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隐性资源的挖掘与处理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e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历史教材中存在诸多结论性的语句或观点,这些知识点一般都会引起师生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涵与外延又常常被忽略,加之教师解读不够到位,学生很难理解掌握,从而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更不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形成。
  关键词:历史教材;隐性资源;核心素养
  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门课程的核心教学材料,既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主要文本,也是各类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托。用好教材,研读教材,吃透教材,无疑对我们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建国以来,历史教材虽然历经多次改版与修订,但基于历史学科自身特点,每本教材中的基本环节与组成要素一直没有大的变动。这也导致部分教师对历史教材形成一些错误的看法,认为只有正文而且是大字部分,才是最重要的,只要把这些内容搞清楚,其他一切都迎刃而解。事实并非如此。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发现要想学好学活历史,必须足够重视且灵活处理教材中存在的诸多隐性资源。
  一、概括序言 让历史立体
  翻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基本上都是按照某一个单元或某一个专题来编写,从古至今,由中到外,从政治、经济到思想文化,可谓目录明了,体例清晰。为了便于师生阅读与准确领悟教材内涵,编写者特地在每个单元开篇之前,均以非常简洁的文字将本单元重要内容或主要知识线索做了高度概括。师生如果在正式学习之前,认真阅读这些序言,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就会比较容易地对本单元所讲述的内容有个大概了解,总体通览,从而为后面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例如必修三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这一单元,编者用非常简洁的语言将三位领导人的功绩做了形象而生动的概括:孙中山使中国人民醒过来了(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主);邓小平使中国人民富起来了(领导改革开放,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只要理解了“醒过来、站起来、富起来”,也就抓住了这三位伟人思想的核心与精髓,从而为后面的学习铺平道路,扫除障碍。类似这样的序言还有很多,每个单元都有。遗憾的是这样精彩的序言在教学中并没有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资源浪费。基于此,历史教学必须重视教材中序言部分的处理与挖掘,对其进行概括性提炼与总结,让学生先从总体上把握某一部分历史,从而使无声的历史变得立体起来。
  二、借助导言 让历史鲜活
  认真研读教材,不难发现,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每一课开篇前都有一段文字,有的还配以图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这就是导言。如果我们认真阅读这些文字,你会发现其中隐含很多重要的知识,这些知识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教材的内容。再以必修三第六单元为例,其中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有一段导言,介绍了孙中山上书李鸿章失败,终于意识到用和平手段不可能挽救统治危机,决定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走上民主革命道路。这就告诉我们,孙中山先生并非一开始就主张革命,而是主张改良。随着形势的发展,他的思想也随之发生变化。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孙中山,他也是普通人,并非高深莫测,同时还让我们明白了一个观点——一个人的思想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把孙中山的思想主张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紧密联系起来,对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以及三民主义的内涵就会理解得更加准确到位,从而为后面教学内容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基础。换言之,教材中类似这样的文字并非可有可无。只有适时借助并合理运用教材提供的导言,那些看似枯燥无味甚至“沉睡死去”的历史才会立马变得鲜活起来,从而增强历史的趣味性与可读性。
  三、巧用引言 让历史丰满
