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初中物理新大纲从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重视物理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情境。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唯一的基础材料则是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在讲惯性知识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在车上竖直向上抛东西时,为什么车子在快速开动,人却站在车上不动能够接到抛出去的东西?同学们会想,是的,东西抛上去了,我们和汽车一起在快速前进,怎么还能正好接到被竖直抛出去的东西呢?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想象的原因。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候,可讲述为什么溜冰时候,你向前推墙壁,自己却反而是向后运动了?人划船时候,怎么是要向后划水,船才会向前?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下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有效参与
1 注重学生思维的调控
对于初中生而言,奇妙的实验现象,极易唤起他们的兴趣,但若直接将实验现象呈现给学生,因缺少思维。学生仅仅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获取信息,揭示事实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有效地激发认知冲突,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创新愿望。如在研究固体“熔化”特点的实验中,可以采取与教材编排不同的处理方法:先进行非晶体熔化的实验,然后再研究晶体熔化时的特点。这样设计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实验比较容易操控,成功率高,更主要的是实验的结果与他们先前的认识一致,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学习中还有什么比自己的想法得以实现能让人更兴奋的呢?为了获得熔化的普遍规律,在加热另一些物质(如冰、海波等)时,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还有一种未曾知晓的熔化特点,虽然出乎意料,但更能引起大家的好奇与强烈关注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而参与,其行为就不再是机械地读读数据、死板地记记规律了。
2 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
学生观察实验,自然会产生动手的欲望。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多动手做实验的机会,不仅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愿望,实现从观众到演员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不断体会到“发现”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兴趣、增强信心、增强学习的欲望,进而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如将水收集起来,放入有刻度的杯子中。
师:看到过身边有刻度的容器吗?
生:电饭锅内胆、奶瓶、烧杯、药水瓶……如果将它们的刻度分得小一些,就可以测出溢出的任意多水的体积了。
师:身边还有标了体积的容器吗?
生:饮料瓶、易拉罐……如果用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就可以标出刻度了,也可以做成测体积的工具了。
有了这样的想法,量筒、量杯就在瞬间制造出来了。课堂实验教学中,正是有了教师的适度指导,向学生展现了物理研究的思路,学生的学习步伐才能迈得更大、更快,实验教学的过程也更丰富、精彩。
三、积极创设的学习情境
在学生已有的看法和观点中,考虑提示难以说明的事物现象,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去进一步研究的积极性:其次,要充分考虑让学生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具体事物去寻找没有看到的问题,这样产生的疑问就会与学生的积极性联系起来。要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手段,产生新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蒸发制冷”的探究活动中,教师首先设计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把装有乙醚的玻璃杯放在表面上沾有水的塑料薄片上,迅速蒸发乙醚,学生惊奇地发现杯底与塑料薄片的接触处结了一层冰(这是学生难以说明的现象)。这时,教师提出应该如何解释这个现象。接着让学生通过两个动手实验,尝试对这个现象作出解释。其中一个实验是让学生用酒精涂在手的表面,另一个是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温度计在空气中先读出它们的示数,然后将其中一根放入装有酒精的烧杯中后取出,对比观察两根温度计的示数(让学生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实验手段将疑问和现象解释联系起来)。教师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尝试对这一难以说明的现象作出解释。从这个探究活动中可以看到教师是如何应用这三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学习,就是把学生放置在某种环境中,在这环境中去思考,用自己的能力得出结论的过程,并让学生自身学会各种能力。因此,如果能在学习中创设学生能自然提出问题的学习情境,学生就会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去解释事物现象,并努力去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的认识程度,创设自由讨论的气氛,设置听取学生意见的场合,引导学生参考别人的看法来补充或修改自己的看法。创设了解同学的疑问和惊奇的情境,当让学生自己去解释未知的事物现象时,他们会发现自己的认识与事物现象不太符合或与同学解释不一致,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自己的问题。在“问题”阶段,要让学生明确问题在哪里,并对问题作出解释。这个环节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自主、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和交流、在探究中快乐地成长,我们的教师任重而道远。
