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的真谛是以育人为本。以育人为本就要教育者关爱学生,重视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发掘、激励每个学生的潜能,帮助每个学生健康地全面地发展。发展应当是全面的,是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如何使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应当倾注一片爱心,用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时刻关心和帮助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师爱是科学理智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人说:“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钥匙”。这话说得对。受农村条件限制,农村学生的知识面较窄,眼界不开阔,兴趣不广泛,性格多内倾、保守,缺少开拓精神与冒险精神,但是他们能吃苦耐劳,生活朴素,不虚荣,待人忠厚诚实。因此,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更要用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首先对优等生要有忠心,对中等生要有恒心,对双差生有厚爱之心。其次与同事们要诚心合作,坚持做到家访和校访相结合,而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才能在农村办好教育事业。
一、用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
有人说:“爱是启迪学生心灵的基础,爱能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爱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作为一个班级,学生各知识水平不一致,性格也存在差异,真是一把钥匙一把锁,针对每个学生而因材施教。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在新年狂欢夜上,与学生们共同活动,为学生们唱流行歌曲,与学生们零距离亲密接触。这就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效法。在广大学生当中,有些教师犹如空中楼阁,只能远远观望,却无法接近。永远威严的神情,永远端庄的神态,这样的教师,何谈感召学生?学校是传播文化、文明、培养学生的场所,学校的一切工作就是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师的作用与价值就该这样定位。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任校长的帕夫雷什中学始终没脱离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一生在这所农村学校勤奋工作,他熟悉每一位老师,了解每一位学生及家庭,教育转化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他的秘诀是每周都要走访这些孩子的家。他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曾语重心长地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论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一件件看得见、模得着的服务于学生的实实在在的个体行动。真正的教师是需要人文气息的,是需要亲近学生的,是要从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中去教育感化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才会有心对心的呼应,真正的教育存在于生活中。
1、对优等生要有忠心
优等生是在班级中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优秀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班级中较有影响、有威信,是学生中的骨干,也是班主任和教师的助手,因此,对优等生要有忠心,即:尽心竭力,严肃认真。
2、对中等生要有恒心
中等生是班级中各方面表现都处于一般水平的中间状态的学生。按照一般常态分配的原理,好的和差的两头是少数,而处于中间状态的中等生总是多数,在实际工作中,要深入研究中等生的发展趋势,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中等生的思想情绪不稳定,因此,对他们的教育要有恒心,即:要持久不变的经常性的心态去引导他们,去关爱他们,去关心他们的点滴进步。
3、对双差生要有厚爱之心
“最难劈的是扭纹柴,最难教的是双差生。”这话说不假。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是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前提和情感基础。后进生由于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较差,在学校和家庭经常得不到应有爱护和关怀,这是阻碍他们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用关爱的方式说话,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一个自习课,班级闹得很厉害。我走进教室,只见三五个差生围成一团,正在打扑克牌。见到我来了,赶紧归位。或许是怕我批评他们,又或许地是怕我“秋后算帐”,在一阵桌椅的“动荡”声后,教室里出奇的静,仿佛空气都凝固了。看着学生的惶恐的样子,我努力用轻轻的表情,笑着对他们说:“我也真想和你们打上一牌,可现在不是时候啊。”学生们抬起了头,表情不再僵硬,气氛一下子缓和了。
我很感谢学生们的笑容,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学生时,同一个意思换关爱的方式说话,不仅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们吵闹可能有多种原因,但大多数是天性使然,是因为这种年龄决定了他们性格方面的好动,不能克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没有必要苛求学生,以成人的逻辑去约束他们,而是宽容他们、厚爱他们,耐心引导他们,让他们不断克服本身的弱点、缺点。
在一个班级内进行分层,要在关爱每一个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学习态度来分。否则,盲目分层会挫伤某些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并且要对低层次的学生多鼓励,让他们也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与同事的诚心合作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发展,不仅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且还是个合作者。由于现在农村很多都是留守学生,做老师的很难与他们的父母进行交流,他们的生活学习更是少了应有的约束与规范,所以他们很难管理,给班级的管理工作带来许多的困难。因此,需要担任本班级的课任教师的诚心合作。几年来,我对所教的班级了如指掌,特别是那些留守孩子,他们每人的各方面表现以及家庭情况我都非常熟悉,每个学生的情况我能说出来好多。于是,当我开展班级活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别的老师就主动热情地帮助我。当别的老师教育学生时,我也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而学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同事诚心合作,才能把学校工作做好,才能构建起一个关爱学生的平台。
