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eh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铁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


  本书为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立项项目,旨在分析分布于青藏铁路沿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特点。 研究在遵循以保护为前提的原则下,尽快开发以展现青藏高原珍贵而神秘的多民族非物質文化遗产为内容的高原特色旅游业,包括民俗游、宗教游、科考游等多种特色旅游活动,丰富青藏线旅游内容,提升青藏线旅游内涵,打造青藏线国内外知名旅游品牌。

《格尔木市志》


  原中共海西州委副书记、格尔木市委书记胡成礼《格尔木市志》在“十五”发展计划即将圆满完成之际定稿付印,是一件令全市二十余万各族人民群众十分高兴的事情。“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志书素有“资政、存史、教化”之功能。《格尔木市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浩如烟海的史实史料中撷取精华,客观描绘了格尔木山川地理风貌,择要记述了格尔木人在青藏高原艰苦创业的伟大实践,真实再现了格尔木建政五十年来历史发展的脉络,是全市各族十部群众团结奋斗、与时俱进的见证,更是全市各族人民了解格尔木、热爱格尔木、建设格尔木的精神财富。

《亚东—格尔木岩石圈地学断面综合研究青藏高原重力测量与岩石构造》


  本专著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资助、地矿部“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综合研究”课题中的“重力路线补点及岩石圈重力构造”专题研究内容。它根据国内、外在重力研究中的一些新方法、新技术总结了作者几年来在青藏高原进行重力测量所取得的新成果、新认识。概括阐明了青藏高原以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为主的重力场特征及岩石圈构造。在地震资料控制下,采用人机交互系统,利用重力异常计算出莫霍界面深度;分析了均衡异常与新构造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地壳上地幔内的均衡信息;并对喜马拉雅、雅鲁藏布江等较为重要的构造单元在地球动力学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讨论;利用布格异常与测点高程的相关统计并结合重力场形态,在研究区内划分出9个地体、12条较大断裂;通过对重力异常的图像处理,探讨地壳现代构造形迹和地体边界断裂的走滑形变特征;用重力观点提出了板块碰撞及高原隆升模式;讨论了重力测量外部改正以及在研究深部地壳构造中存在的问题。

《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文化变迁与身份认同研究》


  本书是基于作者付海鸿及课题组成员长期的田野考察与思考,以青海省格尔木昆仑民族文化村为个案,从饮食文化,后续产业发展、日常宗教生活、移民子女教育选择四个方面入手,以民族志的方法客观记录了三江源生态移民在迁入地的生活情态,并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变迁与身份认同问题作了辨析。

《可可西里的哭泣》


  这是一幅关于可可西里生存全景图,这也是—部关于生命与信仰的悲凉挽歌。
  小说写了“我”离开大黑后孤身去了可可西里,在那里遇到了英籍记者周青,周青为拍摄藏羚羊的生死之谜而来到这里,并准备拿到英国进行展出,立志唤醒全世界人民保护野生动物的良心,而“我”也跟随她的镜头慢慢了解到藏羚羊的屠杀之谜。在生与死的关头,一个代号为“暴风”的志愿者组织出现在可可西里腹地,他们在绝境中挣扎,与自然抗争,与盗猎者抗争,与自我抗争。死亡是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杀一个人和杀一只羊没有区别。没有仪式的天葬,往往是他们最终的归宿,也是雇用盗猎者的宿命……

《亲历可可西里10年:志愿者讲述》


  一群快乐的人:健康、开朗、崇尚行动;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来自不同都市;选择在可可西里无人区相逢……,徒手建造中国第一座民间保护站;深情守望青藏高原旷野上的野生动物;韧性抗争藏羚羊生存的权利:甚至牺牲年轻的生命……荒原岁月是骨头上的烙印,新鲜而疼痛;可可西里是内心深处的情结,生命因之而动听。
  一个中国西部的民间环保组织在没有任何专项资金的情况下,完全依靠书籍义卖和极为有限的零星捐助,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极端恶劣的气候环境中建立起中国民间第一座自然保护站,又完全依靠志愿者的力量,在可可西里孤军奋战了10年。