一、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重视物理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情境。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唯一的基础材料则是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在讲惯性知识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在车上竖直向上抛东西时,为什么车子在快速开动,人却站在车上不动能够接到抛出去的东西?同学们会想,是的,东西抛上去了,我们和汽车一起在快速前进,怎么还能正好接到被竖直抛出去的东西呢?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想象的原因。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候,可讲述为什么溜冰时候,你向前推墙壁,自己却反而是向后运动了?人划船时候,怎么是要向后划水,船才会向前?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下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学生有效参与
1 注重学生思维的调控
对于初中生而言,奇妙的实验现象,极易唤起他们的兴趣,但若直接将实验现象呈现给学生,因缺少思维。学生仅仅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获取信息,揭示事实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矛盾,有效地激发认知冲突,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创新愿望。如在研究固体“熔化”特点的实验中,可以采取与教材编排不同的处理方法:先进行非晶体熔化的实验,然后再研究晶体熔化时的特点。这样设计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实验比较容易操控,成功率高,更主要的是实验的结果与他们先前的认识一致,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学习中还有什么比自己的想法得以实现能让人更兴奋的呢?为了获得熔化的普遍规律,在加热另一些物质(如冰、海波等)时,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分析实验数据,发现还有一种未曾知晓的熔化特点,虽然出乎意料,但更能引起大家的好奇与强烈关注整个实验过程,学生就会带着问题而参与,其行为就不再是机械地读读数据、死板地记记规律了。
2 为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
学生观察实验,自然会产生动手的欲望。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多动手做实验的机会,不仅满足学生动手操作的愿望,实现从观众到演员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不断体会到“发现”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兴趣、增强信心、增强学习的欲望,进而转化为一种热爱科学的素质。如将水收集起来,放入有刻度的杯子中。
师:看到过身边有刻度的容器吗?
生:电饭锅内胆、奶瓶、烧杯、药水瓶……如果将它们的刻度分得小一些,就可以测出溢出的任意多水的体积了。
师:身边还有标了体积的容器吗?
生:饮料瓶、易拉罐……如果用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就可以标出刻度了,也可以做成测体积的工具了。
有了这样的想法,量筒、量杯就在瞬间制造出来了。课堂实验教学中,正是有了教师的适度指导,向学生展现了物理研究的思路,学生的学习步伐才能迈得更大、更快,实验教学的过程也更丰富、精彩。
三、积极创设的学习情境
在学生已有的看法和观点中,考虑提示难以说明的事物现象,这样才能调动他们去进一步研究的积极性:其次,要充分考虑让学生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具体事物去寻找没有看到的问题,这样产生的疑问就会与学生的积极性联系起来。要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手段,产生新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蒸发制冷”的探究活动中,教师首先设计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把装有乙醚的玻璃杯放在表面上沾有水的塑料薄片上,迅速蒸发乙醚,学生惊奇地发现杯底与塑料薄片的接触处结了一层冰(这是学生难以说明的现象)。这时,教师提出应该如何解释这个现象。接着让学生通过两个动手实验,尝试对这个现象作出解释。其中一个实验是让学生用酒精涂在手的表面,另一个是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温度计在空气中先读出它们的示数,然后将其中一根放入装有酒精的烧杯中后取出,对比观察两根温度计的示数(让学生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实验手段将疑问和现象解释联系起来)。教师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尝试对这一难以说明的现象作出解释。从这个探究活动中可以看到教师是如何应用这三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学习,就是把学生放置在某种环境中,在这环境中去思考,用自己的能力得出结论的过程,并让学生自身学会各种能力。因此,如果能在学习中创设学生能自然提出问题的学习情境,学生就会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去解释事物现象,并努力去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不同的认识程度,创设自由讨论的气氛,设置听取学生意见的场合,引导学生参考别人的看法来补充或修改自己的看法。创设了解同学的疑问和惊奇的情境,当让学生自己去解释未知的事物现象时,他们会发现自己的认识与事物现象不太符合或与同学解释不一致,这时学生就产生了自己的问题。在“问题”阶段,要让学生明确问题在哪里,并对问题作出解释。这个环节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自主、在探究中学会合作和交流、在探究中快乐地成长,我们的教师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