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大部分教师对单元习作教学缺乏系统的研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发挥单元习作的整体优势和效能,培养写作能力,从而落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
主题日记 单元习作 语文素养
一、缘起偶然
以主题日记为载体的单元习作教学思路,完全来自于一个偶然的设想。本班学生,从我四年级接手起就开始写日记。每天批阅他们的日记,我犹如走进生活万花筒,五十个孩子各自向我展示了他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令人苦恼的是,批改每单元的习作都很让我失望,感觉不到日记中的鲜活和灵动。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要求写一个人,可以是熟悉的,也可以是路上偶遇的,要表现出这个人的特点。习作指导课上,我带着孩子们回忆了本单元描写人物的方法后开始习作。批改习作时真让人大跌眼镜,内容陈旧,逃不出妈妈晚上替他盖被子、下雨了来送伞、半夜发烧背着上医院这些窠臼,东拼西凑,情感虚假。我逐一翻看他们的日记,发现内容大多随心所欲,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且叙事比较简单,确实很少有细致描写人物的。因为,当时为了不使学生的负担太重,我只要求每天能写上一二百字就可以。一天下来,即使孩子们没有观察,只要稍稍回忆,就能完成我的要求。问题的症结可能在于孩子们观察的深度不够,而且由于日记内容的随意性,要想提取出符合单元习作话题的有价值的材料,确实比较难。
如何达到本单元写人物特点的习作要求呢?我想,对于孩子们来说,白天的大多数时间在校园里度过,最熟悉的人莫过于朝夕相处的同学了。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运动,一起游戏,只要留意观察,一定会有东西写的。于是,第一天,我规定了日记内容:写一位同学,必须用上真实姓名。日记交上来了,大都是对这位同学整体印象的描写。第二天,我要求继续写这位同学,有些孩子感觉为难,但迫于我的要求,搜肠刮肚找材料。第三天,听说还要写这位同学,几乎全班同学都叫起来了:“我们写不出了!”我告诉他们,同学就生活在你的身边,只要你盯着他,时刻留意他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相信我,一定会找到东西写的。孩子们怀着被逼无奈的情绪开始了观察和叙写之旅。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的日记中逐渐出现了稚态可掬的神情和各具个性的语言。这样追踪了七八天,我着手让孩子们根据近期的日记整理成一篇习作。这次习作让我欣喜万分,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风趣幽默,各具特色。
这次小小的成功让我萌生了一个念头:能否就用这种主题日记的形式来改善我们习作教学尴尬的局面呢?在随后的教学中,我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现在,我把观察到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二、具体操作
这种习作教学思路,分三个操作步骤。下面我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为例,说说它的操作步骤:
1.确定日记主题
这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安排了文言文《学奕》《两小儿辩日》、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林清玄的《桃花心木》、赵丽宏的《顶碗少年》和丰子恺的《手指》五篇文章,习作话题有三个,可以在口语交际基础上,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也可以选择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写一写,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感悟,还可以写写漫画的图意以及想法。在单元导读课中,根据单元主题和习作要求,我和孩子们确定了日记主题:“感悟生活”,可以回忆你曾经的“第一次”,更希望写现今生活中的感悟。
2.叙写主题日记
从单元导读课开始至学完例文,一般要经历一周半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根据日记主题,每天写下自己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感,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我呢,每天择两三个孩子的日记在班中交流。这些日记在选材上会给其他孩子以启发。
下面的日记,节选自班里一位孩子的主题日记。
2月26日 星期六 晴
今天上午,我做完了其他的作业,只留下了一个小制作:用纸条编一个小纸篮。
我研究着制作步骤,一个头两个大。我想,试着做做吧,说不定一试反而明白了。于是,我把彩色复印纸裁成二十多厘米长的纸条,开始编织。
一开始还挺顺利,纸篮底很快完成。要编篮身了,只是纸条太软,刚竖起来就倒了下去,经纬方法编成的篮底也会移动,我手忙脚乱。
我改变了方案。我把复印纸加厚,又开始第二次编织。我很快编好了篮底,用玻璃胶带粘住,免得移动,然后把纸竖起来,编织篮身的四个面。终于,我的“四不像”出世了,说它是笔筒吧,它太矮了;说它是篮子吧,又没有提手。
我从这次编织中悟出:经验是从实践中来的,失败了总结教训,不断改进,离成功会越来越近。
3月1日 星期二 阴
每天大课间活动时,赵老师都会叫我们绕操场跑三圈。
看看操场上的同学们,有的拼命狂奔,也有的三五成群勾肩搭背地慢跑。当然,操场上也少不了你追我赶的比赛,往往三四个同学一起赛跑。
我在比赛的同学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人跑一会儿就回过头来,看看别人有没有超过自己,结果那些人往往跑在最后几个;而那些昂头目视前方的同学,结果总是前几个跑到终点。
生活也是如此,那些只有自己心中的目标,不被别人干扰,不折不挠努力的人,才可能在事业上独领风骚。这和操场上跑步的原则是一样的!
