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心献老人》教学设计

来源 :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djl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老人曾经对社会和家庭所做出的贡献,激发热爱老人、孝敬老人的情感。
  2.了解老人的需求,知道要孝敬老人首先必须了解老人。
  3.培养孝敬老人的美德,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孝敬老人。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老人的需求,关注老人的晚年生活,学会孝敬老人。
  2.难点:了解老人的需求,在生活中做到孝敬老人。
  教学过程
  一、猜字导入,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最早的文字吗?
  2.猜字游戏:对,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甲骨文,我们今天的游戏就跟甲骨文有关。
  (课件出示“鱼、舟、雨”等甲骨文,请学生猜分别是什么字,最后出示“孝”字的甲骨文,请学生根据图片猜猜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3.小结:4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孝”字,说明古人非常注重孝敬长辈。孝敬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交流:家中哪些人是我们的长辈?
  
  5.揭示课题:爸爸妈妈是我们的父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我们父母的爸爸妈妈,是我们的祖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孝心献老人》这个话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欢的“猜字游戏”引入,激发了学习热情,调动了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自然地了解了“孝”字的构字原理,为感悟“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出课题做好了铺垫。
  二、回顾付出,感悟真情
  1.交流: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现在年纪大了,可他们也曾年轻过呀。那你知道他们年轻时做过什么工作?取得过哪些成就?
  2.小结:看来咱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轻的时候为家庭和社会做了很多贡献,正是他们的辛苦付出才让我们今天过上了美好生活。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调查和课中的交流,学生了解了老人曾经取得的成就和所作的贡献,更让他们走近老人,感受了平凡中的真情,激发了因祖辈而骄傲的感情。
  3.交流:老人们现在还在尽自己所能为家庭贡献余热,很多老人主动承担起了照顾我们的重任。那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怎样照顾我们的呢?哪件事最让你感动?
  4.随机调查:平时到老人家吃晚饭的请举起你的左手;放学回家由老人接送的请举起你的右手。这一双双手代表的是一年365天每天可口的饭菜,代表的是几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的接送啊!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5.激情:其实,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爱中慢慢长大!看,我们的喜怒哀乐、一举一动始终牵动着老人的心。(课件出示一组“老人和孩子”的生活图片)
  6. 小结:听了同学的介绍,看了这些图片,你想对老人说什么?(再次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要迈出孝敬老人的第一步,首先得知道为什么要孝敬老人。从哪一点入手最能打动学生的心呢?老人对孩子的照顾是学生可以亲身感受到的,回忆一件自己最感动的事,唤醒的是他们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的是学生对尊老敬老的道德认同感。
  三、创设情境,激活真情
  1.交流调查情况:要孝敬老人,首先必须了解老人心里的想法。课前我们采访了老人,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课件出示“我的祖辈采访表”)
  (1)最让老人高兴的事是什么?你们发现了吗?老人最高兴的事一般跟谁有关?
  (2) 他们最烦心的事又是什么呢?
   2.小结:看来老人最关注的还是我们啊!他们快乐着我们的快乐,烦恼着我们的烦恼,以至于常常忽略了自己!
  【设计意图】要孝敬老人,必须了解老人。课前布置学生采访祖辈,了解他们的快乐和烦恼,找出共同点,进一步感受祖辈对晚辈的关爱之情,学生的心灵便会受到进一步的触动。
  3. 解读公益广告:难道他们自己没有烦恼,没有需要吗?我们来认识一位奶奶——(课件播放公益广告片《常回家看看》)
  (1)奶奶在做饭的时候,在接电话的时候,在看电视的时候,她最希望什么?
  (2)她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愿望告诉孩子,而说“忙点好”呢?
  4. 反思:老人就是这样,一切以孩子为重,宁肯自己受苦,也不愿把自己的烦恼、需求告诉孩子。如果我们不注意的话,有些无心的行为就会伤了老人的心。让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想一想:你在孝敬老人方面有做得不够的地方吗?有过一些无心的行为让老人伤心吗?