《藏獒笔记之反盗猎可可西里(结局篇)》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稀有的犬类,藏獒凶猛好斗,护卫性强,忠诚而英勇,威严而敏捷,敢于同野狼、狮子等猛兽对抗,不仅是部落的护卫犬,甚至远走异域,成为罗马战争中的军犬。5000多年来,藏獒出现于各种精彩纷呈的传说与宗教典籍之中,它们由此披上了一层浓重的神秘色彩。
  退役特种兵肖兵,就是在西藏日喀则的一个村落里认识了这样一只纯种的藏獒——大黑。刚开始,大黑表现得无比倨傲,对肖兵不屑一顾。肖兵对大黑也爱理不理,不久,在经过一系列事情后,特别是藏獒大黑多次与狼群凶猛厮杀后,肖兵终于见识了这个高原王者的英武……

《走进可可西里》


  “可可西里”蒙语意为“美丽的少女”, 长江的主要源区之一。 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
  这里气候恶劣,但是可可西里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野牦牛、藏羚羊、野驴、白唇鹿、棕熊等青藏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动物使这位少女更加妩媚动人。由于该地区是中国最大的一片无人区,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大部分地区仍保持着原始的自然状态。有资料显示,可可西里目前是中国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的野生动物多达230多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就有20余种。
  广西钦州市的摄影家、钦州市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景生作为一名志愿者参加了2002年第5批志愿者活动。他满怀豪情地去了,又带着对可可西里梦牵魂系的记忆回来了。他在可可西里经历了30天的生死历练和考验,用近千张的照片和一本日记见证了这次艰难而又难忘的“环保之旅”。可可西里之行使他获得了“环保勇士”的荣誉称号,但是,在他心里,他已经走过了作为一个“可可西里永远的志愿者”的心路历程。

《可可西里(2004)》


  导演:陆川   内容简介:
  尕玉(张磊 饰)本来是个警察,为了调查藏羚羊猎杀状况,他假扮记者身份,随考察团来到可可西里——那里气候寒冷、空气稀薄,含氧量极低。就在这个人类生存的“禁区”,尕玉目睹了一幕幕人性的贪婪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狂暴冲突。首先是藏羚羊保护站的巡山队员被盗猎人枪杀,接下来他们见到了悲惨的一幕:盗猎者逃走,只留下众多只剩嶙峋白骨的藏羚羊。巡山队员在恶劣的环境中追捕凶手,最终只夺回了一部份的藏羚羊皮毛。一方面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另一方面还要与凶残的盗猎者周旋,巡山队员和尕玉面临着生死考验。

《天慕》


  导演:王强
  内容简介:
  本片讲述1954年慕生忠将军带领部队两次向西藏运粮,过沼泽,遇土匪,越高山,抗缺氧,狂风冰雪,肆意狂虐,终于到了拉萨,却损失惨重,二万八千头骆驼几乎全军覆没。慕生忠将军萌发修筑青藏公路的想法。他的想法得到了彭德怀和周恩来的支持,修路队在修路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驼工闹情绪,修路资源短缺,气候环境恶劣,战士饿死,修路工生病等等,慕生忠将军用他坚定的信念和智慧,最终克服各种苦难,仅用了七个月零四天,在世界屋脊上修建了全线2100公里的青藏公路,为西北人民和藏区人民带来无限福音。

