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禹舜 用山水笔墨看世界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zhi7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2年出生,黑龙江哈尔滨人。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现任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等职,代表作有《静观八荒》《唐人诗意》《域外写生》系列等。
  卢禹舜穿一身黑衣,板寸头很精神,抬手沏茶间透着艺术家的恣意洒脱,可一开口,就有了反差。他的声音温和,不经意间流露的东北口音,像极了普通的邻家大叔。拍照时,摄影师瞄到墙上挂着一件黑底红印花的唐装,卢禹舜马上看穿了摄影师的心思,笑道:“穿那个拍照可能不太行。”
  位于北京繁华地段的中国国家画院,冲三环开的小门并不起眼。走进小门,里面却别有洞天,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带着几分闲云野鹤的韵味。
  卢禹舜的工作却不如环境惬意,创作和管理,两头抓、两头忙。这段时间,他更抽不开身了。5月14日,“一带一路”人类文明——卢禹舜作品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拉开序幕,他正忙着准备。“文化人要有担当”,这句在采访中反复提及的话,似乎是他对于“忙”的说明。
  中国画,画世界
  参展的作品来自卢禹舜的《域外写生》系列,共150幅水墨新作首次亮相,多是他在沿丝绸之路西行途中的景物、人物写生。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卢禹舜便开始这一系列的创作。如今回忆起来,让他印象颇深的是一幅《华盛顿的天空》——在画纸上的天空中,他添上几笔中国式水墨,自然地顺画晕染,营造出充实饱满的氛围。
  正式为《域外写生》冠上“一带一路”的主题,是因为受到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启发,以及中国国家画院“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的推动。在这些新的作品中,卢禹舜延续了以往的诗情画意,用画笔礼赞自然,创作主题有俄罗斯的白雪、埃及的沙漠和法国的乡间小路。在此基础上,他开始越来越多地描绘域外的人文景观,令阿拉伯世界的清真寺、意大利罗马斗兽场,甚至骑摩托车的白胡子大叔与街头的长发少女,跃然纸上,墨染层层。
  “中国画,画世界”“水墨画,画人文”,在东方艺术与世界大观、自然景物与人类文明之间的游走,或许正是卢禹舜绘画的生命之流。
  他喜欢铺上大面积的明亮色调,画中常有蔚蓝海岸,翠绿林木;还尝试用水墨的笔调、写意的抽象线条,来勾勒“思考者大卫”“断臂维纳斯”等希腊文明中的雕塑作品;意象的布局也常有冲突,比如在草木中画个红酒瓶子,山林间画只大虾。
  《中国文化报》副总编徐涟评价卢禹舜:以一个当代中国人的视野看世界,以中国笔墨融合西画中的色彩、结构与素描,展现了不同于西方人自身描绘的风景。卢禹舜自己则理解为,“文化的碰撞,价值的传递”“我用画笔为外国人讲一段中国的故事”。
  用山水水墨的笔调画人文图景,卢禹舜以此观照现实的生活。城市中冷冰冰的街灯、建筑、双层巴士,因为水墨的晕染叠加变得活泼,有了生命。正如卢禹舜自己所言:“如果说,对于现代化的城市、工业化的社会,和谐、宁静越来越难以实现的话,那艺术,至少可以创造一个可游可居的精神家园。”
  画坛中的同行对卢禹舜有个有意思的评价:“山水画界的诗人”。从他的画里,你能读到欢愉,读到对大自然与人文的礼赞,还有一个东方画家的昂扬与激情。
  执拗的自己,开明的父亲
  追溯起来,从小就不爱说话的卢禹舜,更执着于用画笔表达自己。
  他爱看抗日电影,就在课本上、作业本上画满了《鸡毛信》中的儿童团团长海娃、“日本鬼子”的手枪,以及大盖帽儿等极具时代性的物件。为此,他费力寻觅收藏了不少新鲜好玩的插图绘本,线描大师贺友直的连环画《山乡巨变》成了他最宝贝的启蒙教材。“我完全是凭着对绘画的热爱,开启了自己的笔墨人生。”
  卢禹舜在学校的“不正经”,常常被老师通报给家长,他没少因此挨批挨打。卢禹舜出生在黑龙江,父亲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回到哈尔滨后,一直在文教系统工作。他不希望儿子囿于文化圈,而是鼓励他做个工程师,“学画又能干什么呢?”
