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谈到教师的素质提升,许多人就想到组织教师去听公开课,去听师范大学里的教授讲解专业知识与课程。这对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当然重要。但是,另一个同样重要的方面却常常被我们所忽视:那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一个教师对职业、对学生的态度,一个教师面对未成年人所展现出来的人格。事实告诉我们,后者往往更决定一个教师是否能快速成长,是否能成长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是否能感受到教育生涯的幸福。
一颗善待孩子的心
著名教育家孙云晓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如果你一听到孩子的喧闹声,不是感到欣喜而是感到烦躁,那你最好不要选择做教师。已当了教师的可以尽快想法转行。只有那些一看到活蹦乱跳的孩子,就感到欣喜,感到兴奋的人,才是最适合当教师的人。
72行,行行有自己的要求与特性。教育是人影响人的事业,不是人面对物的工种。当教师最可贵的,可能就是多少带一点童心,幼儿园、小学教师尤其如是。这种童心,使他能够比较容易了解与理解孩子,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能原谅孩子的一些小过失,不会苛刻地对待孩子,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灵,从而得到孩子的信赖与认同。应该说,做过妈妈的女老师,在这方面有先天的优势。
有人说,但凡做教师做到一定层次,在世俗眼中看来都是有点傻的人。一些教师做到最后,往往会离不开孩子,离不开班级,离不开讲台,大约就是一种体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过一本《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书,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教育人。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师德要求教师爱孩子,一视同仁地爱着全班五六十个孩子,这无疑是一种很高的要求。其实,能够善待孩子,不伤害孩子,应视为为师的底线。
善待孩子,当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令许多人想不到的是,它对教师的成长进步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简言之,爱孩子,会让教师变得更智慧。
与爱孩子相反的是,现实中有些老师对学生简单是十分冷血,令人不耻。山东那个说学生冻“死得舒坦”的老师,那个喝酒后忘了学生还站在室外挨冻从而造成惨剧的老师,在他们身上,不仅没有“师味”,连“人味”也不多。类似这样的教师,不仅不能善待孩子,反而伤害孩子,这样的人,理当清理出教师队伍。
北京大学文学院的曹文轩教授曾组织编写过一系列的《新人文读本》,有教师读本,有学生读本,目的就是帮助读者养成健全美好的人性,享受人生的幸福。这美好的人性中的相当一部分,就是爱,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爱。这既是成年人的义务,也是成年人的责任。
我觉得有兴趣的教师,不妨一读,也不妨推荐给自己的学生阅读。培育美好的人性,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一点耐心一点宽容
所有的校园师生冲突都缘起于小事,但有些不善处理的教师,或一些个性冲动的学生与家长,往往将这种小事件演变成大事件大事故,个别的甚至引发校园血案。
这样的惨痛事例,报上常有报道,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处事简单粗暴,情绪失控、行为冲动、个性倔强、爱走极端,差不多是这种种事故后可以分析出来的双方性格上的原因。
往往,师生冲突以青年教师与后进学生之间居多,而中老年教师则少,为何?后者经历了长期的个性打磨,变得更冷静、理智,也更有耐心和宽容。
未成年人是“初生牛犊不畏虎”,末成年人是“少年壮志当拿云”,面对处于第二断奶期的未成年人,我们的教师真的需要好好修养个性,变得更有耐心,更宽容一些。 千万不能牛不喝水强捺头,哪壶不开提哪壶,更不能急功近利,一口想吃成个胖子,把昨天的后进生今天就变成优等生。
如何修炼耐心?多听听古典音乐,练练书法,养心修性,学会冷静、从容处事;少一点急功近利,多念几次“欲速则不达”,“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想想八年持久抗战;明白“优等生考验的是教师的智商,后进生挑战的是教师的情商”,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作为教师的你,要有应对良方(包括说 “向你请教”“对不起”),要能挺住、忍住不赌气不乱阵脚;要有直面失误、失败的勇气;学会享受慢生活。
如何变得宽容?多角度看问题,不要非黑即白;多想想自己年少时的经历,便能体会学生心理之一二;明白问题学生是教育不当所致,不是学生天生如此;明白末成年学生永远有希望,重视其点滴进步的积累;少一点功利心,少一点苦干蛮干,多一点巧干。