《青藏线 (2007)》


  导演: 冯小宁
  内容简介:
  五十年前,冰雪茫茫的青藏高原上,一队年轻人将木桩钉入冰雪。开始了一个把铁路修上世界屋脊的梦想。但梦刚刚开始便夭折在恶劣的自然条件面前,一位年轻的勘测队员永远留在了雪山之中……二十年后,他的遗子于明远随着铁路大军再次向青藏铁路发起冲击。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将铁路铺到了昆仑山下,却不得不再次停了下来。昆仑山无情地吞没了于明远的战友,也埋葬了他的初萌之恋……时光又飞逝了二十四年,正是壮年的于明远率领着千军万马再次走上青藏高原,开始了青藏铁路的最后决战。横在他们面前的是难以忍受的高原反应,恶劣的气候和世界级难关冻土,惊险的滚地雷、山崩和地震时时威胁着他们。高原病专家初冉冉的到来,加强了人身的保障,高压氧舱等先进设备和科技手段使效率大大提高。而更使于明远惊讶的是初冉冉与当年牺牲的初恋战友长得一模一样……影片通过中国三代铁路人前仆后继得悲壮历程,展示了世界最难的青藏铁路几经沉浮,最后实现了中国人九十年的伟大梦想。

《青藏铁路》


  CCTV探索发现
  内容简介:
  苍茫广袤的青藏高原,神秘辽阔的东亚腹地,唐蕃古道,茶马古道,历史上一直尝试打通高原与内陆之间的道路。然而,进藏却是一条无比艰险的天路,这是一条刻满死亡记录的道路,它的路标就是荒野中连绵延伸的白骨。
  今天,数万名铁路建设者开进雪域高原,毅然建造起了“可与长城媲美”的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他承载了太多的世界之最:
  风火山隧道——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唐古拉车站,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车站;羊八井1号隧道——世界上最长的高原铁路隧道……
  大型文献电视片《青藏铁路》全方位地纪录青藏铁路这一旷世工程的建设历程,同时将历史的厚重同鲜活的生活糅合起来,在凸现出进取与顽强奋斗的民族精神的同时,完成一部真正无愧于历史本身的影像史录。