  这里的引言是指每一课的内容中编者都会补充一些材料或引用一些话语,如“历史纵横”“学思之窗”“学习延伸”等栏目就是典型例证,这些材料是对正文进行的必要解释与补充,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与把握教材。仍以《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为例,本课的“学思之窗”引用了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的一段文字,提到“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三个概念,这段文字对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涵非常有益。再比如本课之后的“学习延伸”部分,教材把“国民党一大宣言”与“中共二大宣言”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通过认真阅读,仔细比较,我们不难看出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之间的异同,同时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属性之不同是造成差异的根本原因,革命形势变化与革命任务未完成又是两党最终能够走到一起的主要依据。所有这些既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与升华,也为提升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提供了很好的阅读素材与拓展空间,真可谓一举多得,相辅相成,如此历史才变得更加丰满。另外,几乎每一课正文中编者都加进了一些带有引号的语句,这也是引言,这些文字一般比较短,但都很独到精辟,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相关内容同样有用。总之,注重引言的教学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同样大有裨益。
  四、解读题语 让历史清晰
  我们知道,教材是师生学习交流的主要媒介,是考试命题的基本依据。而现行教材一般均出自专家学者之手,他们反复修改打磨,相对来说,语言比较简洁精练,逻辑性强。因此,在教学中师生应该认真揣摩编写者的意图,尤其要注意每一个单元特别是每一课以及课文中的大小标题(姑且称之为“题语”)。它们相当于“纲”,是教材的“灵魂”,如果我们抓住了“纲”,也就很轻松地抓住了大大小小的“目”,这样对理解教材、把握内涵无疑具有重要帮助。如必修一第1课中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就非常明确地告知我们分封制与宗法制的一些基本特点:“等级森严、血缘关系”。第2课中的“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告诉我们皇权的基本特征是“至高无上”,从而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理解与掌握更加明朗。再如第9课的“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这里的“艰难”如何体现?怎样理解?通过阅读教材,我们至少可以找到两点依据:其一,法国政权更替频繁,先后主要经历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等,可以想象,权力斗争何其艰难;其二,国民议会最后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不难看出,其成果真的来之不易。再比如第四单元的标题“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阅读这样的题语,近代中国两条主线便不言而喻,一目了然。再如第16课中的“全民族的抗战”,它不仅道出了这场战争的特点,而且也隐含了这场战争最终之所以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就是全民族抗战。类似这样的题语还能找出很多,可以这样说,它们既是某一单元、某一课、某一问题的核心提示,更是我们实施教学、理解教材的重点与指针,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抓住知识要旨,少走弯路,直奔主题,从而提高阅读效率与教学效果。从这一角度而言,精准解读题语,有助于历史的脉络线索更加清晰明了。
  五、追问结语 让历史沉思
  这里所说的“结语”是指教材中很多带有结论性的语句,如“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影响广泛而深远”等等,在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类似这样的文字主要集中于每一课后面的“本课要旨”,它基本将每一课中的重点内容、主干知识以结论性语言的形式加以概括提炼,既是总结,也是提升。教学中如果教师认真研读,细细品味,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如必修一第1课“本课要旨”有这样一句话:“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西周政治的稳定。”对这句结语的理解应该结合分封制的内容以及宗法制的特点来分析。再如第3课的“本课要旨”,“从汉至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这里的“分割、限制、削弱”如何体现,怎样理解?同样只有对具体的措施、做法进行准确理解和把握,才能得出“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这样的结论。再如第4课的“本课要旨”,“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权,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为什么说“军机处的设立”就使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只有从军机处设立的背景、职能、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了解之后,才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知道,历史学科讲究论从史出,面对教材中这些结论性语言,如果我们都学会也能找到相关史实来支撑,那么历史学习就会变得引人入胜,引发思考,历史学科相关核心素养的形成也就有了落地生根的可能与依托。
  总而言之,教材是师生平时学习的重要范本与基础材料,我们既不能奉若神灵,也不能不屑一顾,必须充分合理地利用。尤其对其中存在的隐性资源必须引起足够重视,自主进行充分研读与挖掘,尽可能充分利用,这既是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的要求,也是落實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丰厚土壤与有效抓手。
其他文献
