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村、拉日石窟 拉加里王朝的秘窟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拉加里王系的先祖是吐蕃王室后裔韦松的嫡系,占据现今西藏山南地区的曲松一带,经过数代累积,逐渐发展起来,成为西藏历史上一支独立的地方割据势力。洛村石窟与拉日石窟的发现,填补了西藏山南地区佛教石窟考古的空白,为认识佛教石窟艺术在卫藏地区的发展与传播状况,提供了新的资料。
  
  是不是王族都有居高临下的习俗?从雅砻时期的雍布拉康,到吐蕃时期的布达拉宫,再到现在矗立于我们眼前的拉加里王宫遗址,无不体现出王者君临天下,受万人所敬仰的气势。这些建筑废墟处于曲松县城右边一个高约三十米,貌似土林的陡崖上,那陡峭的“之”字形上山小道,让我们气喘不已。来到拉加里旧王宫广场,却发现忘了朋友给的忠告:不要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去参观它,那会让你感觉到人生的悲观,与一种莫名的虚无感。
  “现今的王宫宫殿附属建筑多已颓毁或已改建为民居,宫墙内建筑由于‘抢救性’保护的原因,那里原有的居民已全部转移。宫墙由石砌围墙环绕,现仅存东、南墙体及西墙残段。墙体的上石块十分规整,石块间以黄泥浆为粘合剂,修抹平整,最高处达15米左右。穿过宫墙,来到宽达3200平方米的王宫广场,广场地面用精心挑选的青、白两色砾石拼铺而成,并在中心部位独具匠心镶嵌出莲花等藏八宝图案。这些图案极为隐约,若用心去观察寻找,还是能找到的。宫墙内现存建筑的主体部分,新宫‘甘丹拉孜’也由于保护的原因,大锁一把,不能得其门而入。据说整个建筑群由王宫、仓库、拉萨、马厩、地道等一系列建筑单元构成。原有五层,现仅存三层。不过,正门上雕刻的精美图案,还是让人感受到王宫高等级的精美与奢华。”
  
  拉加里王朝:曾经的辉煌
  以上这些是2008年初老范初次造访拉加里王宫时的记忆。2011年秋末冬初的清晨,新近修缮完工的拉加里王宫,带着崭新与一丝暴发户式的气势向我们扑来时,却再也没有了当时的感触。四下无人,王宫的门却没有锁上,于是我们就“肖小”了一把,径直进去,以解当时无缘进入之憾。王宫内部只靠顶层的花窗采光,十分黑暗。难怪在这里曾住了四天的五世达赖喇嘛曾这样形容旧王宫:“白天比晚上还昏暗的寝宫。”
  可惜,我们能够进入的新修王宫,可能由于施工的原因,所有物件都已放入他处安置,这里空空如也,什么都不能看到。我们在暗中,扶摸着楼梯扶手爬上王宫顶层,才顿觉豁然开朗,神清气爽。放眼望去,曲松县城所有的建筑都尽收眼底。难怪拉加里王当初要选中此处修建王宫,除了军事战略与王宫安全上的考虑,他每天如此“君临天下”而极目四望时,心情想必也是极度愉悦与享受的吧。
  比翻新的拉加里王宫还雄伟的,是这里曾有过的无比灿烂辉煌的昨天——那是与盛极一时的拉加里王朝紧密相联的。据《曲松县文物志》的说法,当吐蕃王朝崩溃以后,在阿里形成了以古格为中心的阿里王系,公元12世纪前后,原居住在山南雅砻地区的吐蕃王室后裔,从上部阿里返回了以埃尊赞布为首的一支嫡系,在山南曲松一带建立了一个史称“雅砻觉沃王朝”的小王朝,建造了一座名为“加里”的寺庙,并且在此修建宫殿行使地方统治权。从此,这一吐蕃王室后裔便以“加里”为名,并冠以“拉”(藏语神圣之意)字,形成了“拉加里”家族。随着历史的发展,拉加里家族成为政教合一的地方统治集团,号称“拉加里法王”。法王去拉萨时,噶厦政府要派四品官员去拉萨河渡口迎接;与达赖喇嘛会面时,他的座位仅比达赖喇嘛低一层卡垫。虽然西藏12世纪后,政权变迭频仍,历经萨迦王朝、帕木王朝、格鲁派掌权等变更,拉加里王朝由于是吐蕃王室的“嫡系”后代,还是保存了政治与行政上的相对统一性。拉加里王身为曲松县一带的实际统治者,可以制定法律、设立监狱、打造刑具、判决案件,并拥有建全的行政统治机构。直至西藏民主改革之前,拉加里王系还统辖有拉加里、桑日、加查、隆子4个宗,方圆百里的广大地区。
