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及其成因分析研究

来源 :高等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在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抽样调查,以大学生的种种网络行为为主,涉猎网络使用频率,网络舆论观点,网络道德教育态度等。通过
  调查问卷获取详实统计数据,恰当逼真地反映了当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状况,为学校开展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问卷调查
  自上世纪80年代互联网兴起,如今的互联网传播已风靡全球,整个地球村似乎都笼罩在网络之下。电脑和手机成为新型客户端网络传播主体。95后大学生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及道德行为表现都受到网络冲击。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增强,也带来更多网络道德思考。国内手机用户数量最新统计达6.3384亿,大学生则是100%手机使用者,是网络的重要参与者,对他们进行网络道德现状的实证调查研究,顺应素质教育要求,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为全方位了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课题组自编问卷,对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900
  名学生发放问卷,回收802份,回收有效率达89.1%。其中男生148人,女生654人;人文社科类学生占67%,理工科学生占33%。调查采取课堂问卷作答模式,采用整体抽样方法。问卷关注三方面,第一方面调查大学生具体网络行为特点,如上網时间、目的、网上交际表现等;第二方面了解大学生网络舆论的观点和做法;第三方面调查大学生对网络道德教育所持有的态度。
  二、网络调查结果分析
  (一)95后大学生网络使用率空前高涨。在每天上网频率选项中,有456人选择的是“只要闲暇时间就会上网看看”,占所有人数比例的56.86%,其中男生比例高于女生比例;在每天上网时间选项中,每天上网18小时达32%,每天上网10小时达47.38%,每天上网5小时达19.98%。此次调查数据充分说明,被检测的所有大学生的上网率达100%,而且当前大学生的网络使用率较以前更高涨,甚至达到了对网络的依赖。
  (二)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表现
  1、上网主要以娱乐为目的。如今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5后,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上网主要是聊天、游戏、学习和购物等。当被问及您上网主要做什么?79.23%的学生选择聊天和游戏。其中男生中以游戏为主的居多。32.57%的学生选择查阅学习资料,或查找作业等内容。38.75%的学生选择购物,购买生活日用品。可见,玩游戏是许多男学生的主业,看电影或者电视剧是许多女学生的爱好,特别是剧情并不复杂的韩剧。下载音乐、欣赏影视动画等还算比较高雅的上网行为。而网络聊天中,与同学交往联系或以交友为目的的聊天更为普遍。但学习中完全是自我补充知识,不是为了完成作业为目的的人却寥寥无几。因此,互联网使用已深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还影响了大学生的行为模式。
  2、虚拟的网络交往。
  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回答“您会对网友说实话或者心里话吗?”时,有67.82%的学生选择“我会的”,26.08%的学生选择回答“我视情况而定”,还有不足10%的学生选择“我不可能对虚假网络说实话”;在谈及“是否会约见网友?”这一问题时,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因为考虑“网络欺骗”而选择“不会”,还有35.46%的学生选择“依据联系了解的情况来具体判断”。在“网上购物”行为的调查中发现,83.76%的学生相信“天猫”、“京东”等大型购物网站,他们中95.78%的人相信网络购物,但是对商品质量问题不敢确定,他们也表示活动中确实能买到优惠好货,但是不排除虚假产品或者质量不过关产品。不难发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学生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更多希望通过网络面纱让自己轻松愉快,放松身心,更重要的是不受到伤害。就这点来说,网络并没有给现实生活带来什么不利影响,反而是学生自我放松的一种途径。但从网络购物行为发现,网络道德的有序制度有待提升。
  3、网络不道德行为。
  网络行为中主要的学习服务类型为抄袭作业。78.56%的学生会选择在教师布置作业后上网百度。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全封不动地抄袭,59.34%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理解来加以修改;表现比较好的学生会把内容浏览后进行自我总结。同时,有36.57%的同学利用网络对他人进行人身言语攻击;45.62%的学生表示购物后发表过“虚假或违心的好评话语”,相当一部分学生登录过色情网站,并浏览与色情、暴力有关网站的内容。还有很多同学表示无意间发现过别人的隐私,打开别人邮箱,或者破解他人游戏账户等。这些都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在道德方面的责任意识并不强,有很大需要加强和改善的地方。
  (三)当前大学生缺乏对网络行为的道德判断。学生参与网络行为极多,对真正的道德标准判断却极少。被问“您认为浏览不健康网站算不算道德败坏?”时,67.58%的同学认为“不能完全算,如果网络没有也没有机会浏览”,26.32%的同学认为“不算,只是好奇而已”。在回答“您对各种不良信息能自觉抵制吗?”时,有接近80%的学生回答“能”;然后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回答“不能”,占人数比例的55.64%。以上两种情况表明,学生对网络行为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但对自我的道德行为保持宽容态度。
  (四)当前大学生积极支持网络道德教育。学生被问到“学校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有意义吗”,很大一部分学生相信“有意义”。在“您认为当代大学生是否需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选项中,65.79%的同学认为“有必要”,还有20.53%的同学认为“非常有必要”。从这个回答比例来看,学生已经认识到当前网络道德的社会危害,也清醒地寄希望得到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引导。
  三、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素养需要提升的原因分析
  (一)虚拟的网络世界让空寂的内心放松畅快。
  网络具有虚拟性、隐匿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在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伪装自己,展示自己最善良美好的一面。很多大学生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利用虚拟网络进行人际交流。特别是在自己心情烦闷,很多事情难以启齿的时刻,喜欢选择网络,来找比较投缘的聊天好友,向其倾诉,一般都会事半功倍,痛苦减半。因为此时每个倾听者都会站在理解和帮助的角度来安慰当事人,每个网络背后的真实人都是真诚的慰藉者。同样,当事人也会把自己的真实体会向对方毫无防备地坦诚表露,摆脱现实生活中道德的束缚,不顾忌种种法律要求,恣意放松心情,畅所欲言,使空寂、压抑的心情得到释放,使快乐得以传播,进而内心得到满足,心情更顺畅。某高校做过实验:机房上课教师借助事由安排学生自习,结果学生在教师离开后,自主拿出优盘安装聊天、游戏等软件来自我娱乐,而真正浏览与学习相关的网页者寥寥无几。可见,虚拟的网络世界带给学生的快乐之大,道德约束太小。   (二)教育界对网络的封杀让大学生叛逆情绪明显。
