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中国儿童的“科学梦”(三)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qing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修订后的苏教版《科学》教材以单元作为基本的组织架构。全套12册教材,一共有56个单元,这些单元大部分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18个主要概念分解成的75个学习内容中的陈述性知识作为组织单元的线索。单元用主题命名,主题的外延大于知识点。主题既包括要学习的科学知识,还有机地整合了其他课程领域的内容,以及科学探究、工程实践或科学本质等目标。如三年级的《土壤与生命》单元,整合了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诸多领域的知识。又如四年级下册《昆虫的一生》单元,除了有关昆虫的知识外,还专门安排了《探究昆虫的奥秘》一课,这是把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整合到了一起。一年级下册的《水》单元,覆盖的知识点是水的特征,有机整合的是工程实践的内容:组装一个利用流水力量转动的小水轮。为了对课程标准规定的学习内容做到全覆盖,教材编写组专门制作了表格。
  除了以陈述性学习内容作为单元的组织线索外,教材还根据科学素养中的其他方面设计了一些体现教材特色的单元。如跨學科的《STEM》单元(做蒸汽小车、做抗震小屋);重在体现科学本质的单元,如一年级上册的《走进科学》《用大脑思考》等单元。每册教材的最后,我们安排的是一个独立的板块——专项学习:学习内容或为“像科学家那样”,或为“像工程师那样”。专项学习是对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过程与方法的专门指导,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共安排了六次科学探究指导,六次工程实践指导,其纵向组织采用的是螺旋式结构(如图1)。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的过程是完整呈现的,但不同年级指导的重点和深度也不同。以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为例:低年级指导的重点在如何让儿童多提能通过自然观察找到答案的问题,如“谁、什么、怎样、何时、何地”的问题;中年级指导的重点在会提能通过实验找到答案的问题,如“如果改变什么,将会怎么样”的问题;高年级指导的重点在能提通过查阅文献、重组信息的方式找到答案的问题。探究和设计的要素是逐步呈现的,如图1中的D、E点。
  教材的中观组织
  教材的中观组织指的是一册教材单元的组织。除了专项学习外,一、二年级教材每册都有四个单元,三至六年级教材每册都有五个单元,这四个或五个单元的安排主要依据的是课程标准分学段的学习进阶。低年级因为每周只有一课时,故每个单元一般只有三个次级主题;中高年级每周有两课时,故每个单元一般有四个次级主题。本教材在有限的篇幅内还有另外的逻辑分类考虑,就是尽可能让同一册教材上的单元都能为某一个重要的科学思想服务。
  换言之,教材单元的横向组织是有内在线索的。以一年级教材为例,一年级上册的四个单元都与科学本质中的什么是科学、如何做科学、什么是技术、如何做设计及科技的作用有关,这是科学技术的“本体论”。组织一年级下册四个单元的线索是“世界是物质的”这一科学思想,教材安排的内容是组成地球的基本物质:岩石与土壤、水、空气和动植物。
  教材的微观组织
  微观组织指的是单元内课的组织,既包括次级主题安排,又包括每一课内容及活动顺序的安排。次级主题(课与课)之间是有一定逻辑关联的。如有的是总分关系,如三年级下册《材料的性质》单元中,《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是“总”,《纸》《金属》《塑料》是“分”;有的是并列关系,如六年级下册《理想的家园》单元的四课:《洁净的水域》《清新的空气》《多样的生物》《健康的土地》;有的是自然顺序,如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的四课:《种子发芽了》《幼苗长大了》《植物开花了》《植物结果了》;有的是先抽象后具体,或先具体后抽象。
  每一课的组织线索是各种不同的活动,所有的活动均用活动图标标示,教材一共设计了七个活动图标,即观察、动手、记录、思考、交流、阅读、拓展(有的课还有安全图标)。卡通动物起的作用是提醒或非正式地告诉。如一年级上册“滚小球活动”中卡通动物“说”的“这就是在做实验哦”,就属于非正式地告诉。各活动顺序的安排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从行为到表象再到符号。由于每课的组织以活动为主,故三级目录的设计与安排采用以学习活动为主线的结构。
  教材中定义性、规律性、总结性的句子用粗体字加框呈现。考虑到一年级学生识字量有限,教材多以绘图、照片和带拼音的文字呈现,随着年级的升高,拼音会逐渐减少直至取消。
  希望我们编的这套科学教材能跻身国际优秀教材的行列,这正是教材编写组的“中国梦”!