  但最初,刚从阿里返回山南的埃尊赞布,虽然血统纯正,嫡出王室,但在面对吐蕃王朝土崩瓦解的复杂局面如“什么长子派,幼子派,多数派,少数派,金派,玉派,食肉派,食谷派等”,“反上之变,喻如一鸟腾空,招聚众鸟,引生大祸”(引自《西藏王臣记》,五世达赖喇嘛著),以及各地势力各自为政的实际情况下,就如三国时期的刘备一样,还是要殚精竭虑苦心经营,乱世之下,它的霸业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至少在曲松县,民间故事里是这样描述的。
  在我们寻访到的民间故事中,埃尊赞布从阿里返回山南时,至少经历过四次大的迁徙,他最初稳定的落脚点在拉日神山附近,其后是搬到拉日神山下面的洛村,最终定居在曲松。据传拉加里王朝在曲松发展壮大以后,每年仍要派亲信来到拉日神山朝拜,在一些特殊的年份,加拉里王必亲赴此山祭尊。而拉日神山与洛村所存在的石窟,便与这个王朝最初的兴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洛村石窟:尘封的历史
  洛村位于曲松县境内的色吾乡西北约10公里处,公路从一个大山口往下扎进去。站在进入洛村的山口往下望,洛村如同巨大土林中隐藏的一片树叶,路过的游客在不经意就一晃而过,而断然不会想到在这深沟巨壑之下,还藏有一个村落。而倘若沧海桑田的地球巨变中,发生在喜马拉雅之地的地壳运动,把洛村背后的山脉搬运到另外的地方,那洛村的“土林”地貌就与阿里的扎达毫无二致了。通往洛村的公路,在一大段“之”字形拐弯,到达“土林”后,就变得格处陡峭了。有大段路面索性就在土林内开凿,两边的土壁高逾五米。穿过这些土壁,转过几道弯,尘封于历史的洛村,终于展现在眼前。
  洛村十分小,一条小河流——色吾曲把它分成两半。千万年来,河流把两岸的“土林”削成高高的悬崖。在崖壁上,密布着大大小的洞穴,那就是洛村石窟。
  仿佛鬼子进村,我们一身鲜艳的户外服装很快引起村人的关注。而当我们掏出三脚架,再示意手中的相机后,围观的人们,情绪从高度紧张很快过渡到恍然大悟:哦,他们是来拍照的。人群慢慢散去,只留下极度活泼的小朋友,主动帮我们搬运背包,一起探访他们司空见惯的洞窟。
  从目测情况看,洛村的东北、正北及正南面,都有洞窟分布。在这几面悬崖的立面上,有大大小小一百多个石窟。我们先从有寺院在上面的东北面石窟开始探访。寺院涂着赭红的颜色,据说有一名驻寺的喇嘛,可惜寺院大门铁锁一把,无法进入,更不要说是向喇嘛问询有关石窟的情况了。
  穿过石头铺成的古老巷道,来到寺院上方,有一个很大的石窟,为双层形制。下层已被烟火燎黑,其壁面上能见曾经置灯的方形及长方形的灯龛。上层应是一个佛窟,平面呈长方形。窟顶上有着彩绘的天花图案,周边为红、蓝、白三色绘出的方格状饰边,中间以蓝、白二色绘满如形如卷云的纹路。
  粗略走访此面的其他石窟,再没有看到有彩绘的窟顶。探访了东北面及北面的一些石窟,其形制基本类似,可能这个区域曾经是僧人修行生活的地方。这些石窟历经天然的风化,雨雪的袭扰,正在逐渐失去原有风采。
  紧随我们的小朋友们,也慢慢失去耐心,一一散去。放眼向南,有一个最大的洞窟,小朋友们都说那个洞“特别好”,叫“折布拉古”(藏语“牛鼻子”之意)。由于“特别好”,村民们在洞窟的前面,垒砌了半米高的石墙,上面还堆放着些许有刺的灌木,以期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折布拉古”洞窟是中心柱式的塔庙窟,由于鲜有人至,洞窟还保存着霍巍、李永宪等专家们二十多年前前来调查的模样。他们在调查后出版的《曲松县文物志》对这处洞窟有着如下的描述:
  “洞窟采用金属工具在砾岩崖面上开凿而成,洞顶及三面壁上,中心柱四壁均抹涂一层草泥嘏,其上再涮一层白色灰浆……在顶部,三面壁上及中心柱的四周,皆有彩塑和彩绘壁画,多已残毁现仅存局部……光背的上方左右两侧分别绘有一飞天形象,头戴花冠,身披飘飞的帛带,作翩然飞舞状,形象虽已残毁,但其姿态依然灵动可辨……”
  写作《曲松县文物志》的专家学者们在对洛村石窟的形制、壁画风格及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后,认为其具有公元11-14世纪佛教石窟的艺术特征,然后推断其建造年代大致也在上述时间区间内,专家还认为,洛村石窟的诸多特征与甘肃敦煌莫高窟较为接近。困扰我们的问题是:从地理位置上讲,洛村石窟位于拉日石窟与曲松县的王宫遗址中间,同为一个时代,也同为石窟的形制,这是不是真的就如民间传说中那般,与拉加里王朝开创者埃尊赞布有关系呢?
  考古学讲究证据,我们作为探访者所能联想到的是,阿里扎达土林中古格王朝那遍布的洞窟,理论上同样也为吐蕃王室后裔所开凿,它是否正如洛村“土林”里的石窟一样,同是从阿里返回曲松拉日一带的吐蕃王室后裔们习惯性的使然,就如陕北人开凿的窑洞一样,二者之间会有什么样的联系?背井离乡的埃尊赞布,是否正是能从眼前这类似扎达土林的风景中找到些许安慰,从而寄托对古格的一种思念?答案还得等学者专家们去解开。
  
  拉日石窟:高处不胜寒
  拉日石窟也在色吾乡内,在把洛村劈成两半的色吾曲上游。从洛村到拉日石窟的公路,像个“丛”字,丛字底下的“一”代表色吾曲,上面两端的“人”分别代表洛村与拉日两个村落。从洛村的色吾曲出发,先是长长的上坡路,然后下个长坡,又回到色吾曲边。到拉日的公路也是这样情况,从洛村到拉日直接距离不到10公里,若其中有小道,徒步时间不过两三个小时,可是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至少要一小时的时间,公里数超过了20公里,公路上无数的转弯与颠簸不平的路面,让人头昏眼花,出现类似高原反应的状态。
  天色已晚,我们只得在离拉日石窟不远的色吾温泉过夜,第二天再去探访石窟。色吾温泉也叫“乌鸦泉”,据传,一位高僧装干粮的器具被一只乌鸦叼走,高僧便不辞辛苦追赶乌鸦来到此处,看到冒烟的泉水,他顺势将脚泡进去,不一会儿脚痛消失,效果十分神奇。当地村民在温泉下方及左面盖了藏式的房子,美其名曰“温泉度假村”。
  据说秋季时泡色吾温泉对治疗关节炎有奇效。由于我们前往正值秋季,来自四面八方的几百个藏族泡泉客,快要把温泉挤爆,住宿的地方也没有,我们最后得以在两块木板床上过夜。不到40平方米的温泉,只有两个泉眼,任何时候都水泄不通,人满为患,但秩序井然。所有泡泉客,无论男女,都裸着上身挤在一起集体泡洗,没有情色的龌龊,只有让人心灵得以净化的那份自然。
  拉日石窟有两处,一处在甲日贡村村头悬崖顶处,一处在甲日贡村以东约2公里处一条近南北向小山沟的西侧。在距色吾温泉不到三公里路边上,能看到对面一个悬崖高处上有两个类似洛村石窟的洞穴,悬崖的下面是一处村庄,村庄紧挨着一片巨大的废墟,这就是甲日贡村了。
  村庄中最醒目的建筑是村中央的小寺院。在阵阵看门狗狂吠的陪伴下,来到寺院前,可惜依旧是铁锁一把,不能入内参观。一位老者从附近房内走了出来,操着不太流利的汉语,开始盘问我们的来历。老者名叫赤烈杰布,其汉语得宜于1969年到1973年间在部队当兵的经历,在得知我们的真正用意后,老人十分乐意向我们介绍此地的风土人情。
  原来,村中央的小寺院叫杰日寺,相传是拉加里王在山南所建的第一座寺院。所以在以前,拉加里王国每年的藏历6月、9月与12月,都会派“古果”来此地添油上香,以及收税索租。“古果”是拉加里王国的一种官衔名称,他每次来杰日寺时,都会穿着特别的衣服,以示威严。