  但父亲的话没起到任何作用,卢禹舜仍把课堂当作他挥舞画笔的战场,老师继续告状,他自顾自地练习。好在“父亲到底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等卢禹舜大了一点,觉得他好像有了点“小能力”,就转而支持他,请来黑龙江的名师为他讲课,还借来石膏像,供他习画。卢禹舜很庆幸,执拗的自己有个开明的父亲。
  关于习画,还有一场父子两人的谈判。高二时,父亲同意他备考美术专业,但有一个前提,必须提前一年参考。他把卢禹舜叫到书房,严肃说道:“如果考上,那你便去;若考不上,赶紧回头,重学文化课,混个一般高校也行。”
  所以那年填高考志愿,卢禹舜思前想后,在志愿栏里写了“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系”。其实,当时的绘画艺术生向往解放军艺术学院,在他们眼中,那才是真正的艺术殿堂。“但军艺门槛高,我不敢报,生怕落榜,就再也学不成。”
  为了实现梦想,卢禹舜苦自磨砺,积极备考。1969年,17岁的他如愿上了哈尔滨师范大学,成了班里最小的学生。毕业后,他留校任教,1987年又来到北京,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在这座历史文化古城,懵懵懂懂的卢禹舜遍访名师,大开眼界,开启了一段新的艺术人生。
  以画坛前辈为艺术标杆
  由甲申、林彦、孙月池、鲁华四位名家,是卢禹舜感念一生的启蒙导师。而在高手云集的北京,卢禹舜說自己最有幸的是,认识了齐白石弟子李可染。李老的家在燕京饭店后面的文化部宿舍楼,当时他担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常邀请一些初出茅庐的画家来家里的画室做客。卢禹舜回忆,“那是一间小屋子,李老给起了个朴实的斋名‘师牛堂’。他言语不多,好宁心静气,画室里鲜有大画家往来,却少不了我们这些小年轻的身影。跟我们聊天,李老除了讲画,还讲‘俯首孺子而不逞强’。我们去得多了,慢慢领悟先生之言行,更仰先生之崇高。”
  1989年,李可染在卸任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前,与浙江画院院长陆俨少,带着一批名声尚微的画家开展,为他们提供崭露头角的机会。卢禹舜就在参展画家名单里。“那场展览名为《李可染、陆俨少、张仁芝、龙瑞、庄小雷、陈向迅、赵卫、陈平、卢禹舜山水画联展》,我们的名字和大师的名字写在了一起。我常感念,李先生、陆先生心中常有后人。”   另有一次,卢禹舜与陈向迅、赵卫、陈平开水墨画联展,画坛有位叶老先生特地来看画。他在展厅转了一圈,从四个人的作品中各挑了一幅带回家,又回赠给每人一幅。4个20多岁的年轻画家受宠若惊,“这是对我们无声的鼓励”。卢禹舜被挑中的那幅是一张写生,画中有座青山,山上有只白羊。“很多年后,我去叶老办公室,抬头就看见墙上还挂着那只小羊,感动不已。”
  卢禹舜学画,还有位圈外导师杨振宁。那是上世纪90年代,在香港某个画廊的小型展览上,杨振宁看到了卢禹舜的画。他在画中找到了与物理学研究相契合的“平衡与对称”,很是喜欢这个年轻画家的作品。通过画廊引荐,卢禹舜第一次见到杨振宁,往后的几次展览,杨先生都为其站台,圈内外轰动不已。“后来杨老几次来北京,我们一块儿聊天,他总跟我说:年轻人要立大志,眼光要放得远。”
  “艺术家,应将文化薪火相传。”如今的卢禹舜,也成为传递这薪火的一员。1993年,他在黑龙江成立文化基金会,致力于家乡文化产业的发展。2006年,他出任中国国画学院副院长,负责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他说:“优秀艺术家的标杆是什么?看看画坛的前辈,你便知道了。”
  如今的作品多了几分禅意
  梳理卢禹舜的创作脉络,他的笔墨本身也是一种生命的“踪迹”。
  卢禹舜决定学习水墨,源于家乡博大浑厚的山水。可以说,他是从北方土地画起的。1984年全国美展,《北疆情》让“卢禹舜”这个名字被业内所熟知,此后的《冰雪情》《秋染塞北》,题材无一不是家乡风貌。在这批早期作品中,卢禹舜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少有渲染,而是平铺直叙地讲述着北方土地的故事,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热爱。
  “有人问我,怎样才能画出自己的风貌。我曾观察中国美术史上的各派各系,扬州画派、金陵画派、黄土画派、长安画派、岭南画派,都与地域有关。只有与土地、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才能生出自己的风格。”如今定居北京已多年,卢禹舜仍在每幅画上题字“客居北京”,以此怀念故乡,勉励自己。
  一路走来,卢禹舜的笔墨也有变化。题材上,他在东北山水画领域开垦拓荒后,又陆续创作了《静观八荒》《唐人诗意》《域外写生》等系列,呈现出生机满满、奇花异卉、流水潺潺的世界。
  纪实之外,感悟之外,画里逐渐多了他对世界的思考。盧禹舜自己总结:作品不再是纯粹的写生,也不像西方19世纪油画那样写实,而是多了几分禅意。比如天人合一的老庄思想。画家刘曦林如此说道:在他的画里,林木中似是而非的女性身体,就有天为阳、地为阴的隐喻。这种两面性的统一,又被美术评论家陈传席评价:画得充实丰满,但笔墨并不粗浑。既有北相,又有南韵——画如其人。
其他文献
在澳门举办的第二十三届华鼎奖,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的林心如受到了特别关注。获奖第一时间,她在微博上感谢导演苏有朋,因为正是与苏有朋合作《嫌疑人X的献身》,才帮林心如获得了这个珍贵的奖杯。  之所以说“珍贵”,是因为林心如已经好久没获得过像样的奖项了。上一次她得到广泛的肯定,还要追溯到1998年出演《还珠格格》。  后来的林心如,各种类型的影视剧都接,加上比较“讲义气”,经常与烂片、烂剧扯上关系。但很奇
