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审美认同下的“?脚”形态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hy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脚”作为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脚型之一,是当代中国古典舞在创建之初借鉴了戏曲舞蹈中的动作形态。而动作形态的审美在一定的程度体现了历代舞蹈审美思想、审美意识、审美范畴等等。 本文就目前所积累的相关著作试着去追溯“?脚”形态的起源。以中国古典审美作为切入,分析“?脚”形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形态;审美;?脚
  【中图分类号】J71 【文献标识码】A
  一、古典舞“?脚”形态的追溯
  “勾、绷、、撇”是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脚形。“脚”形态是中国古典舞中最典型的脚位之一,具有中国古典舞特有的风格特征,也直接影响着许多具有很强古典舞风格性的动作,如?片、端腿、跨腿、卧鱼、躺身大片腿以及旋转中跨腿转与步法中的“摆扣步”等等。“脚”形态对古典舞蹈而言具有象征性与典型性。中国古典舞是我国众多舞蹈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它是在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宫廷舞蹈和宗教祭祀舞蹈基础上吸收了本民族传统艺术的表现方法,并结合大量文献与形象资料,经过新中国众多舞者的提炼、加工、再创造而建构出的具有一定古典风格的特色舞蹈。欧阳予倩先生主张向中国戏曲艺术学习,认为中国在古代舞蹈的发展中曾经有过灿烂辉煌的历史,虽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独立的舞蹈也逐渐衰退,但是到了宋元时期,中国戏曲艺术的兴起,有大量的舞蹈融入在戏曲艺术当中。因此,戏曲艺术是唯一保留大量关于中国古代舞蹈所遗留的形态及影子的有力依据。欧阳予倩先生主张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典舞,并且需要去继承和吸收戏曲中含有的“舞蹈”部分,而且这一举措也是对中国古代舞蹈的挖掘与复兴。经过舞蹈工作者对戏曲艺术深入、全面的研究学习后,他们从戏曲艺术“唱、念、做、打” 中剥离出“做”、“打”的部分(也是人们称之为的“舞”的部分),在此基础之上,经吸收与提炼,创造出新的古典舞形式。例如古典舞中的“山膀、按掌、托掌、提襟”等基本手位、“勾、绷、?、撇”等基本脚型以及卧云、射燕、探海、老鹰展翅等基本舞姿,基本从“做”的部分提炼而来。中国古典舞在构建时,直接挪用“勾、绷、?、撇”作为基本脚型。
  金浩老师所编著《戏曲舞蹈知识手册》中关于“?脚”形态有着详细的诠释。“?脚”是戏曲舞蹈基本的脚姿之一。在戏曲舞蹈中对于“?脚”形态的描述是:“脚背绷起,脚尖尽力往里回?,脚心朝上。?脚是跨腿和跺泥亮相时不可缺少的脚姿。”戏曲舞蹈具有“?脚”形态的还有 “跨腿”、“跺泥”、“商羊腿”,它们都是从“?脚”形态衍伸出的动作形态,隶属于戏曲舞蹈腿功技巧之一。“端腿”亦称“跺泥”,是戏曲舞蹈腿功技巧之一。分左、右端腿。左端腿为左腿开胯,小腿向上平端起,脚心朝上。要求是膝盖往下按,小腿往上提,右腿上端则称为“右端腿”。端腿在武戏的舞姿造型中常有应用。“跨腿”形态分左右跨腿,右跨腿动作为左腿站直,右腿开胯腿绷直向右旁侧抬至90度,随即右腿合胯抬至右前方,小腿内收向上胯抬。右脚?脚面,脚窝朝上,犹如踢毽子状;左腿跨抬,则称为“左跨腿”。跨腿常作为戏曲舞蹈亮相,如“起霸”中就有三跨腿接三蹁腿的动作。“商羊腿”分左、右商羊腿,左商羊腿为左腿开胯勾脚向前抬高九十度,左膝稍曲外翻,左脚?脚面。商羊腿常作为无声、武净亮相的舞姿。
  简言之,在金浩所编著的《戏曲舞蹈知识手册》里对于“跨腿”、“跺泥”以及“商羊腿”等形态的详细描述,中国古典舞 “?脚”形态的来源便有理论依据。以此推断具有“?脚”形态而衍生出的?片、端腿、跨腿、躺身大片腿以及旋转中跨腿转、舞姿中的老鹰展翅与步法中的“摆扣步”等等。皆是从中国戏曲艺术里基本脚姿—“?脚”的形态借鉴与发展而来。
  二、古典舞“?脚”形态下的审美体现
  (一)“?脚”形态下的审美来源及体现