  解放前,杰日寺有三十多位喇嘛,而杰日贡村仅有的四户人家,全是杰日寺的农奴。赤烈杰布对小时候的苦难还有记忆:“当时住的是羊圈,吃喇嘛剩下的,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毛主席好呀,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即使当兵前做过寺院的奴隶,但在1978年的时候,他义不容辞地重建了杰日寺。重建后的杰日寺,规模缩小很多,但似乎这是赤烈杰布最大的荣耀,他很好高兴地带领我们参观了佛堂,并带领我们去拜访悬崖上的石窟。
  去悬崖路上,村北侧的巨大石砌废墟早已废弃,赤烈杰布也说不清楚它的来由与具体功用。到达悬崖上的石窟,需要沿着悬崖边极窄的小路通过,让人胆战心惊,两腿颤颤。由于少有人光顾,那里成了野鹆子的大本营。走到附近,近百只鹆子卟卟地飞了起来,吓人一大跳。两个石窟内部高低错落,相互联通,堆着牧草。低的石窟可能是僧人的住所,顶上有烟火的痕迹。高的石窟原先应是佛堂,内壁上模糊的壁画,依稀能分辩出是两尊上师喇嘛的造像,从造像、用色、运笔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可能是后绘之作。
  相对于甲日贡村的石窟,另一处的拉日石窟则人迹罕至,荒草密布,像是被遗忘的“密室”。这处石窟位于拉日神山内,开凿在神山山沟西侧略呈西北向的山体崖面上,山崖为湖相沉积砾岩的切蚀面,略呈阶梯状,石窟距沟底地面高度为30~50米。该地点共计开凿有石窟20座左右,大部分洞窟为僧侣的修行窟,窟内壁面上开凿出小龛,窟壁及窟顶部,遗有烟炱痕迹。
  而探访西北端的石窟,是一次深深烙进人脑海的艰险经历,不仅需要高超的攀岩技巧,穿越荆棘丛的本领,手脚并用爬坡的协调能力,还要有无视高空滑堕的淡定。我们数了数,低矮处的洞窟有9座,但高处和悬崖外侧的一些石窟,我们依然因为未带专门器材,无法进入探访。这些洞窟的前缘,多砌有石台阶或石围垣,有的洞窟门楣处还残存有安设木檐的痕迹,推测原来可能前接有木石结构的檐棚之类建筑。
  爬到石窟跟前,很容易找到《曲松县文物志》重点介绍的拉日第4号窟。文物志对这个窟的壁画是这样描绘的:“此窟窟内,三面壁上及门龛式横楣上均有彩绘壁画的遗痕。其中券拱式窟顶正中,绘有八瓣莲花一朵;北壁绘有直径为0.9米的同心圆圆圈纹饰,圆圈的正中绘一正三角形图案;南壁绘有宽叶瓣莲花一朵,其下方为一宽边色带,上面绘有白色的圆点纹;西壁绘有同心圆纹三重,层层叠垒,状如宝塔,左下方可辨识出莲花一朵,其外围绕以三重圆圈纹饰。门龛的正中绘有神像一尊,其下半部分已残毁不清,仅有头部及左臂尚可辨识,神像头戴三花宝冠,冠上两侧有如牛角状向上翘起的角,双耳佩垂肩大耳环一对,胸前挂饰物一串,两臂上举,臂上佩有钏饰”。
  霍巍老师认为:“拉日石窟窟内彩绘的壁画,均以墨线勾勒造型,主色调以红、白、黑三色为其特点,平涂施色,色彩淡雅简朴,与洛村石窟的总体风格十分相近。因此,两处石窟应有密切的关系,很可能原系同一群体。”这与民间传说中,洛村与拉日都与拉加里王朝有关不谋而合。
  拉日此处石窟的东面,还有个石砌的大废墟,俨然一副堡垒或宫殿的遗址。不知是否巧合,甲日贡村的石窟也正对着一个叫做“拉日吉宗”的大废墟。甲日贡村村尾处的大废墟,与两处石窟所面对的废墟,三个废墟共同构成了“铁三角”的关系,铁三角中间是两处拉日石窟,可见创建者对此地的重视程度。
  近观这些废墟,全部为片石砌筑而成,方整严实,外观设计巧妙实用,施工工艺更是极为精湛。即使在现代先进技术的条件下,使用相同的材料复制这样的杰作工艺也不过如此。很难想象,当时的人们是怎样构思并建造了如此壮观的完美建筑,想必是出于某种重要的目的,才会不遗余力地营造这般费力费工的工程。如此用心良苦,不计成本,其创建者,是埃尊赞布或者其后人吗?
