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准乡艺“焊条”激荡乡味情怀“美美”文化融合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jo0911216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要创新学科教学与少数民族学生的精准衔接,美术教学中要开发学生能够认知的民族艺术资源,以民族文化融合为旨归,丰赡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 美术核心素养;乡土文化艺术;民族文化融合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以南通西藏民族中学(初中部)为例,学校美术教学对藏族少年这个“特殊群体”秉持“从爱出发”的政治理念,创新性地把藏族乡艺作为连接学生和教学目标之间的“焊条”,“分类引导、灵活创新”和“低起点、小步走、多反馈、常巩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效践行中华民族文化融合顶层设计的国家战略。

一、直面学情,立足“乡情”


  美术教学直面特定学情,诱导学生在乡味激荡中植根家国情怀,在“美美”的文化融合中增强学生民族凝聚力的时代价值观。
  首先在战略上进行“换位思考”。与其视之为“盲点”,不如逆向思维,将其开发为新的生长点。其次,在战术上,相向而行(面对面地前进)地把“乡思”作为切入点、突破口。
  一是“允许”思乡。学校往往是满满地安排丰富多彩的“第二故乡活动”,转移其注意力。但是,少年在学习之余毕竟没有自主地“不思”的自控力。“允许”思乡就是要允许学生说出来、表现出来。
  二是帮助思乡。教育者应以爱心和学科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来积极营造学生思乡的氛围和情境,激发其积极健康的心理因素,促进其主动地回归和投入到愉悦的学习生活之中。
  三是利用思乡。应该说,思乡恰恰符合健全人格的特质,是可以且应该因势利导的良性因子。

二、穷则思变,“人即资源”


  “万里归来,仍是少年”。要以“人即资源”的“视觉高度”来积极认知和“善待”这些民族少年学生在“通”这个环节上作为教学资源的意义和价值。
  这些学生虽然是“求学者”,但是,他们绝不是“一张白纸”。他们“与生俱来”的民族生活特性的积淀就是“靠船下篙”、就地取材的宝库。即从他们本身所具有的和能够认知的生活常识、社会知识以及文化科学知识中,撷取与年级美术教材能够对接的“源文件”。引领学生在“回视”的熟悉感中,勇敢而自由地“猎奇”其中的美术专业知识元素,从而在寻找、探索新奇事物中来满足好奇心理,进而滋长并稳固其健康学习心理和有效学习力。

三、握准乡艺,激荡“乡味”


