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在高中政治思想课主要弊端在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呆板单调。其带来的后果是政治思想课严重滞后于社会实际,严重滞后于学生实际。进入新的时期以来,教学改革跨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但由于我们对现代教育思想及方法的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中,目前政治课教学现状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远不相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必须得到实实在在的优化。下面结合笔者个人的一些实践经验,对如何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234-02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教育和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来不得半点浮躁。可当我们冷静、仔细地观察培养人的主阵地之一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时,会发现日常教学课堂中存在着以各类考试分数为目标的教学追求,弥漫着一心提高考试技能的浓厚气氛。课堂教育教学的内涵和肩负的责任告诫我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急功近利”现象是有害的、不能容忍的。如何有效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是每个高中政治课教师非常关心和必须面对的问题。从学生成长方面来说,政治课确实起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要实在地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政治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工作能够有效且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前提。要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发挥老师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包容学生的缺点,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观点对待学生,从长远为学生着想。对学生不能抱着一棍子打死的态度,缺点是暂时的,欣赏学生就像欣赏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学生得到尊重,他们自身的优势就会发挥出来。得到你的尊重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一个手势,也许是一次作业的批改等等。其次还要有爱心,事实证明,缺乏爱的人常常比较冷漠,因自己缺乏被爱,不知被爱的滋味,自然不会爱别人,就更没有爱心,就不会有激情,对学习没有兴趣,对事情就没有热情,因此,我们要用爱去感动他,用自己的爱传递情感,让他感受被爱的滋味。被爱是暖洋洋的,幸福的,让他知道他也有被爱的资格,被爱是理所应当的,这样他冰冷的心得到融化后,心灵深处也有春天,让他感到花儿也会为自己开放,小鸟也会为自己歌唱,状态变了,情感也动了起来,有激情了,也有爱心了,做事、学习也有心情了、有劲头了。当热爱学生的方式很多,用爱的目光沐浴学生的心灵,爱的眼神欣赏学生,爱的手势抚摸学生,爱的语言抚慰学生,小树因为春水的浇灌就会发新芽,学生因为你的关爱也就茁壮成长。
二、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优化政治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上的内容,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能引发不同观点或引发更深层次思考的话题。许多学生不重视、不想学政治,主要是他们认为政治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己无关。可见我们的政治教学在过去是多么失败的一个结果。政治课的教学,不管是对老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成了一份苦差事。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彻底转变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生硬、平铺直叙式的教学语言,要用彩色的语言、动感的语言融合积极愉快的情感来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动机。教师在上政治课时,充分运用体态语言来传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点的强调,同时也运用肢体语言和情态语言来表达教师自身对知识、对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在语气上,通过轻重、缓急、抑扬、快慢等变化进行教学,在语态方面,以平等方式、交谈方式进行情感教学,体现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在其乐融融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激发出来,主动性自然就发挥出来,也就不再有政治课毫无生趣的结果了。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极大部分来自于教师授课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
三、充分运用好课堂导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节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衔接导入、悬念导入、情景导入、激疑导入、演示导入、实例导入等。在此简单介绍两个导入方法。
(一)悬念导入。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在高中政治课堂上,讲到生活与哲学中矛盾特殊性时,老师可在黑板上写上以下几句格言诗句: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然后让同学们通过预习来说明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这时同学们还不明白,就会急切的盼望老师告诉他们,这样同学们会非常有兴趣地上完这节课。
(二)衔接导入。这种导入法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顺理成章地进入新知识领域,并产生强烈求知欲,去探求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式。这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其特点是以复习已经学过或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既给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思考。“温故”是手段,“知新”是目的,两者有机结合并自然过渡。
四、要注重引好探究方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过:“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在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学生们想去发现、想去探究,所以我们要做好引路人,把握好探究方向,让学生们顺着正确的方向去收获知识。这条路该如何引呢?新课改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改把灌的过程转变成探究的过程。我们知道,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从两方面来引,首先,要引对探究的对象,探究的对象一定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其次,要引导学生们从哪里开始探究?举一个教学中的例子,这节课要探究的主题是“:怎样看待各种各样的消费现象?”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消费,是跟风随大流、追求标新立异、盲目攀比,还是量入为出、追求实惠。而探究这一问题的逻辑起点应该是“社会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消费现象”,只有学生理解了这一点,才能遇到“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消费现象”。这样设计符合人们的普遍思维习惯,即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进行探究。我们可以想象,在没有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情况下,直接研究“怎么办”的问题,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完全脱离了学生实际思考问题的能力,探究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明确了探究对象,理清了探究思路,探究才是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五、突出教学的生活性和实践性,营造动态生成的生活课堂