其他文献
科学课上,学生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在开发《探秘蜡烛的燃烧》实践课程的过程中,我们仔细了解了学生的提问方法,发现部分学生不能将观察到的现象与问题建立联系,更无法用语言抽象概括出现象与问题的关系。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围绕观察蜡烛燃烧现象、对比不同物质燃烧现象和点燃蜡烛各部分三个活动展开,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希望学生能够在有序观察的基础上,将描述性问题转化为因果性问题和关联性问题。  学
《能量的控制》是六年级上册《无处不在的能量》单元中的最后一课。本节课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寻找能量控制装置,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知道生活中各式各样的能量控制装置。第二部分是探究常见能量控制装置是怎样工作的,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得出结论。第三部分是设计自控装置,培养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开动脑筋,发明创造等。同时,教师通过联系现实生活,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从学生的年龄结
毫米波是指自由空间波长在1mm~10mm的电磁波,处于微波波段的高端,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与生物体相互作用能产生特殊的生物学效应。毫米波技术作为电子学中一个重要技术领域,近半个世纪以来在理论和应用上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为进一步了解毫米波在医疗领域的价值及意义,本期《健康之友》采访到北京理工大学电子学教授——吴祈耀教授,希望通过本次采访使更多的人了解到毫米波在医疗领域的宝贵价值。  《健康之友》:国内
起源于1644年的清代上驷院绰班处的宫廷正骨术,是以清代蒙古医生治疗跌打损伤、关节脱臼为基础,以手法治疗为主,辅以中医中药及中医器具的纯中医诊疗体系。如今,作为宫廷正骨术的第五代传承人——刘钢,已经将这门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皇家医术带到了民间,让更多的患者从这门皇家医术中获益。  为了宫廷正骨术的传承与发展,《健康之友》杂志记者采访到了北京护国寺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宫廷正骨术的第五代传承人——刘
科學观念与应用是学生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是用科学观念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核心素养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时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不仅要重视科学观念的深度理解,还要重视这些观念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  在科学教育领域,国际上关于科学知识的表述有核心概念、关键概念、大概念、科学原理、科学知识等方式。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传统的科学实验教学,有的费时,导致实验效率低,有的操作复杂,耗费学生更多时间和精力,有的实验数据误差较大,结论可信度不高,这明显不利于小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传感器技术是现代科技的前沿技术,为了探究数字化传感器技术在优化小学科学概念建构方面的教学效果,我们在两个班各上一节《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进行对比研究,一个班用传统温度计,一个班用传感器。教学结束后,我们做了相关问卷调查。从教学效果和问卷来看,
在《影子为什么会变化》一课中,要做一个探究影子为什么会变化的实验(如图1),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我在教学时发现这个实验有几点不足:实验的介绍指导性不强,学生容易引起错误操作;手持手电筒模拟太阳移动时不稳定,测量影子的长度有困难;没有固定的轨道,学生很难看出“太阳的运行轨迹”;没有方位坐标,手电筒移动的方向无法确定;实验受光线和环境限制,不利于学生观察。  实验制作  为
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实证意识是小学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要“用数据说话”,就要保证数据是可靠的。我在执教《冰融化了》一课时,发现孩子们实验获得的数据与理想值之间有比较大的差距。  从表1可以看出:8组数据中,4组数据下降至0℃以下,2组数据12分钟时下降至0℃,2组数据处于0℃以上并缓慢升高。  本课要求学生建构的科学概念是: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
教学分析  《磁铁小屋》是大象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魔法”城堡》第1课。本单元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列举生活中常用的不同外形的磁铁”和“描述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本单元作为认识磁铁的起始单元,在磁铁的基本性质和种类两方面为小学二年级学习磁铁两极等内容作好铺垫,具有基础作用。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本课教学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设计了“磁铁小屋”的主
教学分析  《地表缓慢变化》单元是在学习了《地表剧烈的变化》单元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地表缓慢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由于引起地表变化的诸多因素对山脉的影响极其缓慢、复杂,对只有短短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生命个体来说,是无法观察到其变化的全过程的。因此,本课将引领学生对引起山脉緩慢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进行想象、分析,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实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作用与影响,认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