日前,美国众议院民主党领袖佩洛西与其他议员要求改变国会延续了181年的“帽子禁令”,让议员们可以戴着有宗教意义的头饰进入议会大厅。这是为了在明年年初新议员就任时,让索马里裔的穆斯林议员伊尔汗·奥马尔能戴着头纱登场。  对这位来自明尼苏达州(简称明州)第五选区的女议员来说,戴头纱是她的荣耀,也是她的政治身份标志。2017年,她在就任明州议员时,披着金色头纱、手捧《古兰经》宣誓。在她参加各种政治活动时
皇帝为它大兴土木 百姓为它回购藏品  2月22日,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卢浮宫的创想”展览的第四十一天。这一天,有两个场景令《环球人物》记者印象深刻。早上10点多,来华访问的法国总理贝尔纳·卡泽纳夫在参观完故宫后来到邻近的国家博物馆。工作人员里三层外三层,但卡泽纳夫丝毫不受影响,只是静静地凝视展区里的珍品——这次展览的126件藏品来自卢浮宫下属的9个部门,许多宝物连总理也未必见过。  到了下午,参
佛陀及其上首弟子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孝养父母的典范  生养我们的父母,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恩人;报答孝养父母,是每个人天然的责任,当然也是佛教修行的重要内容。佛陀曾坦言自己是知恩报恩第一人。他和上首弟子舍利弗、目犍连都是孝养父母的典范。因为出家人以觉悟真理和弘法利生为己任,并以此宗旨来完成孝养责任,帮助父母实现觉悟,这构成了佛教孝行的主要内涵。  佛陀的父亲净饭王仁慈宽厚,是深受释迦族人爱戴的
魏徵(580-643),字玄成,祖籍河北石家庄,出生于杨坚辅政之年(580),算是北周遗民。大唐立国时(618),他已年将40岁。关于魏徵之于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性,李世民的枕边人长孙皇后最有发言权:“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  关于魏徵出道之前的经历,《旧唐书》卷71《魏徵传》里有几句话:“徵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
“嘭”地一声,炸弹炸响,河面上腾起一团白烟,手持AK-47的蒙面劫匪不断吼叫着,喝令前方的中国货船立即停船。橡皮小艇在货船周围绕来绕去,沿途丢下更多枚炸弹。  看到这幅场景,几十米外的谭建华心跳加速,眼泪差点就流了出来。这位42岁的老船长并非害怕,他只是想起自己类似的遭遇。2006年,谭建华与朋友合伙买来一条货船,改装完成后开始在湄公河上跑运输。之后的几年间,当他驾船行驶到“金三角”水域时,经常有
在目前出土的同类器物里,它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气势最恢弘  4月的武汉,春山如黛。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印度总理莫迪在此举行了非正式会晤,并一同参观了湖北省博物馆。参观结束后,莫迪发了一条微博,里面写道:“该博物馆藏有中国历史文化的重大遗物。”消失的古国,神秘的国君  给后世留下宝贵遗物,并在2400多年后,引得同为文明古国印度的总理发文赞叹的那个人。叫做曾侯乙。  1978年5月的一个凌
1948年,顾景舟所制的大石瓢壶,壶身上有吴湖帆的字。  人物简介:顾景舟,1915年生于江苏宜兴上袁村,原名景洲,后改名景舟。名号有瘦萍、武陵逸人等。他的祖母邵氏是清代制壶名手邵友兰的孙女。18岁,顾景舟跟随祖母制坯,20岁时已是壶艺高手。毕生抟(音同“团”)壶,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1996年去世。  壶艺泰斗顾景舟的作品,向来是收藏家眼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2010年,他的一件“石瓢壶”以
他10年拍40部戏,因“跑男”迅速走红,在《影》中演绎“多面君王”郑恺  演员,1986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2007年出演个人首部电影《奔跑吧有情人》,从而正式进入演艺圈。2014年,参加真人秀节目《奔跑吧兄弟》并因此而走红。代表作有《致青春》《私人订制》《前任攻略》等。近日,出演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影》。  郑恺仰躺在VIP影厅最后一排的沙发上,紧闭着双眼,一言不发。时间已近晚
在过去8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华融净资产增长7倍多,总资产增长32倍作为国内最大资产管理公司的“掌门人”,赖小民一直忙于企业经营管理。但不管多忙,每次出现在《环球人物》记者面前时,他都是意气风发,侃侃  而谈。  意气风发当然是有“资本”的。在金融界,性格再自信的“大佬”也要靠实力说话。赖小民的身后是由国家财政部控股的大型非银行金融机构——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华融)。身为公司董事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