三、家访与校访相结合
学生家长是学生的法律监护人,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要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搞好,必须把家校融为一体,合作育人,共同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首先深入家访。家访可以了解学生,沟通家长,进行个别教育。从爱护学生出发,和家长一道商量促使孩子进步、发展的方法、方案。其次争取支持,通过家长会,接待家长来访,电话等方式与家长保持联系。争取家长支持与配合,同时也真心实意地听家长的反馈意见。第三建议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工作。从言谈举止中关注孩子的品德,从时间和利用上关注孩子的学习,从起居、休息上关注孩子的身体,进而促使学校的教育工作全面发展,使学校和家庭都服务于学生。
农村百姓普遍文化素养不高,思想落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一个家庭里三孩四孩很普遍。在农村这样的家庭里,家长整天忙于农活,生意或外出打工。认为把孩子交到学校就没事了。其次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分配投资在孩子的身上。第三用大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智力,分数低的就受到训责。因此,综上所述必须家校相结合教育学生。这样,才能形成合力,让学校和家庭都对学生关爱,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经常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关爱学生、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告诉学生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我们前辈的鲜血和汗水换来的,要珍惜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育每位学生要充满爱心,爱祖国,爱家人,爱同学,爱自己,爱生活,爱学习,并感受到祖国的关爱,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经验、新的问题不断地涌现。因此,要求每位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就是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充实和完善教育教学思路,终身学习终身受益。一、要学习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学习了解并逐步建议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要想很好地实现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就必须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掌握理代教学理论就必须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二、要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文件、材料。学习这些文件、材料是对教师理论和思想的武装。三、学习研究教学案例。有人说:“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案例是教师成长的阶梯。”“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近年来,我一面开展教学工作,一面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已的素质。我订阅众多教育报刊,在认真阅读的同时,认真地进行笔记,写了读书笔记,并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提高,总之,打铁先得本身硬,“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而且还有长流水。”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不断提高,才能做到“师高徒弟强”、“高师生高徒”。
师爱是科学理智的爱,是积极主动的爱,这种爱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有人说:“教师的爱是打开学生的心灵大门钥匙”。这话说得对。受农村条件限制,农村学生的知识面较窄,眼界不开阔,兴趣不广泛,性格多内倾、保守,缺少开拓精神与冒险精神,但是他们能吃苦耐劳,生活朴素,不虚荣,待人忠厚诚实。因此,作为一名农村教师,更要用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首先对优等生要有忠心,对中等生要有恒心,对双差生有厚爱之心。其次与同事们要诚心合作,坚持做到家访和校访相结合,而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这样,才能在农村办好教育事业。
一、用心去关爱每一位学生
有人说:“爱是启迪学生心灵的基础,爱能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爱是师生情感沟通的桥梁。”作为一个班级,学生各知识水平不一致,性格也存在差异,真是一把钥匙一把锁,针对每个学生而因材施教。
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在新年狂欢夜上,与学生们共同活动,为学生们唱流行歌曲,与学生们零距离亲密接触。这就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效法。在广大学生当中,有些教师犹如空中楼阁,只能远远观望,却无法接近。永远威严的神情,永远端庄的神态,这样的教师,何谈感召学生?学校是传播文化、文明、培养学生的场所,学校的一切工作就是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师的作用与价值就该这样定位。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任校长的帕夫雷什中学始终没脱离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一生在这所农村学校勤奋工作,他熟悉每一位老师,了解每一位学生及家庭,教育转化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他的秘诀是每周都要走访这些孩子的家。他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曾语重心长地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去爱护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论不是贴在墙上的标语,而一件件看得见、模得着的服务于学生的实实在在的个体行动。真正的教师是需要人文气息的,是需要亲近学生的,是要从一点一滴的教学实践中去教育感化学生。面对面的交流才会有心对心的呼应,真正的教育存在于生活中。
1、对优等生要有忠心
优等生是在班级中德智体美各方面发展优秀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在班级中较有影响、有威信,是学生中的骨干,也是班主任和教师的助手,因此,对优等生要有忠心,即:尽心竭力,严肃认真。