资讯


  一、万玛才旦《气球》上映
  由《撞死了一只羊》原班人马组成的摄制团队创作的《气球》,于2020年11月20日在全国上映。万玛才旦导演这部在生死轮回、灵魂信仰等带有鲜明藏地传统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女性及家庭色彩更為浓厚的电影《气球》探讨的生育权及女性意识懵懂觉醒同时探索传统信仰与内心真实欲望的对抗和冲突时的困境。法国知名影评人、电影史学家让-米歇尔·付东更评价该片是“威尼斯电影节最美的电影”。
  二、布达拉宫换装结束
  一年一度的布达拉宫粉刷工作,于2020年10月底结束。
  每年一次的粉刷活动,除了美观,最重要的是可以起到保护建筑的作用。这项布达拉宫的“美颜”行动持续了一周。粉刷期间,很多百姓会把自己带上的牛奶、蜂蜜、红糖、冰糖、白糖等原料混在灰浆中参与到义务刷墙的工作中,布宫墙体粉刷全部采用传统工艺和配方进行,工人们会从布宫顶上放下绳索,像蜘蛛侠一样把自己吊在空中,然后朝布宫墙体上泼洒调制好的灰浆。牛奶、奶粉、蜂蜜、白糖、藏红花混合着石灰,这是每年布达拉宫做"面膜"的原料,所以布宫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奶香四溢,甜蜜芬芳的城堡。
  三、纪录片《布达拉宫》开机
  2020年11月14日,纪录片《布达拉宫》开机仪式在拉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大型人文纪录片《布达拉宫》由腾讯视频与天成嘉华文化传媒联合制作拟拍摄7季,共计50集,将首次全景式展现布达拉宫风貌。该纪录片将从历史、建筑、艺术、珍宝、服饰、传承文明等多方面,以及诸多过往影视作品中未曾描绘的内部细节和背后去挖掘更多关于布达拉宫的生动故事。
  四、《西藏人文地理》影响力再获提升
  2020年11月18日,由新浪旅游联合铀媒及微热点共同发布了2020年10月旅游出行榜单及数据解读。《西藏人文地理》位列2020年10月榜单旅游媒体微博影响力TOP18。
  五、鲁朗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2020年11月24日,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主办的“中国天然氧吧”2020年创建活动发布会暨第二届产业发展大会举办在授牌仪式上鲁朗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为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再添靓丽金名片。鲁朗生态环境优越,曾荣获“国家AAAA级自然景区”“中国最美户外小镇”“中国最美村镇”“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西藏首批自治区级康养旅游和绿色旅游示范基地”“第四批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乡镇)”等称号。   六、拉萨滨河景观带2021年5月完工
  拉萨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预计2021年5月完工,滨河景观带将新增众多特色广场。程建成后,将增加拉萨河生态景观工程总面积128.92公顷,增加拉萨河景观灯、健身步道、凉亭等休闲与景观于一体的公共设施。将极大增加拉萨河附近空气湿度,减少风沙流动,新添亲水活动场地,促进人水和谐相处,满足市民亲水、散步、健身锻炼等需求,将会成为拉萨市民休闲娱乐的新热点,进一步提升拉萨城市形象。
  七、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景区拟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文化旅游部2020年11月2日发布公示称,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景区达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要求,拟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公示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经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推荐,文化和旅游部按程序组织综合评定,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景区达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要求,拟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现予公示。
  八、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开工
  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开工动员大会2020年11月8日在北京和川藏铁路控制性工程色季拉山隧道、大渡河特大桥三地,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同时进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大会上传达习近平重要指示,为川藏铁路工程建设指挥部揭牌,宣布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开工建设。川藏铁路成都至雅安段已于2018年12月开通运营,拉萨至林芝段于2015年6月开工建设,目前工程进展顺利,此次开工的雅安至林芝段位于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境内。线路起自四川雅安,终至西藏林芝,为国家Ⅰ级双线铁路,新建正线长度1011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至200公里。项目由国铁集团负责组织实施。
  九、到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看病,在拉萨就能预约
  2020年11月11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藏成办分院健康管理中心(拉萨服务中心)正式开门营业。该服务中心为西藏患者提供预约、体检、远程视频门诊、代购药品和代取报告、门诊随访五大服务。此外,西藏患者在该服务中心预约成办医院和华西医院均不收取任何手续费,且承办医院可以使用西藏医保卡进行就诊、报销。