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因为;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以生活为源头活水的课程资源观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断改进的政治教材虽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但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相比,教材永远是滞后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生活素材的选择应是教学需要与学生生活需要的结合点,它不仅包括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代表的时事生活,也包括学生正在感受和经历的日常生活,并且后者更具有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求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践性。
生活化的教学除了注重教学素材、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外,也注重教学落实的生活性,即做到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学中应努力突出实践性,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自觉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提升其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可采取制作性活动、社会调查、专题性研究和课内模拟实践等让课堂洋溢着生活气息,使思想政治课逐步走向生活化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课改革的一大趋势。政治教师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对待生活,用生活的气息感染课堂,用实践的真谛引导学生,营造具有动感的充满生机的政治课堂。
六、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优化政治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群体中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的思想整齐划一。教学中我们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教学。比如有的同学因学习成绩较差而产生破罐子破摔思想。我就反复为其讲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鼓励他们从点滴做起,最终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七、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要学好政治,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说,上好一堂政治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因而恰当的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学要求,还要求教师要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应运于教学过程之中。
面对新时代的高中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重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对传统的教学形式进行改善创新,有效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使高中政治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剑平.浅谈如何搞好课改后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6年07期
[2]李振文.中学政治课教学浅议[J].发展,2010年05期
[3]王宽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窘境及其整改[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4]肖强.应重视中学思想政治课之和谐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3期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234-02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教育和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来不得半点浮躁。可当我们冷静、仔细地观察培养人的主阵地之一的高中政治课教学时,会发现日常教学课堂中存在着以各类考试分数为目标的教学追求,弥漫着一心提高考试技能的浓厚气氛。课堂教育教学的内涵和肩负的责任告诫我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急功近利”现象是有害的、不能容忍的。如何有效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是每个高中政治课教师非常关心和必须面对的问题。从学生成长方面来说,政治课确实起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作用。要实在地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进行优化,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政治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工作能够有效且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前提。要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需要发挥老师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包容学生的缺点,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发展的观点对待学生,从长远为学生着想。对学生不能抱着一棍子打死的态度,缺点是暂时的,欣赏学生就像欣赏自己的孩子一样,这样学生得到尊重,他们自身的优势就会发挥出来。得到你的尊重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一个手势,也许是一次作业的批改等等。其次还要有爱心,事实证明,缺乏爱的人常常比较冷漠,因自己缺乏被爱,不知被爱的滋味,自然不会爱别人,就更没有爱心,就不会有激情,对学习没有兴趣,对事情就没有热情,因此,我们要用爱去感动他,用自己的爱传递情感,让他感受被爱的滋味。被爱是暖洋洋的,幸福的,让他知道他也有被爱的资格,被爱是理所应当的,这样他冰冷的心得到融化后,心灵深处也有春天,让他感到花儿也会为自己开放,小鸟也会为自己歌唱,状态变了,情感也动了起来,有激情了,也有爱心了,做事、学习也有心情了、有劲头了。当热爱学生的方式很多,用爱的目光沐浴学生的心灵,爱的眼神欣赏学生,爱的手势抚摸学生,爱的语言抚慰学生,小树因为春水的浇灌就会发新芽,学生因为你的关爱也就茁壮成长。
二、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优化政治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本上的内容,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能引发不同观点或引发更深层次思考的话题。许多学生不重视、不想学政治,主要是他们认为政治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己无关。可见我们的政治教学在过去是多么失败的一个结果。政治课的教学,不管是对老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成了一份苦差事。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彻底转变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生硬、平铺直叙式的教学语言,要用彩色的语言、动感的语言融合积极愉快的情感来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动机。教师在上政治课时,充分运用体态语言来传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点的强调,同时也运用肢体语言和情态语言来表达教师自身对知识、对学生、对课堂的情感。在语气上,通过轻重、缓急、抑扬、快慢等变化进行教学,在语态方面,以平等方式、交谈方式进行情感教学,体现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建立起平等、和谐、融洽的关系,在其乐融融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激发出来,主动性自然就发挥出来,也就不再有政治课毫无生趣的结果了。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召力极大部分来自于教师授课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