  5. 进一步了解老人的烦恼:同学们,老人年纪越来越大,其实在生活和精神上都需要我们的照顾,而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观察,用心感悟。老师这里有一组真实的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出示一组“老人烦恼图”)
  【设计意图】为引导学生关注老人的真实需求,教师采用了“事例引路”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看公益广告片《常回家看看》,在换位思考中用心感悟奶奶内心的真实需求,激发了学生对祖辈的感动之情,继而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为后面的导行指明了方向。
  6. 讨论:看了这些照片,可能好多同学都想起了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那么,我们到底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1) 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老师随机小结并板书:努力学习、锻炼、聊天、打电话、问候、看望、倒茶、捶背、讲笑话、拥抱、下棋、小住、旅游、做饭、散步……
  (3)写一写自己能为老人做的事:
  今天,————————————————。
  节假日,———————————————。
  (4)交流自己能做到的事。
  7.随机采访优秀学生是如何关爱老人的。
  【设计意图】感动往往是一时的,把感动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才更重要。本课讨论了方法后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将其化作“今天”和双休日的行动;而对优秀学生的随机采访同样对学生的“孝心行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四、总结延伸,传递真情
  1.落实行动:表达孝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最关键的是要看有没有实际的行动。(课件出示“课后实践表:孝心行动进行时”)
  2.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从今天开始就跨出“孝敬老人”的第一步,多了解老人,多关心老人,多照顾老人——因为我们是温馨一家人,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课件播放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
  【设计意图】对行动记录为第二课时提供了讨论的素材。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歌曲中结束本课,带给大家的是温馨和感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感受孝心行动给家人和自己带来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老人、孝敬老人的情感。
  2.了解老人的特殊需求,知道要孝敬老人必须尊重老人。
  3. 了解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
  4.培养学生尊重、孝敬老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老人的特殊需求,正确处理相关问题;了解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
  2.难点:在生活中做到尊重、孝敬老人,并能持之以恒。
  教学过程
  一、交流反馈
  1.这个星期你为老人做了什么?
  2.老人有什么反应?你做了哪些老人特别高兴的事?
  3.爸爸妈妈的评价如何?
  4.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孝敬老人的行动只有让大家感到充实和快乐,才有可能长久。在经过了一个星期的孝心行动后,学生、老人、父母肯定都有所感受,肯定有话要说。因此,此刻让学生互相交流,感受孝心行动给家人和自己带来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老人、孝敬老人的情感。
  二、理性审视
  1.交流:在这个星期的行动中,你碰到了哪些困难?(或者:要把这种行为坚持下去,你觉得有哪些困难?)
  2.案例聚焦。选取典型案例展开讨论,正确看待老人的一些特殊需求,讨论正确沟通、巧妙处理的方法。
  3.随机讨论重阳节、春节等节日如何尽孝。
  【设计意图】如果说第一课时“感性的呼唤”让学生掀起了情感的波澜,迈出了“孝敬老人”的第一步。那么,第二课时“理性的回归”就是要让学生静下来了解老人的一些特殊需求,从而认真地审视自己的行为,会碰到哪些困难,可以怎么处理等,旨在解决“孝心行动”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明白孝敬老人难在坚持,也贵在坚持。
  三、关注社会
  1.看书,了解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
  2.交流本地区关爱老年人的相关措施。
  3.讨论:对社会上的老人,我们又该怎么对待他们呢?
  (先4人小组讨论,之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教材介绍了一些古今中外尊老敬老的活动,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了解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本地区关爱老年人的相关措施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其实关爱无处不在,关爱就在我们身边,从而自然地引出“我们该怎么做”的话题,将“孝敬老人”由家庭延伸至社会。
  四、引发思考
  1.出示2000年到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增长趋势图,了解概况。
  (课件出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3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左右,并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而到2050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达到4.5亿。老龄化是现代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 交流:你们今年几岁了?如果再过50年呢?
  3. 展望:到那时,你最希望的会是什么?
  4. 总结: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尊重、关心、孝敬老人,其实就是尊重我们的未来!