  废墟被历史定格在破灭的那一瞬间,布满片石的地面上长满蒿草,沙棘树在碉堡石缝里开花,城墙的片石爬上了苔藓,里面的蛤蜊伸出头正晒着太阳。废墟残缺的身躯,并没有减少它的美,反而使人感觉到一种缠绕着它的忧伤的情愫,仿佛经历过一场激烈的战事,金石之声仍不绝于耳,只是当时的主人早已灰飞烟灭,不知去向,只剩这废墟,迎风耸立;又像突发而致的一场巨大灾难,经历惨痛的人们纷纷离开了此地,或是为了逃离苦难,或是面对他方寻找新的希望,我们不得而知;也像是神秘的拉加里王朝在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为了开疆拓土的需要,逐渐离开山崖和峡谷地带,于是这些曾经苦心营造的昔日建筑,便被大自然的风雨雷电所侵蚀毁坏。
  只剩那些石窟,依旧藏于秘处,悄然透出历史的一角。
其他文献
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文化是课堂的养分,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学校的文化建设,不仅要看学校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还要看学生每天在学校生活80%以上时间的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聚合化的文化,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建
如果你也曾到过西藏,无论你是走在空旷的布达拉宫广场上,还是在拉萨的大街小巷,乃至在寺庙里,在甜茶室,在咖啡馆,在百姓家中,在路边的大小店铺,你一定会被藏香的味道包裹。  混杂着草香、树香和酥油味,时而浓郁、时而清淡的香味,它飘散在每一个角落里,无处不在。  行走西藏多年,我对藏香的迷恋和信赖如同信仰。  藏香是秘宝古香。多数用于宗教祭祀活动,也可请进家中用作净晦避邪之用。在点香、闻香的过程当中,会
在大力倡导“提质减负”,实现课堂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都把目光集中在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焦点上,而对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特别是高段的英语课堂教学,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兼顾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要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而要做到这点,必须进行分层教学。以下是笔者曾经尝试过的一堂公开课,内容为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笔者本着分层教学的理念,进行了如下粗浅的
那是一条通往远方的路,我们叫它——天路。  十月份的川藏,我们把脸色扔到一旁,让车轮带动我们的脉搏,开启一场惊心动魄之旅。  让双脚踩过颠簸,和地心引力拉扯。  喘息,模糊,力竭,哭泣......  每一米都濒临绝境,每一秒都萌生放弃。  用青春的时光致敬青春,用稀薄的氧气磨炼真诚,用极限的海拔定义人生。我们和群山一起闪耀,我们和林海一同呼吸,我们和时间一起流动,我们变得特别特别的英勇。  用刺骨