  网络在中国兴起时间不长,但给传统概念下的中国学生带来了新鲜与神奇,使其产生巨大吸引力。特别是2003年左右,因为网络的诱惑,让很多家长对痴迷网络的孩子百感交集,甚至全国掀起了“拯救小网痴”行动。这种阴影给10年后的教育依然带来巨大冲击。原因有二。第一,这是中国多年的应试教育带来的惧怕。应试教育很可怕,一考定终身,让很多“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家长期盼孩子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不容许孩子把精力浪费在网络中。他们认为只有全力以赴冲刺高考才是懂事孩子。第二,网络的歪曲认识导致家长畏惧网络。如今的80后90后大学生的父母受年轻时社会条件所限,基本没有接触互联网,甚至有些家长至今不会使用电脑和网络。近年来由于网络的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负面消息也越来越多,“网恋”、“网友”、“网瘾”已变成网络的代名词,因此,有些家长视网络为洪水猛兽;避之有恐不及,唯恐孩子沉迷网络,盲目的排斥网络。正是因为家长这种对网络的错误认识和非理性的态度,导致在家庭教育上,大大增加了孩子对网络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甚至有了逆反心理,更加重了孩子的上网渴望心理。
  (三)整个社会的网络道德機制不够健全。
  1、网络道德的法律责任意识不足。互联网形成今天的网络社会,为大家提供更便捷的畅所欲言的机会和场所,同时任何事物的两面性也带来负面效应,一些恣意妄为、任我放纵的不道德网络行为给社会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特别很多大学生,缺少法律自我保护概念,自我道德践行能力尚未完全养成。他们很多时候认为开放的网络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资源共享、信息传递才是网络的主要目的和用途。例如:某某大学硕士毕业生借鉴某博士研究成果,被博士状告法院,最终该硕士被撤销硕士学位,接受开除学籍的处分。还有某某工程大学的研究生利用自己的特殊专业身份,将国家机密文件发送到国外间谍手中,变相为自己和女朋友谋利。这种利益诱惑越来越大,而他并没有认识到这是网络犯罪,最终走进监牢。
  2、网络行为的法律约束力不足。网络社会以私营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给很多企业带来竞争的便利途径的经济效益,大家追逐利润发展空间,忽略了法律约束力。特别很多网络经营企业为了迎合大众口味,获取大众点击率,随意编造谣言,引发民众恐慌。曾经有个网站经营者,为了引发网民的关注,发布禽流感疫情的流言,造成市民恐慌,省市卫生管理部门调选医生连夜加班化验疫情,最终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而当民警抓到这个女网站经营者并告知实情后,她痛哭流涕表示并没有想到会带来这么大的后果。再如,大学生购物点评是常有的实情,商家促销返现,没有经济来源的大学生很多为了节省开支选择满意好评。这种违背主观意愿的行为就容易让其他消费者损失。还有很多学生做兼职的刷屏工作,更给健康竞争的网络经济带来不公平的效益,这些都缺少法律约束。
  (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网络立法滞后导致网络道德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内容的滞后。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淡薄,网络道德素质低下都与网络道德教育有关。而根源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体系没有形成。
  1、监管监督体系不健全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缺失的外在因素。互联网传播发展的二三十年间,也正是我国经济快速腾飞的时代,经济与知识融合的空间中,需要与之配套的法律监管体系、社会监督体系,而我国恰是改革发展探索时期,出现了监管不到位,监督力度不够,引发很多法律问题。大学生的网上行为处于无法可循的空白境地,这种法律空缺短板就给学生网络道德素质带来隐患。
  2、网络道德传播模式不完善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缺失的诱导因素。网络传播的模式多是以“发布者”为中心,坚持政府导向,采取自上而下,直线灌输的言传身教形式。而今国家政治民主化,科学人性化,我们要以“民”为中心,坚持基层百姓的话语权,更多从公众的态度和价值观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更多回避政府的武断,坚持宣传的合理性,这样才更有说服力,才会赢得大家的认同。青年大学生正值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有一定价值和道德判断标准,得到他们认可的网络道德传播更有价值。
  3、家庭教育缺失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缺失的内部因素。人成长中,环境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而家庭教育更是在这个环境中处于首当其冲的地位。网络是信息化时代的灵动产物,它带给生活便捷的同时,也让很多好奇的大学生痴迷网络。而以教育为中心的家长深恶痛绝网络带来的学习时间冲击,高亢呼吁社会关闭网吧。其实,网络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永远不能逆社会时针运转,所以需要调整的是家长的指导教育。需求与存在同声相吸,家长不能剥夺孩子权利,也不能让孩子生活在隔离的空间内,所以应该正面让孩子去了解网络,要与孩子正确交流,发生网瘾倾向时候要及时纠正,引导孩子学会认识网络,使用网络并有效驾驭网络。
  4、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意识提高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缺失的媒介因素。学校教育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养成教育的重要基地。网络与教育结合的今天,如何将网络道德教育提升教育日程,列入高校道德教育任务,是时代素质教育引发思考的良好选择。现如今,我们尚未形成这样的教育机制和体系。
  5、受教育者的道德素养提升是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缺失的本质因素。人的修为与道德践行,不是知识所代表的多少,也不是教师和家长约束就一定能强加形成的,更多的还需要个人成长中不断积累养成和修炼沉淀。特别是在大学期间,每个人的不同见识与思维模式,将影响其道德观念的最终定格。受教育者在经受各种挫折力后方能形成一定稳定的持久的心境,才会形成良好心情,最终展现出良好节操。
  基金项目: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道德教育研究》(2016lslktzimks-09),王莉华为项目主持人。
  参考文献:
  [1]王渊.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4期.