一点睿智一点悲悯
有一种说法,大城市学校是素质教育,小城镇学校是应试教育,农村学校里是野蛮教育。
还有一种说法,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是老师的法宝。考完后一切拉倒。
这种种做法与说法,离教育的本质,离真正的美好的教育,相距甚远。但有人说,它特别管用。
是啊,它管用。所以我们的一些重点中学,只拿得出高高的考分与一大堆教辅资料;所以,我们的学生,考试天下无敌,创新甘居人后。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也拥有世界排名百位之后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中国制造的产品销往全世界,我们中国创造的产品还在襁褓之中。
为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论到教育,可以说是因为我们的教师缺少一种担当,一种睿智,一种悲悯。
以素质教育的方法,能不能考出应试教育的高分?答案是显然的,能,但一开始教师要付出更多的辛劳。于是,很多教师放弃尝试,宁愿让学生累着。
以素质教育的方法,能不能考出应试教育的高分?答案是显然的,能,但有风险。于是,许多教师放弃冒险,宁愿一年又一年地山重水复。
但可喜的是,还是有人在尝试,在探索,在思考。
魏书生,大胆教改,把高教的内容放进自己的中学课堂。
李镇西,早在十几年前就重视学生个性,民主管理班级,培养公民素养。
任小艾,为管好乱班,勤于学习,勇于创新,曾包了两架飞机搞班级活动。
……
他们是智者,他们看到了现行教育的一些弊端,但没有停留在抱怨上,而是落实在自己积极改进的行动上。他们开始行动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以后的成功。真个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他们是具有悲悯情怀的人。魏书生和任小艾带的都是乱班,但他们都把乱班带成了先进班、优秀班。真个是明知不可为而积极为之。
做教师,首要的,也许不是你的专业知识,而是你的心态。一位特区的教师对我说:那些学习基础不好的孩子,只好放弃了。但要知道,在那些交通不便、求学条件差得多,学生基础差得多的山区,一些乡村教师也不会放弃一个孩子。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执著?是悲悯,是责任,是担当。
这一点在我们的一些教师身上,真的很欠缺。这种欠缺,是一种致命的欠缺,它让我们的教师提升不了境界,上不了层次。也让我们的教育,缺少了感人的力量。
比比德国人卢安克,我们很惭愧,很不安。
确实,知识丰富了,技能圆熟了,你就能教好书了,你的学生就能考高分了。
但这离一个好教师,一个好学生,一种好教育的境界,还有很远的距离。缩短这种距离的办法只有一个——跨越那道叫做教师人格魅力的桥!
一颗善待孩子的心
著名教育家孙云晓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如果你一听到孩子的喧闹声,不是感到欣喜而是感到烦躁,那你最好不要选择做教师。已当了教师的可以尽快想法转行。只有那些一看到活蹦乱跳的孩子,就感到欣喜,感到兴奋的人,才是最适合当教师的人。
72行,行行有自己的要求与特性。教育是人影响人的事业,不是人面对物的工种。当教师最可贵的,可能就是多少带一点童心,幼儿园、小学教师尤其如是。这种童心,使他能够比较容易了解与理解孩子,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能原谅孩子的一些小过失,不会苛刻地对待孩子,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灵,从而得到孩子的信赖与认同。应该说,做过妈妈的女老师,在这方面有先天的优势。
有人说,但凡做教师做到一定层次,在世俗眼中看来都是有点傻的人。一些教师做到最后,往往会离不开孩子,离不开班级,离不开讲台,大约就是一种体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过一本《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书,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教育人。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天性;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师德要求教师爱孩子,一视同仁地爱着全班五六十个孩子,这无疑是一种很高的要求。其实,能够善待孩子,不伤害孩子,应视为为师的底线。
善待孩子,当然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但令许多人想不到的是,它对教师的成长进步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简言之,爱孩子,会让教师变得更智慧。
与爱孩子相反的是,现实中有些老师对学生简单是十分冷血,令人不耻。山东那个说学生冻“死得舒坦”的老师,那个喝酒后忘了学生还站在室外挨冻从而造成惨剧的老师,在他们身上,不仅没有“师味”,连“人味”也不多。类似这样的教师,不仅不能善待孩子,反而伤害孩子,这样的人,理当清理出教师队伍。