  对于中国古典舞而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指导之下,经历了不同的“变”。从戏曲舞蹈中挖掘了大量的舞蹈动作、步伐、技巧以及借鉴了芭蕾体系的训练方法,进行改革之后,创建中国古典舞蹈的训练体系。后来还吸取了中国武术、杂技等等方面,在变化中完善其技术体系,完成了其不同時期的变化。凸显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代表性与典型性的中国文化气质和东方神韵。说具体点,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脚型之一——“?脚”形态根源于戏曲舞蹈中,直接吸收了该动作的形态,在继承跨腿和端腿的基础之后,并进行了发展与变化,取其脚的部位作为基本脚型,衍生出的动作必然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在动势上属于具有风格性较强的中国古典舞的动作。在“?脚”形态之下衍生出具有?片、卧鱼、躺身大片腿以及跨腿转、老鹰展翅与 “摆扣步”等等形态或动作。“?脚”形态的变化,是以“?脚”作为根源,由此而衍生出的其他的形态或动作,但在变化中又具有“?脚”的特点。因此,“?脚”形态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丰厚而独特的土壤之中,必定是具有中国古典审美的精神。不管是如何去变化,始终万变不离其宗,这是无可厚非。从思想根源上分析完“?脚”形态的审美来源,作为一个具有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从它形态动势上将如何去体现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精神。
  (二)“?脚”形态动势上的审美及体现
  中国古典舞的“?脚”形态主要由第四、第五脚趾的外沿主动带动做脚,是脚在踝关节处做内翻的形态,脚趾如“勺子”一样,由脚踝至脚趾构成弧线,末梢感觉在脚趾上,其要求是脚要在勾脚的基础上做脚,同时还要绷脚。
  首先,从“?脚”形态的本体而言,由脚趾带动踝关节朝内“?”,这种由脚趾带动从外向里合的动作,形成了向内的动势。这种向内动势的形态是基于自身而言,动作与身体形成“身合”的感觉,体现出“合”的动势。这种“合”的动势是由外而内、由外部的空间向自我的空间内聚、合拢的动作。“合”属于中国古典舞典型的审美范畴之一。
  其次,以动作“合”的反衬来说明?脚形态具有的中国舞蹈的审美精神。在“合”的概念之下,与之相对应的动作便是“开”,即“向内”动势与 “向外”动势的二元对立。这种二元对立的范畴在舞蹈中最能体现的就是中国古典舞的“?”与芭蕾舞的“开”。对比它们之间,将发现,这是属于区别东方与西方之间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形态。芭蕾是西方精神下的产物,其动作多是由内向外、从身体自我空间向外延展、扩放为主,属于离心的,放射性的,体现出西方古典主义“外放”的审美精神。而中国古典舞主要由外向内,以从外部空间向自我空间合拢与内聚的动作为主,具有典型东方舞蹈的特点,体现出中国人的“内敛”性格,也即是“内敛”的审美精神。   在古代时就已经根深蒂固于我们骨子里。长期受到传统文化环境的影响,致使审美精神也具有“内敛”性。如“卧鱼”的形态是两腿本能弯曲,相互交叉盘旋,脚背沿地面,呈“?脚”形态,双臂旋转成曲线来包围身躯,“卧鱼”是具有内收聚力最为强烈的一个形态,从膝盖交叉到肩和上身的拧旋,再到胸的上翻、背贴地等等无不体现出典型的向内动势。但在芭蕾舞的体系中,几乎看不到如此具有典型性的内收动势的动作。又如,由具有“?脚”形态的基础上发展的“跨腿转”,“跨腿转”的具体体现是先跨,再转,动力腿勾脚抬起向旁到前侧的位置,由脚的第四关节和第五关节(脚的外延)带动形成“?脚”形态,再往回做跨腿,同时主力腿直膝,身体和主力腿随着跨腿时的方向,带动腿和手的力量进行旋转,形成“跨腿”在前,旋转在后的向内旋转,它的发力点是由外至内的,形成向内的、向里的(内聚)的动势。便可得知,事物的形态和属性决定了其存在的方式和运动趋势。诚然,内收的动势和内聚性的形态成为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审美精神体现,不仅体现了“合”的审美精神,还体现了其“圆”的属性审美。也再次说明“圆流周转”的运动转势。向内的转势成为了古典舞特有的审美体现。中国古典舞在追求向内的动势及圆的动势之外,“?脚”形态在路线上也同样体现了“圆”的审美精神。比如“?脚”在形成的过程中是在勾脚的基础上做脚,同时还要绷脚,其路线过程是由外向内形成圆弧线的走向,最终形成踝关节内翻的圆弧性的形态,脚如“勺子”一样。“?脚”在动的形上是似方的感觉,在形的动上又似圆的路线,无论是“?片”、躺身大片腿、跨腿转、摆扣步都在大小不一的圆形轨迹上表现动作的圆润感。最终呈现出“圆”的路线。中国古典舞是典型的“划圆艺术”,其“圆”贯穿于中国舞蹈形体运动的始终,“圆”即是中国舞蹈的一种审美精神。不管是立圆(躺身大片腿)还是平圆(?片)都营造出中国古典舞特有的“圆”的审美。在动作的路线上也同样体现出“圆”的审美,例如由“?脚”形态衍生出的“摆扣步”的步伐。右脚为例,右脚抬起脚跟,用脚掌外沿贴地向左前擦出,经脚变撇脚,划一个半圆弧的路线至旁,划圆的幅度可根据行走的方向及动作要求分为180度或90度(在圆圈或直线上做摆步时,一般划90度;在做带转身的或带旋转舞姿的摆步,则要划180度)。