  “就地取材”“开源节流”,以“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为抓手,能够精准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这也是教师使教学成为一门艺术的一种能力和境界。
  如,学生对自己喜爱的藏族服饰進行美术视角的认知,从直观的款式、颜色以及面料的服装设计三要素起步,讨论辨识其中的工艺美术知识,安排其“尝试设计属于自己的服装,进而提高我们对服装艺术的认识和修养”(《美术》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在实用性与艺术性紧密结合的操练中濡染美术课程。又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独特的装扮》探究面具艺术,让学生畅言藏族面具,教师出示相关备课材料,如从藏戏开始时最先登场的戴猎人面具的角色引发介绍面具在形制、质地、造型、功用、制作等方面鲜明的民族特色。
  学生通过对乡艺特性的感知,从“家乡的味道”中舒缓了乡愁的焦虑,通过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在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孕育中,浓化了乡味的情结,油然而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感悟,进而拓展到对中华各民族文化的认同。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升华对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的信仰和使命感。
  作为民族学校的美术教学,创新性地握准藏族乡艺的“焊条”,激荡起学生崇高的乡味情怀,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积淀大中华“美美”文化融合的“接班人”优秀基因。
  参考文献:
  [1]宋扬.当代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的融合及教学模式探微[J].美术教育研究,2015(24):107.
  [2]李禹.浅析将民族艺术融入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方法[J].内蒙古教育,2015(6):10.
  [3]陈磊.在文化背景中学习美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2(2):116.
其他文献
对《档案管理》杂志几个细节问题的建议 一笔谈    《档案管理》杂志非常重视读者意见,然而读者来信往往把重点放在评论杂志的文章主题、栏目设置等内容方面,最近论坛中也有人提及增加收稿日期等细节问题,本人特就杂志形式上的几个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建议一:增加论文的作者简介、收稿日期等详细情况。《档案管理》目前仅有的有关作者的信息是在文章结尾署上作者的单位,但这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当3位以上的作者合作
蔡总编:  最近,我看到一则报道,说的是有的观众批评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快成“一家讲坛”了。对于这个问题,《百家讲坛》的编导说,只要观众喜欢,收视率不减,就行。我觉得此话有理,对于办好《档案管理》也有借鉴。(蔡:也是一种理由。)  “百家讲坛”是由一家一家汇聚而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同时满足不同人的需求:只要有收视率,说明栏目办得就不错。(蔡:这是定位问题。《档案管理》的定位是以业务指导性为主
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它是一种含蓄、间接的教育方法,只要求学生接收暗示信息,是在没有苛求、没有冷战、没有对峙、没有对抗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学生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将暗示教育法应用于班级管理,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调整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动,
[摘 要] 在教育改革进程中,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而小学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是顺应教育新时代的必然趋势,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试金石。   [关键词] 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在新课程背景下,素质教育已逐渐替代应试教育。但是,仍有一些教师并未摒弃传统的教育方式,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忽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心理健
1862年,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院的亨尔教授迎来了他的新学生。  开学不久的一天,亨尔教授突然把自己多年积下的论文手稿全部搬到教室里,分给学生们,让他们重新仔细工整地誊写一遍。  但是,当学生们翻开亨尔教授的论文手稿时,发现这些手稿已经非常工整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根本没有重抄一遍的必要,做这种没有价值而又繁冗枯燥的工作是在浪费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有这些时间,还不如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搞研究。他们的
A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城区的一所名校。她曾经以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教研成绩这么优秀,在这所名校里一定能够独当一面。然而,当她在学校“教研风采月”活动中听了其他老师的课之后,她自己的那节便借故不上了。她觉得自己的水平,在这所学校只能排在倒数的位置。而更糟糕的是,从此后,她更加消沉,完全丧失了信心……  无独有偶。C老师自参加工作后,一直按就读研究生时导师的要求,在乡村教育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只要了解
[摘 要] 基于中国文化特点展开,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与哲学理念教给学生。语文课堂要符合中国文化特点,让内容丰富饱满,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渗透展开以下论述。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学  在中国文化历史的长河里,传统文化被定义为“因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
摘要:本文回答了各位先生对《论档案形成在前》一文的质疑,对使用文件和档案的概念问题,档案是记忆工具、所以形成在前的问题,档案之义形成在前、文件之义产生在后的问题,以及档案的副本问题、档案的唯一性问题等作出了说明,并谈了商榷意见。  关键词:档案形成在前档案 文件 关系    笔者在《档案管理》2007年第二期上发表的《论档案形成在前》(以下简称《论档案》)一文,受到了同仁的关注。《档案管理》200
[摘 要] 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制能力较差,班主任采用柔性管理,适合性更高,其操作实践效果更值得期待。柔性管理体现在班级管理的诸多方面:管理环境营造、师生交流沟通、班级活动组织、同学纠纷干预、家校管理对接等,都属于柔性管理的切入点。班主任要做好学情分析,适时采取柔性管理行动,从思想深处展开管理教育,全面培养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柔性管理;效率  所谓柔性管理,是指以
2017年的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从七月初开始,散发着墨香的新书从全国各地的出版社源源不断地向这里汇聚。因为7月13日,这里有一场盛会——江苏省第七届书展。这一天,人们在博览中心忽然看到了那些平常只有在电视上才可以看到的梁衡、曹文轩、于丹、黄蓓佳……这些思想界、学术界、文学界的“大咖”们。  沈晓昕从来没有想到,在这样的一场名家云集的图书盛会上,竟有一场由她主讲的讲座。超越人生预设的精彩  国学经典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