2、对中等生要有恒心
中等生是班级中各方面表现都处于一般水平的中间状态的学生。按照一般常态分配的原理,好的和差的两头是少数,而处于中间状态的中等生总是多数,在实际工作中,要深入研究中等生的发展趋势,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中等生的思想情绪不稳定,因此,对他们的教育要有恒心,即:要持久不变的经常性的心态去引导他们,去关爱他们,去关心他们的点滴进步。
3、对双差生要有厚爱之心
“最难劈的是扭纹柴,最难教的是双差生。”这话说不假。真心实意地关心和爱护是教育转化后进生的前提和情感基础。后进生由于思想品德和学业成绩较差,在学校和家庭经常得不到应有爱护和关怀,这是阻碍他们进步的一个重要原因。
用关爱的方式说话,与学生心灵上的沟通。一个自习课,班级闹得很厉害。我走进教室,只见三五个差生围成一团,正在打扑克牌。见到我来了,赶紧归位。或许是怕我批评他们,又或许地是怕我“秋后算帐”,在一阵桌椅的“动荡”声后,教室里出奇的静,仿佛空气都凝固了。看着学生的惶恐的样子,我努力用轻轻的表情,笑着对他们说:“我也真想和你们打上一牌,可现在不是时候啊。”学生们抬起了头,表情不再僵硬,气氛一下子缓和了。
我很感谢学生们的笑容,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学生时,同一个意思换关爱的方式说话,不仅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们吵闹可能有多种原因,但大多数是天性使然,是因为这种年龄决定了他们性格方面的好动,不能克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没有必要苛求学生,以成人的逻辑去约束他们,而是宽容他们、厚爱他们,耐心引导他们,让他们不断克服本身的弱点、缺点。
在一个班级内进行分层,要在关爱每一个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不同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和学习态度来分。否则,盲目分层会挫伤某些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并且要对低层次的学生多鼓励,让他们也树立学习的信心。
二、与同事的诚心合作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发展,不仅要求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且还是个合作者。由于现在农村很多都是留守学生,做老师的很难与他们的父母进行交流,他们的生活学习更是少了应有的约束与规范,所以他们很难管理,给班级的管理工作带来许多的困难。因此,需要担任本班级的课任教师的诚心合作。几年来,我对所教的班级了如指掌,特别是那些留守孩子,他们每人的各方面表现以及家庭情况我都非常熟悉,每个学生的情况我能说出来好多。于是,当我开展班级活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别的老师就主动热情地帮助我。当别的老师教育学生时,我也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而学校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同事诚心合作,才能把学校工作做好,才能构建起一个关爱学生的平台。
三、家访与校访相结合
学生家长是学生的法律监护人,是学校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要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搞好,必须把家校融为一体,合作育人,共同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首先深入家访。家访可以了解学生,沟通家长,进行个别教育。从爱护学生出发,和家长一道商量促使孩子进步、发展的方法、方案。其次争取支持,通过家长会,接待家长来访,电话等方式与家长保持联系。争取家长支持与配合,同时也真心实意地听家长的反馈意见。第三建议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工作。从言谈举止中关注孩子的品德,从时间和利用上关注孩子的学习,从起居、休息上关注孩子的身体,进而促使学校的教育工作全面发展,使学校和家庭都服务于学生。
农村百姓普遍文化素养不高,思想落后,重男轻女思想严重,一个家庭里三孩四孩很普遍。在农村这样的家庭里,家长整天忙于农活,生意或外出打工。认为把孩子交到学校就没事了。其次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分配投资在孩子的身上。第三用大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成长,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智力,分数低的就受到训责。因此,综上所述必须家校相结合教育学生。这样,才能形成合力,让学校和家庭都对学生关爱,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四、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经常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关爱学生、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一环。告诉学生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我们前辈的鲜血和汗水换来的,要珍惜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教育每位学生要充满爱心,爱祖国,爱家人,爱同学,爱自己,爱生活,爱学习,并感受到祖国的关爱,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经验、新的问题不断地涌现。因此,要求每位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就是不断地加强理论学习,充实和完善教育教学思路,终身学习终身受益。一、要学习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学习了解并逐步建议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要想很好地实现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就必须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掌握理代教学理论就必须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二、要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文件、材料。学习这些文件、材料是对教师理论和思想的武装。三、学习研究教学案例。有人说:“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案例是教师成长的阶梯。”“案例是教学理论的故乡。”近年来,我一面开展教学工作,一面进行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不断提高自已的素质。我订阅众多教育报刊,在认真阅读的同时,认真地进行笔记,写了读书笔记,并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提高,总之,打铁先得本身硬,“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而且还有长流水。”这样,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不断提高,才能做到“师高徒弟强”、“高师生高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