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中有关数学文化的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yutao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文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中学数学中的数学文化有其独特的定 义和特征。其文化价值中的教育价值,包括科学方面的教育价值,和人文方面的教育 价值。二者是数学严谨性和形式化的体现。在中学数学中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的实现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文化背景和认知结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要注重数学与其 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数学内部知识结构间的联系。
  【关键词】数学文化 中学数学 教育价值 实现 联系
  在数学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数学文化中科学方面的教育价值一直在被弘扬和提倡.而其人文方面的教育價值却很少被提及,甚至于应用.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数学 教育,变成了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技能,会做题就是理解数学,这是十分错误的观 点,这完全抹杀了数学人文方面的教育价值.(中学)新课改后,数学的人文价值开始 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但如何切实有效的在中学数学中实施数学文化仍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过程.
  在数学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数学文化中科学方面的教育价值一直在被弘扬和提 倡.而其人文方面的教育价值却很少被提及,甚至于应用.在应试教育环境下的数学 教育,变成了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和技能,会做题就是理解数学,这是十分错误的观 点,这完全抹杀了数学人文方面的教育价值.(中学)新课改后,数学的人文价值开始 渗透在数学教学中,但如何切实有效的在中学数学中实施数学文化仍是一项长期复杂 的过程.
  (一)数学文化的概念
  数学是一种文化,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概念强调文化对人类创造 活动的依赖性,是相对自然界而言的,是指人类的一切活动所创造的非自然的事物和 对象.狭义的文化强调文化对人的行为,观念,态度,精神等的影响,指人类的精神 生活领域.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特的而又自成体系的一种文化形态, 数学文化作为人类的基本文化活动之一,与人类整体文化血肉相连,在现在意义下数 学文化作为一种基本的文化形态,是属于科学文化范畴的,从系统的观点看,数学文 化可以表述为,以数学科学体系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知识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 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精神与物质功能的动态系统.数学 家在创造数学文化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和改造着自身,在长期的数学活动中形成了具有 鲜明特征的共同生活方式,并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文化群体——数学共同体.
  (二)中学数学中的数学文化
  中学的数学文化同样应该由知识性成分——数学知识和观念性成分——数学观念系 统组成,他们都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创造物,两者同样重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 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 成部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一般说来,数学文化表现为在数学的起 源发展完善和应用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对于人类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方面,它既包括对于人的观念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人的思维的训练功能和发展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功能,也包括在人类认识和发展数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探索和进 取的精神和所能达到的崇高境界.”所以,中学数学中的数学文化应包括数学科学文 化也就是数学知识,数学发展进程,发展的合作与民主的介绍,数学史料和反映数学 家坚韧求学的探索精神的故事.前者是数学科学,它强调了数学内部的联系;后者是 数学人文,它强调的是数学与外部的联系.前者我们做得很好,重要表现为国际数学 奥林匹克竞赛上,我国学生所取得的优异成绩,辅导老师所获得的荣誉.后者我们做 得不太理想,而且大多数人想当然的觉得不是很重要,只把数学知识技能的传授看作 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对具体知识问题研究再研究,完全漠视数学的人文方面的价值 作用.造成学生数学思维系统发展不完整,只会就题解题,不会实际解决问题.要知 道,数学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是在与人类文化互动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它与 外部文化的联系是客观实实在在存在的,我们不能自我意识的截断它与外部的联系, 黄秦安先生对它的存在性就做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数学作为联结自然科学与人文、 社会科学的纽带,扮演着沟通文理,兼容并蓄,弥合文化裂痕使者的角色.”
  (三)中学数学文化的特征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数学的抽象性和形式化的特点是数学文化的重 要特征,数学的严密性的特点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特征,数学在应用方面的广泛性也是 数学文化的重要特征.”数学的抽象性和形式化促进了人类思维领域的扩大,其严密 性锻炼人的理性精神和创新精神,其应用的广泛性为我们认识自然界提供了必要的工具.数学文化是传播人类思想的一种基本方式,作为人类语言的一种高级形态, 数学语言是一种社会语言数学文化及其历史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保留并记录了人类在特定的社会形式和特定的历史阶段文化发展的状态.正如美国数学家克莱因(Mr.Kline)所说:“许多历史 学家通过数学这面镜子了解其他文化的特征.”[4]数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古代数学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内的发展,不同民族之间的数学交流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传播的影 响.由于数学语言系统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统一和趋同的势态,数学逐步成为一种 世界语言.这一特点使数学文化超越某些文化的局限性,达到广泛和直接传播的效果, 极大的促进了人类思想交流的广度和深度.数学是关于宇宙中空间和数量的普遍科 学.如果有外星人存在,他们也应遵循同样的规律.因此,探索是否有外星人的存在,我们可以向宇宙空间输出数学符号和公式的信息以求回答.
  
  参考文献
  [1] 黄秦安.数学文化观念下的数学素质教育[J]
  [2] 傅赢芳,张维忠.对数学文化中有关数学文化的思考[J]
其他文献
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教学只有“活水”不断,才具有生成性。《(试行)解读》一书中指出:“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于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结合生成过程。”我认为阅读教学更体现了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换言之,具有生成性的课堂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世界越来越精彩,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媒体打破了学生们只能在几十个平方米的教室上课的传统,以其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与课文意境有关的图像等,让学生的视野扩散至無限的时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迅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当多媒体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时,语文教学便充满了无穷的活力。  一、多媒体,语文教学中的神奇“时光隧道机”  《永远站在孩子们中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课文
【摘 要】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不断交往互动的复杂场景,是不断动态生成的,具有不可预测和不确定性,这就需要教师以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智慧为依托,面对课堂中不断涌现的生成性问题,或改变教学设计,或亲自讲解,或拓展引导,或放开讨论,或留到课外,让生成性问题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一次良好契机,使整个课堂充满活力。本文主要介绍在初中化学的实际教学中生成性问题实例应用。  【关键词】生成性问题 实例 应对    化学
1 虚拟现实环境技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 要】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认知方式。本文从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有效应用、注意事项三个方面,阐述思维导图对物理的学习,能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物理知识结构化、条理化和系统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效果。  【关键词】思维导图 物理 有效性    一、运用思维导图在物理教学中的必要性    思维导图是世界记忆大师托尼·巴赞在1971年发明的,是一种综合运用文字、符号、
在拼音教学中,如果导入方式设计得巧妙精当,就能在顷刻之间引起学生对拼音的兴趣,使学生迅速步入精神兴奋状态,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强烈的探究意向,从而为新的教学活动做好心理准备。如何设计妙趣横生又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导入方式呢?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
内容摘要:问题教学作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作者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就如何在问题性教学中,抓住问题内在特性,开展有效问题教学活动进行了初步的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教学 学习能力  问题教学是小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传授知识要点内涵,教授问题解答方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数学问题以其对知识要点的深刻概括性、高度精炼性,在培养学生学习能
【摘 要】天长话中的“得”[t5]大致可以分为相当于没有的“得1”和完成体标记的“得2”。“得1”表示完全否定,“得2”表示“消极”方向意义的完成,尤多用以表示“减缺”。“得1”意义的弱化变成“得2”的“减缺”意。在在句式“动词?得(述语) 名词(宾语)”中是对事物部分的否定,在句式“名词(主语) 动词?得(谓语)”中既可以对事物部分否定也可以对特定的、具体的事物的完全否定,第一种句式的“减缺”必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56页-61页《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1、学会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外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2、学会验证的方法,体验科学研究的思想。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对平面图形的空间的感知、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2、难点: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图片、彩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感知美  师:同学们喜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几年来,我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置学生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愿学、乐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下面是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点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