摘 要:误差分析与不确定度的表达是沟通物理学科“理想”与“现实”的途径.中学物理教学应当给予误差概念必要的重视.学生正确理解误差概念,才能有效沟通物理的理想与现实,进而有利于正确认识物理学本身的特点,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物理学科素养.  关键词:实验;误差;不确定度  误差来源于测量,测量的理想结果是真实值,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异,这是物理实验中现实与理想的矛盾.误差的概念就是为了描述这种理想与
我:好香啊!谁在烧羊肉?  我妈:煤气灶在烧。  我:我小时候你说我值一个陆家嘴。  我妈:现在你值一个鸭嘴。  我妈(突然给我打电话):你家没了。  我满头问号。  我妈:公交车站旁边那个垃圾桶拆掉了。  我泪流满面。  我:我今天居然被人叫阿姨了!  我妈(给了我一个“别慌”的眼神):我也是。  海城楼摘自豆瓣網
摘 要:宁波市自2013年起在部分县市区的七、八年级英语期末考试中率先开始试点人机对话测试,并在2018年的宁波市英语中考中全面实施。在人机对话测试背景下,宁波市初中英语教学在教师课堂授课语言、课堂师生话语比例、课后作业形式、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但还需从改进课堂教学的本质出发提升英语教学的实效,以达到英语评价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人机对话测试;教学变化;评价改革  2015年浙江
地理规律是地理知识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地理教学中难度最大的内容。毋庸置疑,地理教学若不阐明地理基本规律,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食而不化,明显影响学习效率。而要有效进行地理规律教学,教学策略至关重要,即应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对于不同的地理规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恰当地予以讲解、分析。  从学业水平考试的现状出发,笔者总结出高一地理有关地理规律教学的五个方法。   一、情境导入探究法   所谓情境
99A坦克天团  99A主战坦克风驰电掣地开过来啦!咦?舱□出来的竟然是三位美女!没错!我们的99A坦克天团号称地表最强女团!  车长——指挥担当;炮长——武力担当;驾驶员——动力担当!  她们是中国首批开99A主战坦克的女坦克兵。她们的主演练场在大名鼎鼎的朱日和。据说,女坦克兵比女飞行员还要稀少,开99A的女坦克兵更是少之又少!  坦克兵三大累人活儿:擦炮、抬电瓶、砸履带。到底有多累?就算男兵干
写作是英语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生语言生成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因为写作能直观、有效地反应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从而客观地展示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针对高三阶段的英语写作教学,笔者从分析往年高考阅卷情况入手,发现考生书面表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教学,切实提高高三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注阅卷反馈   浙江省自2009年开始新课改
心理健康教育常常被有些人认为仅仅是心理不健康的人才需要的,也就是说,认为只有那些疯疯癫癫、精神不正常的或有一些不被常人所理解的言行的人才需要。有些人即使自己心情不愉快、内心痛苦或烦躁不安,影响了自己的人际关系、工作学习效率和言行举止,也不愿接受心理帮助。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作为心理现象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心理现象。心理健康
写作是语言技能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更是语言生成能力的重要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最主要的任务之一。但写作能力的培养难度最大,往往是“投入多,成效低”。当前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普遍较差,学生写作训练中出现的错误也是五花八门,有些学生习作中的中国式英语,全然不顾英语的语言习惯与语法规则。这与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与检测提出的要求相差甚远。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是中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一项
我周围,依然是漆黑一片的夜,这时,门“吱”的一声被推開了。溜进屋的一丝光亮照在一双穿着睡裤的细腿上。有人正在鸭绒被下小心地摸索,接着一只小手悄悄伸了过来。  “爸爸,”一声低唤似从远处传来,“爸爸,您醒了吗?”  “不知道。”我睡意蒙眬地咕哝着。不过,我还是感到了夜色在渐渐消融。黑黑的夜。有时,心中会腾起一阵对未来的忧虑。  “爸爸,您是我的朋友,对吗?”  “那还用说!”我打着呵欠,感到既快乐又
一、 引言  浙江省英语高考书面表达试题的难度值近年一直处于0.42至0.51之间,在得分低的年份,学生的平均得分只有12分左右,在得分高的年份也只有15分左右,学生在该题的失分率极高。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用英语表达的能力还很薄弱,教师对学生的书面表达缺乏有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说明对学生来说书面表达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教师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进行有效的指导很有必要。  二、 历年试题回顾  给学生的书面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