左脚为“扣步”,右脚在做完摆布时,左脚紧跟向右脚的斜前方上步做脚。两只脚连续地在弧线上或圆圈上进行,对于“摆扣步”需要注意的是脚要在弧、圆线上进行,膝盖松弛、微弯,步伐要稳健,上身也需结合步伐的弧线和圆线的运动相互协调与配合。因此, 可以得出结论:“摆扣步”主要以“圆”的路线为主要的步伐。这就回到最初的问题中国古典舞在“?脚”的形态上为什么会发展出“摆扣步”。根据资料显示,其主要与中国文化的圜道文化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圜道”即循环之道,古人认为宇宙和万物做永恒的周而复始的环周运动,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的发生、发展、消亡,都在环周运动中进行。又如传统的宇宙“大化”意识中的两个基本点,一是“反复其道”,二是“极则复反”。“极则复反”就指的是运动轨迹。“终则复始”指的正是“圆弧轨迹”的运动。从运动的路线和轨迹上看,这种循环运动的观念早已在古代就根深蒂固。那么古典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必然在一定意义上继承了圈道文化的周而复始、循环运行的运动轨迹。而且“圆”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不可忽视的因素。
  综上所述,舞蹈“圆”的运动轨迹,负载着中国文化的深沉内涵,体现出的“圆”文化也反映中国“美”的理念。中国古典舞在建设时,着重强调身体的“划圆”轨迹,例如立圆、平圆、8字圆的运动轨迹等等。因其强调,所以在吸取戏曲舞蹈中部分形态时,会将其发展出具有代表中国古典舞的典型特色。据以上分析,古典舞“?脚”形态上衍生出具有“摆扣步”的动作也就有据可依。诚然,由“?脚”衍生出的其他如跨腿转、躺身大片腿都具有“圆”的运动轨迹。从“?脚”形态而衍生出的古典舞动作的动律中也同样体现了“圆”的审美。例如“?片”和“躺身大片腿”。躺身大片腿的形态是?片形态的放大,以右脚为动力腿,该动作在启动时先朝右“?”, 然后在“?脚”的形态上,由脚趾外沿带动“外展”划立圆再向左“撇”,右脚的环动呈现立着的“扇面”,片到旁腿时勾脚。该动作启动的动势走向明明是向右,但是划完立圆之后,却反其道而行之。即所谓的“动作逆向起动”。这与中国古典舞中所特有的动律 “一切都从反面做起”有着一定的关系, 形成动作的路线为“圆弧轨迹”。也就是中国戏曲艺术当中常言的“十欲”原则,即欲左先右、欲开先合、欲纵先收、欲提先退、逢冲必靠、欲行先止。“十欲”中形成的“正与反”之间相互转换矛盾体的对比因素,也是阴阳范畴彼此相互转化的。在“?脚”形态中,也多数以“欲开先合、欲左先右”的运动轨迹为主。“道”讲究对立统一,用一个字而言,就是“反”,也称为“逆”。中国古典舞由“?脚”形态而衍生出其他形态的“圆弧运动轨迹”便有了依据。
  三、总结
  中国古典舞的形态构成是基于吸取戏曲舞蹈为主体的情况下孕育而生,才有了现如今主流的当代中国古典舞。属于后建构的中国古典舞,它在选取每一个动作形态时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它的每一个形态都须是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符号。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国古典舞的形态时应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精神的角度出发,去寻找根源,不能忽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对于中国古典舞成因的若干影响。“?脚”形态的来源也应从承载着中国传统舞蹈语言机制的戏曲舞蹈作为切入点去研究、去分析。
  参考文献
  [1]金浩.戏曲舞蹈知识手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于平.中国古典舞与雅士文化[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3]沈元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中专女班教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作者简介:张丽华(1992—),女,汉族,湖南长沙人,中央民族大學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学。
其他文献
今天,听到家长说:“孩子非常喜欢上数学课,因为老师善于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即使在孩子看来都感觉幼稚的内容,经老师一评,大家都觉得特别好。”  家长的一番话,使我回想起这样一段课堂对话。那天,我们研究一个问题:三人分别参加了足球、电脑、书法小组,乐乐不喜欢踢足球,林林不是电脑小组的,明明喜欢书法。三人各参加哪个小组?学生们很快就由明明喜欢书法,确认明明参加了书法小组。只有一位学生紧锁双眉,面带疑