3月3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我们还要练习“二人三足齐步走”,只是今天一起训练的是一个小组,六个人呀!
我们用绳子绑起腿,系紧,“一,二,一,二”开始走了。刚走了没几步,我们的队伍突然被撞倒了。我愤怒地回头,屠××他们组正一脸坏笑地向前走去。于是,我们支撑着起来,也马上反扑过去。
还没追到一半,我感觉绳子的重心向右偏去,原来是报仇心切的马彬彬,步子迈得老大。奕×大概也发觉了,大吼一声:“稳住!”便栽倒下去。再站起来时,大家纷纷埋怨马××。
我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现在不是埋怨的时候!”就带头走了起来。十米,五米,三米……屠××他们组被我们追上了!这时,我才明白团结的真谛,了解“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道理。 3月4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放学回到家,看到邻家小弟正“骑”乐无穷,我不禁回忆起第一次骑车上路的情景。
那时,我才九岁多。十月一日那天,爸爸给我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是我喜欢的蓝色。于是,我开始跟老爸学骑自行车。
十几天下来,我已经颇有成就感了。爸爸说:“今天我要对你进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证明你真正会骑了!”我一口答应了。
爸爸说:“你要从家门口骑到赵墓路口,再返回。”我一下就蔫了,但答应了总不能反悔吧,我只好硬着头皮上。
我感觉平时那么宽阔的马路怎么一下子变窄了。我使劲地蹬脚蹬,死死把着龙头,不让他偏离方向。
眼着快到目的地了,有一辆卡车开来,我吓得差点背过气去,心跳得厉害。我想下来,又怕被老爸嘲笑,只好硬着头皮继续骑。
后来,回到家,我感觉两条胳膊都酸了。
……
3.指导单元习作
课内例文上完了,孩子们的日记也积累不少了,到了单元习作训练时间了。我让孩子们说说你在日记中写下了哪些感悟,哪个感悟给你留下的印象比较深?我们可以用哪些办法把这个感悟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哪个环节要详细写,哪个环节只要一笔带过?通过交流,大多数学生对于文章的布局、详略的安排都有点感性的认识了,然后动笔完成本单元的习作。下面的文章仍来自于上面那位孩子的单元习作,仔细比较,还是可以看出他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的习作实践过程。
跑步的原则
看了这个题目,你可能会问,跑步有什么原则?只要拼命跑不就行了?而我今天要说的,是别样的“原则”。
赵老师每天都让我们绕操场跑上三圈,每当看着在操场上跑步的同学们,我的心都会“咯噔”一下。
跑道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一开始跑得飞快,可是跑上一会儿就回过头来,看看别人。也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从来不管别人的速度,而只顾自己埋头奔跑。
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不管别人,只管自己跑的同学,总是前几名到达终点;相反越是频繁地去观察身后有没有同学追上来的,就越是迟到达终点。
我不止一次地思考过这个问题,经过多次观察和了解,现在我发现了这个奥秘。那些关心别人的同学心里没个底,时不时地想:“哎呀,某某离我只有十米了!……天哪,只有五米了……唉,已经超上了……”看着同学们一个一个超过自己,他的速度越来越慢。而另一种人,却认定了目标,只是一直向前冲。
我想,生活中的竞赛也是一样的,只有那些心中有自己的目标,不被别人干扰,努力向前的人,才能在学业和事业上独领风骚。这和在操场上跑步的原则是一样的。
三、价值所在
1.培养学生深入观察生活、有效摄取材料的能力
习作需要积累,积累需要观察。小学生受身心发展的制约,对身边的事物常常熟视无睹,即使观察了,也不够仔细,或蜻蜓点水,或走马观花。在“主题日记”这个任务驱动下,孩子们逐渐学会了深入观察,有目的地搜集材料,能有效解决习作中“写什么”的问题。
