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觉得职业摄影师在面对一个拍摄项目时,即使没有所谓的感觉,也应该知道怎么进入,怎么拍以及拍什么,这是方法论的问题。我一直认为在学校里老师教授的不应该是一些所谓的感受或者灵感,不应该把结果交给偶然性,这么多年的拍摄经验中对我帮助最大的就是方法论。

我现在搜集的范围已经延伸到重庆的开埠时期,可以很系统地从影像的角度讲述重庆这座城市的发展历史。如果说《北京银矿》是一个影像上的横向研究,那我做的更像是一个纵向的影像梳理。重庆对我来说太熟悉了,以这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尽可能把各个时期、各个方面影像全部搜集过来,最终形成一个研究体系,我觉得这是可以留给后世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No.6
这些工作并不是由你一人完成,你还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为什么会从单枪匹马转变为团队合作?
我之前会问自己:做摄影,拍照片的目的是什么?我觉得只有传播起来才有意义,根据传播对象的不同,拍摄的立场和内容也会不一样。如果面对的是买家或者画廊,作品可能会浮华一些,但是一旦要进入消费市场,受众变成了普通的观众或者一些有需求的甲方,那整个工作形式都可能发生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人的单打独斗会显得捉襟见肘,所以我尝试构建一个团队,以项目小组式的方式工作,这样拍摄的内容会显得更丰富,因为每个人的立场是不一样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就像我现在手上有很多的牌,面对不同的工作我可以拿出不同的牌。我觉得做摄影师这么多年获得的最大财富不是拍照的能力,而是我的判断力和鉴赏力。
No.7
2005年至2011年你一直都在报社做摄影记者,这段经历给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觉得首先是对摄影的理解会更加职业化,其次是让自己的见识和见地得到了迅速扩充。国内有很多优秀的摄影师都是从报社、媒体出来的,真的应该感谢媒体。我进报社时正好是都市报最为繁盛的时期,特别重视视觉影像这部分。做媒体后能迅速帮你屏蔽掉很多的事情,比如说好奇心,让你不再被表象吸引,迅速抓到事情的本质,这时再面对生死离别或者重大灾难时才能沉着清醒地进行判断和分析。当然做记者还会让人养成一个良好的拍照习惯,使拍照渐渐地变成身体记忆的一部分。
No.8
你好像在有意地降低摄影中的偶然性,希望整个过程都是可控制的?
是的,我觉得做作品和做产品是一样的,产品不可控怎么能叫好产品呢?我们可以换个思路,把摄影当成一个文创产品,产品的形态、购买的对象和前期预算等,这些肯定都要提前确定,可一旦换成摄影产品,大家觉得就不需要这些思考了吗?其实这两件事情的原理是一样的,除非你的照片就是拍给自己看的,但大部分人拍照还是希望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或者可以兑换相应的经济价值。
其实艺术不感性,也没有偶然性,那些成功的艺术家哪一个不清楚自己要走的路线?他们可能一年甚至几年内的作品都被画廊预定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要做的就是产品,如何让自己的产品识别度更高,给自己设定一个Logo或者符号,这一切都不是偶然的。
No.9
大多艺术家都多多少少有些英雄主义或者理想化,而你对待艺术的态度却非常的理性和现实?
是的,早些年很多摄影师顾不上考虑花费、输出的问题,拿起相机先拍了再说吧,这种方式放在商业市场中是完全不可行的,也缺乏对项目整体的构架。现在有很多摄影的基金可以申请,但是好多摄影师连作品的项目说明都写不清楚,怎么可能要到钱呢?换个角度来说,你的项目说明写不清楚,其实是你对这个项目根本没有想透彻。
No.10
你很清楚摄影艺术和资本运作的关系,而且你似乎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可以这样理解吗?
可以这么说,迄今为止我人生赚的每一分钱都是跟摄影有关的。首先,我对不可控的问题不感兴趣,我不买股票就是因为我搞不懂,我不会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不可控的事情上。其次,我非常喜欢茨威格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人生科学研究的使命。”当你找到自己的使命又恰好有精力和能力去完成这个使命的时候,就会特别有使命感,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进去,摄影可能就是我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个使命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