  十、进藏列车上种起了蔬菜,还能现采现吃。为给旅客带来更舒適的乘车体验,提升进藏列车服务质量,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宁客运段推出自助采摘有机蔬菜的服务项目,菜品种类根据反馈意见逐步更新,受到了广大旅客的欢迎。列车上种植蔬菜和蘑菇的有机土是专门定制的,上车前进行了前期试种,培植成苗后又聘请专业技术人员针对存放条件、温湿度等进行专门培训。新鲜蔬菜现采现吃的用餐方式为旅客的长途旅行带来更多新鲜感,趣味与美味有机结合,更添一份乐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减少菜品餐料的浪费。目前,多趟进藏旅客列车都有这项服务。
其他文献
今年正值上海合作组织成立5周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将在上海召开。为此,本刊记者在上海峰会召开前夕,专程前往位于北京第三使馆区的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对张德广秘书长进行了专访。张德广秘书长热情地接受了采访,向我们全面介绍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取得的成就、未来前景以及即将召开的上海峰会的有关情况。  记者:首先感谢秘书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众所周知,截至今年6月15日,上海合
糌粑是藏族人最为重要的主食,单从糌粑就衍生出花样百出的吃法并沿袭至今,糌粑最为常见的吃法是把糌粑援面般挼成糌粑坨坨,在藏语里称为“粑”。它的制作过程是先在碗里放适量的酥油茶,再放入两三把糌粑,再放白糖、酥油、细的奶渣丝,而后援成糌粑坨坨。  拉萨藏家宴餐厅的创始人曲杰老先生说:我对藏式小吃没什么特别的研究,但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特别是藏族有个特点,就是非常喜爱吃零食,藏语称作“卡布多”。只要是出门
大花黄牡丹,生于海拔2900 至3200米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及山坡林缘,为毛莨科芍药属植物,极具观赏性。  米林是藏东南的一个小县,藏语意为“药洲”,这里气候温润,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8%,自然物种极其丰富。五月下旬的米林已经进入雨季,从清晨到傍晚都层云笼罩,太阳只是偶尔从云层里露个头,细雨却一阵接一阵,倒是一番截然不同的藏地景象。这好雨的时节,却也正是好花的时节,野生大花黄牡丹正在盛放!  初探大花
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文化是课堂的养分,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文化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学校的文化建设,不仅要看学校的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还要看学生每天在学校生活80%以上时间的课堂文化。  课堂文化是一种特殊的聚合化的文化,并带有一定的情境性,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氛围,是一种人的精神气象,从人的角度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建
如果你也曾到过西藏,无论你是走在空旷的布达拉宫广场上,还是在拉萨的大街小巷,乃至在寺庙里,在甜茶室,在咖啡馆,在百姓家中,在路边的大小店铺,你一定会被藏香的味道包裹。  混杂着草香、树香和酥油味,时而浓郁、时而清淡的香味,它飘散在每一个角落里,无处不在。  行走西藏多年,我对藏香的迷恋和信赖如同信仰。  藏香是秘宝古香。多数用于宗教祭祀活动,也可请进家中用作净晦避邪之用。在点香、闻香的过程当中,会
在大力倡导“提质减负”,实现课堂转型的大背景下,我们都把目光集中在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焦点上,而对于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特别是高段的英语课堂教学,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兼顾不同层次的每一个学生,要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而要做到这点,必须进行分层教学。以下是笔者曾经尝试过的一堂公开课,内容为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笔者本着分层教学的理念,进行了如下粗浅的
那是一条通往远方的路,我们叫它——天路。  十月份的川藏,我们把脸色扔到一旁,让车轮带动我们的脉搏,开启一场惊心动魄之旅。  让双脚踩过颠簸,和地心引力拉扯。  喘息,模糊,力竭,哭泣......  每一米都濒临绝境,每一秒都萌生放弃。  用青春的时光致敬青春,用稀薄的氧气磨炼真诚,用极限的海拔定义人生。我们和群山一起闪耀,我们和林海一同呼吸,我们和时间一起流动,我们变得特别特别的英勇。  用刺骨
传粉昆虫是提供传粉服务功能、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生物类群,在植物的多样性,植物繁衍生息、植物与与其他生物的关系以及全球农业等方面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在生物类群中独一无二。调查研究发现,90%的野生植物和75%的粮食作物依赖于昆虫传粉;全球粮食产量三分之一以上受益于传粉昆虫,其中野生传粉昆虫服务功能贡献率达70%;改善传粉功能可使作物增产12%以上。传粉昆虫涉及类群较多,优势的类群涵盖了分类
简介 由藏族青年导演扎西财嘉导演的影片《玻璃珠》,在海拔3800米的玉树州拉布乡的一个小村庄拍摄,片中景色壮丽,通过拍摄表现藏族儿童生活的电影,展现藏区的美丽风光和藏区人民淳朴的生活,不仅让观众领略了巴颜喀拉山下的美丽风光,还展现了藏族人民的淳朴生活,也希望让更多的人走近藏区,了解藏族文化。  推荐 藏族青年导演扎西财嘉现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玻璃珠》是扎西财嘉的电影处女作,结合自己幼年亲身
7月17日,西部重要湖泊色林错水下地形开测。这是西藏湖泊测量队在完成了色林错测前查勘、水位接测和控制测量等工作后进行的又一重要测量项目。  西藏湖泊测量队是在7月初完成了当惹雍错测量任务后赴色林错测量的。作为国家2015年水利前期重要测量项目之一的色林错海拔4530多米,是西藏第一大湖泊,未开展过系统科学的测量工作,基本资料属历史空白,天气变化无常,极端气象让人望而生畏,在人迹罕至的测区后勤保障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