提取,然后采用吸附、层析、蒸馏、重结晶等方法。而通常在这些分离操作之前,或者与这些分离方法配合起来,用各种溶剂进行提取,尽
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改善,巨分子酶的检出率越来越高,对临床检验结果所造成的干扰越来越明确.究竟巨分子酶是怎样一种物质?血清中出现巨分子酶有何临床意义?它们的出现与临床
本报讯: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吉学平率领的云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曲靖市文物管理所、富源县文物管理所文物考古专业人员组成的联合发掘队近日对富源
报纸
积极推行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推进思想品德课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只要我们积极投身于新课改,只要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关注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