三、充分运用好课堂导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节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比如衔接导入、悬念导入、情景导入、激疑导入、演示导入、实例导入等。在此简单介绍两个导入方法。
(一)悬念导入。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在高中政治课堂上,讲到生活与哲学中矛盾特殊性时,老师可在黑板上写上以下几句格言诗句: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然后让同学们通过预习来说明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这时同学们还不明白,就会急切的盼望老师告诉他们,这样同学们会非常有兴趣地上完这节课。
(二)衔接导入。这种导入法是引导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顺理成章地进入新知识领域,并产生强烈求知欲,去探求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式。这是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导入方式,其特点是以复习已经学过或学生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的知识为基础,将其发展、深化,引导出新的教学内容,既给学生复习巩固旧知识,又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积极思考。“温故”是手段,“知新”是目的,两者有机结合并自然过渡。
四、要注重引好探究方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过:“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在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学生们想去发现、想去探究,所以我们要做好引路人,把握好探究方向,让学生们顺着正确的方向去收获知识。这条路该如何引呢?新课改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新课改把灌的过程转变成探究的过程。我们知道,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从两方面来引,首先,要引对探究的对象,探究的对象一定是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其次,要引导学生们从哪里开始探究?举一个教学中的例子,这节课要探究的主题是“:怎样看待各种各样的消费现象?”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正确看待消费,是跟风随大流、追求标新立异、盲目攀比,还是量入为出、追求实惠。而探究这一问题的逻辑起点应该是“社会上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消费现象”,只有学生理解了这一点,才能遇到“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消费现象”。这样设计符合人们的普遍思维习惯,即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进行探究。我们可以想象,在没有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情况下,直接研究“怎么办”的问题,就像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完全脱离了学生实际思考问题的能力,探究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明确了探究对象,理清了探究思路,探究才是有效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才是高效的。 五、突出教学的生活性和实践性,营造动态生成的生活课堂
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因为;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以生活为源头活水的课程资源观是对于课程资源的全新思考。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断改进的政治教材虽然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但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相比,教材永远是滞后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它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生活素材的选择应是教学需要与学生生活需要的结合点,它不仅包括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为代表的时事生活,也包括学生正在感受和经历的日常生活,并且后者更具有思想政治课教学所要求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践性。
生活化的教学除了注重教学素材、教学情境的生活化外,也注重教学落实的生活性,即做到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此,教学中应努力突出实践性,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自觉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提升其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生活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可采取制作性活动、社会调查、专题性研究和课内模拟实践等让课堂洋溢着生活气息,使思想政治课逐步走向生活化已成为当前思想政治课改革的一大趋势。政治教师要善于用发现的眼光对待生活,用生活的气息感染课堂,用实践的真谛引导学生,营造具有动感的充满生机的政治课堂。
六、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优化政治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作为政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群体中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我们不能要求学生的思想整齐划一。教学中我们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教学。比如有的同学因学习成绩较差而产生破罐子破摔思想。我就反复为其讲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鼓励他们从点滴做起,最终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七、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它通过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对学生进行政治方向,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因此,要学好政治,难度较大。对教师来说,上好一堂政治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能力是相当关键的。因而恰当的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新课程在内容上大为更新,增加了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教学要求,还要求教师要快掌握体现时代性特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并应运于教学过程之中。
面对新时代的高中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必须重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对传统的教学形式进行改善创新,有效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使高中政治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剑平.浅谈如何搞好课改后的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6年07期
[2]李振文.中学政治课教学浅议[J].发展,2010年05期
[3]王宽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窘境及其整改[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1期
[4]肖强.应重视中学思想政治课之和谐教育[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