在当前课改和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如何充分、有效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工作,快速提升学校教学水平,是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的全新课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教师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较为被动的接受者。这种教学模式已与时代和技术的发展不相协调。开展数字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是与学校的教学理念、网络环境、教师信息素养等多方面分不开的。学校管理者既要为这一全新
(沈阳大学,辽宁 沈阳 110044)  【摘要】俄罗斯钢琴学派是世界上著名的钢琴学派之一。其经过长期的发展,培养出众多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和教育家,不仅为俄罗斯钢琴事业甚至可以说是为世界钢琴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俄罗斯钢琴学派注重多元化发展,尊重各种不同的声音,重视民族作品的保留与传承、对演奏基本功尤为重视,有着较为先进的教学思想。中国钢琴教育应该多多借鉴俄罗斯钢琴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本文就针对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快速推进,对教育信息资源的需求愈来愈紧迫。经过几年的制度建设和资源建设,到目前为止,网络教育资源有了量和质的提升,进入了资源应用新的发展时期。但是,由于缺乏畅通的资源需求分析渠道以及资源开发理念不到位,导致通过卫星等方式免费提供的教学资源缺乏针对性,形同“垃圾”或“鸡肋”。  在反思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构建信息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长效机制能有
【摘要】 声乐表演不仅要有音的部分,还得有演的部分。而形体表演作为声乐表演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它能更有效,更生动形象地体现出作品的内涵,同时也能起到渲染情绪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论述形体表演的重要性,来彰显其对于声乐表演的重要意义,希望能为声乐表演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声乐表演;形体表演;艺术价值;重要性;分析研究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在声乐表演中,不仅要有清晰
5月20日,龙芯教育技术与教学应用研讨会在常熟举行。此次会议由江苏省高校教育技术研究会、常熟市虞山镇政府、江苏龙芯梦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会议旨在为从事教育技术和教学应用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和江苏龙芯梦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构建开放交流平台,推广龙芯产品的应用,促进龙芯产业基地发展。来自全省16所高校的19位专家、江苏龙芯梦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钱月宝董事长、张福新总经理以及虞山镇政府的相关领导参加了
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11课《画线》的【知识屋】中这样写道:“在使用‘曲线’工具时,分别单击A、B、C点,就能画出封闭的曲线。”定位三个点画出类似椭圆的封闭曲线,是“曲线”工具的一种特殊运用。受习惯性思维、空间思维的影响,学生一时很难理解三个点能画出类似椭圆的封闭曲线,我将其定位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在处理教材时将其放在巩固画线阶段,结合【实践园】中的第三幅花朵图进行教学,同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