传粉昆虫是提供传粉服务功能、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生物类群,在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繁衍生息、植物与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以及全球农业等方面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在生物类群中独一无二。调查研究发现,90%的野生植物和75%的粮食作物依赖于昆虫传粉;全球粮食产量三分之一以上受益于传粉昆虫,其中野生传粉昆虫服务功能贡献率达70%;改善传粉功能可使作物增产12%以上。传粉昆虫涉及类群较多,优势的类群涵盖了分类
简介 由藏族青年导演扎西财嘉导演的影片《玻璃珠》,在海拔3800米的玉树州拉布乡的一个小村庄拍摄,片中景色壮丽,通过拍摄表现藏族儿童生活的电影,展现藏区的美丽风光和藏区人民淳朴的生活,不仅让观众领略了巴颜喀拉山下的美丽风光,还展现了藏族人民的淳朴生活,也希望让更多的人走近藏区,了解藏族文化。  推荐 藏族青年导演扎西财嘉现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玻璃珠》是扎西财嘉的电影处女作,结合自己幼年亲身
7月17日,西部重要湖泊色林错水下地形开测。这是西藏湖泊测量队在完成了色林错测前查勘、水位接测和控制测量等工作后进行的又一重要测量项目。  西藏湖泊测量队是在7月初完成了当惹雍错测量任务后赴色林错测量的。作为国家2015年水利前期重要测量项目之一的色林错海拔4530多米,是西藏第一大湖泊,未开展过系统科学的测量工作,基本资料属历史空白,天气变化无常,极端气象让人望而生畏,在人迹罕至的测区后勤保障十
《青藏铁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  本书为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立项项目,旨在分析分布于青藏铁路沿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特点。 研究在遵循以保护为前提的原则下,尽快开发以展现青藏高原珍贵而神秘的多民族非物質文化遗产为内容的高原特色旅游业,包括民俗游、宗教游、科考游等多种特色旅游活动,丰富青藏线旅游内容,提升青藏线旅游内涵,打造青藏线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格尔木市志》  原中共海西州委副书
纳木措湖一带广阔的草原,不仅是藏北游牧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藏北牧人的精神家园。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放弃祖先的游牧生活方式,或骑摩托车放牧牛羊,或去纳木措景区从事经营活动,或到遥远的大城市闯荡,只有一些老人们还固守着最后的传统生活。  牧民的狂欢 五彩骏马扮靓赛马节  在每个村的一片草坝子上,牧民们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或骑着摩托车,或开着卡车,一路踏歌而来。赛马前,主人对马进行精心打扮,鬃毛被扎成像
2014年,20岁的洛丹跟着58岁的阿妈宗吉,从青海来到拉萨,参加父亲安多强巴100年诞辰纪念展览。  虽然洛丹与父亲安多强巴相差了80岁,虽然洛丹在父亲去世后跟随母亲在青海待了多年,但拉萨的友人们还是很容易地就把他认出来了,因为这位年轻英俊的小伙子,与他父亲实在太相像了。安多强巴曾经赠送给我一张素描,画的是年少时代的释迦佛,还附了一张赤裸着的模特儿的照片,那就是当时只有6岁的洛丹。    洛丹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