2.便于写作方法的指导
这里的写作方法的指导,不仅指单元习作指导课上,对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的指导,更是指平时日记交流中写作方法的渗透。每天有目的地选择两三篇有代表性的日记,相机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如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一个意思写具体、写生动、怎么安排详略等。因为有具体日记作依托,孩子们对写作方法就能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比单纯地讲解要有效多了。
3.注重了对学生叙写真实的习作态度的引导
日记中,学生记录了真实生活,在单元习作课,学生通过对近期的多篇日记进行筛选、裁剪,真实地写作、真实地抒情,孩子们逐渐会明白,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写照,没有必要“为赋新词强说愁”。
4.有利于对学生习作过程进行调控
这种习作教学思路,延长了学生习作的时间长度,在学生叙写日记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调控。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是《我的理想》,我和孩子们根据实际确定日记主题为“我的梦想”。第一天的日记中,孩子们基本上是按这样的模式写:我的梦想是什么,如果实现了这个梦想,我将怎么做。丝毫不写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以及怎么去实现这个梦想。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思考:你的梦想是什么?从哪件事开始让你有了这个梦想?你准备怎么去实现这个梦想?现在已经作了哪些准备,还需要怎么做?如果实现了梦想,你会怎么做,或者你想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每天思考和叙写一个方面,几天下来,就能组织成一篇像样的文章了。
最后还有一点要补充,教师要关注孩子们第一二两天的日记,这往往是主题日记的“瓶颈”。孩子们印象中的内容在这两天的日记中写完了,觉得已经“山穷水尽”,这时如果老师来个“仙人指路”,后面的日记就会“柳暗花明”了。
主题日记 单元习作 语文素养
一、缘起偶然
以主题日记为载体的单元习作教学思路,完全来自于一个偶然的设想。本班学生,从我四年级接手起就开始写日记。每天批阅他们的日记,我犹如走进生活万花筒,五十个孩子各自向我展示了他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令人苦恼的是,批改每单元的习作都很让我失望,感觉不到日记中的鲜活和灵动。问题究竟出在哪儿?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呢?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要求写一个人,可以是熟悉的,也可以是路上偶遇的,要表现出这个人的特点。习作指导课上,我带着孩子们回忆了本单元描写人物的方法后开始习作。批改习作时真让人大跌眼镜,内容陈旧,逃不出妈妈晚上替他盖被子、下雨了来送伞、半夜发烧背着上医院这些窠臼,东拼西凑,情感虚假。我逐一翻看他们的日记,发现内容大多随心所欲,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而且叙事比较简单,确实很少有细致描写人物的。因为,当时为了不使学生的负担太重,我只要求每天能写上一二百字就可以。一天下来,即使孩子们没有观察,只要稍稍回忆,就能完成我的要求。问题的症结可能在于孩子们观察的深度不够,而且由于日记内容的随意性,要想提取出符合单元习作话题的有价值的材料,确实比较难。