  【设计意图】“孝敬老人”是一个情感性话题,把握情感,品德活动才能显示更强的生命力。本课教学的思路是“感性的呼唤,理性的回归”,如果没有感性的呼唤,学生的情感是冷漠的;如果没有理性的回归,学生的行为是短暂的。只有两者兼顾,教学才可能是有效的。孝敬不是强势对弱势的关注,不是居高临下的给予,而是一种自身的情感需要,是一种情感上的温暖。整堂课洋溢的就是这种人性的温暖。
  
  (作者单位: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
   浙江嘉兴314400)
  责任编辑李红霞
其他文献
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颁布    12月26日,教育部公布了新制定印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不同年龄的中小学生掌握一定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学校教育质量也将据此情况进行考评。  根据纲要,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依照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
【Abstract】This article illustrates Singapore’s bilingual policy has managed Singapore’s multicultural and multilingual population, which is a crucial resource in ensuring Singapore’s competitive edge
这是一节语文课。空的音乐声里,孩子们开始朗诵,句句若轻柔的雨滴滴落在我心中。诵读养心啊,我不禁心一动,和着他们,一起读起来。  此刻,我的眼睛里也定是透着兴奋吧。看孩子们一个个捧着书,脸上演绎着文字里流淌的美,相信,好的朗诵是能将文字刻在心里,挂在脸上的。     “咦,那个男孩在干什么?”我抬眼看到昊正把头深深地低下去,而一只手紧紧地抓着课本,似乎正在努力遮掩着什么。  直觉告诉我:昊走神了,桌
摘要:商品社会中,教师的工作日渐“变形”,巨大压力下教师的生活日渐“扭曲”,惯性思维下教师的工作方式日渐“老化”。重新思考这些问题,对于扳正教师的身份职责,恢复教师的生活情趣,改进教师的工作方式,都是不无裨益的。  关键词:职业与事业;工作与生活;删繁就简与领异标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2010)18-0012-02     暑假刚刚结束,教师节又来临。
同学们: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催人奋进的话语。说到“求索”,你是怎么理解的呢?我国的航天专家用实际行动和出色的业绩赋予了它生动圆满的诠释。  从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1999年“神一”无人飞船首访太空,中国人民正是凭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求索精神,用极短的时间奇迹般地把只有极少数大国才能实现的飞天梦想变成了现实,成为世
九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十日是一个芳香的日子。在这个日子里,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份职业独有的朴素和感动。    趟过青春的河流,轻轻放飞季节的风筝,在九月的艳阳下游走。仰问苍穹,看丝丝缕缕的情感之弦弹奏出一份从容与平淡。时光流转,九年前,我怀揣着板桥道人“蓬门僻巷,教三五小小顽童”的理想,叩开了为人师表的大门。从此,我每天株守在三尺讲台,与天真活泼的孩子畅谈,尽情地写意生活;从此,我每天盘桓于偌大操场,
全国妇联、教育部等:发布《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同时启动“家庭护卫行动”    2月26日,为贯彻落实中央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有关精神,全国妇联编制并联合教育部、中央文明办、民政部、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中国关工委颁发了《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大纲》总结多年来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取得的创新成果,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
曾几何时,教育是多么光辉的职业,“天地君亲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红烛”、“园丁”,我们的社会给教师毫不吝啬地戴上一顶又一顶美丽的光环。教师们“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耕耘……”,痴心于“清高”历经多少年。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教育的神圣被世俗与功利“蚕食”,渐渐变得媚俗,充斥商业气息、剽窃造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有人谓读书人“死心眼、假正经”,有人
【摘要】思辨能力培养是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在低年级的学习中,虽然语言技能的培养是重头戏,但思辨能力的培养同样不可偏废。本文基于思辨能力的重要性讨论上,从精读课堂的现状出发,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4》为藍本,试着探讨精读课堂培养思辨能力的可行性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思辨能力;批判性思维;精读;篇章  【作者简介】叶楠(1982-),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
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劳心劳力,可效果总是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方法不对头。本人通过“四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变“按章就班”为“小事育人”    目前,班主任把主要精力放在“规范”“约束”学生行为和校规校纪的教育上,目的是每个学生不出乱子,每个班级不出岔子。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要维持正常的教学与生活秩序,必须按校规班规进行管理,这无可厚非。但与此同时,班主任更应善于拾起身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