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是当前数学课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成功教学行为,是教学价值的表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开展,不仅仅只局限在课堂上,而是要从每个教学基本环节出发,层层推进,环环紧扣.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一、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场所,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堂度过的,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教学的生命.
另一方面,新一轮课改面对“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一现状,它使我们在关注分数、关注学科价值的同时,树立起“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探索和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效课堂教学之路,成为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重视创设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
学习过程是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在相互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对认知发展活动具有动力、指向、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而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三、以生为本,给学生提供有效教学内容
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一般需要经过教师提炼要点来展示.它在课堂上通过板书反映出来,这在传统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教师把教材要点和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固然有节省时间的作用。但是,这种做法的明显弊端是教师的思维方式取代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创新教学要求把学生视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每个学生用相同的学习材料,根据个人的知识积累思维特点等等的不同,在自行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就象用同一个剧本,在不同的演员下,就会出现不同形象一样.
教师在备课时主要不是考虑课堂上该板书些什么内容,而是要估计会出现哪些不足,会遇到什么盲点,该如何指导.在这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法,更要备学生的学法.在学习中让学生逐渐学会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熟练、独到和富有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例如:学习“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一节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原来已经学过了幂的运算法则(在正整数指数范围内),现在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那么原来所学的幂的运算法则现在是否还成立呢?在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辨析,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相互补充,思维方法上相互启发,情绪上相互感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此时学生已经完全投入到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究之中,促使他们进一步去思考.这种不断激活课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断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因材施教,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灵活、发展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有利于立足整体,优化课堂教学.
从教材内容方面考虑: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为了突出知识形成过程,可以用发现模式;对于可阅读讨论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用自学模式;对于习题教学,为保证教学进度,可以采用讲授模式.对于比较适合结构教学模式的章节,如“相似三角形”等内容,为贯彻“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体系,可以采用结构教学模式.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更多的采用发现模式;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经常采用讲授模式和掌握模式,通过及时反馈,查漏补缺,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这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当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模式,针对教学实际,重新进行组合,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开拓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比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新课引入阶段采用发现模式,例题教学时采用讲授模式,小结时运用建构模式.当然,教学模式是否有效,要看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运作,是否能够促进学生深度介入到学习的内容之中去,是否能够促进对学习内容进行多角度掌握.
一、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场所,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课堂度过的,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教学的生命.
另一方面,新一轮课改面对“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一现状,它使我们在关注分数、关注学科价值的同时,树立起“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和“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探索和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有效课堂教学之路,成为新课程改革实践的需要.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重视创设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
学习过程是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在相互作用中统一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对认知发展活动具有动力、指向、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善于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情境.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的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而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
三、以生为本,给学生提供有效教学内容
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一般需要经过教师提炼要点来展示.它在课堂上通过板书反映出来,这在传统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式.教师把教材要点和知识结构呈现给学生,固然有节省时间的作用。但是,这种做法的明显弊端是教师的思维方式取代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创新教学要求把学生视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每个学生用相同的学习材料,根据个人的知识积累思维特点等等的不同,在自行整理知识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就象用同一个剧本,在不同的演员下,就会出现不同形象一样.
教师在备课时主要不是考虑课堂上该板书些什么内容,而是要估计会出现哪些不足,会遇到什么盲点,该如何指导.在这里,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参与者、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法,更要备学生的学法.在学习中让学生逐渐学会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熟练、独到和富有创造性地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例如:学习“零指数幂与负整指数幂”一节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原来已经学过了幂的运算法则(在正整数指数范围内),现在指数的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体整数,那么原来所学的幂的运算法则现在是否还成立呢?在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辨析,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知识上相互补充,思维方法上相互启发,情绪上相互感染,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此时学生已经完全投入到对知识的思考和探究之中,促使他们进一步去思考.这种不断激活课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断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因材施教,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灵活、发展地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有利于立足整体,优化课堂教学.
从教材内容方面考虑:对于概念、定理、公式、法则,为了突出知识形成过程,可以用发现模式;对于可阅读讨论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用自学模式;对于习题教学,为保证教学进度,可以采用讲授模式.对于比较适合结构教学模式的章节,如“相似三角形”等内容,为贯彻“整体——部分——整体”的结构体系,可以采用结构教学模式.
从学生的实际水平考虑: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更多的采用发现模式;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经常采用讲授模式和掌握模式,通过及时反馈,查漏补缺,使学生树立学习信心,这对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有益的.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当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模式,针对教学实际,重新进行组合,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开拓创新,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比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新课引入阶段采用发现模式,例题教学时采用讲授模式,小结时运用建构模式.当然,教学模式是否有效,要看在实施过程中,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运作,是否能够促进学生深度介入到学习的内容之中去,是否能够促进对学习内容进行多角度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