  [2]罗忠荣,杨永志.略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舆情的引领[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8月刊.
其他文献
摘 要: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学会用思维的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同时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真正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主动钻研发现问题,用于提出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方法  一、培养良
期刊
体育教学一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据笔者了解,由于各种原因,许多学校都曾“重智轻体”。这主要表现在:  一.体育设备购置费用很低,不能满足体育课堂要求,有的学校体育室里就只有几副乒乓球拍和几副羽毛球拍。  二.体育设施十分简陋,有的学校只有一块水泥操场,几张水泥乒乓球台。  三.教师配置不到位,有的学校体育师资缺乏,体育课由其它学科教师兼任。而兼职教师往往缺乏体育专业素养和技能,不能规范和正
期刊
摘 要:小学语文在整个小学教学体系中都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意识以及语言基础都有重要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也应该跟隨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充分以新课程改革为基准,学习新课程理念,促成小学语文高年级语文教学的转变和创新,从而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本篇文章主要针对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进行相应的探究和分析,从而
期刊
摘 要:目前,从"应试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我认为要完成这个转化,在语文教学上,关键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看重教法的改革,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或者说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学生在语文复习中,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我们语文老师也常常强调语文就是要靠读背,只要你对每篇课文读透背熟,就自然会考得好。当然,这也是学习方法的一种,古人云:读书百遍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作为小学基础学科之一的数学,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设置具有创新特色的教学内容,其途径之一就是研究教师教学创新行为的策略并加以实施。本文就此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期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创新行为;初探。  一名教育工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来越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很多地方在不断兴建的幼儿园以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快速发展就是具体体现。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前教育是学生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对树立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时期背景下,加大我国学前教育的具体实施和相关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由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较晚,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为
期刊
摘 要: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教师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以初中心理健康课为例,探究让课堂点评更加出彩,让课堂效果更加显著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课堂点评;评价;评价方式  前言:随着新课标的要求不断提高,其更加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也正是因为此,教师对于课堂点评的重视度不断提升,运用独特的课堂点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
期刊
摘 要: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反之,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不高的话,上课时候注意力就会分散,更谈不上主动积极地锻炼了。因此,对于小学生体育课兴趣的培养非常重要,下面结合自己几年在教学实践的心得体会来浅谈一下如何培养小学生体育课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体育 兴趣培养  一、小学体育教
期刊
摘 要: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操作系统经常会出现故障,死锁问题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特别是在计算机资源使用最优基础下,死锁问题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死锁问题并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一些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则是解决计算机死锁问题的突破口。  关键词:计算机;死锁问题;操作系统  死锁就是一个不通状态,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发生死锁情况,表示的是在多个进程集合中,多个进程都在等待事件的发生,而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渐深入和发展,对教学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实现现代化教育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和指导我国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理念,都应该以新课程改革为出发点、为参照物,用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教学。小学语文是我国九年义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学生知识构架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是否有效直接影响了学生发展。在新课程背景下,小组合作教学
期刊