北京大学文学院的曹文轩教授曾组织编写过一系列的《新人文读本》,有教师读本,有学生读本,目的就是帮助读者养成健全美好的人性,享受人生的幸福。这美好的人性中的相当一部分,就是爱,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的爱。这既是成年人的义务,也是成年人的责任。
我觉得有兴趣的教师,不妨一读,也不妨推荐给自己的学生阅读。培育美好的人性,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一点耐心一点宽容
所有的校园师生冲突都缘起于小事,但有些不善处理的教师,或一些个性冲动的学生与家长,往往将这种小事件演变成大事件大事故,个别的甚至引发校园血案。
这样的惨痛事例,报上常有报道,在此不一一列举了。
处事简单粗暴,情绪失控、行为冲动、个性倔强、爱走极端,差不多是这种种事故后可以分析出来的双方性格上的原因。
往往,师生冲突以青年教师与后进学生之间居多,而中老年教师则少,为何?后者经历了长期的个性打磨,变得更冷静、理智,也更有耐心和宽容。
未成年人是“初生牛犊不畏虎”,末成年人是“少年壮志当拿云”,面对处于第二断奶期的未成年人,我们的教师真的需要好好修养个性,变得更有耐心,更宽容一些。 千万不能牛不喝水强捺头,哪壶不开提哪壶,更不能急功近利,一口想吃成个胖子,把昨天的后进生今天就变成优等生。
如何修炼耐心?多听听古典音乐,练练书法,养心修性,学会冷静、从容处事;少一点急功近利,多念几次“欲速则不达”,“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想想八年持久抗战;明白“优等生考验的是教师的智商,后进生挑战的是教师的情商”,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作为教师的你,要有应对良方(包括说 “向你请教”“对不起”),要能挺住、忍住不赌气不乱阵脚;要有直面失误、失败的勇气;学会享受慢生活。
如何变得宽容?多角度看问题,不要非黑即白;多想想自己年少时的经历,便能体会学生心理之一二;明白问题学生是教育不当所致,不是学生天生如此;明白末成年学生永远有希望,重视其点滴进步的积累;少一点功利心,少一点苦干蛮干,多一点巧干。
一点睿智一点悲悯
有一种说法,大城市学校是素质教育,小城镇学校是应试教育,农村学校里是野蛮教育。
还有一种说法,分分分是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是老师的法宝。考完后一切拉倒。
这种种做法与说法,离教育的本质,离真正的美好的教育,相距甚远。但有人说,它特别管用。
是啊,它管用。所以我们的一些重点中学,只拿得出高高的考分与一大堆教辅资料;所以,我们的学生,考试天下无敌,创新甘居人后。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也拥有世界排名百位之后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中国制造的产品销往全世界,我们中国创造的产品还在襁褓之中。
为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论到教育,可以说是因为我们的教师缺少一种担当,一种睿智,一种悲悯。
以素质教育的方法,能不能考出应试教育的高分?答案是显然的,能,但一开始教师要付出更多的辛劳。于是,很多教师放弃尝试,宁愿让学生累着。
以素质教育的方法,能不能考出应试教育的高分?答案是显然的,能,但有风险。于是,许多教师放弃冒险,宁愿一年又一年地山重水复。
但可喜的是,还是有人在尝试,在探索,在思考。
魏书生,大胆教改,把高教的内容放进自己的中学课堂。
李镇西,早在十几年前就重视学生个性,民主管理班级,培养公民素养。
任小艾,为管好乱班,勤于学习,勇于创新,曾包了两架飞机搞班级活动。
……
他们是智者,他们看到了现行教育的一些弊端,但没有停留在抱怨上,而是落实在自己积极改进的行动上。他们开始行动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以后的成功。真个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他们是具有悲悯情怀的人。魏书生和任小艾带的都是乱班,但他们都把乱班带成了先进班、优秀班。真个是明知不可为而积极为之。
做教师,首要的,也许不是你的专业知识,而是你的心态。一位特区的教师对我说:那些学习基础不好的孩子,只好放弃了。但要知道,在那些交通不便、求学条件差得多,学生基础差得多的山区,一些乡村教师也不会放弃一个孩子。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执著?是悲悯,是责任,是担当。
这一点在我们的一些教师身上,真的很欠缺。这种欠缺,是一种致命的欠缺,它让我们的教师提升不了境界,上不了层次。也让我们的教育,缺少了感人的力量。
比比德国人卢安克,我们很惭愧,很不安。
确实,知识丰富了,技能圆熟了,你就能教好书了,你的学生就能考高分了。
但这离一个好教师,一个好学生,一种好教育的境界,还有很远的距离。缩短这种距离的办法只有一个——跨越那道叫做教师人格魅力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