如何达到本单元写人物特点的习作要求呢?我想,对于孩子们来说,白天的大多数时间在校园里度过,最熟悉的人莫过于朝夕相处的同学了。他们一起学习,一起运动,一起游戏,只要留意观察,一定会有东西写的。于是,第一天,我规定了日记内容:写一位同学,必须用上真实姓名。日记交上来了,大都是对这位同学整体印象的描写。第二天,我要求继续写这位同学,有些孩子感觉为难,但迫于我的要求,搜肠刮肚找材料。第三天,听说还要写这位同学,几乎全班同学都叫起来了:“我们写不出了!”我告诉他们,同学就生活在你的身边,只要你盯着他,时刻留意他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相信我,一定会找到东西写的。孩子们怀着被逼无奈的情绪开始了观察和叙写之旅。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的日记中逐渐出现了稚态可掬的神情和各具个性的语言。这样追踪了七八天,我着手让孩子们根据近期的日记整理成一篇习作。这次习作让我欣喜万分,人物形象鲜明,语言风趣幽默,各具特色。
这次小小的成功让我萌生了一个念头:能否就用这种主题日记的形式来改善我们习作教学尴尬的局面呢?在随后的教学中,我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现在,我把观察到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二、具体操作
这种习作教学思路,分三个操作步骤。下面我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为例,说说它的操作步骤:
1.确定日记主题
这单元的单元主题是“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安排了文言文《学奕》《两小儿辩日》、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林清玄的《桃花心木》、赵丽宏的《顶碗少年》和丰子恺的《手指》五篇文章,习作话题有三个,可以在口语交际基础上,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写一篇习作,也可以选择一个使你有所感触的事物写一写,要写清楚事物的特点和从中得到的感悟,还可以写写漫画的图意以及想法。在单元导读课中,根据单元主题和习作要求,我和孩子们确定了日记主题:“感悟生活”,可以回忆你曾经的“第一次”,更希望写现今生活中的感悟。
2.叙写主题日记
从单元导读课开始至学完例文,一般要经历一周半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根据日记主题,每天写下自己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感,为单元习作积累素材。我呢,每天择两三个孩子的日记在班中交流。这些日记在选材上会给其他孩子以启发。
下面的日记,节选自班里一位孩子的主题日记。
2月26日 星期六 晴
今天上午,我做完了其他的作业,只留下了一个小制作:用纸条编一个小纸篮。
我研究着制作步骤,一个头两个大。我想,试着做做吧,说不定一试反而明白了。于是,我把彩色复印纸裁成二十多厘米长的纸条,开始编织。
一开始还挺顺利,纸篮底很快完成。要编篮身了,只是纸条太软,刚竖起来就倒了下去,经纬方法编成的篮底也会移动,我手忙脚乱。
我改变了方案。我把复印纸加厚,又开始第二次编织。我很快编好了篮底,用玻璃胶带粘住,免得移动,然后把纸竖起来,编织篮身的四个面。终于,我的“四不像”出世了,说它是笔筒吧,它太矮了;说它是篮子吧,又没有提手。
我从这次编织中悟出:经验是从实践中来的,失败了总结教训,不断改进,离成功会越来越近。
3月1日 星期二 阴
每天大课间活动时,赵老师都会叫我们绕操场跑三圈。
看看操场上的同学们,有的拼命狂奔,也有的三五成群勾肩搭背地慢跑。当然,操场上也少不了你追我赶的比赛,往往三四个同学一起赛跑。
我在比赛的同学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人跑一会儿就回过头来,看看别人有没有超过自己,结果那些人往往跑在最后几个;而那些昂头目视前方的同学,结果总是前几个跑到终点。
生活也是如此,那些只有自己心中的目标,不被别人干扰,不折不挠努力的人,才可能在事业上独领风骚。这和操场上跑步的原则是一样的!
3月3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我们还要练习“二人三足齐步走”,只是今天一起训练的是一个小组,六个人呀!
我们用绳子绑起腿,系紧,“一,二,一,二”开始走了。刚走了没几步,我们的队伍突然被撞倒了。我愤怒地回头,屠××他们组正一脸坏笑地向前走去。于是,我们支撑着起来,也马上反扑过去。
还没追到一半,我感觉绳子的重心向右偏去,原来是报仇心切的马彬彬,步子迈得老大。奕×大概也发觉了,大吼一声:“稳住!”便栽倒下去。再站起来时,大家纷纷埋怨马××。
我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现在不是埋怨的时候!”就带头走了起来。十米,五米,三米……屠××他们组被我们追上了!这时,我才明白团结的真谛,了解“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道理。 3月4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放学回到家,看到邻家小弟正“骑”乐无穷,我不禁回忆起第一次骑车上路的情景。
那时,我才九岁多。十月一日那天,爸爸给我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是我喜欢的蓝色。于是,我开始跟老爸学骑自行车。
十几天下来,我已经颇有成就感了。爸爸说:“今天我要对你进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证明你真正会骑了!”我一口答应了。
爸爸说:“你要从家门口骑到赵墓路口,再返回。”我一下就蔫了,但答应了总不能反悔吧,我只好硬着头皮上。
我感觉平时那么宽阔的马路怎么一下子变窄了。我使劲地蹬脚蹬,死死把着龙头,不让他偏离方向。
眼着快到目的地了,有一辆卡车开来,我吓得差点背过气去,心跳得厉害。我想下来,又怕被老爸嘲笑,只好硬着头皮继续骑。
后来,回到家,我感觉两条胳膊都酸了。
……
3.指导单元习作
课内例文上完了,孩子们的日记也积累不少了,到了单元习作训练时间了。我让孩子们说说你在日记中写下了哪些感悟,哪个感悟给你留下的印象比较深?我们可以用哪些办法把这个感悟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哪个环节要详细写,哪个环节只要一笔带过?通过交流,大多数学生对于文章的布局、详略的安排都有点感性的认识了,然后动笔完成本单元的习作。下面的文章仍来自于上面那位孩子的单元习作,仔细比较,还是可以看出他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的习作实践过程。
跑步的原则
看了这个题目,你可能会问,跑步有什么原则?只要拼命跑不就行了?而我今天要说的,是别样的“原则”。
赵老师每天都让我们绕操场跑上三圈,每当看着在操场上跑步的同学们,我的心都会“咯噔”一下。
跑道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一开始跑得飞快,可是跑上一会儿就回过头来,看看别人。也不乏这样的人,他们从来不管别人的速度,而只顾自己埋头奔跑。
我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不管别人,只管自己跑的同学,总是前几名到达终点;相反越是频繁地去观察身后有没有同学追上来的,就越是迟到达终点。
我不止一次地思考过这个问题,经过多次观察和了解,现在我发现了这个奥秘。那些关心别人的同学心里没个底,时不时地想:“哎呀,某某离我只有十米了!……天哪,只有五米了……唉,已经超上了……”看着同学们一个一个超过自己,他的速度越来越慢。而另一种人,却认定了目标,只是一直向前冲。
我想,生活中的竞赛也是一样的,只有那些心中有自己的目标,不被别人干扰,努力向前的人,才能在学业和事业上独领风骚。这和在操场上跑步的原则是一样的。
三、价值所在
1.培养学生深入观察生活、有效摄取材料的能力
习作需要积累,积累需要观察。小学生受身心发展的制约,对身边的事物常常熟视无睹,即使观察了,也不够仔细,或蜻蜓点水,或走马观花。在“主题日记”这个任务驱动下,孩子们逐渐学会了深入观察,有目的地搜集材料,能有效解决习作中“写什么”的问题。
2.便于写作方法的指导
这里的写作方法的指导,不仅指单元习作指导课上,对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的指导,更是指平时日记交流中写作方法的渗透。每天有目的地选择两三篇有代表性的日记,相机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如描写人物的方法,把一个意思写具体、写生动、怎么安排详略等。因为有具体日记作依托,孩子们对写作方法就能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比单纯地讲解要有效多了。
3.注重了对学生叙写真实的习作态度的引导
日记中,学生记录了真实生活,在单元习作课,学生通过对近期的多篇日记进行筛选、裁剪,真实地写作、真实地抒情,孩子们逐渐会明白,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写照,没有必要“为赋新词强说愁”。
4.有利于对学生习作过程进行调控
这种习作教学思路,延长了学生习作的时间长度,在学生叙写日记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调控。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是《我的理想》,我和孩子们根据实际确定日记主题为“我的梦想”。第一天的日记中,孩子们基本上是按这样的模式写:我的梦想是什么,如果实现了这个梦想,我将怎么做。丝毫不写为什么会有这个梦想,以及怎么去实现这个梦想。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引导学生从这几方面思考:你的梦想是什么?从哪件事开始让你有了这个梦想?你准备怎么去实现这个梦想?现在已经作了哪些准备,还需要怎么做?如果实现了梦想,你会怎么做,或者你想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每天思考和叙写一个方面,几天下来,就能组织成一篇像样的文章了。
最后还有一点要补充,教师要关注孩子们第一二两天的日记,这往往是主题日记的“瓶颈”。孩子们印象中的内容在这两天的日记中写完了,觉得已经“山穷水尽”,这时如果老师来个“仙人指路”,后面的日记就会“柳暗花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